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具体一点,在你确定了你的目标,就必需开始在脑内完成一个实现它的"心像"备用,小到吃饭、大到商务谈判,都是五次。
二、注意力只集中在此时此刻
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有意识的确立目标、评估它的可行性、制订每一步的计划。但是做这些的时候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在别的时间,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请记住提醒自己"不要有意识地为明天担忧"。因为你的创新机制只对当前的情况起作用,它甚至不能对下一秒、一下分钟起任何作用。更别提明天或者未来了。你确实需要为明天打算,但是你没有必要活在明天或者过去。创造机制是因你当前所接受的信息而产生的,所以它只对当前的环境、情况起作用。而不是任何别的时间和情况。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未来筹划,为明天做准备。这很正常。但是你如果为明天或者马上要到来的下一秒钟而担忧,这毫无意义。关注当前的事情,仔细了解、观察它,接受所有能够接受的信息,这是你的创新机制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明天它依旧如此运作。
我的朋友柯林先生是个忙碌的商人,他甚至没有时间品尝一桌家人精心准备的晚餐。有一次我们在一家非常棒的餐厅见面,他非常迅速地吃完了面前的食物。侍者端上来下一份精美食物的时候,他依然快速地吃完。他告诉我,他要为很多事忙碌,根本没有时间用来享受美食。上帝!他这样所摄入的营养与服用药丸没有区别我想可能有的人真的会忙碌到这个地步吧。但是不得不说他对待吃饭的方式有两个问题:其一,他并没有认为自己在享受美食、品尝佳肴、与家人团聚,所以他体会不到每一份食物的味道、家人是多么的用心。所以他无法享受到别人所感受的一些食物带来的愉悦。其二,他的理由显得华而不实,因为他并没有一个商人应该具备的热忱、谨慎和实效性。换句话说,如果人总是在尽最大可能的告诉运转,中间没有休整,他其实没有能力保持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他的目光,并不关注当下,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当下的事情和状况。所以即使他永远是一副忙碌的样子。他依然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有些时候,不如学会从精神上为自己减压、降速,尽情地享受当下的人生,那么你会愉快得多,工作也会变得轻松愉悦。
你可以这样试着联系:在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试着回忆和描述你刚才所看到的一切,尽你所能的做到详细和精确。这样可以加强自己的观察力,如此一来你会为自己自动减速,在当前的地方呆的时间更长一点。
3.试着一次只做一件事。
除了紧张、匆忙、焦虑等情绪可以导致混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心想着同时做好几件事。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因为它非常不合理。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吃饭;或者商人一边处理文件一边想着这一周的事务安排,都是潜意识里企图一心两用或者好几用的坏习惯。事实上,这种习惯非但不会有助事情的进程,反而非常的害人。其实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坏习惯,甚至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好习惯。当我们为眼前大批的工作焦虑、担心的时候,其实这些情绪并不是由这些工作本身导致的,而是我们的试图一心多用的心态导致。也许它只是一闪念的"我兴许可以一次做完这些事儿"的想法。之所以会紧张焦虑,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潜意识带给我们的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在此过成功,不免做很多无用功,让人更加消沉,结果也自然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不如我们试着放下过快的脚步,试着一次只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件简单不过的小事。认识到这个道理,再说服自己相信这样做是有益的。我们内心自然而然不会再去强迫自己或者尝试着去做眼下的一大堆事。而是将注意力和经历全部集中在目前正在做的这一件事上。抱着这种工作态度去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感觉轻松,不会再有匆忙焦虑紧张的感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精力思考。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例子,比如说篮球比赛,你应该见过接球的队员把传到他手上的球停下来。并且此时评论员会解说,"他在接到球之前就在跑"之类。换句话说,他并没有将注意力和经历集中在停下、结果球的过程上,而是害怕对方球队的成员把球抢走。他想到的正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拿球立刻走人,所以我们看到她提前把身体移动到远离传球方向的其他地方。在心理学上,这种企图一心多用的想法被描述为"多任务"。通过上面的表述,其实对于几乎所有人、所有时间,这种想法,都无疑是毫无意义的。在任何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想一想我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是民众还是领袖。真正的成功者其实更善于集中精力,将摆在面前的事情各个击破,而不是企图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就像很多公司职员会显得很忙碌,他们经常在开车、进餐的过程中打电话完成工作。但是你绝对看不到一个成功的老板这样做。事实是,他们更擅长在完成工作的时候,找一个能100%集中注意力的地方,而不是开车和吃饭的地方。即使很多平庸的公司职员都会在生活的各个场所被电话铃声、短信提示、电子邮件打断,但是我所知道的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经理人是绝对不允许这样无序、慌乱的情况发生。
向沙漏学习
詹姆斯·戈登·吉尔奇博士曾在1944年宣传一种叫做"获得情绪平衡"的理论,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吉尔奇博士凭借多年的咨询服务经验,他指出,精神崩溃、担忧、情绪紧张、焦虑等问题都是对眼下的很多事产生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他看着桌子上的沙漏,受到了启发。沙漏每一次只能有一粒沙子穿过,这和我们的大脑一样。我们的大脑只能完全倾注于一件事而不是好几件。也就是说,让我们陷入不良情绪的原因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试图一下子完成很多事。
吉尔奇博士认为,正是因为很多人形成了对自己义务、责任和指责的错误心像,他们才会变得匆忙焦虑、筋疲力尽。有些时候,似乎有几十样不同的事情需要处理,几十种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几十种不同的压力需要承担。吉尔奇博士说,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喧嚣,我们所处的环境多么慌乱无序,这种心像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即使在最繁忙的那一刻,我们也只是在那一刻忙得焦头烂额,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一切问题和工作都是一个一个随着时间顺序挨个来的,它们会自动成为"一列纵队"走到你面前,因为这是它们唯一出现的方式。如果想要这些事情变得轻松,获得正确恰当的心像,不如在脑海里面想象出一只沙漏,细口处有很多沙子,一粒一粒的顺序掉落。错误的心像会给情绪带来不安焦虑,同样,有了这样正确的心像,情绪会变得平衡和安宁。
我自己还有一种方法,对这类心理问题的患者特别有用,我的想法也从一方面体现了上面所提到的观点。那就是,你的自动成功机制能够帮助你自动的完成任何事情、任何工作。想象着自己是一台机器,把所有问题和工作键入这台机器,就像我们面对电脑,用键盘输入文字那样,那么你的成功机制会对你键入的内容产生恰当的反应,而它一次只能应付一件事,就像我们的电脑一样。如果你试着把三个问题,或者说程序,混合在一起输入电脑,显然你在电脑上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甚至会引起电脑的卡机,就像我们的不安紧张情绪一样。所以对待我们的大脑应该像对待电脑一样,不要试图把很多事情同时交给它处理,这样会把它弄坏的。
你可以用沙漏做个心理控制训练:
把一只沙漏放在你的办公桌前,以保证你一抬头就能看到它,在它的表面写上这么一句话"一次一粒沙"。告诫自己,把问题留在第二天解决。不,这绝不是逃避问题,相反这对你解决它很有益处。试想一下,你每天被某些问题折磨的身心疲惫,但是一点进展都没有。你如果还在一直想它,唯一的结果就是把你的情绪搞得更糟。其实不如把问题从大脑中剔出掉,给自己一点空间,推迟做决定的时候。告诉自己"睡一觉,明天再说。"因为我们知道,创新机制只有在你的意识没有被过多情绪干扰的时候,工作效率才会高,甚至事半功倍。当你全身心的放松,准备好好睡一觉的时候,创新机制才会排除意识的干扰,进入最良好的工作环境。此时此刻,创新机制才开始运转。许多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深谙此道,托马斯·A·爱迪生的夫人说,他的丈夫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会把明天要做的事情在脑海里预习一遍。有时候他还会把想要完成的工作、想要解决的问题列一个清单才去休息。休息、睡眠,并不是逃避问题,我们要知道,它只是短暂的停顿,缓解疲劳,以准备接下来有更充沛的精神投身工作。约瑟夫·罗斯曼说,他被某个问题绊住脚的时候,会在办公室里面站起来,伸伸懒腰,或者干脆打个盹。有时候会在睡梦中想到某个绝妙的点子,帮他解决了问题。
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习着放松自己,通过之前我们提到的心理训练法,我想你已经学会了怎样在休息时,诱导自己进行肉体和心理的放松。这样的练习如果每天能够进行,你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同时,你会发自内心的记住这一刻你所感受到的美妙轻松。如此一来,在从事任何日常工作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开始运行放松的感受和心态。白天工作的时候,花一点点时间让自己暂停一下,仔细回想放松时的感觉。回忆当时你双臂、双腿、后背、脖子、脸庞的每一个细微感受。这时候要形成一个心像:躺在床上,或者轻松地坐在一张柔软舒服的椅子里,帮助你找回放松的感觉。或者在脑子里反复告诉自己"我感觉越来越放松了"也非常有用。不妨每天都这样联系几次,你会轻松的掌握缓解疲劳和应对困难局势的能力,只要坚持,你会为自己所形成的强大力量而震惊。通过放松自己、保持放松心态,你就可以摆脱过于焦虑、担忧的心态。而这些心态正视阻碍你的创新机制良好运行的绊脚石。当你每天练习放松自己的训练并让它成为习惯,你就不用每天有意识的去练习它了。而此刻你的创新机制也会以非常良好的态势运行。
轻松地获得成功
现在很多人还是认为轻松地获得成功等同于不付出代价就能成功。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但是"不劳而获"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贬义词,人们相信它是一个愚蠢的想法。大家更愿意看到一个人为了获得一些成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这时才会心甘情愿的相信并为他鼓掌。但是如果你也这么认为自己非得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才能成功,那么你的想法很可能会拘囿你的信念,使你的生活更加不幸。
我在前文曾很多次的提及创新机制、自动创新机制等词。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许多工作看似非常困难,似乎需要你咬紧牙关、绞尽脑汁,并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才能完成,但是事实上,这些机制完全有能力帮助你完成你的工作,而且是在完全无压力的状态下。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指导它、信任它,让它放手去拼。
一位先哲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告诉别人怎么做,而是仅仅告诉他们做什么。这样的话,他们的创造才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我要说的也是这样,你和你的创新机制就是这样的关系,告诉它做什么就完全足够,它独特的创造力会让你大吃一惊的。我们不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种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我们想一下见过的工作在基层的经理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细致入微的,他们拥有一大帮可以供其使唤的人,却从来不把一些小事琐事交给下属去办,而是微观的管理着工作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还经常对下属放"马后炮"。这些基层的经理人虽说工作努力,但很少有晋升的机会。他们甚至会很快变得白发苍苍,因为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几倍于别人的压力。但是一个真正成熟发展事态良好的企业或者单位,需要的是一个懂得怎样授权让下属防守去干,他只需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标,然后从下属中找到一个最有创造性的人选。这是宏观管理者,显然他是一个企业发展所必需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大脑,我建议你不要对自己的自动创新机制进行微观管理。对每一个细节都吹毛求疵实在是没有必要,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准确地向它表达你要达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