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听柏杨讲人生
7983500000030

第30章 要活得有尊严 (4)

古话云:“人穷志短”,我们可以肯定,说这话的一定是个富人。在现实中占尽别人便宜的,坑蒙拐骗无所不用的基本上都是富人。当然这不是说穷人就必然道德水平高,而是穷人即便想占便宜,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比如,穷人的最爱——彩票。穷人想要跃升富人的行列,于是买了价值两元钱的福利彩票一张。当然他没有中,但是他很欣慰,因为他买的是一张支持福利事业的彩票。后来这个两块钱被汇总,修了一条公路。我们的问题来了,这个出钱的穷人,只能坐塞得像包子一样的公共汽车,而坐在私家车里,跑在路上的却往往是有产一族。又例如,早些年的某些上市公司,这面发行着股票从老百姓手里骗融资,那面卷起铺盖,卷款潜逃。要是这无良富人被公安机关抓到还好,要是没有抓到,那等待这些老百姓的,除了被骗的窝囊,希望破灭的失望,恐怕就只剩下更加窘迫的生活环境。可是,这些他们却无处可诉,一肚子的苦水就只有自己去品尝,想要向世人高呼出来,却只会无奈的发现他的声音是如此渺小。

2008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中除了《闯关东》,就要数《奋斗》的影响力最大了。在这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以人生、爱情和事业为讨论话题的电视剧中。适时地提到了一件2008年的经济热点——房地产。

里面有一段主人公陆涛和其养父陆亚逊的经典台词,将房地产中那些让我们雾里看花的事实,还有中国无房一族的现状及心理,统统拉到了台面上,大说特说了一番。上云:

陆亚逊:这新技术哪都用了,就是不往房子上用。你说你们开发商多掏点钱怎么啦!啊?中国老百姓这一辈子最看重的,买的最贵的就是房子。这明明是造福于人的事,你们干嘛非得变成捞钱的事儿呢?

陆 涛:不是,你怎么这么多牢骚啊!

陆亚逊:我这不是牢骚,这是事实。你们不也是在那骗老百姓吗?老百姓不是贱啊,他不买房真是没地儿住。所以就把你们惯得跟大爷似的,你看那售楼小姐,瞪着眼睛在那撒谎。今天说涨价,明天说奥运商机投资获利。挨着小树林就说是城市的绿肺,贴着个小超市就说是商圈。什么都敢说,就是不说房子怎么样,就是不说黑了老百姓多少钱。

陆 涛:那还不是因为买房的人相互攀比,它越贵越买。我跟你说啊,地产商还真不怕降价。你就是降30%他们也有的挣,地产商也不怕赔钱。他们的钱都是银行的。大不了就是公司破产清算,然后把一堆破毛坯房抵押给银行,地产商自己早就挣够了。这国家也不怕降价,国家就是希望房子便宜下来,正好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但是国家更希望人们把买房的钱拿出来一部分用在其他方面消费。你想想,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买房,这事对吗?而且还是买70年产权的低质房,我告诉你,最怕降价的是这帮炒房的人,一降他们全赔了!

这段对白,凡闻者皆说犀利,凡听者皆说真实。在中国,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为之奋斗一生的就是房子。为了这个可以落脚的地儿,大多数人半辈子都要节衣缩食。国家针对这种现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了经济适用房这一项。为了使经济适用房的价格降下来,国家将地租减免了,连税收也优惠了。但是最终入住的却不都是穷人。在北京有个“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据说是全国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顾名思义,里面住的应该都是中低收入的普通人,甚至是穷人。然而当记者暗访时,却发现小区里停满了桑塔纳、捷达、奥迪、富康,甚至还有奔驰。难道我国的生活水平已经可以比拼欧美了吗?人们都已经致富,奔了小康了吗?以至于家家有房住,人人有车开。

可是,只要你在某天早晨看看等着坐公共汽车上班的工薪阶层就会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你会发现,原来眼睛也是会骗人的。现在国家的政策是向着大多数人的,向着平民的。可是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必然要经于人手,而人又总是有趋利的本能。于是,即使国家明文限制,说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者只限于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工薪家庭。可开发商还是怎么赚钱怎么来。据说在上海,就有这么一个公务员,花了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入住后不久,他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怪异的现象,楼上的几间屋子的住户总是换来换去的,搞得他都分不清谁才是他的邻居。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中介公司的人,就问道:“咦,楼上的业主又要买房子啊?短短半年已经卖过好几次啦。”中介公司的人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后来这个老公务员才从别人的嘴里知道,原来他家楼上住着大款,连买了几套房子,用于收租。这件事情被上海的一位政协委员捅到了“两会”上,和几位义愤填膺的委员一道提出了一个设想——建立住房面积上限制度。

委员们义愤的情绪可以理解,毕竟国家出让了地租和税收这两项收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就是为了让普通人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今国家收入减少了,普通人和穷人却没有真正的受益。反而以如此代价换来的便宜房子,却被一些富而不仁的占了便宜,岂能不气。但是这种所谓的“住房面积上限制”是有违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显然是不可行的。

可怜的穷人们,看着富人占自己的便宜却没有办法发出抗议的声音,因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为富者占尽便宜的行为太多了。穷人们被占走的便宜又岂止是间房子。然而,作为国家机器的操盘手——政府,却要高度重视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提出策略,加大监管力度。这样花出去的钱才会见到应得的收益。

诺大个京城高楼林立,乍然视之除了高矮不同,全都是一个样子。以至于初到京城的人,经常分不清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于是,北京城的一房产老板说:

中国的建筑师很容易改变立场,一个方案,开发商让他怎么改他就怎么改,生怕老板不满意,就拿不到这单生意了。而外国的建筑师,特别是著名的大建筑师却很固执,他宁肯不做这单生意,也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设计,哪怕只是一个细节。其结果就是外国大建筑师留下的是更加完美更加个性化的作品,因而也名气更大,要价更高,生意更兴隆。中国建筑师却把自己降到开发商的水平,难免生产出一些平庸粗俗的城市垃圾。作品的层次低了,人的档次也就低了,想要高价更不可能了。结果凡是有大的项目,还是让老外抢去,眼睁睁看着别人挣大钱,自己干瞪眼。

与此相类似的言论甚多,大多数都表现出了对中国建筑设计业的强烈不满。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向了柏杨先生口中被“酱”住了的头脑和灵性。大谈中国的建筑师缺少自主、创造的精神,没有高洁、骄傲的情操。然而,说这些话的人又有没有看过,这些建筑师的现实居住环境呢?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缺少独创性,和柏杨先生口中的“酱缸”的熏染,并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说,真正“酱”死设计师的灵性的不是那些传统的渣滓,而是现实生活的压力。中国的建筑师也想要个性,但是他们更想活下来,更需要人民币。中国的建筑师基本上还停留在为设计费而呕心沥血的阶段,他们没有外国设计师的那种先天优势(据说外国设计师的收费大约是中国同行的十倍),没了这单生意就可能会被活活饿死。他的设计只是为生存奋斗的手段,为艺术献身这么奢侈的事情是决不敢设想的。想要活下去,想要赚钱,哪还能在老板面前耍他的艺术家脾气?

人穷可以不志短,但穷人却没法不短志。一个穷人,为了生计就必须受制于人,就必须妥协。而妥协的杀伤力决不下于鸦片、大麻,往往在你浑然不觉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或者在你还飘然梦中的时候,就将你迷倒,将你拿下。于是,那些昔日的才华、抱负,全部在时间中,在妥协里,被磨损了原本的光华。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一直穷下去。

然而,人穷所面临的境遇可就大大的不同了。据说世界上最穷的人是一个日本人。这人昔日好不风光,是一响当当的富豪。可是后来他投资失败,欠下了高达几十亿美金的债务。别说是身无分文,就是他把自己卖了,也还不上那些债务的一个零头。但是,他却是世界上最惬意的人。放心,这和他的心胸气度没有多大关系,更不是因为他穷了生活,富了心灵。他之所以惬意,是因为即便他已穷得如此,却照旧每天出入五星级饭店,玩着穷人一辈子都没听说过的花样。这还不算,身后还得跟着一堆保镖。出钱让他如此舒服的就是那些指望他还钱的债主。别惊讶,这和我们被股票套牢,还拼命拿钱“抄底”的心理是一样的。要想收回成本就只能让他东山再起。而要东山再起,就得绷住台面。要绷住台面,就必须保持生活的奢侈豪华。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让他长命百岁——他要是死了,欠的一屁股债岂不是只能拿一盒骨灰来抵消?那还不如用盒味精来得实惠!

所以说,世界上最潇洒的事,就是用别人的钱来买单自己的梦想。不管输赢,你都是唯一的赢家。于是富人有了这样的理论:从全国十三亿人口的钱包里拿钱,即便只拿到了一块钱,汇总起来也足够发达的了。但是怎样从别人手里拿钱呢?富人说,立个项目吧,也别管它是赔是赚,只要有了就好融资。而一个可以融资的项目必然要让众人知道,必然要做广告,要招兵买马。诸如此类的开销记在成本里,基本上是每人一元中的一半,也就是要想收十三亿,就必须先拿出六亿五千万来。这种投资回报率很高,可仅仅是第一笔钱又有几个人可以拿得出呢?

大资金只会青睐大项目,越是有钱的人越能扯出大摊子,就有越多的人抢着把钱给你。资本的眼光势利得很,穷人永远不可能得到资本的青睐。既然没有资本,穷人得到钱的途径就只有劳动。而劳动所换来的血汗钱,多半只够糊口。如此循环,资本就只是富人手中流通的玩具,穷人永远只能远观,想掺一脚,门儿都没有。于是,报刊上那些发财的故事,无论多么精彩,对于穷人来说,也不过是部小说,闲来读读,做做饭后的精神体操罢了。

莫怪柏杨先生要说: “凡是人祸,首当其冲的多半是有钱的人。凡是天灾,首当其冲的多半是穷苦朋友。你听说有几个钢骨水泥的巨厦被台风吹倒的乎哉,吹倒的都是些可怜虫住的房子”。所以,穷人无志,无志者又怎会有声音呢?

柏杨先生称:

贫穷是一种罪恶,如果社会不允许你发财,这罪恶归于社会。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则这罪恶归于你自己。自己连养活妻子的力量都没有,不去努力奋斗,反而口口声声诅咒那些不愿跟他一块受活罪的女孩子,是自己迷了心窍,看样子就是骂掉舌头,只能献自己的宝,不能讨到老婆也。

有些人很穷,穷到他们要鄙视富人,穷到见人发财就说赚的是黑心钱。于是,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虽然听来极端,却也非无稽之谈。事实上在一般人事中,它正像 “真理”般闪闪发光,从理智的角度讲,这句话也可以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诠释。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其为可怜之人呢?贫穷者?落魄者?孤独者?还是老弱病残者?这些人虽生活潦倒,但未必可怜。真正的可怜人是连去梦想的勇气都没有的人,真正的可怜人是看着别人幸福,嫉妒得牙痒,却只顾自哀自怨的人。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习惯将生活条件恶劣的人归为此列。也因将他们与可怜人相提并论,而一并施与援助。为有困难的人奉献爱心,这是人类的善良本性,是纯属自然的举动,是人性化的表现。但是,人们不应该将他们一概而论,而是要区分出,谁是陷于困境的人,谁是可怜人。

可怜之人往往,或者应该说基本上都是陷于困境的。他们习惯性的以可怜自居,自认为别人的帮助理所应当。更甚者因为自怜,所以放弃了自尊,放弃了自我奋斗,把自己捆在名为可怜的真空瓶中,等着别人的同情、拯救。就像某些跪坐街边的乞丐,从外部特征来说,确实值得可怜。他们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腿残眼瞎,还有一些年纪轻轻却无钱回家,多数人见了,都难免心中不舍,忍不住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

但是,当你把钱放进他们用来乞讨的盒子里时,要注意了,看看左右有没有城管,如果有赶紧走。要是万一走慢了,等城管吹着哨子冲出来时,搞不好你会被突然间可以直立,甚至健步如飞的乞丐吓得突发心脏病。如果您已经被吓过了,也不要摇头叹息。这就是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他们通常拿别人的善良做欺骗的筹码,打着可怜的幌子行骗。他们长年累月举着“穷困可怜”这面大旗,把它变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器。从来就没有想过用双手脱下贫穷的帽子。只是完全陶醉在自己设下的可怜氛围里,不思进取。

我们或许会以为这种思想,广泛存在于无知识群体中,但事实上知识的积累并不会提升人们的气节。有太多上到大学的贫困学生,在接受社会爱心帮助之后,不但不思进取,还把别人给予的温暖当做了一种包袱,而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这种心理负担下,他们却也没有试图通过抗争,来使自己脱离这种境地。相反的,他们默认自己的可怜,进而酿造自己的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