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牌,第一生存战略
7981300000022

第22章 中控——从优秀到卓越

总裁金建祥领奖照片

不能让人家说过去曾经辉煌过,现在已经不行了。而要让过去的辉煌今天还在辉煌,明天还将辉煌。

——褚健

从优秀到卓越

自动化行业之外很少有人了解“中控”这个名称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和一些叫做“中发”“中兴”“中复”之类的企业名字是否有相似之处?中控科技集团的董事长褚健说:“中控,就是中国控制的意思。”董事长这样解释企业的命名,除了专业因素之外,还有着更多的寓意。

浙大中控是一家集自动化、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水处理及教育领域等公共事业部门。

这家创建于1993年的高科技企业,专业化程度非常之高,其真正白手起家是始于当时填补了国内空白的SU中控科技园外貌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统的开发成功。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集散控制系统呈现国外产品一统天下之势。褚健说:“整个80年代以来甚至90年代初期,在这个领域里,从政府官员、行业专家,甚至用户都认为这个行业完了,只能靠进口。”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褚健和一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开始研发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的时候,曾被讥讽为“痴人说梦”。而一封写于2005年的感谢信也许能洗去当时的尴尬,绍兴友邦氨纶有限公司的电仪负责人李吉东在给浙大中控的感谢信中写道:“我厂的氨纶控制系统打破了以前国外控制垄断的局面,完全由国产控制系统成功进行控制。对此,我对贵公司能自主研发出这样一套优秀的控制系统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希望浙大中控今后能不断自我完善,吸收同行业中先进的技术推陈出新,生产出中国最好的控制系统。”

如今,由浙大中控领衔开发的EPA(Ethernetfor Plant Automation,应用于工厂自动化以太网——实时以太网)已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家标准,并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承认,作为IECPAS(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公共可用规范)发布,不久将可能成为IEC61158现场总线之一。12年的拼搏奋斗,使得浙大中控不仅仅填补了国内自控行业的一片空白,它还成为了这个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在从零开始成长至今,SUPCON这一品牌现已名扬国内外。那么,当更大的梦想即将腾飞之时,我们如果能够从这短短的历史中总结出一些关于企业成长、品牌打造的思考,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许是大有益处的。

一、从何开始?

沉重而强烈的责任感也许是褚健和他的“十三太保”们白手起家,逆势而上,就着方便面和饼干,在两间简陋的教室、十平方米的地下室去研发集散控制系统的最初动力。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自控领域的尴尬,褚健说:“如果我们不做,中国自控领域将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位15岁考上浙江大学,30岁成为浙江大学最年轻教授的天才人物,在公司创立之前就设想了“中控”这一名称。那时做大、做强也许还没有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但在自动化控制这一行业要做到最好,却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方向。在中控的企业宗旨里,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振兴民族自动化科技,以跻身世界自动化强者之林为奋斗目标,是最为耀眼的旗帜。中控创立之时,更多的只是为了填补国内行业空白;而今,SUPCON已成为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

同为浙大中控创始人之一,现任中控集团总裁的金建祥教授说:“那时面对的主要是生存问题,并没有刻意追求品牌。然而,‘做到最好’这一目标显然要求我们终究是要建立品牌的,这是个大问题。”其实,当年褚健酝酿“中控”作为企业名称,在梦想“控制”中国自控产品市场的同时,品牌的基因已经深深根植。这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品牌思维,从此,作为一家定位于振兴民族工业的高科技企业,它的精神就和当年那些产业救国的精英们的热血产生了呼应。在这种文化血脉的呼应里,一个企业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那有着百年自强梦的品牌——“SUPCON”,也必将会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中国名牌之星。

二、从实际出发

虽然从一穷二白起步是艰难的,但当初褚健对中国自控产品市场的认识是清醒的:首先是技术,其次是质量,最后是服务。

展示大厅对创立之初的中控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对此,褚健充满自信,不仅因为他个人以及他的团队成员都是专业出身,还因为他们身后所依托的是技术实力雄厚的浙江大学。作为一家和浙江大学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公司,浙江大学中控成功地运用了校办企业拥有学校技术资源的优势。得益于校办企业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浙大中控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浙江大学校园内的工业控制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背靠高校技术力量的资源优势,让浙大中控迅速崛起。

12年后,当谈到中国当今高科技产业的现状,褚健依然显得沉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做得不是太好。学校更多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学校有很多科研成果论文,却无法进行有效的转化;但企业想要好的科研成果却得不到,也就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那些规模稍大的高新企业,虽号称‘高新’,但技术含量并非真的‘高新’,其申请的专利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自己发明的却不多,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国目前的状况是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用户之间有些脱节,我想要做的,就是搭建这么一个平台,是会有很好前景的;而只靠中控一家是不行的。”后来的成长之路证明,企业和校园的联合无疑使中控获得了把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良好“平台”。并且,当初“浙大”品牌也使中控吸收了不少人才,那是人们对一所名牌大学以及大学里清贫的知识分子群落一种毫无保留的信任。

于是,战斗打响了。

先解决技术。金建祥总裁说:“我和褚健有着不同的分工。公司的大方向由褚健把握,他负责公司整体规则和企业文化,我则开展具体工作,负责技术问题……”的确,从一开始,金建祥就是开发DCS的技术总负责人。其中历经的种种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料都是被严密封锁的,他们必须自己一步步摸索前进。当初,金建祥拿着二三百元的工资,在设备简陋的地下室里进行研发,而外面又是阵阵冷嘲热讽——那时不少权威专家认为搞DCS是不务正业,是没有前途的。然而金建祥凭着对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浓厚兴趣,凭着一股振兴民族工业自动化的信心和决心,很快就出了成果。1993年11月,SU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统研制完成并在现场成功投运;1994年10月,JL-20A无纸记录仪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1996年,SUPCONJX系列DCS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2000年,“基于现场总线的系列自动化仪表的开发和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浙大中控的系列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001年8月,浙大中控的控制系统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2002年11月,在第4届上海工业博览会上,浙大中控WebFieldECS-100基于网络技术的控制系统荣获创新奖;2003年11月,WebFieldECS-100控制系统荣获“2003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年11月,“EPA基于高速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总线控制设备”荣获第六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如今,金建祥仍然是浙大中控的技术带头人,当他作为国家《EPA标准》起草专家组组长,在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同行专家的大力配合下,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家标准《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通信标准》,并成功地被IEC采纳,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和接收的工业自动化标准的时候,浙大中控已经站在了该领域的最上游。

然后是质量。褚健说:“我常对员工们讲,我不要求所有的用户都说我们好,但要求所有的用户都不说我检验中心们坏……每个人的要求可能不一样,但如果确实是质量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事。”褚健明白中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集散控制系统来说,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当初许多厂家宁愿多花几倍的钱去买国外的集散控制系统,而不敢轻易相信国内厂家。但浙大中控1998年就通过了ISO9001:1994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2001年7月顺利通过外审,获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03年9月,中控技术公司荣获信息产业部“2003年度电子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等多项优秀质量管理奖。2005年5月17~18日,由浙江省计量测试学会委派的考评组对中控技术公司的二级计量检测体系进行了现场审核确认。通过对计量检测体系文件的审核和现场抽查、考评以及交流,考评组一致认为:中控技术公司建立的二级计量检测体系符合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的要求,体系运行能按公司体系文件要求进行,建立的计量检测体系能满足产品质量需要。公司最终顺利通过了现场确认。5月25日,公司取得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检测体系合格证书,这标志着公司的产品质量检验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还有服务。褚健说:“当初我们的技术通过鉴定后产品正式面世了,面对国外产品垄断的形势,有人说要拼价格,我不同意。我们首先应该拼技术,其次是质量,然后是服务,最后才是拼价格。在我们的产品技术并不落后的基础上,谁的系统更加可靠,服务更好,谁就有优势。实际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作为一家国内企业,浙大中控在服务上的确已经做得非常到位。前面所引用的那封感谢信中,李吉东还提到:“由于工程进行的大规模整改并进行了工艺改进,使得贵公司工程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组态和控制方案进行修改,同时,虽然开车调试时间很长,但贵公司还是有求必应地派出人员配合我们的工作。”国内的服务也许容易一些,可是对于2002年浙大中控的最大的涉外项目——缅甸200T/D纸浆项目,史发明,这位中控技术公司原工程二部项目经理,从2002年10月份他开始着手的前期设计工作一直到2005年2月全面完工,可以说呕心沥血,全程跟进。2003年初,史发明组织并完成了该项目的静态流程图的绘制工作,2004年2月,史发明前往缅甸大巴,为缅甸制浆200T/D纸浆项目提供现场服务。缅甸的贫穷和落后让这位“质朴如玉”的年轻人大为吃惊,他深感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常常能听到夜半的狼嗥声,最要命的是,每天的电力供应只有16个小时,还经常断电。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史发明和他的同伴们夜以继日地工作。2004年11月,史发明完成了制浆造纸整条生产线的全部工段的安装、调试工作;2005年2月该项目除CLO2车间正在试车外,其他所有工段均正常开车。要做好服务,企业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在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中,“不能砸了我这块招牌”几乎是那些老字号企业必不可少的信念,对这种信念的继承使得褚健为自己产品的服务投入了大量精力,因为他知道,要想和国外产品竞争,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用的制胜法宝。

三、用文化引领品牌

作为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董事长,褚健想得最多的是“SUPCON”这一品牌究竟怎样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企业如何才能成就永远的辉煌。他说:“品牌就是一个名字,但关键不在名字,而在企业自身,这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在于你的外观和内涵。‘SUPCON’这一品牌能否为大家接受,主要在于其外在表现和内部形成的文化。”褚健再次将目光对准了自身,“我们的企业精神是‘敬业、合作、创新’,这是我们公司生存的基础。”在公司内部,也许没有谁比他更注重企业文化了。几乎每年,褚健都会就公司的发展写一些文章,而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企业文化的。我们在浙大中控的内部刊物上看到了褚健推荐的两篇文章——《电梯的故事》和《心里的锁》,都是充满哲理趣味,给人警醒和启发的文章,强调的是要打破习惯性思维,要有创新思维。作为一位大学的副校长、教授、公司的董事长,他对企业文化的关注无处不在。在这份刊物2005年第1期,我们还看到一篇褚健写的《中控还是个小公司》。在此文中,褚健回顾了中控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但文章中心却是对公司现状的反省和批评:“近年来,中控在管理与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寻求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也滋生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中庸、官僚、低效、惰性的文化氛围,在已有的成就面前催生了‘小农意识’,骄傲自满,丧失了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这种批评是严厉的。褚健知道,文化的惰性一旦出现,危机就会接踵而至,而由文化所引领的品牌,必然会跟着蒙羞。文中还写道:“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回避),或者即使是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也不积极解决,而且不允许其他人插手过问,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使得问题一拖再拖;公司内部还形成不少‘信息中转站’。也有的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员工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负责任,容易满足于现状,等等。”从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起家的褚健非常明白这些问题意味着什么,他说:“不能让人家说过去曾经辉煌过,现在已经不行了。而要让过去的辉煌今天还在辉煌,明天还将辉煌。”所以,他对公司现存的自满意识非常警惕。他知道中控和那些老牌甚至一些新秀比起来,还仅仅是一个小公司,公司规模还没有突破10亿元,12年的发展只能算是个开头,一旦麻痹大意、骄傲自满,最终的苦果就是随大浪淘沙,一去不返。

浙大中控获得中国名牌称号褚健的目标非常明确:“中控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企业的价值,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留下我们中控的足迹。”他瞄准的目标是那些百年企业,那些中国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秀,是海尔、联想这些企业巨头。中控,就是想用永远积极进取的激情,在民族经济腾飞的奇迹里,留下自己鲜明的足迹。

在浙大中控的文化里,人才的使用也许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浙大中控的人才方针是:“以人为本,让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

中控认为,人才是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是浙大中控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最宝贵财富。

中控从浙江大学起步,对一家校办企业来说,招揽高科技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库,而且,对在公司任职的浙大教授们来说,自己的学生加盟中控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不仅如此,褚健还有他招人、用人、留人的法宝,那就是“用人惟贤的体制和完全放手的信任”。中控称:“公司尊重员工,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员工的自主性,鼓励员工在公司努力工作、长期发展……使个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最终实现与公司的同步发展,达到公司与个人价值双赢的目的。”对一个真正的人才来说,他所需要的正是发展空间、成就感和信任。毋庸置疑,对一家高科技企业而言,优秀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有可能带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出色的质量。褚健这样说:“我们要给员工成就感,要让他们在对外一说‘我是中控人’,人家都会说:‘哦,了不起!’这样,优秀人才就会留下来。如果企业不好,人才就不会留下来,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所需要的成就感。”这就是和品牌密切相关的成就感。企业打造名牌,不仅仅是名牌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某种意义上带来更多的是荣誉和信誉。对于企业,支持它越做越大、百年常青的正是这种荣誉和信誉。人才因这些而留下来,充满激情和动力;企业因这些人才而焕发勃勃生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更浓重的印迹!

四、品牌维护和扩张

今天,“SUPCON”成为了中国名牌,尽管外行人了解得并不多。几乎像所有的名牌产品一样,中控同样面临着品牌维护问题。褚健说:“我们没有用这个品牌去做其他外延的事。很多企业来商议能否合作,挂中控的名字……我们不会为了扩张而扩张,必须严格控制我们的质量,我们的服务,我们的技术创新……我们还是要做技术。”褚健非常明白,那样做“只会砸我的牌子”。这也许和学校的氛围有关,但更多的应该是基于品牌自身的考虑。对“SUPCON”这个品牌而言,耐住目前的寂寞是重要的,在条件尚不成熟之际盲目扩张只会导致衰落。

另一方面,中控对外宣传的步伐却从未停止。在这一点上,中控走的是参加展会的独特方式。仅2005年前两个季度,中控就参加了诸如第八届国际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展览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现场总线与工业自动化仪表展览会、2005年长三角(杭州)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国际展览会等众多展会,展出了包括基于EPA技术的全系列工厂自动化产品等新产品,几乎每次展出,都会在行业内吸引众多厂家的广泛关注。同时,研发场景中控还参加了ISA(美国仪表协会)等世界知名展会,迈出国际化之路。不能不说,对于一家高端企业,参加这样的展会带来的广告效应是相当出色的。就像所有的专业名牌一样,“SUPCON”同样面临行业外的尴尬。但是,金建祥总裁说得好:“客户买你产品的同时,还买你的服务,(我们这个系统)他们想要至少保证十年以上。这就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高科技品牌扩张的道路上,“理性地面对自身的发展”(金总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的突破比任何广告都更具“广告效应”,更能为公司带来大量客户,创造更多利润。而服务到位,会为品牌带来更高声誉,更大的知名度,更多的“回头客”。

结语:

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背靠西湖的浙江大学清幽而美丽,在这里辛勤研究的教授们和努力学习的莘莘学子们不断地超越自己,为了更好的明天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甚至没有留意身边的绝美的风景。对他们来说,已经取得的成就只属于过去,并且那些成就也并不怎么值得炫耀。古老的杭州城带给人们文化的积淀,有美丽的传说,有动人的神话,有历史的佳话,但焕发的活力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不断进取的激情。躺在过去的美梦里睡大觉的人,最终只能得到失败和遗忘。

“十年再磨一剑”是褚健在他那篇《中控还是个小公司》的最后提出的,他敏锐地洞察到中控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中控现有的文化弊病不是我所期望的,现有的管理水平也不是我所满意的,现在的中控还远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最终目标,前面的路还很长、很远……”如果说中控过去的12年已经铸就了一把名剑,那么现在,该是它发扬当年艰苦创业的精神,再铸一把剑的时候了。这把剑,就是让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腾飞之剑。习惯了知识分子清贫和寂寞的褚健,知道埋头十载再磨一剑将意味着什么。当褚健将《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推荐给员工的时候,他在告诉大家,要耐住寂寞,积蓄能量,发扬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再创一次辉煌。对一个企业来说,耐住这份寂寞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许和褚健董事长、金建祥总裁都是大学教授有关,毕竟做学术和研究更需要的正是这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腾飞的过程,但正如那个希腊神话一样,用蜡粘成的羽毛翅膀可以带着人飞离困境,但是,如果他在天空里飞翔时得意忘形,离太阳太近,蜡就会被融化掉,他就会掉到海里溺水而死。一个企业如果在腾飞的过程中得意忘形,那时的失败可能比没有起飞时更加痛苦。

褚健是谨慎而清醒的。当问起把企业做大究竟会做到什么程度时,他笑谈当年有人问联想的总裁柳传志有没有想做到IBM那么大时,柳传志说自己何尝不想,只是不敢说出口。褚健说现在他的想法也差不多。的确,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需要自信,需要一个远大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必须是可以触摸到的,必须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对一个还刚刚开始腾飞的企业来说,谈得太多是危险的,就像盲目扩张是危险的一样。褚健开玩笑说:“现在我不能说得太多,我说得越多,摔下来就越惨。”这让人想起当年欧风美雨浸染下的实业家们,他们的热血正是为了中国实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然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是想到中控的诞生、中控的文化、“中控”这个词语。“以产业报国为己任”,那里,有着拳拳的报国心,强烈而沉重的责任感;那里,有百年自强的朴实梦想,有滚滚长河里沸腾的热血!如今,当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他们营造出奋勇腾飞发展的氛围和环境时,有这种理念的企业就永远不会摔下来;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着每一寸大地时,他们会获得真正发展的大舞台!

借用褚健董事长对中控员工的话作为本文结尾——“十年再磨一剑,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