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成一件事,你必须具备想象力。你必须在幻境中、在梦里看到成功的全貌。
--查尔斯·施瓦布
想象带来的神奇效果
大多数情况下,想象力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比认识到的事实还要重要得多。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可以证明我的观点:
帕克是一个拥有稳定工作的未婚男士,他每天下班都会把自己关在家里从不出门。周末也不去参加任何聚会。他已经40多岁,试过很多工作,但是都不会维持太久。他习惯自我封闭,所以在闲暇时间他总是感觉孤独和空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鼻孔看上去比别人大,他认为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总是丑陋和滑稽的。所以他开始想象着,白天工作中,那些与他交谈的人可能转过身来就会嘲笑他,说他的鼻子看上去又丑又怪异。他的想象越来越强烈,好像事情真的是这样。于是他选择了尽量与别人保持距离,害怕别人嘲笑,害怕出门,不与任何人交往。即使假日里自己呆着,也是充满了焦虑,他甚至为自己的长相感到惭愧。
但是事实上,他的面部缺陷并不严重。他的鼻子形状属于遗传,尽管看上去有点大,但确实不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是话说回来,即使被人注意到了,这也并不是什么缺点啊。而帕克却因此生活在无尽的忧郁中,于是他想到了整容。但是我告诉他,这根本不需要手术治疗。这一切由鼻子而造成的坏心情,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想象。他的想象力破坏了自我意象,于是他看不到事情的全部。事实上,他的眼睛和嘴唇形状都近乎完美,他一点都不丑,任何人也不会因为他外貌的一点点瑕疵而取笑他。这个可怜的小伙子因为自己的想象使自己处在了悲惨的境地,这些不好的想象已经强大到控制了他的自动成功机制。他的失败机制开始运转和发挥,生活也是陷入无尽的不幸。后来通过家人的帮助,他开始渐渐地明白自己是因为想象力的牵制走到了如今的困境,他试着重启自动成功机制,运用创造性想象重塑自我意象。看,帕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需要的不是矫正自己的外貌缺陷,而是矫正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改变自我意象。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帕克的经历,不仅仅是外貌上的小缺陷,有时候外套上的一点点小污迹都会令你陷入无尽的羞愧,担心别人看到会嘲笑、奚落自己,然后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这些担心和忧虑都是想象出来的,它会阻止你的自动成功机制正常运转。
前文我们一起探讨过,创造性思维不是只有诗人、作家、发明家、设计师才有的东西,它存在在我们每个人大脑当中,它会在每一间小事里悄然而至。想象力可以为我们描绘成功的画面,从而把它交给我们的自动成功机制去实现。通常我们做成或做不成某件事,并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由于意志不坚定,或者经验不够多,而是因为想象力描绘的成功画面是否合理和客观。任何一次尝试、实践、或者感觉,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想象的样子来进行的,而且我们对这些想象充满信心。但是你无法在一段时间内回避或者超越这种想象。比如想从头开始分析它、思考它、看清它与现实有不符合的内容,然后改变它,但是这种想象力过于强大以至于根本不能做到,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想象来源于现实。这是我们思维的定律,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样子。当看到这条思维定律在某个受催眠术作用的主体身上得到生动验证时,我们往往会想:肯定有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在起作用,或者将其看成某种错觉而拒不承认。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时目睹的现象,是人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过程。
比如说,如果催眠师告诉某个受催眠术作用的人,说她此时身在北极。那么她不仅冷得浑身发抖、看上去不寒而栗,而且身体的反应也像她果真特别冷一样,皮肤上会长出很多鸡皮疙瘩。同样的现象在处于清醒状态的大学生身上也证实过:他们被要求想象自己的某只手浸在冰水中,手里握着温度计,温度计读数显示浸入水中的那支手温度在下降。再比如说,如果告诉某个受催眠的人,说你的手指是一根烧地通红的铁棍,那么他不仅在与你的手接触时会呈现痛苦的表情、五官扭曲,而且他的心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反应也表现得像你的手指真的是一个滚烫通红的铁棍一样,皮肤还会产生炎症,甚至产生小水泡。在一次演示中,实验者要求几位处于清醒状态的大学生去想象他们的前额有一小块地方发烫,记录的温度计读数显示他们的皮肤温度真的有所升高。
如果把这些基础性实验再向前进一步延伸的话,就是在孩子们当中流行的一个很残酷的游戏。学生们在学校时喜欢开类似的玩笑,有时甚至连成年人在上班时也喜欢搞这种恶作剧。搞这种恶作剧时,一群人会私下里把某个人团团围住,然后一个接一个挤上前去与目标交谈,问"汤姆,你现在感觉不好,是吗?""你的脸色看上去特别苍白,真的。""汤姆,你现在好点儿了吗?"没过多久,可怜的"目标"汤姆就会跑到公共厕所,对着镜子看自己是否真的有问题。再过不了多久,汤姆就会感到胸闷气短、浑身乏力,他甚至真病得必须要躺在床上休息或者请假回家调理身体。
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并不能辨别出想象的经历和"真实"经历之间的差别,而只能对你"认为"或"想象"为真实的事物作出适度的、必要的反应。这种既可作为现实中的玩笑又可以供催眠师在电视节目里表演的现象,其实和支配多数人行为的过程一模一样,或者说是后者的举例证明。因此,我们可以控制这一基本过程,并且巧妙地利用好它们。
消极想象的催眠作用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我曾研究过整形手术对性格的影响这一课题,在写《新面孔,新未来》这本书时,我从圣路易斯的一份报纸中摘了篇文章放到书中。文章的标题是:这篇文章报道了华盛顿大学一位名叫西奥多·霍夫曼的24岁大学生自杀的消息。有意思的是,文章里提到,那些认识这名自杀者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很有人缘的人。以下是这位年轻人自杀前留下的遗言《致这个世界》:
从小时候起,我周围其他的孩子就欺负我、虐待我,因为我的身体不如他们强壮,而且我长得也很丑。我是个内心敏感而害羞的男孩,总因为相貌丑陋和鼻子太长而遭到戏弄。他们越是讽刺、调侃我,就越想是在戏弄我。从此,我开始害怕与人交往。我知道,他们许多人之所以恨我,是出于我的某些过错(不过这些错不能怪我)--我情感脆弱的天性和与众不同的相貌。我有满腹的苦水,却找不到一个朋友倾吐。我的自信心荡然无存。尽管我的名字中只有一个"F"字母,但有位老师却总把它拼成两个"F",然而由于我太怯懦,以至于无法鼓起勇气去告诉她、纠正她,所以只能是任凭她在我上学期间始终把我的名字错拼成两个"F"。我想,任何人遇到我这种状况,应该都会得到上帝的宽恕吧。我非常害怕这个世界,但我丝毫不害怕死亡。
当时,该大学有位教授把这个案例称之为有史以来关于"自卑心理"的最严重案例。我觉得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请相信我,这位年轻人的绝望心理(这种绝望的心态先是摧毁了他的自我意象,随后又引导他走向死亡)反映了正在影响着无数人的同样的绝望心理,这些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完全被他们周围的人和他们自己大大低估了。其实,尽管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不太频繁,但是近年来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像恐怖的瘟疫正在蔓延。厌食症是消极想象的催眠力量的一个令人心痛的又一例证。
在《与内心的傀儡作斗争--外表正常者的疯狂》一书中,作者戴维·维纳和吉尔伯特·海夫特博士写到,他们于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48小时》节目担任嘉宾时,曾讲到自己遇到过一个15岁少女。这位名叫艾伦的少女体重只有82磅,脸色由于消瘦而显得蜡黄,看上去病恹恹的,但她却坚定地认为自己目前太胖。结果她躲避吃各种肉食甚至拒绝吃饭,每次吃下一点东西就去排便。在这个孩子的病床上坐者,采访她的电视台记者请她站到一面穿衣镜前,问她能否看到自己的脸色是多么憔悴、身体是多么虚弱。"我认为自己看上去有点胖。"艾伦依旧固执地对记者说。记者于是试着用事实说服她:"但你现在体重只有82磅呢。你认为体重这么轻也算是胖吗?"艾伦聪明地答道"不"。但随后又立即说,她的确有些胖,如果再吃东西就会更胖。就这样,只要没有人密切监督,下决心不吃饭的艾伦会拔掉通过静脉注射营养物质的针头。
对于家长、老师、生活顾问和健康教练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引以为戒的故事,它用生动的事例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那些自我意象正在强烈消退甚至很可能随之出现自戕行为的年轻人。与此同时,这个故事也生动地证明了想象力那无与伦比的力量。一个人可以利用消极的想象无限放大自身的某个缺点的重要性,或者外界对这一缺陷的反应。甚至他也会走向自杀之路!同样,一个人也可以用自身的积极想象去"修饰"对自身力量和机遇的理解,从而成就一番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业。
催眠的力量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奥多·色诺芬·巴勃尔博士就对催眠现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华盛顿特区美国人大学心理学系工作期间和在与哈佛的社会关系实验室合作期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他曾经在《科学文摘》杂志中发表文章这样写道:我们发现,只有当催眠主体认为催眠师的话千真万确时,才能做出令人吃惊的事情来……当催眠师引导主体到达某种境界,使后者相信催眠师的话是完全正确的言论时,主体便会由于想法和信念的变化而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催眠在普通人眼里似乎总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因为人们始终难以理解信念怎么能够造成如此反常的举动。似乎总有某种更强大的东西、某种深不可测的力量或威力在发挥作用。
然而,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某个主体相信自己听不见声音时,他的行为表现地就像他真的是个聋子一样:相信自己感觉不到痛苦时,他在不经麻醉的条件下也能顺利地接受外科手术。但实际上,神奇的力量或威力是不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58年。现如今,催眠术已经成为一种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在医学上广泛采用的治疗手段。对于许多身体肥胖想要瘦身的人来说,用于减肥的催眠和自我催眠可以使他们没有必要接受立竿见影的外科吸脂手术。这和我对有些病人采用"精神手术"疗法而不真做手术来治愈他们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些例子中,催眠就成为了手术刀。在牙科方面,催眠用于帮助患有恐惧症的病人(实际上,他们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焦虑情绪)治疗牙齿疾病。在许多情况下(大量事实也证明),催眠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替代手段,可以在麻醉效果不够明显时取而代之,完成麻醉的过程。
在孩提时代的回忆、过去的经历和同伴的感觉与想象、自我意象以及伺服机制这几者的关系的问题上,我的结论是:人其实在每时每刻都会受到自我意象的催眠。许多人一辈子几乎都在某种无法辨认的催眠暗示的支配下进行"梦游"。在昆廷·雷诺的著作《直觉:你的秘密力量》一书中,作者引用一位催眠师的话:"前来拜访的顾客,都希望我能帮他们进入一种恍惚迷离的状态,在那里安排他们的生活。其实,有时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生活在半梦半醒之中,他们需要以现实作为药方来治疗自己。"如果你小时候有过在一间黑暗的电梯或密闭空间里里担惊受怕地呆过几个小时的经历,那么也许及时过了四十多年,你仍然会在乘电梯时感到害怕、无法鼓起勇气走进电梯,而置那些统计出来的安全数字、真实情况以及无数电梯乘客的证实和观察于不顾,甚至连爬上十几级楼梯这种简单的任务,也会让你畏畏缩缩、心有顾虑。因为此刻你仍然处在四十年前那种自我催眠后的恍惚状态之中!尽管会存在这样的状况,但我们只要稍稍思索便会发现为什么对我们而言,按照信以为真或"想象为真"的画面去感受和行动有时也是一件好事。所有这一切并不代表是你的神经系统本身"不好",你只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去运用这一"系统"就可以了。
人的行为举止由事实决定
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可以自动地对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作出适度反应。比如,如果某人在野外的小路上很倒霉地遇到一只灰熊,他不需要停下来思考自己要不要赶紧跑来拯救自己,不需要搞清自己要不要去害怕。害怕的反应既是自动出现的,也是理应出现的。首先,遇到这种场面,他会想要逃之夭夭。随后,这种恐惧感会激发身体机制为他的肌肉"加足马力",以便使他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狂奔下去。他的心跳会随之自动地加快,肾上腺素作为一种强大的肌肉动力刺激物质大量地涌进他的血管。身体中一切"不必逃跑"的功能都会相应地停止下来。胃和食道停止工作,一切可用的血液都会流进肌肉,呼吸加快,心跳加快,从而提供给肌肉的氧分子也会成倍增加以供给肌肉收缩。
当然,这些事例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数人在读高中时就学到过这些。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可能不会迅速意识到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会告诉我们现实环境是什么样子。人们通常认为,人在突然遭遇到熊的时候,其各种逃生反应的发生更多来自于"感受"而非想法。然而,能够激起所谓"情绪反应"的,正是一种从外界接收而来、经过大脑思维鉴定的"想法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真正造成行为结果的中间介质是想法和信念,而不是情绪。情绪产生于想法和信念之后。简言之,半路上突然遇到熊的人会根据自己所认为、相信或想象中已经存在的环境来作出反应。环境给他带来的信号,由来自各种感官的"神经冲动"组成。这些神经冲动在大脑中接受翻译、解释和分析,并以想法或"心理意象"的方式通知我们。最新研究表明,使我们作出反应的正是这些"心理意象"。请注意,在上文中,我把"认为"、"相信"和"想象"这三个词当成同义词来使用。在对整个身体系统的影响这一点上,它们所起的作用确实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