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7984100000008

第8章 准备好的演讲稿

把握讲稿特点

精彩的演讲离不开好的讲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技巧再高的演讲者也无力将肤浅空洞的内容演绎得天花乱坠。所以踏踏实实地写出一篇精彩讲稿,是每一个演讲者必须具备的意识。

如果你能细心地品味一下世界演讲大师们的成功演讲,就会明白:除去他们演讲时的神情风采,除去演讲场面的热烈气氛,光看那些凝固成文字的讲稿,就足以让人振奋。写出一篇好的讲稿,让你的语言闪现出思想的光芒、感情的火花,你就成功了一半。什么样的讲稿才是好的讲稿呢?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的讲稿呢?明白讲稿的特点,学习精彩讲稿的成功之处,我们也能够写出优美、深刻、动人的篇章。

讲稿必须讲出心里话

让我们先看看一位大学生写的《英雄赞》的片段吧:

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男英雄,女英雄,老英雄,少英雄,何止成千上万。前线的战士,更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住猫耳洞,受风吹雨淋,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们高唱着“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歌,他们是当代的雷锋、黄继光,他们是最可爱的英雄。英雄伟大,英雄光荣,英雄是火车头,英雄是指路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风险,只要想到这些英雄,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从文法上看,这段文字并没有什么不通,从思想上看,也没有什么不对,而且这位大学生也讲得十分深情,看样子并非新手。但听众却没有什么反应。原因在哪儿呢?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说出生活的真实。如果他真的接触过英雄,哪怕仅仅是一位;如果他真的有过触动,哪怕仅仅是一次,他就不会写得如此空洞干瘪,毫无真情实感。

演讲必须以情感人,情感是演讲的生命线。没有人愿意坐上几个小时,听这些空而又空、玄而又玄的大话。这样的大话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么能感动别人呢?

所以,精彩讲稿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以情感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些空泛的情、虚假的情、夸大的情,只会让人感到做作、别扭。社会交往中待人真诚是第一,说话也是真诚第一。

近几年,演讲比赛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社会组织活动,尤其在校园里。但是,现在的演讲比赛越来越不如以前那样吸引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对于命题演讲尤其是主题较大的命题演讲,如爱国、爱党、社会责任一类主题,演讲者往往不能从身边的小事切入来谈这类问题,而只知道空泛地赞美抒情,使得演讲内容空洞呆板,有时还有点矫情做作,失去了演讲本身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让听众听得厌烦。所以,现在最受欢迎的演讲,就是那种情真意切、以情取胜的演讲。

下面是另一位大学生写的《英雄赞》的片段: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语文教师好幽默,从没见他正经过。但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一课时,他却极为严肃认真,以至于全班同学都忍不住笑了。为此,从不发脾气的他发了很大的火,说我们太不理解“当兵的”。

今年夏天,我随研究生院“智力拥军”小分队去了一趟广西边防。在北伦河畔,我终于体验到“理解”二字的分量。“八一”那天,我们到最前线的连队与战士联欢。散会时已是深夜一点钟了,一位班长和两位战士奉命送我们回招待所。突然,夜空中传来枪声,我心头一惊,紧张起来,担心是敌人夜间偷袭,忙问班长:“是什么声音?”班长轻松一笑:“那是邻居为了壮胆放的冷枪。放心,只要我们在,就保证你们的安全——除非我们死了。”过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我们当兵的死了,没关系,只要你们没事就好。这一点,我们当兵的也想通了。”我听了不禁心头一热。鼻子发酸,心想:当兵的也是人,也是青年,可是他们随时准备为我们奉献一切,包括奉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而我自己,我们这些大学生,又为人民奉献了什么呢?啊,可敬的战士啊,我这个大学生在心里向你们三鞠躬了,你们是我心目中的当代英雄。

同样是赞美战土,赞美英雄,这位大学生的演讲分量要重得多。演讲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有感而发,没有半点夸张与做作,让每个听众都心有所动。这才是感情的分量。

同样是大题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处理方式达到的效果却是大不相同的。谁说谈英雄就得回忆革命先辈如何抛头颅,洒热血?谁说论英雄就得描写风烟滚滚中战士们如何舍生忘死?英雄也是人,也有常人的感情。所以,感情是演讲的生命。没有感情,哪怕你谈的是上帝,是人类的“救星”,人们也会无动于衷;有了真感情,哪怕你论的是一棵小草,一张废纸,也可以让人们为之敛容,为之动情。

自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炽热真实的感情,才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就职演讲是这样开篇的: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同胞们:本月4日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阅悉之余,深感惶恐,我一生饱经忧虑,唯过去所经历的任何焦虑均不如今日之甚。一方面,因祖国的召唤,要我再度出山,对祖国的号令,我不能不欣然谨从。然而,退居林下,是我一生向往并已选定的归宿。我曾满怀奢望,也曾下定决心,在退隐之余度过晚年。对此退隐的居所,除喜爱之外,已经习惯;看到自己的健康,因长期操劳,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衰退,这时,对之更感需要和亲切。另一方面,祖国委我以重托,其艰巨与繁难,即使国内最有才智和最有阅历的人士,亦将自感难以胜任,何况我资质鲁钝,又从未担任过政府行政职务,更感德薄能鲜,难当重任。处于此种思想矛盾中,但我一直认真致力于正确估量可能影响我执行任务的每一种情况,以确定我的职责,这是我所敢断言的……

在场面热烈盛大的就职典礼上,华盛顿说了这样一番并不激昂,甚至有些低调的话,似乎与当时的盛况有些不和谐,但是看得出来,这确实是他的心里话。据当时一家报纸报道,华盛顿在宣誓和演讲时非常“虔诚热情”,很多听众都流下了眼泪,其动人之处正是在于他的虔诚,他讲的确实是一个年近60岁的老人受命承担国家命运时自然的思想斗争。恰恰是因这一斗争的激烈,更让人们看到这位总统的爱国热情。这篇讲稿的名字就叫《我的热情驱使我这样做》。这个低调的开篇比那些慷慨激昂的宣告感人得多,正是因为他讲的是自己的真心话。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用真情打动听众,这才是真正受人欢迎的精彩讲稿。让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使黑白贬褒泾渭分明,用自己的心去弹拨他人的心弦,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他人的灵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一个有感情、有人情味、有思想的你推荐给听众吧。

应切合具体讲演的场合和对象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做什么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讲话方式也不同。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983年,一位青年参加了某市职工“振兴中华巡回演讲团”,到某厂演讲。听众是青年工人,讲的内容是“翻两番”。他讲道:“党的十二大向我们宣布,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将要翻两番……”刚开了头,台下青年工人便开始喧哗,有的说:“别讲了,我们党委书记早就讲过了。”

下一次巡回演讲时(台下的听众还是青年),他针对青年的特点,改了个讲法:“朋友们,在我还没有演讲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件事。”(本来嘈杂的会场静了下来,这使他增添了信心)他接下来讲道:“请大家伸出自己的双手,摸一摸自己的口袋。看大伙能掏出多少人民币来?”(台下猛然一阵畅笑,这是听众比较敏感的问题)“恐怕掏不出多少吧?”(台下又是一阵善意的笑声,思想和感情都交流上了)“那么大伙想不想让自己口袋里的人民币能够增加一点呢?我不是在许愿。党的十二大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光辉灿烂的康庄大道。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将要翻两番。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次演讲效果,当然也就好极了。

过了不久,他又应邀去该市外贸局演讲,听众都是局机关的干部。他再用这个材料和方法去讲,可是台下反应不佳,有人还昏昏欲睡。

同样的演讲内容,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对象不同,方式不同。枯燥的说教,已经听厌了,自然台下喧哗,换用以数钞票开头,形式新奇、话题敏感,青年容易被吸引。但面对机关干部。这种方式显然没有诱惑力,他们很可能早已洞察讲话的内容。这样的演讲方式与内容很难让他们提起精神。

在演讲时我们必须切合具体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说话要看对方的职务和身份;(2)说话要看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特点;(3)说话的雅俗和深浅要与对方的接受能力相适应;(4)要注意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只有充分考虑到听众的喜好与心理,才能使自己的演讲受到欢迎。不分对象,哪怕内容再深刻,技巧再精湛,也不能深入人心。这是一个演讲者应该具有的基本意识。

既然如此,在演讲之前,在写讲稿时就必须注意到这些问题,要根据听众的有关情况安排讲稿的内容和语言。面对的是学生,你就应该深入浅出,亲切和蔼地准备你的讲稿。面对专业人士,你不妨深入一些。面对的是年轻人,你就得贴近他们的生活,活泼形象一些。面对的是中年或老年,你切不可油嘴滑舌……这些问题平时说来似乎简单,真正做好的人可不多。千万别忘了,你站在讲台上是为了打动台下的听众。说服台下的听众。

注意使你的演讲切合具体的场合,你才能因势利导,使你的演讲有力度,这正是创造环境,借东风烧曹船,它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丘吉尔在二战阴影笼罩全球时,在一个圣诞节上,是这样演讲的:

战争的狂潮居然在各地奔腾,使我们心惊肉跳,但在今天,每一个家庭都在宁静的、肃穆的气氛里过节。今天晚上,我们可以暂时把恐惧和忧虑抛开、忘记,而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布置一个快乐的晚会。全世界说英语的家庭,今晚都应该变成光明的和平的小天地,使孩子们尽量享受这个良宵,使他们因为得到父母的恩赐而高兴,同时使我们自己也能享受这种无牵无挂的乐趣。然后我们担起明年艰苦的任务,以各种代价,使我们孩子所应继承的产业,不致被人破坏。因此,在上帝庇佑之下,我谨祝各位圣诞快乐。

说得多好呀!“使我们孩子所应继承的产业。不致被人破坏。”在一个本是处处撒满圣洁月光的盛大节日,一个本该是和平宁静的节日里,让孩子们快乐,在战争席卷全世界的背景映衬下,这样一种安静、肃穆来得何等艰难!不忘圣诞节的宁静安详,不忘在这样的日子致以希望与祝福,不忘让疲于战争的家庭暂时放松,不忘让这么一个盛大的节日不失节日的气氛。但丘吉尔同时也不讳言战争的可怕,让恐怖与安详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更憎恨战争的残酷。多么入情入理!多么扣人心弦!在战争的阴影下,在欢乐的圣诞节日中仍忐忑不安的人们,听了这番话能不振奋激动吗?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中,丘吉尔大呼战争,大呼反抗,大呼“我所能奉献的没有其他,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这将多么败人兴致、大煞风景呀!但一味地平安祝福,忘了眼前黑暗,又不像一个首相的演讲。他如此巧妙地发表圣诞祝词,尽现一个演讲大师的风度,的确是非常切合时间与场合的。这才是精彩的讲稿。

切合具体讲演的对象、场合和方式有多种多样,一切的一切还靠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境来选择,使讲演与周围环境和谐一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你的讲演才可能受听众欢迎。

演讲稿的立意和取材

演讲稿的立意

我们在进行讲稿写作之前,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从什么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即怎样立意。何谓立意呢?立意即是演讲者通过全部演讲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和意向,它是全部演讲稿组成成分的“统帅”、写作的指导,是演讲的灵魂。正如明代人王夫之所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讲稿立意一定要充分考虑听众的需要和个人的优势。好的立意一般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演讲时能引起听众兴趣,讲完后能满足听众要求,听众听了觉得“解渴”。另一方面,立意还要考虑自己的学识基础和生活感受,有什么优势和独到的见解。只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避免人云亦云、枯燥乏味。

总之,在立意时,一定要把听众的需要和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追求立意的鲜明、深刻,内容推陈出新,并考虑到时间和环境因素才能讲出真知灼见和个性色彩。就立意方面,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

1.立意的原则

讲稿的立意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演讲者头脑中固有的,它来自演讲者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体验,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对间接经验的吸收、积累,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产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演讲稿的源泉。讲稿的立意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所以立意时,要把握以下原则:

(1)立意要科学、正确、积极、进取。演讲是一种宣传的工具,不同的人使用它,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这关键是要看演讲者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演讲主题,用什么样的立意来表现这种主题。所以,我们在写演讲稿时,在设计立意时就一定要考虑到它的正确性、科学性、积极性,坚决杜绝把那些颓废、消极甚至反动的思想传播给广大的听众。

(2)立意要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听众心理。我们的演讲是给人听的,无论是哪一种演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感染听众,宣传真理,所以我们在立意时,就要从那种既跟得上当前的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又符合听众心理要求的角度去立意。

(3)立意要有创见、有个性。人们都喜欢听那些具有独到见解的话语,而不愿意听那些人云亦云的老调。这就需要演讲者一定要有真知灼见,一定要有创见、有个性,而且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

2.立意的技巧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话题是演讲的内容所在,确定一个适合而不错的话题,犹如开辟了一个由自己主宰的战场,可以自由驰骋,往来无敌。而怎样选择说话的角度,就成为演讲成功的关键性的第一步。这一切是有标准和技巧可循的。例如,诉说生命对于演讲者的启示,谈自己熟悉的事情。自己熟悉的题材,就可轻而易举地演讲。除非对自己所选择的题目怀着特别偏爱的情感,否则就不要期望听众会相信你那一套话。

(1)从自己的生活历程中寻找富有生命启示的话题人手。经过统计发现,初学演讲者所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当的话题演讲,这也是演讲水平要上一个新台阶首先碰到的一个“瓶颈”。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早年成长的历程——与家庭、童年回忆、学校生活有关的话题,一定会吸引他人的注意。因为别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并克服阻碍的经过,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可能,你就把自己早年的生活实例穿插在演讲中。演讲者还可以运用一些脍炙人口的戏剧、电影和故事以及人们早年遭遇的挑战等。

②早期艰苦卓绝的奋斗——这是一种洋溢着人情昧的经历。

例如,重叙自己早期为寻求成功所做的努力。也能吸引听众的注意。你是如何从事某种特别的工作或行业的?是什么样的盘根错节的情况造就了你的事业?告诉人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为了创建事业,你会遭遇的挫折、你的路以及你的成功。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一个人的生活多半是最有吸引力的。

③你的嗜好和娱乐——这方面的话题依各人所好而定。因此也是能引人注意的。

说一件纯粹因为自己喜欢才去做的事,是不可能出差错的。你对某一事物有特别嗜好,当你把这个话题说给听众时,肯定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④特殊的知识领域——在某一领域工作多年,你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讨论有关自己工作或职业方面的事情,很容易获得听众的注意和尊敬。

⑤不同寻常的经历——你曾见过一些大人物吗?他们有曾在战争的炮火下冒着生命危险的经历。这些经历都可以成为最佳的演讲资料,它们充满了生命的质感。

⑥信仰与信念——或许你曾经花费许多时间和努力,去思考对今日世界面临的重大情势自己所应持的态度。倘若你曾花上许多时间倾力研究一些重大问题,自然很有理由谈论它们。只是这样做时,一定要举例说明自己的信念。听众一般都不爱听那些满是陈词滥调的演讲。千万不可以随意读些报章杂志来准备你的谈话。

不要因为这样的话题太私人化、太轻微,听众不会喜欢听而不屑一顾。其实这样的演讲才能使人们快乐,使人们感动,才更富吸引力。

(2)从自己最想倾诉的话题人手。无论是对于初习演讲者,还是对于渴望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演讲者,必须对自己要演讲的话题有深切的感受,这一点极为重要。除非对自己所选择的话题怀着特别偏爱的情感,否则就不要期望听众会相信你那一套话。道理很明显,如果你对所选择的话题有切身感受,对它充满热诚;或者你对话题曾作过深入研究,那么就不愁演讲时缺乏热心了。

萧伯纳就曾这样评论说:每场演讲的最后一部分要比它的第一部分更令他欣赏。这是因为演讲者本身似乎对最后一部分兴趣更大,而人们一向都是依赖演讲者来为他们提供热情和兴趣的。

美国总统林肯在华府福特戏院的总统包厢遇刺,距今已有百余年。但是他的一生,他的言词,真诚感人,万古流芳。他在盖茨堡、古柏联盟和华盛顿国会山庄台阶上发表的演讲,永垂青史。

这里还有一个建议:对自己目前以为很好的话题设法多知道一点。你对某种事情了解得愈多,你对它便会愈热诚,愈热衷。《销售的五大法则》的作者帕西·怀亭告诉推销员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售卖的东西。他说:“对一项优良产品知道得愈多,便会对它愈热心。”此种情形用之于演讲立意的技巧也是如此——对它们懂得越多,你对它们也就越热诚越热衷。

(3)从把自己融入演讲中入手。有一点必须明确,并非你感兴趣的话题都会激起人们的兴趣。

那么,演讲者怎样确定什么样的话题适合当众讨论呢?假设有人站起来直言反对演讲者的观点,演讲者能信心十足、热烈激昂地为自己辩护,这个话题就是适合的话题。

唯有对所选的话题是真心所感、真心所想时,诚意才会完全显露。费希尔·J·辛主教是美国最具震撼力的演讲家。他在《此生不虚》一书里写道:

我被选出参加学院里的辩论队。在圣母玛丽亚辩论的前一晚,我们的辩论教授把我喊到办公室里去责骂。

“你真是饭桶!本院有史以来还没有一个演讲者比你更差劲!”

“那,”我说,想替自己辩解,“我既是这样一个饭桶,干嘛还挑我参加辩论队?”

“因为,”他答道,“你会思想,而不是你会讲。到那个角落里去,从演讲词中抽出一段把它讲出来。”我把一段话反反复复地说了一个钟头,最后,他说:“看出其中的错误了吧?”“没有。”于是再来一个半钟头,两个钟头,两个半钟头了。最后,我精疲力竭。他说:“还看不出错在哪里吗?”

由于天生反应快,过了这两个半钟头,我懂了。我说:“看出来了,我没有诚意。我根本心不在焉,我说得没有真情真意。”

就这样,辛主教学得了永志不忘的一课:把自己融入到演讲中。

(4)从讲述生命对自己的启示入手。一般地说,诉说生命启示的演讲者,绝不会吸引不到听众。当然,有时很不容易让演讲者接受这个观点——他们避免使用个人经验。以为这样太琐碎、太有局限性。他们宁愿上天下地,去讲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学原理。可悲的是,那里空气稀薄,凡夫俗子无法呼吸。人们都会关注生命,关注自我,因此当你去诉说生命对你的启示时,他人自然会成为你的忠实听众。

据说,爱默生非常喜欢倾听人们说话——不论对方身份多么卑微,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到东西。恐怕我所听过的成人谈话,比起任何人来都要多。其实,在一个演讲者叙述生命给他的教导时,不管其教训是多琐细、微不足道,都不会枯燥乏味。毕竟那是一个生命的真切感受和启示。

对于演讲,人们一般都觉得无话可说,一般都以事情多,没有时间,或者准备不充分而推脱作罢。其实,他们都已经积存了多年的谈话素材,只是没有整理而已。

演讲时,不妨告诉听众,你想的是什么,不要谈论别人说的是什么。要将自己的观察、调查所得,将自己的观点、见解讲出来,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

(5)从演讲话题的内容也要超越一点听众所理解的范围入手。真正的传世经典,为数不多,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而每有所得。就代表心智发展又往前跨出了一步。

就增进理解能力而言,只要是可以帮助你达到这种境地的书籍,在你的眼中都可以算是伟大经典,虽然它对别人而言,并不尽然如此。任何有益于听众的演讲,都可以增加知识,增强理解力。

因此演讲话题的内容,也要超越一点听众所能理解的范围。除此之外,还必须再靠两点来加以适度调和,一点是要正确估计听众的水准,这样才不会太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否则就算他们想努力理解,也永远领悟不出个中奥妙。另一点就是要确定听众是否能够充分理解部分演讲内容,让这些容易理解的内容,成为他们舒展心智的稳固基石。

(6)从激发听众与演讲者产生共鸣入手。凡是演讲皆由三个要素构成:演讲者、演讲词(内容)和听众。这就是说,只有演讲者把自己的演讲过程与活生生的听众联系起来之后,演讲的情况才真正形成。演讲要取得成功,不但要准备周详,要有演讲者所热衷的话题;还有另一个因素要考虑:他必须使听者觉得他所要说的很重要;他不只是要对自己的话题充满热情,还得把这种热情传给听众。历史上著名的雄辩家都具有这样的老王卖瓜之术,或者是传播福音术。高明的演讲者热切地希望听众能够感觉到他所感觉的东西,同意他的观点,去做他以为他们该做的事,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苦。他以听众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明白自己演讲的成败不是由他来决定,而是要由听众去决定。

3.升华立意的新技巧

演讲应有正确鲜明的立意,演讲的立意最能体现演讲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位,使演讲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然而,表现演讲立意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正确的做法是在运用典型充分的材料表达演讲立意时,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激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讲的立意得以升华。

在演讲实践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技巧来升华演讲的立意。

(1)由点及面的扩展。演讲中的事实材料是灵活多样的,诸如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小故事、一段人物描写甚至人物的片言只语等等,这些虽是个别的却很典型的材料,往往就能成为升华演讲立意的“点”。由对“这一个”事实的叙述推及“这一类”的全部或部分事实内涵的概括,就是由点及面的扩展演讲立意的技巧。

例如,傅缨的演讲《铭记国耻,把握今天》中的一段话:

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群中。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他们,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并使那音量越来越大,那旋律越来越强!

演讲者以吉鸿昌的爱国行为做基点,然后高屋建瓴,联想到千千万万个爱国者的精神,用“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正是他们”的提示语,通过三层铺排推进,概括出一代爱国者的崇高情怀,使单一的事例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得到扩展、升华,演讲时就能燃起听众爱国的情感之火,产生一定的感召力。

(2)由表及里的深化。有些蕴含着深层意义的事实材料,不经点破,听众也许理解不透演讲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一旦经过演讲者的揭示与深化提炼,就如同在沙砾中发掘出闪亮的金子,在贝壳里发现晶莹的珍珠,催人感悟,发人深思。这种由外表行动或客观存在事实的叙述,升华为内在思想或深层含义的表达方法。就是由表及里深化升华立意的技巧。

例如,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讲道: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因未带夜间通行证怕被荷兰巡捕查获,只得花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

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的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妓女。“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对一个典型材料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剖析,揭示出国家贫弱,人民必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升华了演讲的立意,唤起了听众强烈的爱国之心。

(3)由此及彼的引申。在演讲中,有时也可以以某一典型事件或自然现象作触发点和媒介来加以引申,联系到另一类相关事物和事理,以此来升华演讲的立意。这种由此及彼引申的升华立意的技巧,通过形象化的渲染,不仅可以启迪听众的智慧和洞察力,还可以创设充满哲理美的境界和氛围。

例如,一位在中国某医学院任职的美籍教师对学生演讲时,先讲了一则小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在海边散步。沙滩上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忽然,他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问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小男孩边扔小鱼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

教师讲完了这则小故事,满怀深情地说道:

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大学生活。你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国的人,甚至救不了一个省一个市的人,但是,你还是可以救一些人,你们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

这位美籍教师在演讲中对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进行了由此及彼的引申,形象地阐发了医学院学生应树立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升华了演讲的立意,使演讲具有一种隽永的感召力。

(4)由陈及新的点化。在演讲中,套用过去的一些材料,并且进行由陈及新的点化,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刻内涵。也是一种较好的升华立意的技巧。

例如。在弘扬爱国主义的演讲比赛上,一位演讲者讲述了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内容,最后他是这样升华他的立意的:

有一位老知识分子病重期间叮嘱自己的子女:“祖国完成统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句话比陆游的名句又有了新的内涵。它代表着多少老知识分子的心愿,代表着多少中国人的心愿啊!同志们,朋友们,我们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天一定能到来!

在这里,演讲者对这则典型材料中改过的陆游名句进行了由陈及新的点化,赋予其更深刻的现实意义,把演讲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

(5)由境及情的交融。在演讲中,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渲染,创设出一种紧扣题旨的境况,并由此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达到升华演讲主题的效果。

例如,胡云龙的演讲《我们的后代喝什么》中的一段话:

德国的亨格尔小姐与同伴来到神往已久的长江三峡游览。一路上,她俩饱览了长江两岸醉人的风光,也深深领略了“中国人”肆意破坏环境的无情。在中国游客眼中,长江竟然无异于一个天然的废物场,滚滚东流的长江“毫无怨言”地包揽了中国游客抛弃的一切:果皮、废纸、饭盒、塑料……作为外国游客,她俩怎么也不忍心这样做,在无法找到垃圾桶的情况下,她俩只好将旅程中的废弃物用塑料袋一一装好,下船前彬彬有礼地请乘务员代为处理。不料,乘务员竟嗤之以鼻,毫不犹豫地把垃圾袋投入长江的怀抱。看到这里,我不由地要问一句:《长江之歌》中描述的“用纯洁的清流浇灌花的国土”和“用巨大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长江,能够挽起它所养育的人们对她一次次无情摧残的重压吗?

水对我们人类有恩有情,我们决不能做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蠢事,也不能将我们自己酿成的苦酒逼着我们的后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杀鸡取卵、贻害子孙的傻事。这是责任!

在这里,演讲者通过外国游客在长江三峡的见闻和遭遇,形象地渲染出国人环保意识差的生活图景,由此抒发感慨,引发议论,做到了由境及情,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很好地升华了演讲的立意。

(6)由抑及扬的反衬。演讲中的高潮常常是升华立意的关键之处,而恰当地运用由抑及扬的反衬技巧,能使集中于高潮的情与理的表现更有效果,从而使演讲的立意得到升华。

例如,卢国华的演讲《愿君敢为天下先》的高潮部分:

也许有人说,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改革的潮是那么好弄的吗?弄得好,该你走运,福星高照;弄得不好,该你倒霉,身败名裂……我们如果徘徊观望,如果急流勇退,如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害怕枪打出头鸟,信奉“人言可畏”的法则,那么,就会被历史所淘汰,被时代所抛弃,被生活所嘲弄。我们只有去无畏拼搏,去大胆开拓,去承担风险,去顽强竞争!

在这里,演讲者逆水推舟,以退为进,先设立一个与结论相反的前提,极力地“抑”,再用否定性结论,为结论的“扬”蓄势,最后才水到渠成地“扬”起来,这样由抑及扬的反衬,把演讲推向了高潮,使立意得到了升华。

总之,如何升华立意是演讲艺术的一种重要技巧。用好这种技巧,不仅可以使演讲掀起一次次起伏跌宕的高潮,而且使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形成时起时伏的和谐呼应、感情共振,增强演讲的感召力、鼓动性和艺术魅力。

演讲稿的取材

演讲者长期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获得了许多材料,可是,在他所掌握的这些材料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适合写一篇演讲稿,因此在写演讲稿时,对材料就要进行选取。

1.取材的原则

(1)选择反映主题的材料。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但并不是材料库里所有的材料都可入选,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演讲稿时,对所收集到的这些材料进行有目的的筛选,选择那些最能说明主题,最能支持主题、反映主题的材料,而把那些不够典型、不够生动、不能说明主题的材料“忍痛割爱”。

(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所谓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就是指有规律性、普遍性、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我们在写演讲稿时,就要选择那些带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而不是那些个别的、特殊的材料。

(3)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写讲稿不是文学创作,演讲稿中所使用的事实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来不得半点杜撰,而且也不允许利用联想或想象去丰富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细节,因此,演讲的材料不允许虚构,它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是经得起论证和推敲的,是经得起事实和时间检验的。

蔡朝东的《理解万岁》之所以在当时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共鸣,就是因为他的演讲是真实的,他真实地讲了老山战士的英雄事迹,反映了老山战士真实的情感。

可以说,真实是演讲区别于文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演讲这种艺术形式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4)要选择新鲜的材料。“喜新厌旧”是人类共有的一个心理特点。人们都愿意听那些自己没有听过的事情,了解自己没有了解的世界。所以,我们在选择演讲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新鲜的材料。

张慎民先生在他的《从美国青年包里的五星红旗说开去》中,为了说明“自知”与“知人”是交际艺术的两件珍宝这个观点,举出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采访在华执教的美国青年丁大卫的例子。丁大卫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青年,来华应聘任教,在他简单的行囊之中,竟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带着这面中国国旗,目的有二:一是时时提醒自己身在中国,不要老以美国人的标准立身行事;二是让来访的客人看到屋里的这面红旗,增加亲切感,拉近主人和客人之间的距离。作者用这个刚刚发生的、新鲜的典型事例,从“自知”和“知人”两个角度谈了如何进行交际的问题。

2.取材的途径

如果说主题是演讲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演讲的血肉,为了使演讲挺拔丰满,我们就要在确定了主题之后,广泛收集所要用的材料。一位演讲者要想使自己的演讲精彩丰富,就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必须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注意收集材料。

美国19世纪大演讲家维德摩迪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他的身边常常带着一些大信封,他将选择确定好的演讲题目写在信封上,在日常读书学习时把适合演讲用的材料随时抄录下来放到信封中,时间长了这些材料就丰富起来,经过筛选就成了他演讲的血肉。

那么,我们应该收集占有哪些材料呢?

(1)直接材料。所谓直接材料,就是演讲者在日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是演讲者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些事件、言论、感受,也就是演讲者自身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研究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我们每个演讲者都生活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着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只要我们是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总结,留心记忆,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丰富生动的材料库,这些直接材料是我们演讲获得成功的最宝贵的材料,很多成功的演讲都因为它有着典型、生动、具体、真实、独特的直接材料,而不是平淡无奇的其他材料。如《人体美的标准和健美运动》:

“那么,什么是健美的好方法呢?是体育锻炼,是健美运动。运动可以使形体不美的变得美,使形体美的变得更美,只有运动,才能使人体达到健美,青春常在。反之,如果不运动,不锻炼,不仅形体不美的人美不起来,就是形体美的人也会变丑。比如有这样一个例子:我曾认识两位女同志,年龄都在50岁左右,一位是从未结过婚的女医生,过去年轻貌美,体形标准,身高在1.68米左右,就是由于不爱活动,还时常怕寒冷,棉衣穿得早,脱得晚,现在竞驼了背,减去了10年的青春美;另一位则是一般的女职员,身高不到1.55米,生过三胎,无论是体态和外貌都不如前面那位女医生,但由于经常进行健美锻炼,打拳、舞剑、健身操样样都做,因此,现在一直保持着不到40岁的体态和外貌。”

在这篇介绍健美知识的演讲中,演讲者为了说明“运动能使人青春常在”这个基本的道理,从亲身经历的事实出发,举了正反两个例子,真实可信。

(2)间接材料。所谓间接材料,就是演讲者从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收集到的材料,这是第二手材料。间接材料的收集,避免了个人经历狭窄的不足,范围宽广,内容丰富。间接材料在演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数学的光彩》:

或许有人认为:干巴巴的数学充斥着枯燥与晦涩。可是古往今来,在数学大师们的眼里“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有很多大数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哲学家或艺术家。他们公认数学最神奇最美妙,只由几个简单的符号和数字就可以进行无穷无尽的研究和变化,结果常常让人惊喜,对他们有强大到不能抗拒的诱惑力。“美和爱不可分离”,对数学的酷爱使他们为数学呕心沥血,在所不惜。人类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死后,墓碑上刻的不是他利用数学造福于文明世界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他生前最喜爱研究的正17边形。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向所有后来的人们倾诉着数学家的追求,也昭示着数学奇异的魅力。数学大师们说:“美是数的和谐。”这是对数学的赞美,也是对数学的自豪和骄傲!

在这篇旨在探讨数学的魅力,激发人们对数学的兴趣的演讲中,演讲者为了使人们相信“数学并非是枯燥、晦涩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引用了数学大师们的两句话:“数学是科学的皇后”,“美是数的和谐”。对于外行人来说,数学大师们对数学的理解应当是最可信的。这样引用间接材料,可以增强演讲的可信度。

3.材料的加工和处理

收集了大量材料并选择了一些适合演讲用的材料之后,在演讲稿中,又如何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呢?

(1)普通事实情境化。事实是演讲中的关键材料。演讲者既要善于采用新颖、动人的事例,更要善于将普通事例进行情境的处理,创设出一个可感知的具体情境。

演讲者李燕杰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个事例,来说明封建社会青年人的婚恋特征,提醒青年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婚恋自由。

在那个时代,爱情和婚姻是漠不相关的两件事。自由与纯真的爱情只能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宝玉被骗,与宝钗结婚。当他们张灯结彩,庆贺“新婚”之日,正是黛玉倒在病床上结束生命之时。黛玉最后只是说:“宝玉!宝玉!你好……”这时只有竹梢风动,月影依墙,给人以好不凄凉之感。真正的爱情被践踏,美满的婚姻被埋葬。那时青年人可以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爱情,但不能把完美的婚姻留给自己,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李燕杰将宝玉、宝钗成婚的热闹与林黛玉卧床死去的凄凉进行对比,比较细致地描绘了黛玉死时的凄怆画面,使人如同亲眼目睹,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2)枯燥数据形象化。准确的数据在演讲中虽然具有雄辩的力量,但数据毕竟是枯燥的。如果不对数据加以适当处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它雄辩的效果。如程培训《他说“我们头顶的月亮”》:

是啊,我们谁也不否认,我国还有些令人感到脸红的数字,还有些需要不无遗憾地承认的差距。是的,我们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乐观,历史和现实仍在告诉我们:大国并不等于强国,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很强,我们的技术装备还不很先进,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尤其可怕的“人均”二字,还将长期约束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比如,我国人均土地1.5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5亩的水平。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的土地资源,最多能承载9. 5亿人。11亿人,11亿张嘴,加起来就有3平方公里多,一年喝掉的酒能装满一个半杭州西湖;一天抽掉的烟,一盒盒排起来,能排我国东西长3个来回;一顿饭吃掉的粮食,能装满7万辆卡车……

演讲者为了说明“11亿”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将其换算为4种人们易于想像和理解的事物的数量,使人真切地体会到了我国人口压力的巨大,并容易留下了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3)叙述故事戏剧化。戏剧是一种主要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演讲中讲述故事,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戏剧效果,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首先让我讲一个典故:《韩非子》一书的“外储说左上”中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衣,齐国上下也就喜欢穿紫衣服。紫色成了流行色,紫布脱销。桓公十分愁闷,就问宰相管仲该怎么办。管仲说:“大王您想刹住这股风不要紧,可以先自身脱下紫色服装来,然后对身边侍卫说:‘朕非常讨厌紫色。’如果这时再有穿紫色服装的进来,大王就说:‘你先回去脱掉你的紫色衣裳,我非常讨厌紫色!’”桓公说:“好,我一定照这个办法去做。”这样做了之后,齐桓公身边的近臣当天就没有一个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个齐国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

为了论证讲普通话应当以身作则的观点,演讲者引用了一个齐桓公亲自引导服饰风尚的故事,故事中夹有几段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既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又借管仲之口阐发了自己的部分论点。

(4)哲理名言具象化。哲理名言是那些对人类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等揭示宇宙、社会和人生原理的话语。用它作演讲材料,既可以增强演讲的理论深度,又可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但哲理名言常常比较凝练,有时很难使听众产生共鸣。因此,演讲者在运用理性色彩较重的哲理名言时,就需要对它作具象化处理。即将哲理名言隐含的内容用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

有一位演讲者在谈什么是成熟时,引用了尼采的哲理名言:“成熟就是重新培养儿时嬉戏的认真态度。”他不是把这句哲理名言一说出来就完事,而是将它的含义用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他说:“尼采告诉我们:真正的成熟是对人生、对事业有执著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就像儿时玩泥巴那样趣味盎然,哪怕把自己变成泥猴;就像堆沙丘那样倔劲十足,哪怕沙丘一百次地坍塌。成人有了像儿时那样无功利目的,完全用生命的热情去对待人生的认真态度,他就从身体到心灵都真正成熟了。”

演讲者对哲理名言具体形象化的阐述,能使听众拓展和深化对哲理名言的理解,从而产生共鸣。

演讲稿的结构设计

有一个好的题目

1.公开话的命名法

演讲稿的精彩题目,就跟人的好名字一样,听起来舒服。有的人,先看名字就给人一种不一般的感觉,演讲也是如此。

喜欢演讲的朋友们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到书店去买书时。许多名人演讲的题目看一眼就让人觉得提不起精神来,比如“在立法议会上的演讲”,比如“就职演讲”,再比如“在答谢宴会上的祝酒辞”。事实上这里面有好多是十分精彩的演讲,只因为题目太平常而与我们失之交臂。比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成功之后临别时发表的演讲,堪称精品,大概总统先生无意于让它流传千古吧,也就没有想到给它起个好名字。而我们这些初学者就应该给自己的演讲想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让听众或读者乐于接受。

事实上命名是一门很不简单的学问,给演讲稿命名更要下一番功夫,动一番脑筋。我们这里总结了三种命名的方式,第一种就是:精彩题目是全篇内容的结晶。

演讲是向别人演示宣讲一种观点,任何演讲的主题都可以找到一句话,一言以蔽之,那么,这句浓缩了全部深意的话就是你的主题。主题句经过精简压缩,就可以做题目了。时下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浓缩的都是精华”,好的题目也应该有这样的效果,使人过目不忘,看一眼就知道大意所在;听完之后,这个题目可以作为名句流传,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这种压缩式的命名方式大致有两种形式:

(1)用句子做题目。比如:

恺撒在公元前48年对他的将士们发表了一篇演讲,题目是《不战胜,决不离战场》。

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前几天发表了一篇演讲,题目是《中国决不会沦亡》。

毛泽东在全国解放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了开幕词,题目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美国民族英雄亨利在宣传独立战争的必要性时,演讲的题目是《不自由,毋宁死》。

以上都是用主题句子做题目的例子,这样的题目言简意赅,比较醒目,具有一种口号式的特点和作用,煽动性很强。

(2)以词组做题目。以词组为题目的演讲稿名篇很多,比如:

《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是1962年2月3日周恩来总理一篇讲话稿第四部分的题目,该讲话是针对当时存在的党风不纯、浮夸和说假话的现象而发表的。这四个词组也是四个自然段的段旨。除“说真话”没有放在段首外,其余三个均在段首,并将这四个词组归纳为“实事求是”。真可谓主题鲜明。

梁启超先生在1892年11月6日发表的一篇演讲题目叫《人权与文权》。

陈独秀1921年1月31日在广东女界联合会上发表的演讲题目是《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

一般来说,以词组作题目来提示全篇的主题是一种更精简的方式,它提供的是话题而不是完整的主题,但这种含蓄性还是有极强的暗示作用的。下面两个题目也是用的这种方式:

生存一生活

人权一主权

这是一种比较有趣的命名方式,大家不妨模仿着多多尝试一些。

2.欲说还休式的命名法

刚才我们讲述的命名方式是一种“公开化”的形式,其效果直观、醒目。还有另一种相对的命名方式是欲说还休式的,即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人类有一种审美心理是很有意思的,就是距离和遮掩能产生美感。有的时候,一览无余反而无趣。古代聪明的美女深谙此理,总爱用团扇把脸半遮半掩,或是在珠帘背后暗送秋波,其动摇人心的效果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

给讲稿命名也是如此,你可以把话说到一半就打住,做欲言又止状,会使人急切地想知道你省略的内容,这样便使听众产生了神秘感,产生了兴趣,吸引听众耐心地听你讲下去,或把你的演讲稿看下去。比如: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职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热情驱使我这样做》;

19世纪初美国著名演讲家韦伯斯特,在悼念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亚当斯的时候,他的演讲题目是《我将时刻准备着》。

以上两例,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半句话”的效果,引起了听众和读者的注意。“我的热情驱使我这样做”,怎样做呢?“我时刻准备着”,准备做什么呢?听下去就知道了。

除了这种“半句话”以外,疑问句也可以产生遮掩的效果。试看下面两个题目:

命运之神在哪里?

什么是苏维埃政权?

这种只问不答的题目事实上是故意藏起了答案,让急性子的听众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好奇心和兴趣驱使这些听众把演讲听完了。

3.好题目应该陌生化

陌生化,就是避免陈词滥调,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这样一种态度,要想找到精彩的题目就不是难事了。

给演讲稿命名,首先要知道哪些题目不能用。那些中学生议论文式的题目不能用,像什么“论骨气”“谈爱国主义”等都是太浅的标题,要坚决杜绝。当然,拟定精彩的题目不是让你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但如果题目和内容之间能达成一致,名字奇特一点是无妨的。马克·吐温就曾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讲,题目叫《我也是义和团》,多么不同凡响,语出惊人。在这篇演讲中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以及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作为一个美国人,有这样的态度,说出这样的话,是不简单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让所有的美国人感到陌生,也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到陌生,因为陌生而引人注目。看完全文,我们就知道,这个题目奇而不怪,还是很恰当的。

像马克·吐温那样从立论上就惊世骇俗的演讲,毕竟很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追求陌生化是一种如何运用修辞的技术问题。因而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决它。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1978年3月31日,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言,他的题目是《科学的春天》。这个题目就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科学也会有季节吗?而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人就知道,“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国的科学、文化、艺术受到了何等严重的摧残,不是春天的百花齐放,而是严冬的百花凋零,一片荒凉。只有在打倒“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科学发展才迎来了新的春天。这样一想,这个题目就妙了,妙就妙在这个比喻的精巧上面。

给演讲稿命一个好的题目,不是闭门造车的事情,平时应该多留意一下别人是怎么命名的。鲁迅先生的杂文命名就很有特色,不妨多学一点。就拿陌生化来说吧,鲁迅先生就有一篇《我要骗人》的文章,看了这样的题目,你能不感兴趣吗?

精彩的开篇

1.开篇的成功要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演讲稿也是如此,而且不论任何形式的演讲,开头总是最关键的。在演讲开始后的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听众通常会决定是否接受演讲,是否听下去。有趣的是,准备演讲从来不是从开头入手,而是应当先确立演讲的目的,然后围绕目的收集材料,并将材料加以组织整理,最后要做的才是着手准备开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正确而恰当的开头方式。那么,应当怎样做好演讲的开头呢?在写演讲稿的开头时,需注意以下要点:

(1)开头要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讲开头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并集中听众的注意力。演讲时获取听众注意力的方式随题材、听众和场景的不同而改变,一般可以运用事例、轶闻、经历、反诘、引言、幽默等手段达到目的。

麦克米兰石油公司副总裁迈克斯·艾萨克松在一次演讲的开头中,便运用了引言和反诘的方法来吸引听众:

我们都知道,演讲是件很难的事。但是请听听丹尼尔·韦伯斯特是怎么说的吧:“如果有人要拿走我所有的财富而只剩下一样,那么我会选择口才,因为有了它,我不久便可以拥有其他一切财富。”

那么,为什么许多有才华的人偏偏害怕演讲呢?

(2)开头要为听众解释关键术语。如果演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听众能否理解演讲中的某些术语或概念,那么在演讲开头时,对关键术语加以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位公司副总裁在就记者招待会的用途发表演讲时,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技巧:

公共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指“与公众的关系”,即任何涉及公司或个人的关系。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地利用媒体——最常见的是书面形式——为公司谋取最佳印象或形象。

(3)开头要为听众提供背景知识。演讲时,演讲者被认为是专家或权威。因此,如果听众对演讲的主题不熟悉或是知之甚少,那么很有必要在开头部分对听众讲述与主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它们不仅是听众理解演讲所必需的,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主题的重要性。

美国空军少将鲁弗斯·L·比拉普斯在夏努特空军基地的一次宴会上演讲时,就对“黑人遗产周”的有关背景知识及其对美国空军的重要性作了介绍:

我很高兴来到此地,同时我也很感谢应邀和在座各位讨论有关美国黑人问题。为保持和增进民族间的理解,美国各州又开始纪念“黑人遗产周”。在夏努特空军基地,我们庆祝它,则可以对美国空军进行完整无缺的教育。我们民族的主旋律是:“黑人历史,未来的火炬。”这个已成为美国人民生活一部分的纪念活动,是弗吉尼亚州纽坎顿市卡特·G。伍德森最先提出并计划的,他现在被誉为美国“黑人历史之父”。伍德森先生于1915年成立了“美国黑人生活和历史协会”。后来,他又于1926年发起了“黑人遗产周”纪念活动……

(4)开头要为听众阐述演讲结构。演讲时,应当利用开头部分对演讲内容加以概述,让听众了解演讲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特别是当演讲的主题很复杂,或是专业性较强,或是需要论证几个观点时,这样做就能使演讲显得清楚而易于理解。

汉诺威信托制造公司的主席及总裁约翰·F·麦克基里卡迪在一次演讲的开头中,就很明了地陈述了他演讲的结构及范围:

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我很荣幸应科里曼主任的邀请,来参加这个在我国很有权威的商业论坛——在见解上,它可以与底特律和纽约的经济俱乐部相提并论。

首先,我将对最近的国内经济形势加以展望。我认为,它并非人们有时所想象的那样严峻。

第二,谈谈近期欧佩克的经济增长对国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许多国家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但又是完全有办法应付的。

第三,对总统的能源建议作几点评论,我认为它既令人鼓舞,又令人失望。

最后,我将就演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必要的现象,以及美国的现状谈一点个人看法。

(5)开头要为听众说明演讲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演讲的开头应揭示出演讲的目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听众要么会对演讲失去兴趣,要么会误解演讲的目的,或者甚至于会怀疑演讲者的动机。

美国快递公司主席詹姆斯·鲁宾逊三世,在短短的15秒钟内,便把他的演讲目的陈述给了听众: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谢谢大家给予我这个露面机会。美国广告联盟是美国传播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美国传播工业还面临许多问题,而重担则落在大家的肩上。我今天演讲的目的,便是就这些问题及它们呈现出的挑战,谈谈我的看法。

(6)开头要能激发出听众的兴趣。从本质上说,听众是很自私的,他们只是在感到能从演讲中有所收获时,才专心去听演讲。演讲的开头,应当回答听众心中的“我为什么要听?”这一问题。

在对美国会计协会罗切斯特分会的一次演讲中,演讲顾问唐纳德·罗杰斯,通过表达他对听众需要的关心,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兴趣:

我今晚要演讲的题目是“信息的透露”。确定这个题目之前,我先是查阅了本地的会计年鉴分册和全国会计协会的学术专刊,然后又询问了我的同事亚历克斯·莱文斯顿和戴夫·汉森:“今晚来听演讲的人都有哪些?他们希望我讲什么?”

他们告诉我,在座的各位都是些很热心的人,希望我的演讲有趣而富有启发性。因此,我将告诉大家一些有用的知识,我也同时希望,我的演讲简明扼要,并留给大家一定的提问时间。

(7)开头要能争取到听众的信任。有时候,听众可能会对演讲者的动机发出疑问,或是与演讲者持相反的观点。在诸如此类的场合——特别是想改变听众的观点或行为时,要使演讲成功,就需要建立或是提高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

对于这个问题,应注意下面几条建议:

①承认分歧的存在,但是着重强调共同的观点和目标。

②对那些连演讲还没有听,就对演讲者的名声和所作所为进行攻击的行为加以驳斥。

③否认演讲的动机是自私和个人的。

④唤起听众的公正意识,让他们仔细地去听演讲。

2.常见的开篇方式

演讲稿的开头又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结构中处于醒目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属于文字形式的东西开头尤其难。列夫·托尔斯泰为了构思《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开头,酝酿、琢磨了14年,当然这属于文艺创作。但就演讲稿的开头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演讲的开头是演讲者向听众出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信号,这个信号是否能够表现出优秀演讲的特征,即是否具有吸引力,对于演讲的成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开头担负着两项任务:一是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好感,创造融洽的气氛;二是确定格调,引入正题。所以我们应尽量多下一些功夫安排好文章的开头,使开头独具特色、别开生面。

演讲开头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它取决于演讲的内容、环境和听众的情况。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服务主题、言简意赅、引人入胜。演讲稿的开头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有的人演讲,开头常讲一些没有必要的客套话。叶圣陶曾评述说:“谁也明白,这些都是谦虚的话。可是,在说出来之前,演讲者未免少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预备,没有什么可说的,那么为什么要踏上演讲台呢?随后说出来的,无论是三言两语或长篇大论,又算不算‘可说的’呢?你说随便说说,没有什么意见,那么刚才的一本正经,是不是逢场作戏呢?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却要说给人家听。又算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其实,演讲者说这些“多余的话”,并不一定是出自本心,只不过是受了陈规旧习的影响,人云亦云,令人听来索然无味。

一般政治性或学术性的讲稿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主题。比如比尔·盖茨在他的《比尔·盖茨的忠告》演讲中是这样开头的:

每年都有好几百位同学给我发来电子函件,征求我对教育方面的意见。他们想知道他们应该学什么,想了解如果像我这样从大学退学是不是正确的。有少数家长还来信来电征求我对子女教育的意见,他们问我应如何引导子女走上成功之路。

(2)巧妙提问,引发奇想。以巧妙提问开头的演讲,虽属常见,但提问得巧妙就能引人入胜。一个演讲者这样开始他的演讲:

“关于青年与祖国的关系,人人皆知。但是,我想提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呢?”全场立刻静了下来。接着演讲者又说:“可能有人会说:‘希望’……”

话刚出口,坐在前面的人脱口而出:“不对!‘希望’是两个字……”这是复旦大学全校演讲第一名获得者杨高潮设计的开头。这种开头不仅使听众产生兴趣,而且迫使听众同演讲者一同动脑思考问题,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演讲上来。需要注意的是,提的问题不能过多,一般一个就行,关键是达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就行,只有愚蠢的演讲者才在演讲开始时,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再如廖济忠《遇不怀才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在我们青年人当中,最容易见到怀才不遇的人,最容易听到怀才不遇的话,不少人冷眼看世界,撇嘴论英雄。我不禁想问,我们真的怀才不遇吗?

(3)说明情况,清晰明了。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

三月十四日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开头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作了必要的说明,为进一步向听众揭示主题做准备。运用这种方法开头,一定要从演讲的主题出发,不能信口开河,离题万里,使听众不知所云,还要防止笼统使用一些陈旧的套话、空话,倒听众的胃口。

(4)名言警句,引人深思。使用名言、警句开头的好处是,名言、警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并且具有某种权威,许多人对名人都有一种崇拜感,所以,引用他们的话就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如左英的《生命之树常青》的开头:

伟大的诗人歌德曾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之树常青”。是的,生命是阳光带来的,应该像阳光一样,不要浪费它,让它也去照耀人。

这个开头引用了歌德的名言,对演讲的内容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并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在引用名言、警句时要尽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更不能断章取义。

而一位叫徐宁的演讲者在《叶的事业》的一篇演讲稿开篇中说:

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幼儿教师,正是塑造儿童心灵的工程师……

(5)故事、幽默,引人入胜。演讲者所用的故事、幽默要吸引人而且要与演讲主题相关,立意不同凡响。有一篇演讲稿批评盲从的害处。演讲者开头先介绍他刚经历的一件事:

上班了,大家陆续来到办公室,发现最早来的一个人在仰望天花板,大家也都仰起头来。好久,没有发现什么异状,但还是仰首引颈。最初仰头的人反而发生疑问:“你们都在看什么?”“我们都在看你在看……。”那人哑然失笑:“我刚才点了滴鼻药。”

这一位演讲者非常善于讲故事和运用幽默,大家听了这样的开头,自然哄堂大笑,接着引入正文。

王子璇的《爱,一定要说出来》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我一直珍藏着一个小玻璃坛子,晶莹透亮。揭开坛盖,隐约还闻着一股泡菜的清香,闭上眼,外婆便颤巍巍向我走来……上学时,外婆曾送了我一坛泡菜。在我最艰苦的时候,那坛泡菜带着她的希望给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我一直想跟外婆说,我是多么爱她!可是等到我终于参加了工作,有时间回到外婆身边,她老人家却等不及我对她说声“我爱你”就走了。我常常自责,如果早一点,在外婆健在时陪陪她,让她知道那坛泡菜对我生命的意义,让她亲耳听我说声“我爱你”该多好啊……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6)赞美称颂,阐发共鸣。大多数人是喜欢听赞美的,因此,演讲者开始演讲的时候,可以对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热情助人表示赞颂,或对当地的自然风光、悠久历史、传统风貌等表示自己由衷的敬佩之意。这样,容易引发听众的自豪感,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获得听众的认同,使自己接下来的演讲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198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世界的希望,就寄托在这种友谊上》的开头即是这样的:

我们访问中国才五天,所看到的名胜古迹却使我们一生难忘。这当中有从太空都能看到的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还有古城西安、秦始皇墓和出土的兵马俑大军。

(7)与听众息息相关的话题,共同关注。演讲者能在开头的时候用涉及听众自身利益的话题,那听众一定会打起精神。1954年8月7日法国总理孟杰斯·法朗士电视讲话,就用了这样的开头:

8月上旬正是你们中间很多人休假的时候,我想如果打断你们片刻的休息时间,跟你们说几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你们是不会对我反感的,因为这些问题事实上与大家都是休戚相关的。

三笑《失落不需要眼泪》的开头:

青年朋友们:我曾经和你们一样,被命运捉弄过,让石头绊倒过,叫生活欺负过,也险些沉沦过……但,最终的我毕竟站了起来,因为我坚信:冬,压不住春的萌动;路,是用脚踏出来的!

(8)生活体会,唤起思考。这样的开头,是借助某件日常生活小事、个人经历、亲身体会,唤起听众的注意,同时使它成为与题目有关的媒介或与演讲的主要内容衔接起来的因素。其长处是朴实、平易、个性强、观点鲜明。如王惠平同志的演讲词《走自己的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唉声叹气:“唉,现在是说话难,办事难,做人更难!”难吗?就现实生活来讲,确实有些难。比方说你想在工作中干出点成绩吗,有人就说你是假积极,想捞取名利;假如某个领导表扬了你,有人就会说你准是拍了马屁;假如你在公共场所制止了坏人坏事,就会有人说你是多管闲事,冒傻气……同志们,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记得陶铸同志说过:“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9)反弹琵琶,恍然大悟。演讲开头时,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中,演讲者也可以置听众正常的思维定势和理解意向于不顾,有意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演讲的“反弹琵琶”。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反弹琵琶技巧,往往能够使演讲内容具有新奇性和吸引力,引发听众的强烈兴趣,从而收到独特的表达效果。在一次戏剧创作座谈会上,一位女演员作了即兴演讲:

今天我来是和大家谈情说爱的。(提法奇特,满座惊讶。接着她又解释道)我是来谈演员对剧本的感情和喜爱的。(听众恍然大悟,静听她继续演讲)

严密主体

1.写作注意事项

无论是哪一种结构模式,在演讲稿主体的写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中心:要有一个演讲的中心论点贯穿全篇。结构紧扣主题是成功演讲的共同规律,任何一篇成功的演讲都不例外。

(2)条理:前后材料的编排要符合表述中心论点的需要。

(3)统一: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论点和论据要统一。

(4)严谨:各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点点相联,整齐有序。

(5)变化:奇正相生。把趣味性材料和论证性材料予以巧妙地安排,要注意使其高潮与低谷相间,说理、叙事与升华议论相结合。

另外,演讲稿结构有其动态性。因为演讲稿的结构,是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条理、秩序与作者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以及听众接受有声语言信息的不同思路,这三者要辩证统一,密切配合。所以,在演讲稿结构的安排上,既要坚持有序性、整体性、相关性和多样性,也要注重有声性,使听众能够明确感到演讲层次的存在和脉络的清晰。

2.常见的结构安排方法

一般演讲稿可分为两大类,即议论式演讲稿和叙述式演讲稿。绝大多数演讲的目的都是为了确立某种观点,用论证的方法,使听众了解、赞同和接受,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或者是为了批驳某些观点、行为、现象。这些演讲,都属于议论式演讲。

(1)叙述式演讲的结构。

①叙述式演讲的特点是:演讲者基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通过对人物或事件的叙述和描述,表现出演讲者的思想或价值观念。

②叙述式演讲的结构,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时间法,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

二是空间法,根据客观事物的空间位置,依照一定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结构。

三是因果法,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或由原因讲到结果,或先讲结果,再分析原因。

(2)议论式演讲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由于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议论式演讲,所以下面介绍议论式演讲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方法:

①并列法。并列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论证,说明主题。其中每个侧面代表一个问题或一个层次,各层次之间虽然有联系,但基本上是并列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列法的结构简单清晰,演讲内容易于被听众把握和记忆。

鲁迅先生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其主体部分是批评封建势力对新思想的摧残。鲁迅把这部分分为三层:首先批评“整理国故论”,接着批评“崇拜创作论”,最后批评了恶意的文艺批评。

这三层意思,就是并列关系,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封建势力展开批评。

②对比法。把两种本质属性截然相反的事理进行对照比较,使人听后是非分明,一目了然,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③总分法和分总法。总分法就是先总起来讲,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几层意思来具体论述。开头部分和以后几层的关系是总分的关系。分总法正好相反,先分几个层次说。从不同角度讲述几个观点,然后得出一个总的结论。前几层意思和最后的意思是分与总的关系。

画龙点睛的结尾

卡耐基曾经说过:“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缄口之前挂在嘴边的词儿,可能使人记得最久。”

整个演讲犹如画龙,而结尾部分犹如点睛,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常见的结尾方式有:

1.概括式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自己演讲的全部内容,概括成几句话,这样有助于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毛泽东于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作的长篇演讲《论持久战》就是这样结尾的:

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沦。

鲁迅先生在广州知用中学《读书杂谈》的演讲也是这样结尾的:

总之,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自己所爱的较专一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端,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2.号召式

用这种方法结束演讲,能焕发出听众的激情,激励他们的行动。

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就是这样结尾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赞颂式

这样的结尾,可以使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更融洽,给听众留下亲切、美好的印象。

一个学生的演讲稿结尾是这样的:

同学们,在我们这一代肩上,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有志青年,我们应当更加努力,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拼搏,让她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样我们才能前不愧对祖先,后不愧对来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飞。”炎黄子孙,从来是不甘落后的。同学们,努力奋飞吧!

又如林肯就职演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现在,我就要结束这次演讲了。虽然我是那样的不情愿,但我又无可奈何。我要衷心地告诉你们,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绝不能成为敌人。虽然我们的热情现在有所消退,但谁也不能割断我们之间的血肉联系。今天,人们之间彼此和睦团结的呼声正响彻在每一个战场上、烈士的坟墓上以及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人民的心头上。明天,在美国人民的美德指引下,这种和睦团结将会重新为我们所拥有。

4.名言式

名言结尾,指演讲者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结束演讲,将演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有力证明论题,丰富并深化演讲的主题,令听众心悦诚服。

胡适的《毕业赠言》结尾,运用名言颇耐人寻味: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浪费你一点钟的功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这样的结尾,情真意切。谁能不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见解呢?

5.诗词式

诗词结尾,指演讲者恰当地引用诗词作为结束语,使听众得到更深的启发,给听众留下一种余韵。在演讲的结尾,如果能引用适当的诗词作收束,那是最理想的,它将显出高尚优美。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著名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的结尾,就是诗词结尾的典范。

到了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义高唱这首歌:

“我的祖国,

可爱的自由之邦,

我为您歌唱。

这是我祖先终老的地方。

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

让自由之声,

响彻每一座山岗。

如果美国要成为伟大的国家,这一点必须实现。

因此,让自由之声响彻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高峰!

让自由之声响彻纽约州的崇山峻岭!

让自由之声响彻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高峰!

让自由之声响彻科罗拉多州冰雪皑皑的洛基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加利福尼亚州的婀娜群峰!

不,不仅如此,让自由之声响彻佐治亚州的石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田纳西州的望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座山峰,一个个土丘!

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轰响,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大村小庄,

每一个州府城镇,

我们就能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那时,上帝的所有孩子,黑人和白人,

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

将能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

终于自由了!

终于自由了!

感谢全能的上帝,

我们终于自由了!”

结尾运用诗歌,情绪激昂,文字优美,极富感召力。“让自由之声响彻山岗”,这脍炙人口的佳句,成为激励黑人进行斗争的座右铭。

运用诗词结束演讲,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演讲效果。

6.高潮式

1941年12月8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发表了《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的演讲,结尾这段话即是高潮式的名篇。

我现在断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

敌对行动已经存在,毋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处于严重危险之中。信赖我们的武装军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上帝助我!

我向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整个演讲给人以庄重、严肃、紧急的感觉。

运用高潮式结尾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告诉听众你要结束演讲了,最好不用“我现在做个小结和归纳”之类的话,也不要用某种表情或动作来显示你的演讲即将结束。否则听众就会开始计算时间,分散注意力,很难继续专心听你的演讲。

第二,应当让听众有一种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觉。

高潮式结尾如果运用恰当的话,结果一定十分良好。

7.提问式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是用这种方法结尾的: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的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这种用提出问题来结束的演讲,可以引导听众重视、思考演讲者所讲的内容。这种形式的结尾,带给人意味深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