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听柏杨讲人生
7983500000025

第25章 丑陋的中国人 (8)

9与0合作,战胜了88。其道理正如《周易大传》中所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是华夏民族亘古不变的处事哲学,也是我们昔日辉煌的智慧总结,更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得以发展的根本。被誉为谈判鬼才、公关奇才的何其波,在他的商海大战三十六计中就提出了“上下同欲”这个概念。这个被称为企业管理万灵丹的概念的核心,就是“团结”。我们只有做到了“团结”,才能真正实现“胜”的目标。

然而,中国人从东周末期,诸侯称雄开始,这种团结求发展的品质,便在各个集团的斗争间消失殆尽。也是在这场乱世争雄中,我们华夏民族,关于“斗”的智慧被发挥到了极致。其中佼楚不乏《三十六计》之流。在这本传世兵书里,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更是被评为纵横捭阖的上上之计。乃至秦统一六国,都少不了它的功劳。到了公元前221年,分裂了二百九十五年的华夏民族终于在秦国嘹亮的军歌声中走向了大一统,此后我们虽有战乱,但其目的基本上是为了从分裂走向大一统。乍看之下,我们团结统一的观念是深根蒂固的。但,只要你翻看一下各朝各代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我们团结一心的表象下,始终存在着不停歇的内斗。曾经在华夏民族的统一中起到莫大贡献的《三十六计》,被后人学了个十成十,甚至发展延伸出更为灵活的策略。可是,这回他们没有再用到战场上,而是将之在内斗中充分发挥。这也就有了我们后来所说的朋党之争、门阀之斗。

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种有碍种族发展的行为,必然在历史的更迭中消失殆尽。可是,这一理论显然并不适用我们。这种现象不但没有在历史沉淀的过程中消失,相反的它还渗进了我们民族的特性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日趋严重。到了清朝,甚至连以铁腕政策著称的雍正皇帝,都不得不专门为此写下了一篇名为《朋党论》的文章,向世人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拉帮结派、拉山头、搞窝里斗的危害性。可惜,如果我们的先辈因为这样的一篇文章,就大彻大悟,痛改前非,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后来的罪可遭,就不会有那许多的屈辱可受。就算在亡国在即的清晚期,我们的内斗也从不曾停止过,我们的朋党之争也没有停息过。维新派、洋务派、保守派从来没有因为外敌的虎视眈眈将枪口一致对外,先攘外而后安内。

在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内斗史中,永远印证这样一个古老的哲学理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于是纵然我们处在列强的大炮之下,依然处之泰然,坚信等我们忙完了家里事,在忙外族事宜也一样来得及。后来,世界在分分合合的战火中走向了稳定,在稳定的大环境里,又衍生了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商业竞争。在这个战场里,没有战火,却关乎数万、数十万、甚至是数千万人的生计。在这样的一场战争中,手捧《孙子兵法》的中国人,并没有放弃我们引以为傲的“斗魂”,尤其是关于“内斗”的那一部分。

就如柏杨先生所说的:

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像一条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使日本所向无敌。中国人打仗打不过日本人,做生意也做不过日本人,就在台北,三个日本人做生意,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中国人做生意,就显现出中国人的丑陋程度,你卖五十,我卖四十,你卖三十,我卖二十。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中国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上可以把太阳一口气吹灭,下可以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在单独一个位置上,譬如在研究室里,在考场上,在不需要有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巨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猪、一条虫,甚至连虱都不如。因为中国人最拿手的是内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内斗,中国人永远不团结,似乎中国人身上缺少团结的细胞,所以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不知道团结,我只好说:“你知道中国人不团结是什麽意思?是上帝的意思!因为中国有十亿人口,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你受得了?是上帝可怜你们,才教中国人不团结。”我一面讲,一面痛彻心腑。

历史是种共性的存在。因此,“内斗”虽是中国盛产,却不是中国的特产。有我们在19世纪的被侵略,就同样有18世纪的波兰惨遭瓜分。

18世纪中后期的波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此时的西欧大陆正沉浸在启蒙运动的新思潮中,在它的影响下,波兰的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了爱国革新运动,企图通过这场变革将波兰带往稳定富强之路。但是,此时远在圣彼得堡冬宫中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却坐不住了。她武装干涉波兰,使这场革新运动终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的1772年,波兰遭受了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第一次瓜分。

但此时的波兰人民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观念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心中,促使波兰人民将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看着波兰民主革新运动的蓬勃发展,叶卡捷琳娜二世真的动怒了。显然这位在历史上政绩卓著的女王不能接受波兰人民的坚持不懈,于是她再一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并于1793年1月,与俄、普一道,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使波兰成为沙皇俄国手中的傀儡。甚至要求波兰国王在未经沙皇的许可下,不得与外国宣战或媾和。这种屈辱终于激怒了波兰人民,在签订条约的一年后,也就是1794年,波兰人民在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可惜这股星星之火再次被扑灭在沙皇俄国的铁蹄下。终于在1795年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第三次将波兰瓜分。自此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长达一百二十三年的时间。

看着波兰的历史,我们不禁暗自称幸,虽然我们同样曾处在被侵略瓜分的位置上,但我们终究保持了民族和国家的完整,我们自始至终都在东亚的版图上以“中国”的名字存在着。与波兰相较,我们曾面对更为强大的敌人,那么又是什么,使我们得以残喘度过那段充满侵略与剥削的岁月呢?这就不得不感谢我们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与封建势力的强大了。

从15世纪中叶至公元1795年,波兰处于第一共和国期间。而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十分特别,被称为“贵族民主制”。所谓贵族民主制包含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两项内容。因此波兰的国王是由贵族选举出来的,当然凡不是贵族就没有这种民主权利。同时,他们的自由否决制又赋予了议员极高的权力,一项议案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便不能通过。这种制度貌似民主,却从本质上与民主相对。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所以这种贵族间的伪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自由的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它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内斗不断,使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同时,这种贵族间的民主制度也造成国家力量的分散。与中国的神散形不散相比,这种形神具散的政治制度显然更加危险。

但是,一个国家不论是形散也好,还是神散也罢,只要它跟“散”挂上了勾,也就离被欺辱的命运不远了。在我们的大清王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名词之后,显然习惯了“窝里斗”的中国人并没有觉悟到,再“斗”下去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于是,日本人披着他们的“太阳旗”拿着刺刀挑开了中国人的脓包;于是,中国人民在血与生命的代价下明白了团结的必要;于是我们在呼嚎的战场外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说: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

向着法西斯的敌人开火,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在这首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的歌曲中,被日本人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折磨得体无完肤、神魂俱碎的中国人民终于开始明白雍正皇帝笔下的“朋党之祸”,终于明白了团结的必要,也终于向着团结走出了我们艰辛的第一步,正是这样的一小步,吹响了全民族抗日的号角,也正是这样的一小步,为全世界法西斯罪恶势力敲响了丧钟。这股荼毒世界人民长达二千一百九十四天的侵略战争在全世界人民的携手反击下,以希特勒的自杀、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终结。

全世界人民都在为这场战争的结束欢欣鼓舞着,认为自己是胜利者。可是,当这股热情退尽,我们陷入了更为深沉的思考。日本和德国再加上意大利,总人口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却给整个人类几乎带来了灭顶的灾难,为何?纵览这几个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日本和德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国家都有着令人称奇的向心力,正是这股力量,让他们甘于抛头颅洒热血。也正是这股力量,夹带着破竹之势给全世界人民一个措手不及。

昔日战争的硝烟早已吹散在了历史的空气里。今天,等待我们的不再是那个血流成河与硝烟弥漫的战场。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残酷的竞争。在这场竞赛中,我们与昔日的旧敌日本又一次狭路相逢。旧时相同,我们又一次落后了一步。在这一步中日本写下了松下、索尼的神话,继续了三菱的辉煌。这些恐怕与他们“上下同欲”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上下同欲”,顾名思义说的是要团结,也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和”。而要团结,根据我们已往的经验,首先就要反对“窝里斗”。要“和”就要禁止搞拉帮结派,拉山头这种行为。因为以上几种人类活动方式都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罔顾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对于任何一个公司,甚至国家来说,都绝对是危险的。在现代竞争中,如果要无往不利,就必然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就必然要互助,就必然要懂得——纵横捭阖的时代已是往日青烟。

在2004年,有这样一本书震颤了中国大地——《狼图腾》,它让人们终于意识到“团结”不是句口号,而是生物的一种本能,是自然赋予生命的宝贵礼物。在后来人们对狼的气质的总结中,曾这样描述道:

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起而攻之。

狼,虽然通常独自行动,但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觉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再后来我们在2007年的《士兵突击》中,在2008年汶川的地震山摇中,将这种狼的特性引申成这样一句嘹亮的口号——不抛弃,不放弃。

◎政治友谊

不是说中国人没有团结能力,只是说中国人的团结,总要弱势伙伴屈服。团结是平等的,并肩携手,应彼此尊重,必须先承认对方存在,而且跟自己一样地光荣存在。而我们目前正缺少这种文化,稍有权势,便只有我,没有你!因之把让步视为懦弱,把谈判视为说服,把忍耐视为畏惧,把坚持视为冥顽不灵。大家既缺少共识,就只好“我团你的结”,把对方团结在自己的胯下,而不是肩并着肩。

——《柏杨妙语》

中国人喜欢“一”,仅是围绕着它而生的成语就有一箩筐,像是一举成名、一鸣惊人、表里如一、合二为一等等。除了说的,中国人做事也好,思考也罢全都离不开这个“一”。而“一”也可以说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之一。

纵观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凡是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时,都要被称为乱世。相对的,只有一个国家的时候称为治世。一旦这个治世之国又十分强大,使得周围的邻里小国隔三差五的来朝拜一下,那么这就是历史上的盛世。从这乱世到治世,再到盛世,我们的评定标准完全是按照同心圆理论进行的,即以一个帝王为中心画圆,在这个圆的范围内皆是这个帝王的江山和属国,如果同时出现了两个圆心,那么这个时代就必然会乱作一团。

可是,乱世之中出枭雄,我们的历史往往只有在那些战乱四起,烽烟不断的年代,才能进行真正的平行比较。当然,根据我们一贯性的“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模式,谁最后统一了诸国,实现了“大一统”,谁就会是真正的英雄。在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封建大一统的皇帝被称为始皇帝,更因为他创建的朝代名为秦,而称之为秦始皇。与后世之君相比,他所画的圆并不是最大的,可因为他是第一个戎马一生,打败六国统一华夏的人,所以历史上仍将他称之为千古一帝。也是从他开始,我们统一的思想开始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