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企业理论
7957700000039

第39章 企业自组织理论

企业理论的发展主流除了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和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外,企业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可谓流派林立、观点纷呈。在本章中,我们介绍企业理论的一些新发展,主要包括企业自组织理论、企业进化理论、企业创新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理论是经过概念化和模型化的解释与预期企业特征和行为的理论,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要方面。当今的企业理论派别林立,但都没有对企业问题做出圆满的回答。近30年来,复杂性科学在经典科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而自组织理论以全新的思维方法将对企业做出更深刻的解释。

一、企业自组织理论的源来

自组织理论源于系统论,贝塔朗菲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门新学科的诞生。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出版了《系统理论和管理》,建立了系统管理模式。之后,系统理论转向研究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Science of Complexity)。1969年,普利高津(I。Prigogine)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2年,笛内·托姆(R。Thom)提出了“突变理论”。曼德布罗特(B。B。Mandelbrot)于1973年提出了“分形论”。1976年,赫尔曼·哈肯(H。Haken)提出了“协同学理论”。钱学森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开发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成思危认为,复杂性科学将推动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提高。复杂性科学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规律的自组织理论。其中,耗散结构论主要研究非平衡相变与自组织,突变论主要研究连续过程引起的不连续结果,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演化与自组织,混沌论主要研究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超循环论主要研究在生命系统演化行为基础上的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与管理的结合是复杂性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第一届以“复杂管理”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于1999年在波士顿召开,专门研究管理中复杂性的刊物“Emergence:A Journal of Complexity Issues in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于1999年创刊。在发达国家,复杂性科学成果已应用于管理。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汤姆·彼特斯(Tom Peter)在“Thriving on Chaos”中指出:“过去曾假定为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已不存在,需要将混沌当做一种既定的条件,学会在混沌之上求旺。”沃菲尔德(J。Warfield)提出了“交互式管理”(IM)的模式。近来出现的企业生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企业是社会中一种完整的自组织,复杂性科学应当是解释企业的有力武器,企业自组织理论将是充满生机的企业理论。

二、企业自组织理论对企业核心问题的阐释

1.关于企业的存在

按耗散结构理论的思想,市场是一个混沌(Chaos)的系统,众多的市场要素呈现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当处于远离平衡区(实行市场经济机制)时,由于非线性动力机制,产生随机涨落(Fluctuation)。一些要素“涨起”,具有了巨大的不稳定性;一些要素“落伏”,具有了更大的稳定性。市场中区分出众多的“慢变量”和“快变量”。根据协同学的支配原理,慢变量确定了系统的宏观行为,支配众多的快变量。按混沌理论,慢变量服从于混沌吸引子(Chaotic Attractor),快变量被吸引到“吸引盆”(Basin of Attractor)中,形成企业。因此,真正的企业的产生,必须存在远离平衡的市场。慢变量的属性决定了企业的属性,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就是慢变量。企业要以耗散能量、物质及信息来维持其存在。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孤立的、封闭的系统最后都要趋于热平衡,迟早“死亡”。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活的”结构。因此,企业持续存在必须具备前提条件:充分开放,与外界充分交流能量、物质和信息。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是复杂的系统,复杂性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本质性的问题。

2.关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性的。混沌理论解释,初始条件稍有一点不同,企业就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创始人及其创始哲学条件对企业的性质至关重要。根据分形(Fractals)理论,系统内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系统的再现和缩影。在企业发展以后,初始条件的性质会被放大,主导企业的性质。各企业的初始条件均不相同,企业必然是异质的。企业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企业内部的涨落。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发展的一种原初动力,协同学把它称做系统演化的随机力。由于随机涨落的存在,驱使一些子系统“涨”、“起”,在获取资源上具有“优势”,另一些子系统“落”、“伏”,在获取资源上处于“劣势”。在系统变化的临界区域附近,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的关联放大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涨落。系统于是以正反馈方式、雪崩般地形成了序参量,并由这样的序参量主宰系统演化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企业不稳定是发展的条件。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处于稳定状态就意味着企业不会向其他的状态变化,因而不可能有自组织过程发生。这就是说,要正确认识企业内部的冲突,没有冲突的企业是不会有发展的企业。涨落推动了企业的变革。在远离平衡态时,在变革的临界点,微小的涨落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大的涨落。涨落会像一个触发器,驱动系统由原来状态变为另一种新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在混沌理论中叫边缘分解(Peripheral Isolates)。因此,管理好一些小的事件可以抑制或触发企业变革的发生。关于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自组织理论提出了突变(Catastrophe)说。这里的突变是指两种动态有序运作状态间存在非连续的差异。企业日常运作中常遇到突然事件,可能导致运作形式的突变。有的突变是可逆的,有的突变是不可逆的,企业的运作形式也就不能恢复。如何管理涨落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中心问题。在企业运作中,可以把企业正常运作状态看做平衡态,涨落就是围绕该平衡态的同一性震荡。企业的各要素、发展环境随时都在变化,必然导致企业正常状态的变化。当有偏离,企业产生努力,返回常态,形成一次涨落,偏离和返回不断进行,企业运作表现出动态平衡。企业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企业的动态有序。企业发展还可用熵的概念解释,这将在其他问题中阐述。

3.企业的组织结构

自组织理论的分形、分支、协同等理论可对企业组织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下只对企业的各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述。自组织发展主要有几个层次。混沌是自组织的一种特殊而有趣的形式,其中有超载的有序。普利高津曾指出,有序来自混沌。混沌内部有非线性作用,通过涨落形成第二层次的自组织:简单有序的耗散结构性自组织。对企业来说,这就相当于直线指挥的官僚型组织。系统的某些相近同态的性质相互作用,在震荡中突现出来成为新层次。其他质被压缩,成为新层次的背景,新层次的不断发生就形成自组织的多层压缩结构。企业的直线职能的大型组织结构就相当于此种结构。由于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的相变有“意志自由”,系统的发展会出现分叉,随着条件的改变和系统的演化,还可能出现新的分叉即二级分叉,再往后还可能出现更高级的分叉,形成分叉形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事业部制组织就相当于这种组织。

系统继续发展就会形成更高级有序的组织形式。企业发展到今天,柔性组织结构已普遍存在。企业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可以用微观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宏观的熵(Entropy)来分析。同一性是指要素之间的性质无差别,个性消失,无创新性。在正熵增大的过程中,就是统一性增加的过程。企业有活力,必须有震荡。震荡是由各要素的差异性决定的。负熵增加的过程也就是差异性增大的过程。企业必须保持正熵与负熵的有机均衡。在某种程度上,正熵和负熵的变化可以通过组织形式有限地控制。在短缺经济时期,产品只要价廉物美就有销路,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生产。相对来说,企业开放的程度较低,吸收的负熵较少。因此,可采用直线指挥的官僚组织形式,以科层组织保持企业内人员的差异性,抵制正熵的发展。后来,竞争逐步加剧,不能只是生产,企业对外联系开始广泛,吸收的信息增多,负熵增大,内部人员的差异性增大。为保持熵的平衡,企业实行直线职能制,通过授权加强内部的交流,增大同一性。

随着企业活动范围的扩大,企业开始面向多个市场、多个地区。竞争的激烈使企业的主要活动由内部转到市场。对外开放显著加大,要素流动频繁,负熵很大。为保持熵的平衡,企业普遍采用事业部制。通过分权加强民主和交流,加强同一性。为保持同一性,企业普遍建立学习型组织,并进行流程再造,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以上的组织形态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外部要素对它的安排。

4.企业的控制和协调

企业自组织理论强调企业内部成员的自组织性。自组织理论认为,在一个活的系统中,每个自组织的层次都以部分自主性的方式与整个环境相互交流。每一层次都有其自组织动力学,它造成了特殊的环境联系。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支配着各子系统的行为,支配着其他参量的变化,同时其他量的变化也通过耦合反馈牵制序参量,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又在序参量的主导下协同一致。耗散结构的自然动力学告诉我们一个悖论:“组织越是自由,就越有序。”组织理论特别重视吸引子和初始条件对控制的作用。吸引子隐藏于系统之后,耗散运动最终要收缩到吸引子上。混沌理论认为,系统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没有注意到的某个非常小的原因会导致一个相当重要的结果。企业必须注重对关键因素的控制。对企业的控制要借助于反馈机制。自组织理论认为,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对系统的稳定存在和发展起作用,而正反馈却使系统自复制错误,进一步偏离目标。由于大多数是非线性反馈,表现为相对信源、道和宿不对称,使反馈更加复杂。企业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反馈控制机制,分清正反馈和负反馈。

5.企业与环境

自组织理论认为环境是企业生存的条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述为:一个孤立的或近平衡的系统只会自发向均匀无序发展。系统必须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才能维持耗散的结构。环境是企业变革的条件。只有在系统开放时,才能处于远离平衡态并出现非线性反馈。环境对于系统的控制参量的变化会促使系统进入临界点状态,使慢变量与快变量的界限清晰起来,支配原理发挥作用,形成高一级的序结构。企业与环境是共生的关系。分形理论认为,企业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的“信息同构”多层次、多视觉、多维度相关联。

协同论认为,在系统开放条件下,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产生了协调、同步、默契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自组织理论认为,两个自组织之间交换,本质包含了转化产物或服务的相互利益(如迁移或消除寄生物),成为共生。在共生中,每个系统都对自己的个体自主性做出牺牲,相互交换和相互渗入,获得新的自主层次,建立起更高协调系统。企业不仅与自然环境共生,而且与其他共生。对于企业的边界,复杂性科学是用熵来解释的。如前所述,自组织的存在决定于两个熵:一是正熵,是组织内产生的从有效能、物质和信息到无效能、物质和信息的转化;二是负熵,是从外部环境获得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企业的规模取决于这两种熵的产生能力。正熵的产生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力”,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指不可逆的流的各种梯度,在企业中是指投入产出的比率。正熵的产生与企业的管理、技术等有关。负熵的获得取决于企业开放的程度和企业获取能量、物质、信息的能力。企业足够开放、有足够的管理生产的能力,就可以足够大,企业不可能代替全部市场;否则,企业就成了近平衡系统,迟早会死亡。

企业自组织理论有可能像契约理论一样,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又像能力理论一样,指导企业发展战略。但是,自组织理论有一个隐含的假设: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是同质的,这是不现实的。自组织理论主要来自自然科学领域,应用于管理学尚有一段距离,这需要复杂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无论如何,复杂性科学是认识社会、经济、管理以及生命、生态、生物复杂性的“钥匙”,企业自组织理论将在未来的企业理论之林中居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