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普京八年
7981500000028

第28章 国有经济成分的扩大及影响

国有经济成分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是普京执政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普京上台初期和第一任期,仍强调国家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消除经济“官僚化”现象,但从其第二任期起,国家和国有经济成分开始向各经济领域扩张,国有公司和国家控股公司凭借其资金实力,仰仗行政资源的支持,大量兼并私营公司,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

一、国有经济的存在形式

根据《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规定,俄罗斯的法人分为公司、生产合作社、国有和地方所有的国营企业、非商业组织四类。其中国有经济的存在形式有三种:一是国有和地方政府所有的机构(科研机构、医院、文化教育机构、住房公用事业管理机构等);二是国有和地方政府所有的国营企业(унитарные предприятия),其中包括事业型联邦国营企业(казенные предприятия);三是股份公司中的国有股。普京执政时期国有经济成分的扩大主要是指股份公司中国有股的扩大。

(一)关于国营企业的法律地位

联邦国家机构(ФГУ)和国营企业(ГУП)有7000~52000万个。根据《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规定,国营企业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在经营权基础上的国营企业(унитарные предприятия),二是建立在管理权基础上的事业型联邦国营企业(казенные предприятия)。法典规定,建立在经营权基础上的国营企业是根据由国家授权机关的决定或地方自治机关的决定设立的。经营权的主体只能是作为商业性组织的国有和市自治组织所有的国营企业。建立在管理权基础上的国营企业是根据联邦政府的决定,在联邦财产所有基础上设立的事业型联邦国营企业。这类企业可以是商业性组织,也可以是非商业性组织的机关。

关于国营企业的改革,俄罗斯政府认为,大部分国营企业在国家控制之外,它们利用国有资产从事商业活动,从国家预算中获得资金,享有各种优惠,却不承担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职能。国家应对这类企业进行分类,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企业予以保留,除此以外,逐渐将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不再向其提供资金和优惠条件。事业型联邦国营企业的情况较为复杂,法律规定对这类企业不能实施破产。俄罗斯政府对这类企业的改革尚未形成一致意见。目前,事业型联邦国营企业(казенные предприятия)共有19个,按行业划分,其中15个是弹药和特种化学企业,3个是航空制造企业,1个是常规装备企业;按性质划分,其中14个是工厂,5个是科研靶场。上述企业分布在俄罗斯的13个地区。事业型联邦国营企业效率低下,改革的道路是“要么改造成为股份公司,要么改制成为国家机构,成为享受国家补贴的科研中心”。事业型联邦国营企业转制非常复杂,必须首先对这类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进行市场核算,对其运营状况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然后制订改制方案。综上所述,从长远趋势及企业绩效最大化的角度看,各种类型的国营企业可能循股份化道路进行改革,至于在改革后的企业中国家股份占多大比例,则视企业类型和重要程度而定。

(二)股份公司中的国有股

股份公司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将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金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普京上台以来,出现了国有经济日益扩大的趋势,主要是指国有控股公司的数量增加,国有股份额扩大,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对原有的私营企业进行重组。

关于股份公司中国有股的管理,一般采用“政府委派代表制”、“国有股份委托管理制”和使用特别管理权利“黄金股”等方式。俄罗斯大型企业的董事会均派有政府代表,在国家控股企业,政府代表一般都担任董事会主席。政府官员代表国家对国有股行使表决权。股份公司中的政府代表不在股份公司以货币或其他形式获得报酬。

二、普京执政时期私有化进程放缓

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是俄罗斯经济转轨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开始,俄罗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证券私有化、货币私有化以及90年代后期的个案私有化过程。到1994年底,23万个国有企业中的11.26万个实现了非国有化,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到1996年底,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的国有企业已达12.46万个,占总数的60%,其产值份额上升到72%。可以说,私有化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改革和转轨的核心内容。

普京当选总统后,继续推动私有化进程,多次明确表示反对重新审查私有化结果,反对实行重新国有化,主张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削减国营企业的数量,国家退出经济,减持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2001年12月21日,俄罗斯政府颁布了新的私有化法——《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和地方政府资产私有化法》,这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颁布的第三部私有化法。该法对私有化的范围、方式等作出了一些新规定。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计划将国营企业数量从1.1万家削减至1000~1500家、国有股份公司从3600家削减至600~800家,但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落实。至2002年1月1日,在俄罗斯全部企业(机构)中,国有企业数量(含中央和地方企业)占10.7%,其余为各种形式的非国有企业,竞争性行业已全部私有化。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由非国有企业生产,一般认为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大约为1/3.

2001年,俄罗斯政府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2年国有财产拍卖计划书,计划通过对20家大企业进行拍卖,筹集资金216亿卢布。2002年4月,政府决定出售国家控股的19家大型企业的股份,并列出准备私有化的另700家企业的名单。2003年8月,政府公布未来3年的私有化计划,提出2004年对1063家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出售政府在一批公司中所持的少于25%的全部股份;2005年出售政府在另一批公司中所持50%以下的全部股份;2006年将出售“非战略性”企业中政府所持50%以上的剩余股份;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2004年7月,俄罗斯政府原则上批准了2005~2007年私有化计划,提出将对总数为9222家的国有企业中的1324家实行私有化,并将出售政府在566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2005年8月,俄罗斯政府确定了2006年私有化方案,决定对968家国有独资企业进行私有化,并计划出售国家在419家公司中所持的股份。

但是,普京进入第二任期以后,私有化进展明显放缓。每年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或出售了国家股权。2005年上半年,计划进行私有化的1453家企业只完成了二十几家,1493家原计划出售国有股份的公司中也只有114家出售了国有股份。2005年8月4日,普京总统签署了《关于确定国有战略企业和战略股份公司名单》的命令。8月7日,总统网站上公布了这批企业的清单,514家国有企业和549家股份公司名列其中,天然气工业公司、石油运输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铁路公司、统一电力系统公司等大公司以及一大批军工企业榜上有名。根据总统令,政府无权对这些企业进行私有化。

三、国有经济成分的扩大及特点

(一)国有经济成分的产业布局

俄罗斯大型国有公司按产业布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类企业,其中包括俄罗斯铁路公司、天然气工业公司(管道运输部分属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石油运输公司、成品油运输公司、国家航空公司、俄罗斯公路公司等;二是电信类企业,如通信投资公司、俄罗斯邮政公司、联邦电信机构、国防部通信系统等;三是电力类企业,如统一电力系统公司、俄罗斯核能公司等;四是采掘业及能源出口类企业,如“俄罗斯石油公司”、金刚石公司、天然气工业公司、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等;五是军工及军工出口类企业,如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俄罗斯航空航天公司、联合航空公司、联合造船公司等;六是金融类企业,如储蓄银行、外贸银行、俄罗斯农业银行、天然气工业银行、外经银行、俄罗斯进出口银行等;七是大众传媒类企业,如一些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等。“天然气工业传媒”控制着独立电视台、《消息报》、“莫斯科回声”等多家媒体。

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经济中的国有成分明显提高。据估算,2003年前国有经济成分占GDP的34%,近年来已达到50%以上,并且呈继续提高之势。在全俄罗斯10个最大的公司中,有6个是国有或国家控股公司,10个最大国有公司的销售额超过GDP的20%。最突出的是天然气工业公司,联邦预算收入的8%来自于该公司。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资料,国有油气公司目前已控制石油开采量的33%,天然气开采量的80%。在金融类企业中,国有银行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40%,其中储蓄银行吸收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54%。

(二)国有大型企业的重组

普京执政时期尤其是2002年以后,私有化进程放缓,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积极并购同类或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形成了所谓的“重新国有化”趋势。鉴于油气和电力企业重组情况在本书其他章节论及,在这里仅介绍非能源类企业中国有经济成分的重组情况。

1.组建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

根据普京总统2006年2月签署的总统令,俄罗斯正式组建了一个飞机研制、生产经营、市场开发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超大型飞机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新成立的联合飞机制造集团由“苏霍伊”公司、“航空出口公司”、伊柳申金融租赁公司、“伊尔库特”科学生产联合公司、阿穆尔共青城加加林航空生产联合公司、伊柳申航空制造综合体、下诺夫哥罗德“雄鹰”飞机制造厂、新西伯利亚契卡洛夫航空生产联合公司、图波列夫公司等组成。此外,俄罗斯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完成对米格集团公司和喀山航空工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最终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将由近20家公司和企业组成。联合飞机制造集团计划将由军用飞机制造、运输机制造、民用飞机制造和航空零部件生产四个部分组成。

2.组建联合船舶制造集团公司

2007年6月普京总统签署命令,决定组建联合船舶制造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内部组建三个地区性的股份公司,作为联合造船公司的子公司。它们分别是:总部设在圣彼得堡的西方船舶制造中心,包括圣彼得堡和加里宁格勒州的造船企业,骨干是海军造船厂;总部设在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船舶制造中心,包括两个次级控股公司:一个是专门生产潜艇的北方机械船舶制造中心,另一个是北德文斯克的小型船舶维修中心;总部设在海参崴的远东船舶制造维修中心,包括海参崴、共青城和纳霍德卡的造船企业,骨干是“远东明星船舶厂”。总统令还要求对大型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3.重组“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

军工企业重组的任务之一是,将“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从军事技术出口企业,改造成为集机械制造业和高科技产品生产为一身的多功能公司。2002年,“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组建了子公司——国防工业公司。国防工业公司完全控制米系列飞机的生产,其中包括莫斯科“米系列直升机厂”以及在乌兰乌德、喀山和顿河罗斯托夫的三个整装厂;从“系统”金融公司手中收购了“卡莫夫公司”49.46%的股份。米系列直升机和卡莫夫直升机生产的合并后,形成了直升机生产的垄断公司。2004年,“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收购了军工企业“国防系统—投资公司”,后者控制着昆采沃设计局和莫斯科无线电技术厂。这两家企业占S-300防空系统生产的40%。2005年,“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获得了伏尔加汽车厂的控制权。2006年底,该公司收购了世界最大钛生产企业(ВСМПО—Ависма)66%的股份,获得了对这一企业的控制权,后者是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大型供货商之一。目前,“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控制的企业多达20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既有军品也有军民两用产品。该公司还计划向光学、电子设备行业进军。

4.重组核电企业

2007年1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专门法律,对核能企业股份和资产的管理与支配问题作出专门规定。这一法律不仅明确了国家对民用核能资产管理的优先权,还提出将组建国有“核能工业公司”。根据法律规定,核能领域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将并入这一公司,其中包括铀矿开采、加工企业、核燃料制造企业、核能机械制造企业,还包括核电站。此前2006年3月组建的“核能机械公司”也将并入“核能工业公司”。前者有生产所有核能设备的能力,并力图将其产品的1/3供应国际市场。

5.组建航空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

2005年秋,俄罗斯政府宣布以四大企业为基础,组建航空发动机企业集团。这四大企业分别是“萨图伦”科技生产联合体、乌法发动机公司、彼尔姆发动机公司和“礼炮”公司。此前“礼炮”公司通过企业并购,已完成了一体化改造。

6.“俄罗斯铁路公司”的扩大

2006年6月,“俄罗斯铁路公司”决定收购“交通运输机械控股公司”的股份。后者是俄罗斯70%的火车发动机和85%的旅客车厢的生产企业。

7.国有公司在矿产开采业的扩张

钻石垄断巨头阿尔罗萨公司计划收购加里宁格勒琥珀生产联合体和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加里宁格勒州拥有占世界储量90%的琥珀资源,琥珀生产联合体是世界上唯一开采和加工琥珀的大型企业。

四、国有经济成分的职能及影响

建立强大的经济是普京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一般认为,赶超型经济需要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在国家的强有力推动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国有经济效率较低,在特定条件下,国有经济可能成为政府官员腐败的“温床”。而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显示,很多已完成私有化的企业,其经营管理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提高,企业绩效差强人意,一些国有大企业却通过资源整合有了新的发展。近两三年来国有经济成分的扩大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生活均有重大影响。

第一,国家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限制战略性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了对私营企业的控制权、国家组建国有企业集团,使国家控制了具有国民经济命脉意义的行业和企业。举例来说,国家通过管道公司完全控制了油气资源的出口,原油出口管道由“石油运输公司”控制,成品油出口管道由“成品油运输公司”控制,天然气管道的垄断控制权属于天然气工业公司。如果没有上述公司的支持,任何油气公司都无法将其产品出口国外。军火出口由“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独家垄断。俄罗斯政府关于限制外资进入战略性行业的措施,以及围绕萨哈林—2的纷争都证明,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任何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投资项目都无法落实。国家以这类公司为“阀门”,控制了国内的所有经济进程。

第二,以国有大型企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建立资本密集型企业集团,不仅有利于吸引大型企业向国内重大项目投资,也可使这些企业具备跨国投资能力,与国际私人资本进行合作。国有大型企业的壮大将使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通过国家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的动员能力。由于经济进程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控制基础产业及大型企业,将使国家获得调控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举例来说,冶金行业作为能源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电力资源,国家通过调控电价,可使冶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化肥行业的利润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然气价格。黑色金属冶金和森林工业由于远离销售市场,其利润水平与铁路运费的高低密切相关。

第四,国有经济成分的壮大有利于国家落实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意义的计划,也有利于保持国家和社会稳定。

当然,国有经济成分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从积极的方面看,组建大型国有企业有利于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效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企业也可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提高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从消极的方面看,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制度存在不兼容性,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国有企业处于政府的“卵翼”之下,或借助行政资源获取暂时的竞争优势,无法形成真实竞争力;或形成行业垄断,排斥其他类型的企业进入市场,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失去竞争力,殃及消费者的利益,也有损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九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