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赋为《前赤壁赋》的姊妹篇。苏轼在写《前赤壁赋》三个月以后的初冬十月,重游黄冈赤壁,写下这篇小赋。同一地点,两种境界。前篇写“月白风清”的秋光,字字秋色,后篇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气象,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者则通过叙事写景,抒发情怀。前赋旷逸乐观,展示了开朗的胸怀,后赋则虚无飘渺,寄寓着超尘绝世的理想。两相对比,可看出前后两篇赋各自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个朋友跟着我,我们路过黄泥坂。当时已经降过霜露,树叶都掉尽了,人影映照在地上,抬头就望见明月当空。环视这般景致,心情十分快活,禁不住一面走,一面唱起歌,歌声回荡相应。
不一会儿,我感叹说:“有朋友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光皎洁,凉风习习,这样美好的夜晚怎样度过呢?”朋友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一条鱼,嘴大鳞细,体形象松江的鲈鱼。但哪个地方弄得到酒呢?”于是我回家跟妻子商量,她说:“有一斗酒,存了很久了,以备你临时需用。”
于是我们带上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游玩。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立的江岸高耸千尺,高山上的月亮显得很小,初冬江水低落,礁石露出了水面。才过了多久呢,江山景色就变得不再熟悉了!我撩起衣服登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茂密的草木,蹲在如虎似豹的石头上,爬上虬龙一样的枯藤古树,攀上鹘鸟栖宿的高巢,俯视水神幽居的宫殿。两位朋友不能跟着我爬山了。我一声长啸,草木震动,山谷回鸣,吹起了风,涌起了浪。我感到寂寞悲凉,紧张恐惧,不敢再在那儿停留。我又回到岸边,登上小船,任它在江中飘荡,它在哪里停下,我就在哪里歇息。这时已将近半夜,四下环望,寂静无声。恰恰有一只孤独的鹤鸟,从东边横越江面飞来。它的翅膀大如车轮,羽毛黑白相间,长声尖叫着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了。
不久朋友们散去,我也入睡了。我梦见一个道士,穿着鸟羽做成的衣服,轻快飘然,经过临皋亭下,向我作揖并说道:“赤壁的游玩快活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我。“啊!我明白了。昨天夜里,飞叫着掠过我的小船的,不就是你吗?”道士看着我笑,我也惊醒了。我打开门看,临皋亭下不见他的踪影。
赏读
相比《前赤壁赋》,本赋带有更浓重的消极情调和虚无色彩,这是作者希望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闷,而又无法摆脱的痛苦情绪的真切反映。这篇散文赋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聚。如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对横江孤鹤、篇末对梦中道士的描写,看来好似节外生枝;其实,作者是借孤鹤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其“出世”之念,是在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主旨,散而不离宗。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横江掠过的孤鹤,梦中羽衣蹁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构出来的。这种手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后人评价此赋“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即《庄子》)。”甚为贴切。前后赤壁赋艺术成就都很高,都是千古不朽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