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总有些冒冒失失的人,说话不经过大脑,脱口而出。这种人虽然待人最真诚,也不会在背地里使坏,但是仍然不招人喜欢。职场上真正需要的是那种一言一行都考虑成熟的人。所以,在说话时给自己一个尺度,留一条后路,这样才能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委婉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侧重在藏而不露,引而不发,是运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愿望的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你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委婉含蓄地讲话,并留一定余地,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能比较适应对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对方容易赞同,接受你的说法。
委婉含蓄地讲话
如果问您,您喜欢直来直去的人还是拐弯抹角的人,你一定喜欢前者。但往往我们又陷入深深的内心矛盾之中——喜欢彼此无话不谈,又讨厌对方口无遮拦,所以,直爽还真得分时候,看场合。在职场中,当我们很想表达自己的本意,但又难以启齿时,不妨话说得“曲”一点,让人思考后悟出,揣摩后明白。它有时要比口若悬河更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楚灭秦时,怀王有约在先:谁先进关谁为关中王。当时,楚怀王兵分东西两路,东路由项羽率领70万兵马,西路由刘邦统领,率10万兵马,两支队伍同时向关中进发。结果刘邦先进关中,按照事先约定,本该由刘邦来做关中王。当时项羽自尊为霸王,兵多势大,看着刘邦先进关中,就想设计陷害。他的谋士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可以问他:‘寡人让你去驻守南郑,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大王就可以说:‘我早知道你有篡谋之心,你当然愿意去了,因为那里是养兵练将,聚草屯粮的好地方,这样,你好养足了锐气跟我争天下,是不是?看来你还真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刘邦说不愿意去,你就乘机说:‘我就知道你不愿意去。楚怀王有约在先,你先入的关呢应该做关中王,让你上南郑,你怎么可能愿意呢?不过,你不愿意去,就是摆明了要在这里反我。与其这样,我还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这样一来,想他刘邦难逃灭顶之灾。”
密谋之后,项羽便召刘邦上殿。这时,项羽迫不及待地问道:“寡人想让你到南郑去,你愿意去吗?”刘邦见项羽问得这么急,不免心中纳闷,想说去但又不敢言明,于是说道:“大王,臣食君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这番话,并没有直接道出是想去还是不想去,只是表明了自己对项羽的忠心。这完全出乎项羽的意料,他无可奈何,只好说:“你要是肯听我的,就不要去南郑了。”刘邦正是靠这种模棱两可的答复救了自己一条性命。
不同的话,用委婉的说法来说,的确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例如:“谁”和“哪一位”“不能干”和“这个恐怕不行”“如果不行就算了”和“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你了”等,太直白有时候会让人很难接受,如果能够婉言道出,就可以让别人心情愉悦得多。
在职场上,当你发现上司决策失误,但是又碍于情面时,含蓄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你对公司的人或是产生不满情绪时,直言说出对自己无利,使用含蓄语可以帮你讥讽时弊,嘲笑丑恶;当你发现一些不文雅的现象行为时,含蓄语可以帮你鄙视庸俗;当你对同事有些要求,但是又不知道能否得到对方的支持而难以启齿时,含蓄语能帮你维护尊严,避免尴尬。在职场中,使用含蓄语的场合很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赞扬法。目的是顾全对方的面子,使对方容易下台。
(2)暗示法。对于很难说出口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利用多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借代、双关、暗示等,来达到含蓄的效果。
(3)模糊法。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只需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或方向,让听者根据提示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可达到含蓄的效果或者通过侧面回答一些对方的问题,达到含蓄的效果。
虽然使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能给我们的职场交际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晦涩难懂,如果说话晦涩难懂,便没有了委婉含蓄可言。其实,含蓄的目的基于能让对方听懂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此外,还要注意使用范围,不分场合,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在朋友、同事之间,最好不要过多使用含蓄语,这样会让对方感到你太过虚伪圆滑,让对方看不清真实的你,为你的正常交往设置了障碍。
委婉含蓄的语言实在妙不可言。有时候,越是委婉含蓄轻描淡写,越有可能是波涛汹涌。在办公室交际中,要学会含蓄委婉地交谈,为你的职场增色。
说话要留有余地
传说中的“一锤定音”“背水一战”只出现在特定的场合,在现实职场中,说话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绝,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即使打结也要打个“活结”,免得把对方也把自己逼到死角里去。比如对那些没把握的事情但是为了顾及对方面子,只好答应人家,你就可以说“我试试看吧”或“我尽量做”,最好不要说“包在我身上”“没事的,你放心,我一定办妥”。这样说的话,如果你尽力了但是仍没办好,就不会遭受别人埋怨。毕竟你没有向别人绝对地承诺过你能百分百成功。
在拒绝别人时,最好留有余地。比如办公室同事约你周末一起逛王府井,但是你并不想去,这时候你就可以这样说“哎呀,真对不起,这个周末我还有点事”或“等以后有机会吧”,这样留有余地地拒绝,别人也就明白你的意思了,还可以让对方免于难堪,给对方一个台阶下。给别人留余地,自己也能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进可攻,退可守,这样就像是有了自己的牢固后方,既可以出击对方,又可以及时撤退。虽说未必战无不胜,但也不会出现一败涂地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王和老程同在衙门当差。老王花钱大手大脚,常常入不敷出。月俸刚一到手,被他花完了。这天,老王开口向老程借钱。老程知道老王借钱不是办什么正事,就不想借给他。于是老程说道:真对不住,我最近手头也紧。要不这样吧,我到当铺去当点东西给你凑点钱来。老王听到这话,当然不好意思这样,就赶紧说:不用了,不用了,那怎么好意思呢,我到别处想办法吧。
老程这样讲话,就避免了尴尬。留有余地并不是圆滑世故或是虚伪狡猾,这是一种善意的说话和处世方式,它能减少摩擦,让彼此都有足够的空间,也能让办公室更加和谐。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我要尽力使我所说的话,避免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的情感,在言谈中,我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诸如‘当然’‘一定’等词语,而用‘也许’‘我想’来取代。如果你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论起来,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次获取别人的同情、合作、帮助、支持和赞赏。”
有些人讲话,总是连事实真相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用那些绝对的字眼来确定自己的答案,这样就会引起大家对你的观点怀疑和反感。透过罗斯福的话,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话不要说得太绝对。因为人们对于绝对的东西,总会在心理上有种排斥感。更为恐怖的是,如果大家要是真想从鸡蛋中挑出骨头来,他们还真的具有那种能力和借口。因此,在谈话时,哪怕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的过于绝对以致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应该退一步,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有利。
“行事不可任性,说话不可任口”。为别人留余地就是为自己留余地,在办公室中,我们每天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和同事打交道,难免会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但不管谁是谁非,“得罪”同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话不要说得太满,要为自己留余地。把握好说话的分寸,管住自己的舌头,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的时候说得恰到好处,你的话才不会惹恼他人,“祸”就不会从口出,“火”也不会烧到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