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7987100000025

第25章 醉中出西门偶书①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躭酒负公朝。②青山是处可埋骨,③白发向人羞折腰。④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⑤

【注释】

①西门:成都西门。②“几年”句:躭:沉溺,爱好。负公朝:贻误公家的事业。③“青山”句:用苏轼《御史狱中遗子由》诗“是处青山可埋骨”句意。④折腰:用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事。⑤寒芜:衰草。

【品评】

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首联交待免官之由及目前的生活状况。古寺闲房为僧人居所,晨钟暮鼓、诵经礼佛,是僧人“寂寥”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很难将这种平静近于寂灭的生活状态与具有豪迈不羁的个性、跃动着爱国热情的诗人陆游绾合在一起。欧小牧《陆游年谱》载“先生(陆游)解职后,今明两年,遂多与道、释、剑客游”,“以诗句考之,先生是年似多居僧舍”。“几年躭酒负公朝”是补写,交待自己因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而为人讥弹,因自号“放翁”。颔联用苏东坡、陶渊明典故,表达道德人格的卓然自立、决不屈服之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囚于御史府,而作《御史狱中遗子由》诗,中曰:“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陶渊明做彭泽令,因不堪忍受官场恶习,而叹曰:“吾岂能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挂冠而去,终生不复入仕。苏东坡在经历“乌台诗案”人生炼狱之后,精神并未消沉,而是日趋成熟,文学和思想都走向辉煌;陶渊明也因辞官止泊成就了“田园诗人”。陆游与他们当时的处境、心境都极其相似,未始没有效慕、尚友之意。青山、白发,色彩鲜明,呈现了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且与陆游当时处境切合无间。颈联写穷途末路,将终老异乡,并追忆少年时志愿。颈联与颔联的情感意结回环往复,相互发明,形成极富思想张力的意象群。尾联语意有所上扬,西郊射猎,豪气犹存。诗作于淳熙四年,时作者已五十三岁,已过“知天命”之年。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放翁集中,“叹老嗟卑却未曾,转因贫病气崚赠”(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其三),更谈不上求田问舍、招财纳货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想法了,不能不使后世的读者油然而生钦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