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尘迹殊踪
7958700000010

第10章  古城豪门(3)

我和苏甜见状,也慌忙下车。

“小姐、表小姐路途辛苦。蒙小姐惦挂,老仆这身子骨还算硬朗。”

那个被柳眉唤做何叔的老者,先同柳苏二人问了好,然后又转向我道:“这位就是杨公子吧?老仆给杨公子请安了。”

说着,便要弯腰行礼。我一看,这还了得?这么大年纪的人给我鞠躬,那还不折了我的寿?

我慌忙扶住何叔,“您老人家千万别这样,晚辈真的担当不起。我也不是什么少爷公子的,您叫我杨顺就好。”

“杨公子果然宅心仁厚,只是做下人的于礼数上,却是万不可缺。”何叔还是执意要行礼。

我哪里肯答应?柳眉苏甜也赶紧过来,力劝何叔不必如此,何叔也只得做罢。何叔同我们又说了几句,然后接过柳眉的车钥匙,将车子开去停了。

我抹了把脑门上的汗,我的天!不是穿越了吧?这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人如此讲究?

听柳眉说,何叔是家里的管家。小时候是孤儿,后来被爷爷收养,按排在家中,帮着打理内务。何叔侍奉过柳家三代人。柳眉自小双亲亡故,一直由何叔照顾,因此对何叔的感情很好。

柳眉带着我们往前走了一会,一所宅子便从林荫中显出。整个宅院依山而建,看不清几进几重。门首巨柏参天,一副森然气象。

三人迈步进门,绕过影壁,来至庭院。庭院里别有洞天,院内引有山溪,垮土为池,池内假山锦鲤无计。更有那桥廊回坊,辗转斗檐;奇芳异草,曲径通幽。置身其间,有一股说不出的清新舒服。

屋宇皆为青瓦白墙。虽不似一些大户人家的金碧辉煌,但却有着江南水乡的朴素无华,彰显着主人的高古清雅。

穿过花间小径,我回头看看,似乎已不识来时的道路。不一会,我们来至厅前。只见一鹤发童颜的老者,早已端坐于厅上。

柳眉叫了声“爷爷”,便急急地向老者奔去。想必就是这名老者柳临川柳老爷子了。只见他道骨仙风,丝毫没有龙钟之态。

“果然有高贤隐士之风”,我不禁暗赞道。

苏甜也上走上前,说了句“柳爷爷好”。

“甜甜又漂亮了”,柳老爷子笑着站起身子,“这就是顺儿?好孩子,真和你爷爷一个模样!顺儿啊,你让老朽好找呀。”

柳老爷子走上来,一把将我抱住,口中喃喃。说着说着,言语之中竟有些哽咽。

我见柳老爷子如此慈祥,心里很是感动,眼眶也开始有些潮湿。

过了一会,柳老爷子松开了我,退后站定。他擦了擦眼睛,又开始将我上下打量。

“好!好!真不愧是东楼兄之孙,端地年少英勇。老朽与东楼兄一别数十年,不想竟已阴阳两隔。东楼兄有孙如此,实实大慰愚心。老朽有生之年,能觅见顺儿,他日与东楼兄相会于黄泉,亦无憾矣。”

我赶紧抹了把脸,说道:“您老人家可别这么说!一看您就有彭祖之相,晚辈祝您长命百岁。”

话一出口,我恨不得扇自已的嘴巴子。人家柳老爷子已经九十好几了,祝人家长命百岁,不就等于咒他没几年活头了么?我懊悔的不行,暗骂自已说话不过脑子。

柳老爷子却一点也不在乎,哈哈一笑。

这时,何叔也已把车停好,返至厅上。见我们都立于厅堂,便近前对柳老爷子说道:“老太爷不如落座,一边品茶一边与杨公子叙事。”

柳老爷子一拍脑袋,“看老朽这记性!只顾高兴了,竟忘记尽地主之谊。顺儿快快入座。”

于是,四人入座,柳老爷子又问了些我家中的事,我如实相告。老爷子闻后唏嘘不已……

正聊着,几名身着旗袍的妙龄少女款款走来,上前给我们献了茶。当着众人面皮,我没好意思盯着人家大姑娘死看。今天真算是开了眼,柳家这浙中巨胄果真不是盖的!连上茶的都这么有档次!

话说了不少,口中有些焦躁。我客气了一下,便端起盖碗来,喝了口茶。一口茶下咽后,唇舌之间顿时清香四溢!

这茶定不寻常!平时我喝茶也不少,竟从未尝过如此佳茗!于是,我放下盖碗,向柳老爷子询道:“晚辈方才品此茗茶,顿感神清气爽。此茶未曾见识,不知其来历。所以晚辈斗胆相询,还望您老不惜赐教。”

柳临川手拈三绺长髯,微微一笑,“顺儿果然辩品非凡。此茶名为‘紫笋’,产于浙江长兴。唐时经茶圣陆羽力荐,定为宫廷贡茶。明末清初,此茶渐渐失传。这是老朽一友,偶然间于长兴深谷之中,觅得紫笋古树数株,经历数年精心培育,方得成此佳饮。”

我连连点头,柳老爷子继续说道:“紫笋香气馥郁,汤色清纯,茶味鲜醇,回喉甘醴。其成茶需经杀青、炒整、烘焙三道工序。紫笋难得,易煮不易泡。煮水以长兴金沙泉水为上。得金沙泉水煮茶,紫笋才得以色泽翠绿,兰香味甘,嗅息浓郁,齿颊留爽。”

“煮茶为茶道之核心。宋代东坡学士有句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此句便点出了烹煮茶汤的妙诀。烹煮之关键,在于‘候汤’,煮紫笋时,以风炉燃炭,置白泥茶铫装盛金沙泉水,持蒲葵小扇不住打风。火候到时,汤水之中会泛出细沫,此便是‘蟹眼’;须臾,较大泡沫从铫底升腾翻冒不绝,此便是‘鱼眼’出。未几水滚,水沸之音便为‘松风鸣’。‘蟹眼’一现,便舀出汤水两匙,待闻‘松风鸣’时回铫,即而放入紫笋,量为二钱紫笋配水半升。再等铫中水沸,香茗既成。”

这柳老爷子果然神通,这些知识我闻所未闻。我自然不肯放过这机会,又赶紧问起品茶之道。

柳老爷子又道:“品茗亦需良法。品茶有道,切忌‘牛饮’。应小口慢入,腔内回转,再缓缓咽下。茶汤入口,应空开口腔上下,闭合双唇,两颚分离。待口容开阔,再将慢慢缩减,使茶汤迫入喉中。品时如循此法,舌根茶汤与气流相激,舌底宛有冒泡之感,此便为‘鸣泉’,‘鸣泉’可令舌下生津,得茶之真味。”

听了柳老爷子一席话,才知茶里乾坤真不小。平时里自已因有一点小才便沾沾自喜,今日方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由衷赞道:“您老人家博古通今,晚辈听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真是高山仰止。”

柳老爷子笑着摆手,“顺儿过誉了,老朽生平一是好结交朋友,二就是好琢磨点古玩杂项,只为一乐,登不得大雅之堂”……

柳老爷子兴致很好,同我们聊了很多,不觉已金乌西沉。这时何叔进厅禀启,说晚宴已备好。

于是,柳老爷子道:“难为你们不嫌老朽聒噪,后堂水酒已备,顺儿远道而来,莫怪酒寡菜庸,陪老朽喝上几杯。”

我连说“不敢”,心里却很舒服。柳临川当世大儒,颇有大家风范,却如此的平易近人。那份慈祥,让人如沐春风。

晚饭很丰盛,肉鱼都很鲜美,菜蔬也是分外爽口。我大快朵颐,赞不绝口。苏甜也大呼好吃。柳眉道:“菜蔬皆是爷爷在后园亲自种植,鸡鱼等也是家中所养,无污染无公害,市场上的菜肉自然比不得。”

老爷子配着一小碟八宝菜,喝罢一碗米粥,便落箸不动。何叔呈过一碗茶,柳老爷子淑了下口,然后让我们不必拘礼,尽情吃喝。

饭后,柳老爷子安排何叔,带我去西厢房住下,苏甜也去了闺房和柳眉同睡,一宿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