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413

第413章 ”戊辰即事——刘克庄

题解

开禧二年(1206),宁宗采纳韩侘胄意见出兵攻金,因准备不足,内部失和,兵败,侘胄被杀,南宋朝廷再次求和。嘉定元年(1208),和议告成,宋向金赔偿犒师钱三百万贯,而且从此每年增纳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这是继“隆兴和议”之后的又一次和约,“戊辰即事”指的就是这次媾和之事。

原文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①。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②。

注释

①和戎:指与金人议和。缣:细绢。②吴蚕:吴地是以产丝著名的蚕桑区,故称蚕为吴蚕。李贺《感讽》:“越归未织作,吴蚕始蠕蠕。”今杭州地,东汉属吴郡钱塘县,故诗言“养吴蚕”。

赏读

这是一首即事讽刺诗。针对“嘉定和议”政策对社会的危害而写,统治者媚外求苟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但诗人没有从大处议论,而是从自身遭遇落笔;对统治者也没有直接斥责,而是幽默地提建议,绵里藏针地直刺南宋统治者。

诗的开头设问,引起读者思考,“诗人安得有青衫?”接着说明原因:“今岁和戎百万缣”,直接揭出南宋“和戎”政策的实质,点出造成民穷财尽的原因。诗人渲泄了对统治者投降政策的强烈愤怒。

后两句很幽默,“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字面上看是为南宋王朝出谋划策,实际上包含着尖锐的嘲讽——“和戎”政策如不改变,即使西湖种桑养蚕,也难以满足金人的欲壑。诗人同时代的词人陈德武在《水龙吟》里也有类似想法:“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为了不让朝廷继续沉溺下去,他们都说应使西湖成为农桑地。当然,他们的真正意思是要朝廷重视国计民生,重振国威。

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讽刺辛辣,而且用诗说理,确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