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个人吃饭时,不是在书房,就是在卧室。吃饭时,他常常是手不释卷。
有一天,毛泽东斜坐在木椅上,左手拿着一张报纸,两眼紧紧地盯住报纸。嘴巴似乎无滋无味,单调地重复着咀嚼动作。右手像一只机械手,在盘子和嘴之间来回运动。筷子始终落到菜盘子的一个位置上。那是一盘空心菜,才夹走了半边,他的筷子便夹不着菜了。
卫士悄悄地转动菜盘,让他的筷子落在有菜的位置上。毛泽东仍在全神贯注地看着报纸,全然不觉菜盘的变化。
停了一会儿,卫士又将荤素两盘菜对调了一下位置。毛泽东依然没有觉察到饭桌上的变化。
“嗯?”嚼了几口,毛泽东突然一怔,目光转向饭桌,露出警惕之色:“味道不对呀?”说着,他就想吐掉嘴中的菜。
卫士忙解释说:“是我把两盘菜调了个个儿。”
毛泽东松了口气,咽下了嘴里的菜。“嗯,我说不对劲儿。刚才还咯吱咯吱的,一下子就变得那么软绵绵呢……”
他的眼光又转向了手中的报纸。
毛泽东连吃饭的时间也在读报,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其实,这也蓄含着健康之道。
古人十分重视饮膳时的心理状态。
唐代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顺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巨物。”清代李渔在《笠翁文集》卷六中也说:“喜怒哀乐之始发,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亦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俱宜暂过一时,侯其势之少杀。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
对于一生爱书的毛泽东来说,吃饭时看书报,却契合了饮食心态这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