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无疑是2010年互联网世界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不仅因因为他年轻,以26岁的年纪当选《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成为IT界又一位身家过亿的富豪,更因为他创建的Facebook成功改变了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方式,让所有人都切身感受到web 2.0时代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美国影迷和大学生中有一个很流行的叫“凯文?贝肯”的游戏。游戏的玩法是找到“贝肯数”(Bacon number),即给当时的影视明星们寻找到与贝肯之间发生连接需要的中间人数量。贝肯之所以成为游戏的出发点,是因为他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但他同时又不饰演主角。如此一来,在由大大小小的演员组成的网络中,贝肯成为了与其他人的连接点,这个游戏的结果让人们惊讶——整个影视网络竟然联结得十分紧密。
不过,如果用“六度分割理论”来看这个游戏,就能理解再复杂的圈子,也能通过几笔直线勾画清楚的道理。因为六度分隔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任意两个陌生人之间平均只需通过6步(5个中间人)就能联系到一起。
这些游戏与其理论实践最终演变为互联网的一种新的运作模式,也就是后来的SNS社交网站。美国的SNS始于2003年3月创办的Friendster.com,而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则使之发扬光大,成为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网民的又一种生活方式。
在有着巨大网民群体的中国,SNS无疑比美国更有市场。就在Friendster诞生的同一年,斯坦福大学毕业的中国海归立刻在8月份创立了它的中文版本。
不过真正让社交网站在中国火爆起来的还要归功于王兴创立的校内网,比扎克伯格在哈佛寝室里鼓捣出Facebook只晚了几个月。随后,校内网成为最大的中文社交网站。
此后的事情无需多言,校内网被陈一舟收购后改名人人,其后开心网又虏获了都市白领的心,偷菜养牛成了许多年轻人关注的话题。社交网站仿佛一夜之间以其不可阻挡的魅力成为互联网生活中重要的主题。
基于SNS概念发展起来的还有twitter,意识到这股风潮的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也不失时机的推出各自的SNS服务,从新浪微博到QQ空间,到处可见SNS的影子。但是在web 2.0时代,一切处在探索的阶段,在机遇与挫折中成长的社交网站离真正走向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从外表上看,马克·扎克伯格和刚刚走出校园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他穿简单的T恤、松垮的牛仔裤、阿迪达斯运动鞋,讲起话来甚至有点腼腆。几年前,扎克伯格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辍学生,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
作为社区网站Facebook的掌门人,在2010年《福布斯》评选出的十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中,26岁的马克·扎克伯格以69亿美元的身价排在首位,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扎克伯格的人生就像一部电影剧本。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牙医,母亲则是一位心理医生,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10岁时,扎克伯格得到第一台电脑,从此激发了他对计算机的巨大兴趣。
扎克伯格从小天赋异禀,6年级时就开始编程。高中时,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软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
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修读心理学。不过他最痴迷的仍然是电脑。
正是在哈佛的宿舍里,扎克伯格写出了Facebook的网站程序,不过这件事的契机却像2010年风靡一时的电影《社交网络》中描述的那样,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黑客风波。
当时哈佛大学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扎克伯格想为学校建立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但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我只是想证明这事可以办成。”扎克伯格说。
于是这位哈佛大一新生在某个夜里入侵了学校电脑的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存储的学生照片。扎克伯格把这些照片放在他自己设计的网站上,这些照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2万次。这件事引起了校方的不满,扎克伯格也因此获得了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
事后扎克伯格向他的校友表示了道歉,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没错。“我只是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是公开的。”扎克伯格争辩说。
黑客事件后不久,扎克伯格与他的两个室友莫斯科维茨和休斯便一同创建了Facebook网站。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编写程序,把网站定位为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或许当时他们做这件事仅仅是因为好玩而已,如同入侵学校数据库,谁也没有想到,几年以后,它竟然能像谷歌那样,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种颠覆。
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立刻便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常春藤院校。到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便突破了100万。
到2005年,很多其他学校也被加入进来。最终,Facebook决定对所有的学校开放,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一个有大学后缀电子邮箱的人(如.edu)都可以注册。不久后,Facebook开始像中学以及公司中的更多用户开放,从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户只要输入有效电子邮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龄段,就可以加入。用户可以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网络,包括学校、公司和地区。
2007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在所有以服务于大学生为主要业务的网站中,拥有最多的3400万活跃用户(包括非大学网络)。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间,Facebook在全美网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同时它还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上载量达850万张,甚至超过其他专门的如Flickr这样的照片分享站点。
2008年初,Facebook的全球访问量超过MySpace,成为全球第一大社区网站。
尽管不可思议地创立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私底下的扎克伯格却是个极为低调的人,他不喜欢也很少和媒体打交道,甚至可以说,他不是个懂得社交的人。2008年夏天,在硅谷的电脑历史博物馆,扎克伯格应邀参加活动并发表演讲。在后台准备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你不怎么参加这种活动吧?”扎克伯格简短地说了一个“不”字,随后便喝了口水,双眼放空,望向远处。
这种个性看似与“社交”沾不上半点边,不过对于一个技术天才而言,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才是成功的关键。而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创业故事中,就像人们所认为的,一个以扎克伯格为核心的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除了莫斯科维茨和休斯,硅谷的传奇人物肖恩?帕克也是Facebook创业早期扎克伯格身边最关键的人物。虽然在大卫?芬奇《社交网络》中,贾斯汀?汀布莱克扮演的肖恩不那么讨人喜欢,但他却实实在在为Facebook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帕克为Facebook拉来了最早的一笔投资,并且修改了董事会的制度,即使他最终被投资者赶出了公司,也依然保证扎克伯格能对公司拥有完全的掌控。
2008年,Facebook获得了微软和李嘉诚总共3亿美元的注资,一跃而成为前途无限的互联网新宠,他们搬进了帕罗奥图的新总部,成为众人眼中又一家实实在在的新兴高科技企业,在硅谷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一席,人们相信又一个微软或者是谷歌已经在扎克伯格这个年轻的CEO手中诞生。
同一年,扎克伯格请来了原谷歌广告业务的高管谢莉·桑德伯格作为自己的首席运营官,这一明智之举最终解决了Facebook的盈利问题。在扎克伯格将Facebook打造为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之后,互动式广告以及游戏和软件开发的多种项目让Facebook在2009年获得了5.5亿美元的收入,而在2011年,Facebook的全球用户人数达到6亿,如果将其看成是一个国家,它将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第三人口大“国”,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在2011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资产飙涨238%,以135亿美元排名蹿升至第52位。
他是全球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依靠自己创业成功的亿万富翁。
对于扎克伯格本人而言,Facebook是他的梦想所在,是他实现自己“开放全球”的希望的工具;对于全球互联网市场来说,Facebook更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重新定义了人们利用网络交流的方式。互联网从一个陌生的虚拟环境,变成一个和现实世界并无二致的社交场所,我们可以在上面结识新朋,找到旧友,将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习惯一丝不差地搬到网络上去,这都是社交网站的功劳。
在Facebook的带动下,虚拟的网站第一次成为真实世界的写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网络进行社交互动,并且知道网络另一头的对象是谁,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差异正变得越来越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颠覆。
尽管不能忽略早期的社交网站,例如friendster、myspace等对SNS做出的贡献,但人们依然不得不承认,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创了网络社交的E时代。
如今这阵风潮已经蔓延至全球各地,Facebook的6亿用户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国内仿照Facebook模式而诞生的人人网、开心网也令社交网站在中国积聚了大量的人气。与此同时,不甘寂寞的互联网老大谷歌也适时地推出了google+,试图从Facebook手中夺回互联网的主动权。
于是,在互联网世界,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交网站,正在成为无数企业竞相抢夺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