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7981100000014

第14章 费尔巴哈与老庄无神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肖群

“摘要”本文对费尔巴哈与老子和庄子思想中,关于无神论思想的可比较之处进行对比。二者虽然在时空上相隔悬殊,但是他们的学说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无神论思想。首先,对费尔巴哈与老庄关于自然的学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费尔巴哈与老庄关于自然的学说是他们无神论思想的坚实基础,更是他们无神论思想最鲜明的所在。其次,对费尔巴哈与老庄关于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费尔巴哈与老庄都没能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的问题,所以,他们关于人的学说中,还是给有神论(唯心主义)留下了空间。再次,对费尔巴哈的“利己主义”与老庄的“为我重生”进行比较。虽然“利己主义”与“为我重生”是费尔巴哈和老庄思想中重要的标志,但是由于他们无法正确解决人的问题,费尔巴哈最终走入了要在人间建立爱的宗教,而老庄则走入了“无我”之境,这样,唯心主义占据了整个空间。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无神论思想还是闪烁着星火之光的。

众所周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而且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是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后形式,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而我国传统文化老庄思想也是以自然和人为对象来体悟现实的,其思想的核心也具有人本学和无神论的特点。如果对费尔巴哈与老庄思想中关于无神论的思想作一比较研究,那么,对我们理解费尔巴哈会更有启发意义。

一、费尔巴哈与老庄关于自然的学说之比较

在德国近代哲学发展史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最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之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封建神学的批判。19世纪30年代,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在德国占绝对统治地位,唯物主义的权威被降到了最低点。这时,费尔巴哈作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最民主阶层的思想代表,正像“费尔巴哈”这个字本身的含义一样(“费尔巴哈”原文是Feuerbach,可译为“火流”。Feuer是“火”的意思,Bach是“流”的意思),用“火的洪流”把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恢复了过来,把自然界和人从宗教和唯心主义中解放出来,并把它们提到了首要的地位。

费尔巴哈自己曾经把他的学说概括为人和自然这两个词。确切地说,是人和自然界。费尔巴哈所说的自然,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下,通常所说的自然界、纯粹的自然界、与人相对而立的自然界。也就是以自然为认识对象,以人为认识主体时的自然。所以行文时,不用给费尔巴哈所论自然加双引号。而老庄所言“自然”,与现代意义下的自然是不同的。老子首先提出“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的命题,此后,“自然”也就成为道家思想的中心观念。那么,老子的“自然”是什么呢?这就必须从“道”说起。老子的“道”是一个本体范畴,也是一个存在范畴,简称之为本体存在,或存在本体。那么,“道法自然”的“自然”就是一种存在状态或样态。这里“自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谓语前的一个状语(词),就是自然地存在。老庄思想中,在“道”之外再没有更高的实体存在,那么,“自然”就是“道”的存在状态。“道”又是如何取法于其自身的存在状态呢?这就涉及了“道”与自然界万物的关系问题。“道法自然”的意思是:一方面说,“道”之所以是本体存在,是因为其“自然”,故曰“法自然”,而并不是说“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本体存在;另一方面说,“道”是纯任自然状态,自己如此。也可以说,“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它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根源,使每物刚好就是每物的那个样子。“道”并不与万物分离,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显现于万物之中,通过万物生长、发育和变化显示出来。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庄子称“道在蝼蚁”(《庄子·知北游》),将老子描绘为玄奥、幽深的“道”,落到了具体的自然万物之中。更加强调了“道”是不能脱离万物而独立存在的,“道”在万物之中,万物之中皆有“道”。可以说,庄子将“道”与“自然”等同起来,“道”就是“自然”。这里庄子的“自然”,当然也不是现代意义下的纯粹自然界。庄子所讲的“自然”,目的不是为了说明自然万物,而是要将“自然”内在化、人性化。

费尔巴哈坚决反对神学目的论,主张从自然本身去认识自然。费尔巴哈以自因论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来自其本身,把自然界看做是它自身的原因,就是说自然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不应把关于自己在一定时间的始终的表象推移到自然那里。自然并不是从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所派生出来的,它的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在于它自己。费尔巴哈说:“自然界从何而来呢?它是来自自身,它没有始端和终端。”又说:“从我的观点看来,自然界这个无意识的实体,是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是第一性的实体,不过是时间上的第一性,而不是地位上的第一性,是物理上的第一性,而不是道德上的第一性;有意识的、属人的实体,则在其发生的时间上是第二性的,但在地位上说来则是第一性的。”

老庄也主张从自然本身去认识自然,用自然界自身来解释一切。他们打破当时天帝有神论的传统,没有到自然界以外去找原因,没有用神来解释一切,而是在客观存在中找原因,尤其是在观察自然万物中体悟和提升出宇宙的本原。老庄的道,不只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具有本体的意义,它还是一个宇宙论的范畴,具有生成的意义。并且道具有实存性,以道来取代进而否定神学上天帝无上权威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大宗师》中讲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不难看出,庄子的道与老子的道是一脉相承的。“自本自根”就是说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整个自然界的生成和运动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切都是自然界自己的事,明确否定了天地神灵的主宰,只有客观的具有实存性的道才是自然万物的本原。

虽然费尔巴哈和老庄都是从自然本身去认识自然的,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老庄所认识的自然,远没有费尔巴哈的接近于现代科学的自然。在费尔巴哈和老庄看来,什么是自然呢?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认识,下面将分别叙述。

费尔巴哈十分明确地肯定自然是感性实体,只有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实体。他认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本质之总和,是直接地、感性地表现出作为人的生存基础和对象的一切东西,因而也就是为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东西。正如费尔巴哈在回答别人对他提出的那个诘难(什么是自然界?它是否是斯宾诺莎所谓的“自然界或神”?)时所说:“我所说的自然界,就是人拿来当作非人性的东西而从自己分别出去的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本质之总和。一般说来,像我在起初几次讲演时已经说过的,我所说的自然界当然是像斯宾诺莎所说的那个不带意志和理智而存在和活动的(即不像那个超自然的神)、却只依靠其本性的必然性而施行影响的东西。但我并不像斯宾诺莎那样,认为这个东西是一个神,即又是一个超自然的、超感性的、抽象的、神秘的和简单的东西;我却认为它乃是一个繁复的、平凡的、实在的、一切感官都能觉知的东西。”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实体是实在的、一切感官都能够觉知的东西。费尔巴哈强调自然界的可感性,对批判神学和思辨哲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神学上,被设想为具有感性形象的上帝,却是感官不能把握的超感性形象;在思辨哲学中,“绝对精神”又把感性活动归结为纯粹的逻辑活动。费尔巴哈以感性实体有力地揭露了神学和思辨哲学的荒谬和错误。这样一个感性实体的自然,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作为实体,它是统一的,作为感性存在,它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存在。如光、电、水、火、气、土、植物、动物,乃至一个无意志和不自觉而活动着的自然人,都是自然的具体存在的形式。自然界就是多种感性事物的总和。而自然之所以具有多样性,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或神的作用,而是因为世界的基质是有差别的,是异质的(因为“吸引”和“排斥”是基质本质上所固有的)。

老庄认识到的自然不可能像费尔巴哈所认识到的那样清晰,更不可能概括描述得那么科学。老庄在他们的道论中,对道的说明就包含了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本文无意于讨论将老子哲学定为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就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老子的道是精神,还是物质,他自己是没能讲清楚的,就当时人类认识的水平来看,老子也不可能讲清楚。我们能做的,是如实地讲清,进行历史地科学地评价。《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一段话中,无论是否把“象”、“物”、“精”解释成物质性的东西,从而断定道是气之类的物质性实体,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说明了道是实存性的,即道具有真实存在性。接下来,《老子》第二十五章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一章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可以说明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还有《老子》第三十二章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可以说明道是最原始的材料。老子的道,仅仅是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的初步设想,他是没有可能形成“物质一般”的认识水平的。庄子在为了说明万物的生成时,使用了“气”这个概念。在庄子看来,“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阴阳这两种性质对立的“气”相互作用,天地原始的存在状态(道)就会发生变动,就将产生万物了,如果说道是一种原始状态,那么“气”就构成了这一状态。在老子那里,模糊的道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最原始的材料,那么,经庄子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气”这个更明确的概念,用以说明万物的生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世界的统一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统一于道的“气”的变化流行。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命题,明确地认识到世界统一性的问题,肯定了无限多样的自然事物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这就是“气”。总之,老庄的道具有实存性,不是纯精神的客观存在,并且老庄,尤其是庄子已经认识到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这种统一是在自然本身而不是在自然以外的某种神秘因素中得到的。这样就使得中国古代思想从殷周宗教神学观念(有意志的“天”)摆脱出来后获得了一个新的基础或立足点。

费尔巴哈认为:“时间是与发展不可分离的”,“是从运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因此,说时间是以事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运动是事物所必然具有的,因为“时间或运动——时间不过是从运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罢了——也是必须以某个能运动的东西为前提的”。由此费尔巴哈提出自然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自然处于恒久不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在他看来,由于自然存在物原来是一个含有差异性在内的东西,因而某些存在物互相吸引,有些互相排斥。地球也并不是一直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它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才成为如今这个状况的。这样费尔巴哈就以他的时空观念及其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思想,否定了有神论那个无限、永恒的神的存在。

原本是道路意思的道,经过老子的提升与概括,成为整个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总的法则和规律。老子言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自然界中也确确实实是存在着这么一种东西,它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是天地万物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现代称之为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就是物质的“生命”。老子在对天地万物以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索中,认识到自然界中有这么一种东西,这么一种力量存在,他亦“不知其名”,只能“强字之曰道”。《老子》一书中,用极其简单晦涩的文字,十分玄奥地描述着的道,可以说就是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当然,说道是运动,并不意味着老子对运动的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像我们今天这样科学的认识。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所谓物质的东西,无非就是与观念的东西、与人的意识相对立的东西。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来,道就是存在,就是物质。老子以他的道否定了天帝的至上性,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而不是从人的思想观念上去否定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特别强调世界的变动不居。《秋水》中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这就是讲大道的方向,谈万物的道理。一切存在物都像骏马在奔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迁移。庄子就是这样肯定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而且,庄子已经认识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他认为是“自化”。《则阳》中说:“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鸡鸣狗吠,这是人所知道的;即使有大智慧的人,也并不能用语言来说明它们所以会叫的原因,也不能用心意去推测它们还会有什么动作。可见,庄子完全明确地认为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这样,庄子旗帜鲜明地否定了有意志的“天”对世界万物的统治。万物是按自己行事的,不是听命于“天”的。

费尔巴哈和老庄不仅认为事物是运动的,而且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费尔巴哈在坚持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明确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性。针对宗教神学认为的,自然界中的因果必然性是上帝的意志,费尔巴哈指出:“在自然界里也没有什么神来统治,有的只是自然的力量,自然的法则。”在费尔巴哈看来,统治自然界的不是上帝,而只是自然界自己的力量,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客观地有其因果性和必然性,自然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按其自身的本质发生、发展、变化、运动。“自然到处活动,到处化育,都只是在内在联系之下、凭着内在联系而进行的……只是由于必然性,凭着必然性而进行的”。自然界的因果之间,本质与现象之间,都是有一种“必要的联系”的。总之,自然的法则就存在于自然之中,不是自然规律服从思维规律,而是思维去反映、把握自然规律。

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论正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的最好论断。老子的道“一身数任”,它既是宇宙本体,又是万物之源,还是客观规律。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里就表明道是法则和规律,并且这法则和规律是自然而然的,就是无为。我国先秦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天道观”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古人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具有人格神性的天,天地万物是由天帝创造和推动运行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天神主宰的。虽然这样的“天道观”不断地增加人文主义的色彩,但是直到老子以前,还是从未明确地否定过天的意志性。只有到了老子这里,把道凌驾于天、帝之上,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思想,才第一次从根本上明确地否定了天的意志性,使天还原为万物之一物。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否定任何有意志的主宰和一切超自然的力量,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生自化。《知北游》中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里庄子实际上是说道就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也就是说道是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一个“固有”就已将有意志的主宰者排斥在外了。庄子明确肯定了天地万物都是按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运行变化,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主宰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这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最基本的理论原则之一。

二、费尔巴哈与老庄关于人的学说之比较

费尔巴哈用两个词来概括自己的学说和观点,这两个词就是自然界和人。不过,在费尔巴哈的学说中,人和自然界不是平列的。人是他的学说的中心,自然界则是人的基础。他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唯一的客观实在,它不是由任何东西派生出来的,也不必依靠什么别的东西,它是自身存在的原因,并且是一切存在的源泉。由此出发,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任何超自然的特殊被造物,人不可能是由基督教的创世说或某种思想上的虚构所产生,因为人类的起源比基督教的出现要早得多,所以人只能产生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说:“一切支持人作有意识、有意志的、通常单独被称为人性的行为和活动的东西,一切优良的天资和天赋,都不是从上而下,而是从下而上的,都不是来自九霄云外,而是来自自然深处的。”费尔巴哈坚决反对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或精神的异在,坚决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思辩哲学把人同自然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费尔巴哈曾有这样的结论:“我们只把保持我们的功绩归之于自然物的特有效果、特性和力量;因此我们不仅有权利而且不得不作出结论说,我们的产生也只能归功于自然。我们置身于自然之中,我们的起源、我们的来源难道应该在自然之外吗?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块儿生活,靠自然生活难道还不应该出于自然?这是多么大的矛盾!”的确,人只能产自自然界,并且“那个做人的前提的、人必然要与之发生关系的、否则就不能设想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实体,先生们,不是别的,正是自然界,而不是你们的上帝”。这表明,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才是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基础。

费尔巴哈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观点出发,认为人也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他还认为,不仅人的肉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人的思维器官也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不仅建立了平凡的肠胃工厂,也建立了头脑的庙堂”。当然,精神本身不能从自然界直接产生出来,但是精神本是与肉体、感官一同发展起来的,精神联系着感官、头脑、肉体上的一般器官,因而不能说肉体器官、头脑是出于自然界,而在头脑里面的精神却是出于一个思维实体和幻想实体。

老庄关于人的学说是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即道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老庄提出道的观念与传统的天命观念(天具有意志及无上权威,天主宰和左右着宇宙和人间的一切事物)相抗衡,在他们看来,天命在道的面前没有任何威力可言,而道及道所派生的一切事物也都是自自然然的,道本身不是别的什么神物,而就是自然,道与人也不是主宰和被主宰、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样,他们就以道的至上性、自然的至上性否定和取代了天命的至上性。

还有,道家老庄在否定天命观念的同时,对鬼神观念也进行了改造和变革。传统的鬼神观念虽然没有天命观念那样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但它与天命观念相辅为用,从而制约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到了老子这里,所谓鬼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鬼神,它已被赋予某种自然属性,成为自然世界中普通的一物了。老子认为“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老子留下的只是鬼神的名称,而实际上却抽去了鬼神能够伤人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庄子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所谓:“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就是说,物类的名称数目有万种之多,而人是万物中的一种。庄子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员,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道家老庄就是这样通过对天命观念的扬弃及对鬼神观念的改造来推崇道,推崇自然,进而推崇人。道家老庄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高扬人作为类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虽然来自自然界,“但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他并且承认“作为教育的产物的人与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无穷多的变异和媒介”,这一系列的变异和媒介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费尔巴哈在许多地方都强调人的社会性。他曾经说,应当“把人的实体仅仅置放在社会性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并且还提到:“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这些都清楚地说明,人的本质只能是人在社会中的本质,人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才能成为人。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那么,人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着。纯粹的自然本质,只是人的原始本质,“人,完善的、真正的人,只是具有美学的或艺术的,宗教的或道德的,哲学的或科学的官能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也越来越丰富。费尔巴哈说:“我之所以为我,我之所以成为我,却仍然只在于同这些人、这个民族、这个地域、这个世界、这个自然界的联系当中,仍然只在于同这些环境、这些关系、这些状况以及构成我的传记内容的这些事变的联系当中。”可见,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概念并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僵化概念,其中也蕴含了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成分。

而老庄只强调、推崇自然,忽略人的社会性。照老庄的认识,个人虽然不能抛开人伦社会而独立存在,但个人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去生存生活,排斥一切人际的交往,以谋求个体独立的自由。在他们看来,错综复杂的人伦关系、人际交往中的繁文缛节毋宁就是对个人之生存生活的桎梏和束缚。所以老子提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为只有断绝一切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种种人际交往,去除一切烦琐的人伦关系,才能建立起符合人性发展的理想社会。庄子虽不反对“与世俗处”,但他在内心深处更向往和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他的思想仍然是与老子一脉相承的。《老子》一书,可以说是一套社会改革方案。在书中,老子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自然,也就是顺乎自然、自然而然。自然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别是政治的状况提出的。《老子》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老子看来,社会的混乱无序诚然与人们不能在道德上自觉自律有关,而道德之失落却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自然价值的失落,由于社会的道德观念体系和评价机制严重地背离了自然的原则。自然的秩序既不需要强制性的手段来建立和维持,也不需要人为规定的道德规范,它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自己如此的、本来如此的,是人类社会最和谐的状态,人类的潜能在这种自然的秩序中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种自然的秩序是靠社会内部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固有机制实现的。对于这种机制来说,任何强制与非强制的干预、干扰都是多余的,都会破坏这种机制,而人类质朴纯真的天性,便是这种机制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无疑,老子动摇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为无神论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如果说老子不强调人的作用,那么庄子就是完全放弃了人的作用。在庄子看来,人是不需要具备社会本质的。庄子明确地主张社会应该向后退,历史的车轮应该倒转,对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庄子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不承认有判断社会、政治制度的是非美恶的客观标准。他说:“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他又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仁义礼法破坏了人类的自然状态,不是什么善,而是罪恶的渊薮。那么,庄子又是怎样处世的呢?其实,庄子是从避世到游世。大家都知道,隐者是避世的。他们希望能过上自然闲适的生活,而不受国家政权、规章制度的控制、束缚。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当权者的政令法规。在庄子看来,人活着就要过一种符合自己本性的恬静安适的生活,摆脱社会的束缚,使自己得到自由。

上述老庄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反映了老庄无神论思想的不足之处。一般说来,无神论思想总是否定神而肯定人,否定神的主宰作用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老庄只强调自然。当然,老庄的无神论思想毕竟是他们当时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思想仍然在无神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老庄思想中包含有要人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本质以及本性的积极意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庄所贯彻的自然的原则,是有些消极,但是他们并没有将人的命运交到神的手上,让神来主宰决定人的一切。老庄以自然为本,与人为、天神相对立,排除了天帝鬼神对于世界的创造与主宰,并与孔子的人本思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无神论的理论基石,两者共同地和自然地筑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阻止宗教的、主宰世界的神或上帝观念越入的观念屏障。

总之,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是用人的眼光而不是用神的眼光来谈论人及其本质的,是从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从自我意识的人谈论人及其本质的。费尔巴哈在谈论人及其本质时,力图超出仅仅从人的自然属性考察人的局限或限制,按照他自己所理解的“社会性”的含义,解释人的所谓社会性问题。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使人、人的本质问题更鲜明、更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并为以后的人正确地解决人的问题作了某种思想准备。就费尔巴哈所说明、所强调的:人是感性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质应从自然的、肉体的人中间去找寻,而不应从虚无缥缈的精神中去找寻而言,是具有反神学、反唯心主义的积极意义的。老庄关于人的学说,否定了天的意志性,从而否定了天对人的主宰。虽然他们的思想有消极的因素,但还是将具有人格、具有意志的天、帝排斥在外了。

三、费尔巴哈利己主义与老庄为我重生之比较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着重于从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来揭露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他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所谓依赖感,包括恐惧和崇拜两个方面。由于人对自然事物的真正本质达不到完全的知晓,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就产生了恐惧感,特别是对死亡产生恐惧。人都崇拜自然界中使其感到恐惧的事物和现象。同时,人也崇拜对人有益、给人带来幸福的对象。并且,人们害怕的对象往往又是人们感激和崇敬的对象。如洪水可以伤人,但它又灌溉了农田和牧场。而人之所以有依赖感,是因为人要生存,是对生命的爱,是利己主义。费尔巴哈指出,只有利己主义才是产生宗教的终极原因和最后依据。他认为,人作为一种自然的产物,他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健康、愉快地生活下去;因此,满足生活的需要,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人人所具有的,这就是利己主义。人的需要和愿望是主观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对象则是客观的;人的需要愈多,愿望愈强,他就愈深切地感到依赖于那个对象。因此,正是这个利己主义决定人产生对自然的依赖,“没有利己主义,也就没有依赖感”。

费尔巴哈对利己主义作有详细的说明,他清楚地区分了他所说的利己主义与普遍意义下的利己主义(一切为我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唯我主义)。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利己主义是每一个人所必须拥有的,离开利己主义人无法生活,更无法成为一个所谓真正的人。说自己是利己主义的,却绝不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并且,对他人的爱也是此种利己主义的内容。费尔巴哈所说的利己主义,可以说是人想满足自己要求的愿望,实现自己愿望的意向。从费尔巴哈所说的利己主义中,可以看出人的利己主义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人要生存,要为了人的这个“机体”而利己主义。

虽然费尔巴哈的利己主义是空洞的,但在其与一切听命于神的宗教道德的对立中,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费尔巴哈的利己主义显然抽掉了人的社会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固然是它的致命弱点,但是在反神学和反对其他超自然主义上,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注重养生之道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探索,乃是我国道家学派的重要传统。老庄的全生保真思想甚为丰富,也就是重生思想贯穿始终。老庄认为,人的生命也是一个自然之体,对待生命也应本着因任自然的原则,不可妄加增加。老子提出了以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为主旨的独特的养生之道。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等都是身外之物,世人抵制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而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以为这样是对生命有益的,结果却在不知不觉中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

庄子同老子一样,也十分重视生命。在庄子看来,保护生命不受侵害,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庄子仍旧强调自然的原则,生命是自然而然的,贪欲之心太强、精神生活匮乏无益于生命的保护;最后,庄子说明了自然原则的依据,就是生命的来临不能拒绝,生命的离去也不能阻止,从而也就得出了庄子对生命认识的客观结论。

“为我”的思想贯穿于道家各派之中,老庄的“为我”思想,尤其是庄子以“为我”为起点,以“无我”为终结的思想,不但是从隐者“为我”思想要想保全自我、寻求独立于流俗的个性真我而来,而且还继承了自然道论的理论传统,以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解为理论支持。道家自老子起,相信自然中隐含着比人的心智力更高的深奥法则,并希望以此法则来更正人类生活。老子曾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冲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它的。这里,道家把这种自然的伟大准则称为“无为”和“虚静”。道家认为,自然的默默无言的智慧比人的心智力(包括天帝通过人来实现的主宰性智慧)高出许多。人类一切失败和困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解救之道不在发扬人的私智,而在效法自然的无为与虚静。这种观点,涉及人与世界之间一种新关系的建立。此种新关系有两个要素:一是相信自然界有深奥法则可以指引人类,这不同于天神崇拜,也不同于泛灵论的原始自然崇拜,而是对自然万物隐蔽着的不可思议的自组织能力的信仰。不以主观成见妨碍对客观事务的明澈观察,不以主观妄行违碍自然的自组织过程,使人的行为能合于自然。

总之,费尔巴哈和老庄都试图解决人的问题。费尔巴哈说:“要使你们从神的朋友转变为人的朋友,从信仰者转变为思想者,从祈祷者转变为工作者,从彼世的候补者转变为今世的研究者,从基督教徒(他们自己供认,他们“一半是禽兽,一半是天使”)转变为人,转变为完全的人”。这里清楚地说出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美好愿望,也可以说,费尔巴哈的全部学说的目的就是这个美好的愿望。他就是如此来解决人的问题的。但综观费尔巴哈的思想,这个愿望在他那里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这个愿望才可以逐步地实现。同样,老庄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最终走入了“无我”之境,这样离现实意义上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更是遥远。但是无论如何,费尔巴哈和老庄都将具有意志、具有人格的神排斥在可以解决人的问题的大门之外。

(作者:肖群,西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09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