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辨”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的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本文借辨析周成王“桐叶封弟”故事的真伪,借题发挥,指出“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而作为一个臣子,则应以“道”来引导君主,使君主的言行合乎“道”的规范,绝不能花言巧语,曲意逢迎。
原文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举而从之乎?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彊彊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译文
古代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成王拿着一片梧桐叶子和小弟弟在一起玩,说:“我把它作为珪来封你。”周公进宫祝贺。成王说:“我是说着玩的。”周公说:“皇帝不能开玩笑。”于是把成王的小弟弟封在唐地。
我认为不会有这样的事。成王的弟弟应当受封的话,周公应及时告诉成王,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去祝贺,以促成这件事;不应当受封的话,周公这样做便是使一个不合适的玩笑变成了事实,把土地和百姓交给成王的小弟弟,让他成为一方的统治者,他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哪里一定会听从他的话并要他付诸实践呢?假设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把桐叶当做珪来封妇人和太监,周公也提出要照办吗?
大概君王的品德,看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做的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能算是缺点;关键是要使事情办的正确,使它不能更改,何况是对待他开玩笑的事呢!如果开玩笑说的话一定要照办,这就是周公教唆成王铸成过错。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该用道理从容不迫、轻松愉快地开导他,只要使他的言行符合无过不及、恰如其分的“大中”原则就够了,一定不会在他有了过错时而为他强作解释。又不应当束缚住他,使他想走不能走,不应当驱逐他,使他勉强去奔跑。对他像对牛马那样,管束太紧太严就会坏事。况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且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自我约束,何况在名义上是属于君臣关系呢!这只是见识浅薄者耍小聪明所做的事,不是周公应该使用的方法,所以这说法不可信。
有的史书记载说:“封唐叔,是史官尹佚促成的。”
赏读
封建时代,君主的每一句话不论对错,都是不可更易的金科玉律,当臣子的只能无条件执行,少有贤臣明主能够脱出这个窠臼。对于这一腐朽的封建统治法则,作者在这里给以辛辣的讽刺,并明确提出“凡王者之德,在行之若何”,对统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观效果如何,不能拘执盲从。这在君主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时代,是相当大胆的议论,它充分展示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进步的思想政治观点。
从总体上看,本文上半篇是驳论,下半篇是立论,但破中有立,立中有议,破立结合,结构严谨。结尾处荡开一笔,看似“闲说”,其实是一个论据。文章构思新颖,别开生面,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