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30

第30章 党旗飘飘 (1)

颂党

唐朝阔

建党90周年颂

九十年来风雨稠,征程一路几时休?

反封抗帝名千古,破旧立新惠万秋。

民富国强肩重任,海宽域大担殷忧。

殚精竭虑谋发展,抢秒争分忙运筹。

抗震救灾民意稳,飞天制胜世威遒。

一国两制圆宿梦,两岸三通泯故仇。

华夏小康时代美,江山峻丽景光优。

与日俱进行通道,刻意求新建九州。

禹域兴隆人共醉,中华歌舞志同酬。

前途难料仍生险,自有南湖一伟舟。

沁园春·韶山行

呐喊领前,怒扫狼烟,烽火漫延。看农村广袤,红旗璀璨,乡民浩荡,气撼坤乾。延水军急,井冈炮响,大地神州处处鞭。心欢畅,把三山推倒,百姓握权。

艰难劈地开天。急切切挥毫写巨篇。恰旧新换体,百端待举;整风反右,固本欲坚。贪腐除根,反修防变,政事重重实已艰。春来也,万里山河壮,四海欢颜。

(作者系原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庆建党90周年放歌

唐禹

华诞九十华诞篇,

岁月拓新岁月天。

北国换装北国俏,

南国易貌南国妍。

江山睆睆处睆睆,

丰年接踵是丰年。

改革深化促改革,

开放扬鞭催扬鞭。

惠民政策惠民好,

民生改善续改善。

良猷实现添良猷,

神州艳颜倍艳颜!

七月一日七一红,

东风渐变劲东风。

荡涤恶腐除恶腐,

清扫旧踪洗旧踪。

江山改貌江山美,

人才辈出人才雄。

国泰放歌国泰好,

民安齐诵民安功。

创新路拓创新路,

华夏繁荣愈繁荣!

幸福铺就幸福道,

小康酒馨酒馨浓!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退休教师)

陈大络书法

献给亲爱的党

黄胜波

马列主义始传扬,德赛先生入中原。

五四青年怒火烧,争先齐上街头闹。

南湖小船水中游,八方代表齐聚首。

国共两党初联手,打到列强除军统。

南昌枪炮一声响,八七会上提枪杆。

革命火种万分急,生死攸关有遵义。

日寇来犯我神州,浴血奋战在卢沟。

平型一战敌丧胆,地雷地道来招呼。

历经八载逐日寇,又经四载造乾坤。

万人空巷天安门,建国大业终告成。

十一三中全会开,改革开放春风来。

三个代表理念兴,科学发展得人心。

镰刀锤子旗上扬,我党光辉万年长。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2008级英语2班学生)

危难时刻见真情——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罗映红

为纪念建党90周年,配合创先争优活动,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我们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于2011年6月11日来到了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镇横石村3组黄世厚同志家里进行慰问,全体党员认真聆听了全国抗洪模范黄世厚英雄事迹报告,感受了一场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黄世厚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今年61岁,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镇横石村人,他为人忠厚、勤劳朴实。曾在1992年被永州市政府授予“双文明户”光荣称号;1994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奖;1994年10月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先进人物。

1994年7月24日,潇水突发洪水,狂风夹着暴雨,肆意狂虐村庄、稻田和沙洲,离南津渡电站坝下三公里处的横石沙洲,四面被洪水包围,洪水很快淹没了房顶三米多深,枝头挂满了硕果的柑橘和板栗树在洪涛中颤抖。在这里承包经营110亩果园的13户共计31位村民,朦胧中从骇浪中惊醒,慌忙爬上屋顶,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又爬上了树梢。

头顶暴雨如注,脚下波涛滚滚,四周一片水茫茫,蛇虫群害到处游;雷声、雨声、呼救声,声声惊人心魂,人与洪水展开了生死搏斗……在这十万火急的节骨眼上,洪水无情人有情,共产党员黄世厚父子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顾个人安危,驾驶小木船,向着被淹没的沙洲岛奋力划去,挨家挨户搜救被困在房顶和树梢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因船只太小,只能容纳21人,于是,黄世厚父子先将老人、妇女、孩子共21人营救上小船后,向着岸边奋力划去……洪水湍急,大量稻草和竹木缠住了小船的螺旋桨,小船不听使唤,船身向着江心激流颠簸而下,眼看就要被漩涡卷入,黄世厚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儿子——共青团员黄永阳跳入翻滚的洪水中,扯拉缠住螺旋桨的稻草,黄世厚叫大家沉住气、不要慌,然后奋力划浆,小船终于从漩涡边绕过,冲出了死亡地带,顺激流飘过三里外的土塘湾靠了岸。21名被洪水围困的灾民得救了,而黄世厚父子在洪水激流中整整拼搏了五个小时,黄世厚的前胸被船桨磨得大面积淤血青紫。随后,水路运输公司派出的船救出了另外10名比较精壮的村民。

黄世厚父子就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是感人的,可他们的语言却是朴实的。有人说他们是傻子,黄世厚同志说:“干革命工作就要这种傻子”;有人说他们现在有资本可以向上级提出照顾的申请,可他却说:“小事情不好意思声张,共产党员做这么点小事没什么好说的,是应该的。”群众选他当村长时,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要对得住大家。这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朴实感人的情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真挚深厚的真实情感、朴素动人的农民语言,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聆听英模的报告后,全体党员感触颇深,心潮起伏难平,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英模黄世厚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学习他默默奉献、不图回报的伟大情怀;学习他为民谋利、不计个人得失的优良品质;学习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秀品德。大家表示要把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工作作风,在更广的范围上去推广、去弘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学习英模活动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工作、敬业奉献、服务育人、争创佳绩,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为建党90周年献礼。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党总支书记)

改革下的新农村

廖利香

我的老家在衡东县大桥乡。但在读小学4年级时,便随父母亲离开了家乡,算来已经有十多年。奶奶还在老家生活,有好长时间我没有回家看奶奶了。近来常回忆起小时候的家乡人、家乡小路和各种花花草草,梦里也曾看见过几次,但都是模模糊糊,依稀难辨,是应该回去看看奶奶了。于是,我乘坐两三个小时的火车后,再转乘开往老家大桥湾的小面包车。阳光透过玻璃窗映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打开车窗,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向窗外望去,青山如滴绿的翡翠,绿树丛阴中,时可见新楼旧屋坐落其间,偶尔传来小鸟的欢乐歌唱。

车速似乎比以往都要快,还没等我欣赏完路旁的风景,开车的师傅就停车说到了大桥湾。一下车,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条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这是大桥湾吗?不对吧,上次回来的时候还是高低不平的泥路啊。我正在看的时候,忽然听到“这不是利利吗?”我一看,原来是我们家的老邻居刘伯伯,正骑着摩托车,停在我身边。几乎认不出刘伯伯了,人没有原来那么黑瘦,很精神地坐在摩托车上。和他寒暄了几句后,他热情地要用摩托车送我到奶奶家去。盛情难却后坐上摩托车,我跟刘伯伯聊起这条水泥路,刘伯伯说:“去年农村新政策,村村通水泥路,国家补贴大部分,村里再集资一点,就修好这条路了,水泥路几乎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要不我还不会买摩托车骑,以前的路哪行啊。”我不禁想起我儿时和长大后的几次回老家时的情景:每逢下雨天,我都得将裤脚挽得高高的,有时干脆将鞋子脱掉,赤着脚,小心翼翼地走在羊肠般泥泞小路上。

路好车快,一下子就到奶奶家门口。叔叔和婶婶向我招手,马上接过我的行李,紧接着奶奶也跟了出来。他们把我迎进屋,大家都围着我问个不停,奶奶递过茶,紧挨着我坐着。我说起门口新修的水泥路,奶奶说水泥路修好后,进出方便多了,家里种的东西都能运出去卖钱,然后她拉着我的手,很高兴地向我展示着家里新装的自来水、热水器,还说自己最喜欢洗澡时用的那两个大灯泡,我知道奶奶说的是浴霸,看到她高兴的样子,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

吃过午饭,奶奶带我去邻居家坐坐。邻居们都非常热情,又是沏茶,又是拿点心。他们夸奶奶有福气,孙女有出息又孝顺,老来享福咯。我心里想,哪还要等到老来享福啊,他们现在过的就是幸福生活。几年前回老家,看到一些乡亲们盖起了楼房,那时侯谁家的房子做得大、做得宽敞,就会被邻里羡慕。近两年老家盖起来的楼房,和城里套间的设计一样的合理,甚至更加方便、适用。让我感慨不已的是住在我家对面的文叔叔,他家盖起了第二栋楼房,与其说是楼房,还不如说是一所宾馆,有停车房、有太阳能热水器等,应有尽有。那建筑设计真让我惊叹、羡慕。要知道文叔叔家有四个女儿,家里负担相当重。

两年前我有次回老家,他还特地跑来向我询问要不要让他的第三个女儿上大学的事。当时,我就以我自身为例,跟他说孩子多读点书会受益终身的,并告诉他现在很多高校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等。这次我去他家,他告诉我他的第三个女儿上大学了,还当了班主任。我笑笑,知道他指的应该是班长。但我能从文叔叔挂满笑容的脸上看出他是多么为之骄傲与自豪。我忍不住向文叔叔讨要致富经,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现在党的政策好啊。我们种地不但不收钱,还反过来有补贴,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的事。自古以来,种田要完粮纳税是天经地义的,共产党却做到了以前不可能的事。虽然我的三个女儿在东莞开了家餐馆,但家里的田地并没荒芜。现在不用插秧,都是抛秧新技术,也不要人割禾,有收割机呢。”

第二天,正逢赶集。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大约八点多,我随大家一起去大桥湾赶集。在路上,我碰到了儿时的伙伴。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集市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人群、过往车辆的喇叭声夹杂着小贩的吆喝声等,热闹中依然有序。街上新开的电器超市门口,悬挂着写有“家电下乡”字样的横幅,另外还有放着整体组合家具的超市等;服装店里款式多样,色彩繁多,门口放着“逢赶集,大特价,全场8折”等牌子。小街两边摆满了乡亲们挑来的自己种的菜和各种土特产,整个的这条街从头到尾了,呈现出一派欣欣然的景象。

爬上奶奶家屋后的小山头,看着下面静卧着的村庄,我觉得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为家乡的变化而感动着、激动着。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以后,农村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了,再过些年,我的老家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我以后要多回家看看。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

湖南科技学院校园一角

家乡那条红军路

尹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