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三忌
7980000000006

第6章 知人靠眼,用“火眼金睛”辨贤愚

领导者要会用人,局面越大,需要的人越多,用人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会用人的领导好比一位弈棋的高手,摆弄好几个重要的棋子则满盘皆活。用人的学问很深奥,抓住了知人这个关键点,等于抓住了用人之道的七寸。知人才能善任,不知人导致的用人不当,不仅会搅乱领导者苦心经营的局面,甚至会危及领导者自身,自古至今,这样的教训都是深刻的。

《西游记》中赴西天取经的四师徒,唐三藏肉眼不识妖魔,沙和尚毫无主见,猪八戒更是浑人一个。师徒四人最终能修成正果,全凭孙悟空用一双火眼金睛看破端倪,遇仙拜仙,遇妖除妖。身为领导,你也必须练就对人一目了然的本事。没有慧眼,想把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无异于痴人说梦。

1.练就一双识人的“火眼金睛。”

人们常常把能独具慧眼,力排众议选拔人才的领导比喻为伯乐。这些领导也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练就了一双识人的“火眼金睛”。

领导针对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职务判定与识别某人能不能胜任时,理应进行全面分析,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此人对什么工作做出过成绩?

[2]此人还可能对什么工作做出成绩?

[3]为了充分发挥其长处,此人应该再多学些什么?

[4]如果有子女,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在手下工作?

[5]如果愿意是为什么?如果不愿意又是为什么?前三个问题是以当事人的长处为重心,决定其能做什么。而后面的几个问题决定他是不是一位起表率作用的上级。通过这样的考虑与研究,把此人用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他人尽其才。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如何识别人才——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如何用好人才——合适的人用到适当的岗位。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常用各种测评的方法来辅助对人才识别。俗话说用人要尽其能,如果不是这样,再好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只能像假花一样起到养眼的作用。识别难,用好更难,这其中涉及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用人理念的方方面面。

老子说:“识人者智,自识者明。”因而所谓明智,在中国古人那里也应当是明先于智、高于智。领导选聘人才应该注意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智慧在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启发智慧,而代替不了智慧。专家与学院选派人才如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成为我们所用的人才。所以,考核时应偏重智慧因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的实际情景来观察应聘者的智慧和应变能力,是很多优秀公司的普遍做法。

在某跨国公司的面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让我们看看应试者是如何巧妙的回答这一问题的。

面试官: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看看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要想得太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描述一下你的想法。这个问题是,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范曼:它们并不都是圆的,有些是方的,的确有些圆井盖,但我也看过方的、长方的。

面试官:不过我们只考虑圆形的井盖,它们为什么是圆的?

范曼:如果我们只考虑圆的,那么它们自然是圆的。

面试官: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会存在圆的井盖?把井盖设计成圆形的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范曼:是有特殊意义,当需要覆盖的洞是圆形时,通常盖子就是圆的。用一个圆形的盖子盖一个圆形的洞,这是最简单的办法。

面试官:你能想到一个圆形的井盖比方形的井盖有哪些优点吗?

范曼: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盖子下面是什么。盖子下面的洞是圆的,因为圆柱形最能承受周围土地的压力。而且,下水道出孔要留出足够一个人通过的空间,而一个顺着梯子爬下去的人的横截面基本是圆的,所以圆形自然而然地成为下水道出入孔的形状。圆形的井盖只是为了覆盖圆形的洞口。

面试官:你认为存在安全方面的考虑吗?我的意思是,方形的井盖会不会掉进去,因此造成人身伤害?

范曼:不大可能。有时在一些方形洞口上也会看到方形的盖子。这种盖子比入口大,周围有横档,通常这种盖子是金属质地,非常重。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两英尺宽的方形洞口,1~1.5英寸宽的横档。为了让井盖掉进去,需要抬起一端,然后旋转30度,这样它就不受横档的妨碍了,然后再将井盖与地平线成45度角,这时转移的重心才足以让井盖掉下去。是的,方形的井盖的确存在掉下去的可能,但可能性很小,只要对负责开井盖的人稍加培训,他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从工程学来看,井盖的形状完全取决于它要覆盖的洞口的形状。

面试官:(面有难色)我要与管理层谈点事情。(离开了房间)

10分钟后,面试官回来了。

面试官:我们推荐你立刻去推销部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留下最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也是领导的职责之一。所以,身为领导必须练就一双识别人才的“火眼金睛”。

2.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人

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难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在这一点上领导也不例外。但领导选拔人才则必须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人,尽量避免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大环境下的“看人标准”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对领导适用的,才是真正需要寻觅的。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看人上就抛开当时的世俗,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明显有悖于当时所谓“惟才是举”,不过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很有实效的。

曾国藩的看人标准除廉明、智略才识之类外,特殊之处有:

一是“忠义血性之人最可用”。

所谓忠义血性,就是要求湘军将领誓死效忠清王朝,自觉维护以三纲五常为根本的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誓死与起义农民顽抗到底的意志。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巨细,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仍可效命,故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疾;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万不可带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选用具有“忠义血性”者为将领,可以为整个军队起到表率作用,“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这样便可以带动全军效忠封建统治,从而能够使这支新兴的军队——湘军,不但具有镇压农民起义的能力,同时还具有“转移世风”的政治功能。

二是注意选用那些“简默朴实”之人。

曾国藩对于绿营兵官气深重,投机取巧,迎合钻营的腐败风气有着很深的认识,他说:“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战之用,实以官气太重,以窍太多,漓朴散淳,其意荡然。”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规定,不用入营已久的绿营兵和守备以上军官,选将必须注重“纯朴之人”,即脚踏实地、无官气、不浮夸伪饰之人。这种将纯朴之人委以重任的做法,对提高湘军的战斗力极为有益。

三是要求湘军将领还要“坚忍耐劳。”

“坚忍”亦就是打仗时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曾国藩虽为一介儒生,对于治军最初没有多少军事经验。但他清楚,行军作战倍加艰辛,只有“立坚忍不拔之志,卒能练成劲旅……数年坎坷艰辛,当成败绝续之处,持孤注以争命。当危疑震撼之际,每百折而不回。”他提倡在艰苦环境中矢志不移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使湘军从上到下都有着一股与农民起义军战斗到底的决心。

曾国藩在其一整套的选将标准中,一反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选将的方法,而将“忠义血性”,意即对封建政权的忠实放在了第一位。为此,他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书生为将。在湘军将领中,书生出身的人占百分之五十八。

在曾国藩看来,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出身卑微,迫切希望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按贯例是应通过读书做官的方式来达到其目的。然而,清朝末年的状况却使他们无望改变社会地位。据统计,清末全国绅士人数约有145万,政府官职及头衔仅能容纳15万,闲居乡里的绅士至少有130余万,两者之间构成了悬殊的比例。当社会统治秩序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他们将本能地站出来,以封建的卫道精神同农民军进行对抗,捍卫封建的统治,加之无官可做只好投笔从戎,一显身手。

按照这些标准选将练兵,处理将士关系,虽未必能达到他的“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人心”的目的,但确实使曾国藩得到了一支非比寻常的军队,从而使他博得了皇帝对他的重用和将士僚属对他的青睐。

所以,作为领导,任何世俗的看人标准都只可借鉴而不可迷信。你要做“伯乐”,就得用自己的眼光去寻觅合适的“千里马”。

3.对真正的人才青睐有加

真正的人才面临困局是很容易崭露头脚的。而他们的成长又往往为世俗的力量所阻。领导者必须把眼光放在这些成长中的人才身上,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一起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南宋时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就是在老将宗泽的青睐有加下迅速成长的。

靖康元年(1126),金军入侵中原,直趋北宋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皇帝宋钦宗便封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封抗金名将宗泽为副元帅,并令他们带兵入援京师。赵构部下刘浩在相州招募兵士,于是,岳飞便投靠刘浩军队,并很快被提拔成为一名下级军官。

靖康二年(1127),宗泽率领部队转战开德府,接连同金军大战13次,均都取得了胜利。在一次两军对阵交战过程中,岳飞见金军两个旗手在阵前摇旗呐喊,鼓动厮杀,便立即弯弓搭箭,两发两中,人倒旗落。顷刻间,敌军乱成一团,岳飞率军乘势发起攻击,金军死伤无数,溃败而逃,岳飞获胜,并缴获了大量兵器。不久,宗泽又率领部队分兵北上。岳飞所率一部在北上途中与金军在曹州(今山东荷泽)相遇。金军凶猛扑来,岳飞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金军展开激战。由于岳飞英勇顽强,指挥得力,士卒个个拼命同敌战斗,最后大获全胜。

经过开德、曹州两次大战的胜利,宗泽对岳飞的英勇善战非常钦佩。有一次,宗泽把岳飞召去说:“你的英勇与智谋,武艺与才气,就是古代的良将也不能超过你,但是只擅长野战,还不是万全之计。”宗泽非常喜爱岳飞的才华,因此,有意对其栽培,使其了解、精通更多的作战方法,于是便送给岳飞一张作战的阵图。岳飞接过阵图仔细看了以后,便对宗泽说:“古今时代不同,平地和山险不同,怎么能用一定的阵图用兵?”宗泽反问道:“像你这样讲,阵法岂不是没有作用了?”岳飞回答说:“列阵而后战,乃兵家的常规,但其运用之妙,却存乎一心。”宗泽听了岳飞的议论,心中十分佩服,认为岳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

南宋建立后,岳飞向皇帝宋高宗赵构多次上书,要求北上抗金。但是,宋高宗却认为岳飞官小职微,越职上奏,便把他革职。然而,岳飞抗金报国之心毫不动摇,于是便投奔张所,被任为武经郎,充中军统领,在都统制王彦部下当偏裨将。岳飞随同王彦渡过黄河抗金,因为岳飞同王彦的意见有分歧,便脱离了王彦去投奔宗泽。这时,宗泽已调任东京留守。岳飞到东京后还未见到宗泽,就被王彦的部下捉住,正当王彦要按军法处斩岳飞时,宗泽正好赶来,并发现王彦将要处斩的人就是在开德、曹州大捷中建立奇功的岳飞,立即让王彦将其当场释放,并留军前听用。不久,抗金前线传来急报,说金军又要进攻汜水关(今河南汜水镇西),宗泽立即命令岳飞率500名骑兵出征迎敌。岳飞接受命令后星夜兼程赶到前线,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奋力杀敌,经过激战,大败金军,凯旋而归。宗泽立即擢升岳飞为统制官,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

宗泽慧眼识奇才,而岳飞没有辜负宗泽的提挈与期望,建立了抗金的奇功异勋。宗泽去世后,岳飞随从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率金兵渡江南侵,杜充弃城投降金兵。岳飞在广德、宜兴一带坚持抵抗。次年,金军被迫北撤。岳飞乘机率军袭击金军后队,收复建康(今南京),并被提升为通泰镇抚使。绍兴二年(1132),任承宣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屯鄂州(今武昌)。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为金兵闻风丧胆。

同为抗金名将,历史上岳飞的名声远远超过宗泽。但若无宗泽这个老领导的提携,岳飞恐怕不一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4.看人不能“凭风向。”

很多领导在用人之前,总是先征询周边人对所用之人的看法,再决定是否使用。这对于了解所用之人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周边人的评价无疑也形成了领导对此人的看法,领导人若仅“凭风向”就简单做决定,那无疑会使真正的人才埋没。

清朝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慧眼识施琅,为后世人做出了识人的典范。

施琅原为明朝总兵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降清,施琅亦从降。十三年(1656)升副将,十六年(1659)升总兵,康熙元年(1662)迁水师提督。施琅归降之后,一直忠心耿耿,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奋力拼杀。但是,当时朝廷内掌权的满、汉官员看不起他,特别是康熙初年掌权的鳌拜集团更不肯重用他。

康熙初年,郑成功之子郑锦据台湾,并欲攻福建。施琅调兵遣将,出海截击,大败之。七年(1668),鉴于郑锦已势单力薄,施琅密奏朝廷,“宜急攻之”。刚刚亲政一年的康熙皇帝览奏之后,立即召施琅入京,并亲询方略。施琅言:“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智勇俱无。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贼势立绌;倘复负固,则重师泊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袭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贼分则力薄,合则势蹙,台湾计日可平。”十五岁的少年天子康熙皇帝虽然第一次与施琅当面交谈,但施琅的谋略与能力却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很赞赏施琅收复台湾的计划,遂下部议。由于康熙帝刚刚亲政,朝廷大权仍掌握在以鳌拜为首的保守势力中,而这些人一贯反对施琅,因此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为由,将施琅的建议搁置下来,并裁其水师提督,改授内大臣,调回京师。

不久,康熙帝计擒鳌拜,真正掌握了大权。由于三藩事起,统一台湾之事便暂时放下,但他心中时刻不忘。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平,康熙帝再次提出统一台湾问题,并询问群臣意见,结果群臣“咸谓海波不测,难以制胜”,反对进取台湾。这时,内阁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都认为台湾可取,并推荐施琅担当此任。康熙皇帝想起十几年前的往事,也认为“壮猷硕画,无出公(指施琅)右者”。于是。再次召施琅入宫,并“宴内廷,谘进讨事”。由于施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因此他向康熙皇帝详细谈了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帝听后十分满意,决定再次任其为福建水师提督,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这时,有人提出,施琅既已调京多年,不宜再派往福建,康熙帝不予理睬。又有人公开反对任用施琅,“以为不可遣,去必叛”。康熙帝仍不为所动,既然主意已定,就用人不疑。于是,当机立断,晋施琅为太子少保,兼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临行之时,康熙皇帝还特意“临轩劳之”,并勉励他说:“平海之议,惟汝予同,其努力无替。”

施琅受知遇之恩,果然不负康熙帝的厚望,他积极训练水师,做好了大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克澎湖,迫郑克王爽投降,使统一台湾大业顺利完成。

清军在攻占台湾后,对台湾的处理问题,又出现了分歧。有人荒谬地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李光地甚至提出“招来红毛,畀以其地”,将祖国领土台湾奉送给西方殖民主义者。施琅则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力主台湾不可弃,奏请设官兵镇守。他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皇帝坚决支持施琅的主张,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遵照施琅的意见,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设一总兵,驻兵八千。至此,台湾的行政建置完全与内地划一。

此后,在镇守台湾的问题上,康熙帝仍十分信任施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近七旬的施琅以年老多病、行动不便请求解任,康熙帝对他说:“吾用汝心,不在乎手足矣。”充分说明了康熙帝对施琅的了解与信任。

一个人对其他人的看法是基于自身的角度和利益决定的。有才华,能干事的人才往往并不为人所容。领导者若仅“凭风向”,不去仔细的甄别,便是有“千里马”在眼前,也无法发挥它的价值。

5.领导者要有看穿是非的慧眼

有才干的确是人才的标志,但有才干却不能为领导所用,对共同的事业有害无益,这种人才就必须加以防范。有时候,领导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待这些“另类”的人才。

乾隆初政时,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是辅政大臣,他的地位在王公亲族中尤其显赫,于是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势力集团。最初乾隆认为他们一伙人是“庸碌之辈”,不会有大作为,尽管允禄毫不顾忌地凭借特权援引勾结,作威作福,但毕竟他们能力还是有限,对皇权也造不成大威胁。于是乾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容忍他们。到乾隆四年时,乾隆发现允禄他们竟成了小气候。允禄和理亲王弘皙、火器营都统弘升(恒亲王允祺之子)、弘昌(怡亲王允祥之子,贝勒)、弘皎(允祥之子,封宁郡王)、弘普(允禄之子,贝子)等人互相趋奉,“私相交结,往来诡密”。这时候,乾隆就不能不提高警惕了。他积极采取了措施来揭露他们的阴谋,深恐“将来日甚一日,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弘升在雍正朝获罪被圈禁,后被放出在家思过。乾隆继位后,施恩任命他为火器营都统之职。乾隆因此案训他不感恩悔过,竟“思暗中结党,巧为钻营”。并斥责“弘昌秉性愚蠢”,自小不服管教,到处惹事生非;“弘皎乃毫无知识之人”,最严重的是弘皙,其“自以为旧日东宫嫡子,居心甚不可问”;而允禄“全无一毫实心为国效忠之处,惟务取悦于人,遇事模棱两可,不肯承担,惟恐于己稍有干涉”。这些人胆敢目无国法君王,“结党钻营”、“不守本分”、“饮食宴乐”,乾隆认为他们已经觊觎皇权,图谋不轨了。

为了确保皇权处在更有利的地位上,乾隆采取了“制造罪名,防范出祸”的才智。于是,弘升首先被以“挑动事端,使我宗室不睦”为罪名逮捕,交宗人府审问,再进一步做调查。紧接着,允禄被以“结党营私罪”革去亲王双俸、议政大臣和理藩院尚书职务,保留亲王封号;弘昌、弘普分别被革去贝勒、贝子封号。这几个人的罪状均笼统含糊,未指明实事。只有弘皙问题较大,竟在王府内仿照国制,设置会计、掌仪等司,并曾多次请巫师降神,问不该问之事,如“准噶尔能否到京,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这表明,弘皙还有企图复辟的大逆之罪。弘皙最后被乾隆永远圈禁在景山东果园,与他一起圈禁的还有弘升。

仔细探究允禄、弘皙案,可以发现,乾隆之所以尤其对弘皙不能容忍,其原因就是他和乾隆一样,从小聪慧过人,都得到过康熙的宠爱,当时就有人猜康熙因弘皙之故,可能恢复允炉为太子。弘皙与乾隆一样被皇祖抚于宫中,并且时间比乾隆更长,自然就是乾隆的竞争者,故乾隆对他尤其不满了。并且弘皙府中的体制和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雍正特许的,即是可以超过一般王公的,然而这也成了他获罪的一条重要原因。可见乾隆的目的是一定要除掉这支渐成气候的政治势力,而挖空心思制造罪名,以儆效尤。

在对待宗亲的问题上,乾隆颇会玩弄权术,既惩戒了亲贵,又维护了自己的好名声。一次,和亲王弘昼与裕亲王允禄、慎郡王允禧、顺承郡王斐英阿等奉命盘查仓库,这本来是例行公事,这些王爷们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想不到皇帝却借此做文章,责他们“未能尽心”,要议他们的罪。宗人府哪敢得罪这些凤子龙孙,只能建议革除他们所兼的都统或者罚除都统俸饷,请皇帝在两种处分中任择其一。乾隆很不高兴,指责宗人府“两议请旨,故意尝试,甚属取巧,如此瞻徇,岂受其请托耶?抑借以倾陷耶?”将宗人府王公严加议处。然后又命都察院严查议处。

都察院的官吏们接到这一棘手的案件,同样也是战战兢兢,不知道皇帝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从严议处,革去上述宗室的王爵。不料乾隆又大发脾气,说:“王公等非干大故,从无革去王爵、降为庶人之理,都察院果以此议当乎?否乎……明知朕必不革去两亲王两郡王,而故如此立义,以为可以立身无过,而于朝廷之体制、事理之当否,概不之论,是岂大臣实心敬事之道……乃诸臣议事,一不衷之于理,非以尝试取巧,则以从重而恩出自上为自全之术,无以实心为国家任事者,朕将奚望,亦甚自惭。”

结果,这些王爷们被罚俸一年,而都察院官员们都被革职留任。乾隆大帝的心机真是高深莫测,这无非要让王爷们知道:自己是绝对的权威,对任何人可以生杀予夺。同时也告诫百官们:即使皇亲国戚,也必须依法处理,既不许徇情包庇,也不许故意重处,把罪过和处理的责任都推到皇帝的身上。

乾隆御弟弘瞻遭到惩戒后,“闭门谢客,抑郁生疾”,于是,乾隆亲赴探视。弘瞻在被衾中叩首谢罪,乾隆大帝竟也被手足之情感动得呜咽失声,拉着弘瞻的手说:“只因你年少而稍加斥责,哪知道竟使你得这样重的病。”并马上恢复了弘瞻的爵位。只是为时已晚,不久弘瞻便一命归天了。由此来看,此中虽有乾隆的后悔之意,但也不能说当初就没有一点小权术掺杂于亲情之中。

领导要有一双看穿是非的慧眼,不能反被对方的才干蒙住了双眼,更要注意审察对方的出发点。若是对存心捣乱的人才姑息迁就,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6.看清下属的“长处”与“短处。”

看清一个人才能用好一个人。很多领导者都感叹:可用之人太少了!不过,在埋怨下属无能之前,身为领导的你,对下属的“长处”和“短处”都看清楚了吗?

很多人,在成功之前并没有先天的征兆,他们的长处被短处掩盖,甚至还有人被误认为“刁民”。

2002年全国销售冠军、现宅急送公司北京分公司营销部经理梁巍,刚进宅急送时,只是个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客户服务人员……

其实,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尽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但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也有相当的关系。如果用灰暗的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那么看到的自然是缺点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如果换个角度,用积极的眼光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那么所能看到的一定是优点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对于一个高明的领导来说,应善于挖掘部属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才智,为我所用。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领导用人,应先看其长,后看其短,要扬长避短。

马谡被斩,是三国时期诸葛亮舍长就短用才酿成的一个悲剧。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是个非常好的参谋、幕佐之才,诸葛亮却弃其所长,用其所短,偏偏派他去带兵镇守街亭,与魏兵对阵,最后招致惨败。

作为一名领导,如果学会多看多用下属的长处,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他的日益增长的长处优势就会抵消短处的影响,或者填补短处的缺陷,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从下属的短处着眼,就会使他的长处被短处否定和淹没,不能发挥其优势,甚至断送了他的前程。因此,看下属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而不是绞尽脑汁挑其毛病。

“水至清则无鱼”。用人识才也是如此。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宅急送公司天津分公司业务部现任经理陈宗云初中还没毕业,领导没盯着他的文化程度这个短处看,而是发挥他聪明好学,爱钻研业务的长处,使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业务管理干部。

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错。在完成业绩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下属任务完成的不好,或出现失误是常有的事,领导不必大惊小怪。千万不要一出现失误,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指责下属,不给予丝毫的安慰和帮助。这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冷了下属的心,甚至会滋长下属的叛逆心理。相反,作为一名领导,若能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下属的长处并加以欣赏,并合理利用,那么下属就会因受人欣赏,而倍感振奋,除了愉快地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外,更能贡献他的聪明才智。

即使自己再能干,能做的事情终归是有限的,即使你才华横溢,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惟有知人善任的领导,才能带领团队完成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下属成长了,团队成长了,领导自然也成长了。

下属的“长处”固然可用,领导若充分看清下属的“短处”,在特别的工作中善用下属的这些“短处”,那更能发挥他们的价值。

美国柯达公司在生产照相感光材料时,需要工人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操作,因此培训一名熟练工人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公司发现,盲人可以在暗室里活动自如,只要稍加培训就能上岗,而且他们的活儿要比正常人精细得多。柯达公司从此以后就大量招用盲人从事感光材料的制作。

松下幸之助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十全十美的人固然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也不会存在,身为一名管理者,如果总觉得下属这里不行,那里不好,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来观察下属,不但下属做不好事,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周围没有一个可用的人了,当你要委派任务时,一定会觉得不放心而犹豫不决。

对于短处。许多人的态度只是“容忍”,而不是去利用。是“容忍”还是“利用”,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深圳有一家涂料公司。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性格测评,但公司不是根据优点来安排工作,而是按每个人的短处来安排工作。譬如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当质检员,让争强好胜的人去抓生产,让好出风头的个去搞市场公关,让斤斤计较的人去管仓库等等。

一个人的短处是可怕的,仅仅“容忍”还不够。“短处”是工作中潜在的炸弹。对领导来说,最明智的办法是利用“短处”,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容人之长,用人之短”,可以保证人尽其才。

7.切忌以貌取人

领导看人是用其才而非选美,千万不能以貌取人。诚然,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领导若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最终失去人才。

三国时,东吴的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但见面后却心中不悦。因为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加之庞统不推崇孙权一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庞统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什么大用。于是,鲁肃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而孙权却固执己见,最终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谁知,爱才心切的刘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兴,只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俊,竟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后来,还是张飞了解了他的真才后极力举荐,刘备才委以副军师的职务。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举。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镬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携西川四十一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从而产生厌烦之感;加之张松言词激烈,揭了自己的短处,便将张松赶出国门。刘备乘机而入,争取到了张松,从而取得了进取西川军事上的优势。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充分发挥其才识,那样恐怕会是另一种结果。

同样,现代企业的领导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不是通过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衡量他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而是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的被埋没。下面,我们还以古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如何识才、用才。

据传,夏桀、商纣长相姣美,身材魁梧,堪称美男子,而且勇武超群,智慧过人。若仅观其外表,不啻“天下之杰”。然而,他们却是残虐众民的暴君。与此相反,历史上其貌不扬的奇才却大有人在。据《荀子非相》记载,楚国的孙叔敖,头发短且稀疏,左手长,右手短,五短身材,立于车上还没有辕前横木高,却能辅佐楚霸王,使其执政的楚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可见,相貌美丑与人的思想善恶和能力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虽貌丑却有德有才,则不失为君子;人虽貌美而无德无才,却只能是小人。联系到目前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在人才招聘会上,还没有跟人家谈几句话,就显得极不耐烦,原因是嫌对方相貌不好,即使不是抛头露面的职业,录取时也犹豫再三。在招生问题上,更有令人费解的事,1995年一名河南考生高考总分数超过了录取线,他所选择的志愿是与相貌无关的专业,并表示愿服从分配,即使这样,居然没有一所高等学府肯录取他,原因是嫌他长相不好。此事经《东方时空》纪实报道后,国人哗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对此作了评论。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此种事情发生,实在令人深思。

8.一眼看穿谁是“小人。”

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小人”充斥于各种组织机构中。尤其在领导身边,下属们可以说良莠不齐。领导如果不注意仔细观察,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所蒙蔽。类似的例子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举不胜举。

对于“小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认为其面善心恶、阿谀奉承、表里不一等。现代“小人”通常表现为:无才无德、综合素质低下而又巧于伪装。可能此含义有失偏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德才兼备之士,均凭其真才实学尽职尽责地工作,不耍心机,并且光明正大地为人,无须掩饰;而“小人”则不然,他们无才无德又想“显山露水”,为升官发财费尽心机、玩弄手段,凭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和见风使舵、灵活多变的“尖尖脑袋”来投机钻营,千方百计去赢得领导的信任和重用,寻求“用武”之地。因此,身为领导必须时时处处高度警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提高辨别“小人”的能力。

“小人”在为人处世上往往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是非常注意把握工作中给领导办事的机会,投机取巧。工作时,“小人”总是善于捕捉一切机会,甚至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机会与领导接触,过度热情地向领导嘘寒问暖,与其拉家常、套近乎。但这种接触总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企图在某种手段的掩盖下达到其目的,如通过签发文件、汇报工作、通知某件事情等借机献媚。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领导留下“懂事”、“会关心人”的印象。一旦这种企图实现了,这种人就表现出急不可耐的心情,忘乎所以,沾沾自喜;若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马上就会表现得非常懊恼和沮丧,甚至会滋生对领导的敌意。

二是非常注意迎合领导干部的口味,投其所好。历史上的“小人”都有一个共性,除了在言行上极尽巴结之能事外,还善于关注领导的喜好,不断向领导“抛绣球”,企图麻痹领导的意识。

三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制造假象,蒙蔽领导。领导在时,工作劲头十足,表现积极;领导不在时,“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四是贪功,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获得领导赏识。在领导面前汇报工作时,常常喜欢把下属、同事取得的成绩说成是自己的,把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推给别人;而且爱在领导面前唠叨同事的不足,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牺牲同事来抬高自己等。这些假象一旦蒙蔽了领导,最不利的后果是领导容易处处事事充当“小人”的辩护人,听不进别人对“小人”的批评意见,总认为“他不是这样的人”、“他不会这样做”,总会不自觉地维护“小人”的利益甚至帮其谋取利益。

得势的“小人”往往拿鸡毛当令箭。“小人”自恃与领导的关系不错,在工作中或与同事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派头,对下属颐指气使、口无遮拦;对比自己能干的人心存嫉妒,甚至流言中伤。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中要特别防止这种“小人”,尤其是在提拔、任用干部时,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本质上来认识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使“小人”的图谋得逞。

识别“小人”并非易事,以下三种方法有助于领导不被“小人”所迷惑:

方法一:勤用“调查研究”法。领导在考察和认识下属时,要注意扩大自己的交流面,把自己更广泛地融入到群众中去,以看到更真实的情况,听到更真实的意见,掌握更真实的信息。只有把下属还原到大众中去,才能真正认清一个人,否则就只能是瞎子摸象,闭塞眼睛捉麻雀,带着固有的框框看人处事。

方法二:巧用“中医诊断”法。下属在揣摩领导的同时,领导也应该花点时间琢磨琢磨下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情况,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加强对下属的了解。望,是指走访和看望,跟踪了解下属在家里的情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闻,是指注意从侧面听取其他同志的评价。问,是指把私下了解到的情况,甚至是“风语”,摆在下属的面前,通过探讨、分析等方式,观察其为人处世之道。切,是指交办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下属去做,在实践中“诊断”其实际工作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见才干,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注意把下属放到实践中去锻炼,通过让其处理复杂的工作、解决矛盾突出的问题,全面考察其能力和品质。

方法三:善用“矫偏”法。对下属要常提醒,发现其错误要随时纠正,不要认为是小事而放任不管。这样既能促使下属对领导本人的认识,又能堵塞下属投机取巧的心思,使其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到工作、学习中去,凭业绩获得领导的信任。

当然,同声相近,同气相求。领导要想一眼看穿谁是“小人”,首先自己要成为君子。否则,必将优劣不分、贤愚不辨。

9.看人可以“貌相。”

领导看人可以“貌相”,这里的“貌相”并不是指以貌取人,而是指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眼神及身体动作和姿势等行为来了解一个人。

英国行为学家艾伯勃特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可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无声的身体语言所进行的信息沟通占了一半以上。当然,在一般社交场合,无声的身体语言是很少独立担当起沟通功能的,它往往起着配合、辅助和加强言语的作用。完全离开了口头言语的身体语言并不比哑语高明多少,其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也难以表达一些抽象的话题。

然而有趣的是,一旦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结合起来,语言只是起了方向性或规定性的作用,而身体语言才准确地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担当起绝大部分的传播职能。同样一句话,可以反话反说,也可以反话正说;可以是郑重其事,也可以是有口无心,甚至是冷嘲热讽。这除了取决于语调之外,主要是取决于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无声的身体语言。有经验的领导善于从下属的身体语言中捕捉到许多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第一,眼睛的动作语言

爱默生关于眼睛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词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这是它的好处。”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身体语言。眼睛的语言传达出的信息主要有:

(1)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正常情况下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者,可以认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此平均值,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均不怎么感兴趣。

(2)倾听对方谈话时,几乎不看对方,那是企图掩饰什么的表现。

(3)眼睛闪烁不定,是一种反常的举动,常被视为用作掩饰的一种手段或性格上的不诚实。

(4)瞳孔的变化是非意志所能控制的。人们处于高兴、喜欢、肯定等情绪时,瞳孔必然放大,眼睛很有神;处于痛苦、厌恶、否定等情绪时,瞳孔就会缩小,眼睛必然无光。据说,古时候的珠宝商人已注意到这种现象,他们能窥视顾客的瞳孔变化而知道对方是否对货物有兴趣,从而决定是抬价还是降价。因此,有人在某些场合,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往往戴上一副有色眼镜。

(5)在1秒钟之内连续眨眼几次,这是神情活跃、对某事物感兴趣的表现,有时也可理解为由于个性怯懦或羞涩、不敢正眼直视的表现;瞪大眼睛看着对方是对对方有很大兴趣的表示。

第二,透过“眼神”辨人心

“眼睛是心灵之窗”。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们内心状况。

眼睛看人的方法由来已久。一个人的感情所表现最显著、最难掩的部分,不是语言,不是动作,也不是态度,而是眼睛,言语动作态度都可以用假装来掩盖,而眼睛是无法假装的。我们看眼睛,不重大小圆长,而重在眼神。

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定操胜算。只要向他请示办法,表示焦虑即可。如果他不肯明白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不必要多问,只静待他的发落便是。

眼神散乱,便可明白他也是毫无办法,徒然着急是无用的,向他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办法,不必再多问,这只会增加他六神无主的程度,这时是你显示本能的机会,快快自己去想办法吧!

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如有请求,暂且不必向他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即使多逗留一会儿也是不适的,退而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涉,须得小心一点。他那一只毒辣的手,正放在他的背后伺机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准备想和他见个高低,那么最好从速鸣金收兵。

眼神流动异于平时,便可明白他是胸怀诡计,想给你苦头尝尝。这时应步步为营,不要亲近,前后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里。不要过分相信他的甜言蜜语,这是钩上的饵,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眼神呆滞,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他虽未绝望,也的确还在想办法,但却一点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去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

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了。

眼神恬静,面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你要讨他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你要有所求,这也是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希望。

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的话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你应赶紧告一段落,或乘机告退,或者寻找新话题,谈谈他所愿听的事。

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认为你的话有一听的必要,应该照你预定的计划,婉转陈说,只要你的见解不差,你的办法可行,他必然是乐于接受的。

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忧,万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说得意事,那反而会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说苦痛事,因为同病相怜越发难忍,你只好说些安慰的话,并且从速告退,多说也是无趣的。

眼神上扬,便可明白他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说法如何巧妙,都不会有高明的结果,不如嘎然而止,退而求接近之道。

总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动有静,有流有凝,有阴沉,有呆滞,有下垂,有上扬,仔细参悟之后,必可发现人情毕露。

第三,眉毛的动作语言

眉毛一般是配合眼的动作来表达其含义的,但单凭眉毛也能反映出人的许多情绪。

(1)处于惊恐或惊喜时,眉毛上扬,即人们所谓的“喜上眉梢”。

(2)处于愤怒、不满或气恼时,眉角下拉或倒竖,即通常所说的“剑眉倒竖”。

(3)当困窘、不愉快、不赞成或者是表示关注、思索时,往往皱眉。

(4)表示赞同、兴奋、激动的情绪时,眉毛迅速地上下跳动。

(5)表示有兴趣、询问或者疑问时,眉毛就会上挑。

第四,嘴巴的动作语言

嘴巴是说话的工具,也是摄取食物和呼吸的器官之一,它的吃、咬、吮、舐等多种动作形式,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往往反映出人的心理状态。

(1)紧紧地抿住嘴唇,往往表现出意志坚决。如果紧抿嘴唇,且避免接触他人的目光,可能表明他心中有某种秘密,此时不想透露。

(2)嘴唇常不自觉地张着,呈现出倦怠疏懒的模样,说明他可能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厌烦。

(3)撅起嘴是不满意和准备攻击对方的表示。

(4)注意倾听对方谈话时,嘴角会稍稍向后拉或向上拉。

(5)遭到失败时,咬嘴唇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动作,有时也表示自我解嘲和内疚的心情。

(6)不满和固执时,往往嘴角下拉。

第五,四肢的动作语言

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通过对四肢的动作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也可以借此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

(1)手臂交叉放在胸前,同时两腿交叠,表示不愿与人接触;微微抬头,手臂放于椅子上或腿上,两腿交于前,双目不时观看对方,表示有兴趣来往。

(2)握拳是表现向对方挑战或自我紧张的情绪,以拳击掌是向对方发出攻击的信号。

(3)用手指或铅笔敲打桌面,或在纸上乱涂乱画,表示对对方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赞同或不耐烦。

(4)在交谈时,常常咬自己的指甲,说明他感到与对方的关系不肯定,或者彼此关系不佳、生疏。

(5)两手手指并拢放置于胸脯的前上方呈尖塔状,表明充满信心。手与手重叠放在胸腹部的位置,是谦逊、矜持或略带不安心情的反映。

(6)摇动足部,或用脚尖拍打地板,或抖动腿部,都表示焦躁、不安、不耐烦或为了摆脱某种紧张感。

(7)足踝交叉而坐,往往表示在心理上压制自己的表面情绪;张开腿而坐,表明此人自信,并有接受对方的倾向。

(8)架腿而坐,表示拒绝对方并保护自己势力范围。而频频变换架腿姿势的动作是情绪不稳定或焦躁、不耐烦的表现。

第六,腰、腹部的动作语言

腰部在身体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部位置的“高”或“低”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同样,腹部位于人体的中央部位,它的动作带有极丰富的表情与含义。

(1)鞠躬、弯腰,表示谦逊或尊敬之意。再者,心理上自觉不如对方,甚至惧怕对方时,就会不自觉地采取弯腰的姿势。

(2)腰板挺直,颈部和背部保持直线状态,则说明此人情绪高昂、充满自信、自制力较强。相反,双肩无力地下垂,凹胸突背,腰部下塌,则反映出疲倦、忧郁、消极、被动、失望等情绪。

(3)双手横叉腰间,表示胸有成竹,对自己面临的境况已做好精神上或行动上的准备,同时也表现出以势压人的优势感和支配欲。

(4)凸出腹部,表现出自己的心理优势,自信与满足感;抱腹蜷缩,表现出不安、消沉、沮丧等情绪支配下的防卫心理。

(5)解开上衣钮扣而露出腹部,表示胸有成竹,开放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对方不存戒备之心;重新系一下皮带,是在无意识中振作精神、迎接挑战的信号。反之,放松皮带则反映出放弃努力以及斗志开始松懈,有时也意味着紧张气氛中的暂时放松。

(6)腹部起伏不定,表现出兴奋或愤怒;极度起伏,意味着即将爆发的兴奋与激动状态而导致呼吸的困难。

(7)轻拍自己的腹部,表示自己有风度、雅量,同时也反映出经过一番较量之后的得意心情。

领导在对身体语言做出分析和判断时,需要十分细心。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不同,身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有所差别。另外,人的行为有时会受所处场合的制约。所以,领导看人要根据特定的个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来把握。

10.从座位上来看人

从古至今,在座位的问题上产生了无数的学问,以至于联合国开会也只有采用圆桌的形式安排座位。领导看人,同样可以从对方坐座位这一细小的举动着手。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坐什么座位,怎样坐,都反映了人的深层心理。首先,坐什么位置,直接反映出社会、集团传统的上席下席或优势、劣势的意识,就是现在,拘泥于形式的聚会或老年人多的聚会上,谁坐什么位置就使主持者头痛,在会议参加者之间常常发生不必要的相互推让或争执。其次,是所有的人都有在自己身体的周围保持自己专用空间的心理,如果被侵犯就会不悦,并产生不安。这个空间称为“身体范围”。通常,人是互不侵犯这种范围的。

心理学家发现,对一个人坐的位置、坐姿进行标记、分析,可以简单了解一个人的心理。

(1)座位的物理距离

这种距离的大小,可以表示主观上想侵犯对方身体领域的程度,从而能判断出他的一些心理想法,知道他想干什么。例如:一对以身相许成卿卿我我的情侣,即使在很宽阔的沙发里,他们必然也会靠近对方的身边坐下,这当然并不是没有足够的空间,而是反映了他们如胶似漆的心态。像这种情况,如果在你身边有这样一对情侣,如果你不想让人烦,你就识趣点儿,给别人留一点空间,走开。

又如在大学的教室里,如果有人想积极参与讨论,这些学生大多数会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上,反之,有些学生不常来上课,占用上课的时间出去打工,他们一定会坐在后头的,对于本科目不感兴趣的人,也会选择坐在后面。

(2)座位的方向意味深长

座位的方向有两方面:一个是坐在对方的正对面或旁边,另一个是坐在背向房间的入口与里面的某处位置。

坐在正对面或旁边,其表现的心理状态就不同,面对面坐着有一种距离感,这时,两人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什么东西之类的障碍物会感觉比较舒服。

而坐在侧旁的时候,就没有如此的限制,大多数人采用亲密的距离并肩而坐,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注视相同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某种连带感。而面对面的坐姿,双方都处于可以观察对方的最佳位置上,很容易产生视线冲突,产生一种对峙的感觉。

在男女关系方面也一样。中间放着一张桌子,两人面对面地坐着谈话,这也许是相当亲热的镜头了,不过,这种坐式说明他们彼此间的深度还不够,表现出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种相互理解的意愿。反之,并肩而坐的两个人,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比面对面而坐的男女少说些话,因为他们彼此早已相互了解,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早已以身相许也是很可能的事。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坐的方向来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和与之相关的信息,这样你若想采取什么行动就有了对策。看到一对男女相拥而坐,你就别再有夺人之爱的非分念头了,只有祝福他们有情人早成眷属,他们还会对你产生好感。若是看到一对男女相对而坐,则表明他们还尚待进一步沟通,你若有意于其中一方,也许还有希望。

(3)深坐与浅坐的坐姿

对于人类来说,立姿是最适合活动的一般状态,因此,人们在坐的时候会以立刻可以站起姿势为前提。在椅子上采取浅坐,即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也有人是因为紧张只敢浅坐在椅子上,常常处于将要采取行动的紧急状态里。

人一旦松懈下来时,就会坐稳在椅子上,同时伸出脚,很悠闲,表示不会立刻站起。

因此深坐的人在精神上占有优势,至少他希望自己居高临下。而浅坐的人,坐在位置上常感不安,显示出一种屈居劣势的状态。

浅坐的人,无意识中会表现出一种服从对方的心理来,在这种人面前,你千万不要显得自己太强大、傲慢,因为他们内心会有反抗。相反,你若表现了对他的友好或关心,他一定会在心里喜欢你。愿意与你接近,这为拓展以后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其实,什么人都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很多人都愿意与你接近,这就给你造成了一种优势,起码在人际关系上你已经胜了。

(4)由坐姿而表现出来的深层心理

有些人一坐下来就会跷起二郎腿,据说这种人深沉、不服输。

不过,这是男人的情况,女性则就稍有不同了。女人大胆地跷起双腿,这就表现了她对自己的容貌或衣着服饰相当自信。这样的坐姿,很有把握吸引男人的注意,同时也表示她显示自己的强烈欲望,这种女人自尊心很强,热衷于做老板,她一面很轻松地跟男人来往,一面也不轻易倾心于一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