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尘迹殊踪
7958700000006

第6章  杨柳之盟(2)

这汉子身中数枪,面色铁青,侧卧在血泊里也不知死活,手上还紧紧攥着一把长刀。

柳临川伸手试了试鼻下,这汉子还有气!柳临川赶紧解下包袱,取出一个酒葫芦,给那人灌了几口。这葫芦里泡的是药酒,柳临川为了以防万一,才一直备药酒在身边。

几口药酒下肚,那汉子猛地咳嗽起来。柳临川见有效,忙把剩下的酒洒在那人枪伤处,用以消毒。

接着柳临川从包袱里取了件衣服,撕成条状,给那人简单地包扎了一下。

忙完这些,那汉子又昏昏沉沉的睡去。柳临川听那汉子呼吸变得平稳起来,也稍稍放了心。于是他捡了点枯枝,生了堆火,自己胡乱啃了几口干粮后,便守着那人,迷迷糊糊地坐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那人醒了。柳临川赶忙又喂了几口水食……

经过几天的悉心照料,那人渐渐地康复起来。

交谈之中,柳临川这才得知,这汉子名叫杨东楼。别看年纪不大,身份可不得了,是那山东青州八百里地面上的响马头子!绿林道上,他坐头把交椅。

杨东楼本是潍县人,自幼父母双亡,到处流浪。后来,被青州云门山宝禅寺里大和尚所收养。那大和尚俗姓王,一身的好武艺。之前是江湖人士,因酒醉与人争执,失手打死了人,惹下官司,才跑到云门山上做了和尚。

这宝禅寺本身就是一荒寺。大和尚一不礼佛,二不诵经,倒也没有人去管。大和尚口寡时,便下山打酒上山打猎,也落得个逍遥自在。

自从收养了杨东楼,也算是有了个伴。大和尚无聊时,会传授杨东楼一招半式。自已一边吃酒吃肉,一边看他演武。

杨东楼天份极好,一点就通。并且他也吃苦,肯日夜钻修武道。没过多久,杨东楼的武艺突飞猛进。十几年下来,也成就了一身横练的功夫。

后来,大和尚暴病身亡,杨东楼大哭了一场,挥泪掩埋了大和尚。

宝禅寺里只剩下他一人,清冷无比。于是,杨东楼收拾了行李,打算下山。

下山之后,杨东楼方知日寇铁蹄已踏践中原。听闻鬼子四处烧杀,无恶不作,杨东楼一腔怒火,早已按捺不住。

路途之中,竟碰见三个鬼子强暴妇人,杨东楼顿时大怒。以一人之力横扫三倭,三拳两脚,便打得鬼子命丧黄泉。

解救下妇人后,杨东楼心想,“如此乱世,也不知何处安身,倒不如去投军杀鬼子,报国效忠。凭着自已一身功夫,或许能搏个出身。”

于是,他将妇人送回家中,自己又踏上征程。杨东楼四处打听消息,后来听说鲁南有打鬼子的队伍驻扎,杨东楼便奔之而去。

这支队伍正是国民党第五十九军,军长是张自忠上将。杨东楼带艺投军,很快就被编入了前锋营。几场硬仗打下来,杨东楼的锋芒也渐渐显露。

自从在战场上接触了枪,杨东楼就开始拼命研究。没多久,枪法就练得出神入化。

无论是远距狙击还是近身肉搏,杨东楼都是信手拈来。凭着这身手,杨东楼立下了不少战功。

一次激战中,张自忠亲于前线督战。在望远镜里看到了杨东楼杀敌的身影,张自忠大呼神勇,对杨东楼赞不绝口。

战后,张自忠亲自接见了杨东楼,为他军中置酒庆功。酒席上,张自忠豪情大发,命杨东楼就地试枪演武。

杨东楼见状,便抖擞精神,使出了浑身解数。试枪时,于百步之外,环环命中靶心;演武时,将一把大刀,舞动地虎虎生风。张自忠大喜,极赞其刀马娴熟,于是,当着各级军官的面,破格提拔杨东楼为先锋营三营营长。并解下配枪配刀赠予杨东楼,以彰其神勇。

枪是德国1932年新式的毛瑟手枪,也叫“盒子炮”。枪身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150码。此种手枪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是当时中国高级军官最好的配枪。

刀为东洋武士刀,是台儿庄大捷时,为“坂垣师团”倭首坂垣征四郎仓皇中丢弃,后为张部下得之献于张自忠。此刀锋利异常,寒光夺目。刀身刀柄皆有铭文。刀身上是“和泉守藤原兼定”,刀柄上是“临兵斗者皆阵烈在前”。

张自忠觉得此刀必非凡品,托人找了一精通倭国历史的专家掌眼,竟然是日本名刀“和泉守兼定”!是著名刀师之定所作。这“和泉守兼定”相传为幕府末期新撰组剑士土方岁三所持,却不知何故流入坂垣征四郎手中。

杨东楼得此两件利器,更是如虎添翼,杀得鬼子魂飞胆丧。此后,军中都敬称杨东楼为“倭刀神枪”。

后来,枣宜会战时,张自忠亲率部队与敌寇决战。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敌寇拼死搏杀,最后部队被鬼子重重围住,张自忠也是力战不退。竟导致后来身中七弹,壮烈殉国。遗体却被鬼子所获。

杨东楼闻听张自忠阵亡,放声大恸,发誓一定要夺回张将军的遗体。当夜就在营中置酒祭奠,点起死士八百,直冲敌营。杨东楼赤膊鏖兵,顶着炮弹猛冲,几进几出后,终于夺回了张自忠的遗骸。

后来,张自忠的灵柩运到重庆,****要员为其举行隆重葬礼,下葬于重庆北碚雨台山。

那时候,国民党已是强弩之末。打鬼子不行,劳民内乱之事却一直不断。

杨东楼见国势如此,也便心灰意冷。于是纠起了残部,赶回青州,占了云门山,当起响马。

凭着自己一身武艺和手下一百多条快枪,杨东楼的寨子纵横青州,无人可挡。

杨东楼是苦出身,所以严禁手下骚扰百姓。如要“借粮”,便去抢州城富户或是驻守的日本人,倒也暂保了一方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