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7942900000010

第10章 演变中的门户网格局

门户网站是互联网时代的桥头堡,也是世纪之交中国人了解那个全新的网络世界的窗口。广义上说,所谓门户网站指的是一种应用框架,集合了应用系统、数据和网络资源,以统一的界面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门户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实际上,在中国,对门户网站的定义向来都不那么严谨。按照其英文“Portal”的本意来解释,称为“入口”或许更合适,类似于最早雅虎那样的“导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hao123.com更接近原始意义上的“Portal”。

然而中国的门户网站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更接近综合性新闻资讯网站的模式,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特定的媒体环境:不够发达的传统媒体和薄弱的版权保护。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激烈的竞争促使各大门户网站不得不突破其最初的概念,通过对形式多样化的追求来维持自身竞争力的现实。

一些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门户网站的发展其实经历了几个反复的阶段。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国内最早的门户就是2.0的,例如新浪最早是论坛,网易是个人主页。后来却又退回1.0模式发展,变成专业的资讯发布平台。当互联网世界完全进入2.0时代后,又再次折回到曾经的2.0方向。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门户网站的发展思路:技术与概念的创新固然重要,却并非核心,只有市场需求是唯一的先导。

如今国内的门户网站更像一个1.0和2.0的结合体,既提供专业的资讯,也兼顾了网友互动的需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还远远不是它们最终的模式。随着twitter、Facebook等完全基于Web2.0理念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兴网站的愈发火爆,对于是否应继续坚持门户网站的讨论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一些人相信,随着2.0时代的深入,未来必将是Facebook们的世界,门户网站的核心概念已经站不住脚。不过在中国,这种讨论或许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中国门户网站的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人们更重视内容而非形式,只要有需要,twitter也可以变成另类的门户,近一两年新浪拼命主推的微博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想法,这也是中国人聪明的地方。

不论门户网站最终将演变向何方,维持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不断地实现创新始终是其不变的信念。而从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就在不断上演的门户之争也必将继续下去,一如既往地扮演着网络时代竞争先锋的角色。

回望中国互联网门户走过的十多年光阴,网易、中华网、搜狐和新浪在1998、1999年间的先后创办,无疑将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7年6月,当时还委身于广州飞华电信旗下的丁磊毅然走出了人生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率先创办了163电子邮局,也就是后来网易的雏形。当时它的主要业务是出售邮件系统软件的授权。1998年,网易推出了以163.com为域名的免费Web邮件服务。之所以使用“163”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163是中国电信最常见的拨号上网号码。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一通俗易记的名称对网易Web服务的成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就在丁磊创办163的同时,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已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往返了3次。在美国的经历让王志东对互联网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二年,新浪网就此诞生,它的诞生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门户的概念。

早期的4个门户网站的创始人中只有张朝阳是海归派,眼见着别人一个个摸着了互联网的门道,张朝阳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大洋彼岸的雅虎成了他的榜样。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朝阳创办了搜狐网,连名字都与雅虎有几分相似,也足以看出当时的他立志要做雅虎那样以搜索引擎服务为主的开放平台。

1999年7月,原本并不为人所知的中华网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这给了许多人一个惊喜,原来中国的门户网站也可以从华尔街的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于是,2000年,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新浪、网易、搜狐先后挤进纳斯达克。由此,中国门户网站第一阵营第一次得以确立。

2000年2月28日上市的《时代》杂志这样评价了几乎同时成功上市的这三家中国门户网站,新浪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闻是其强项”;网易则是“由免费邮箱提供者转型的门户类网站”;搜狐比较不被看好,被评价为“因管理问题,已失去原先的竞争优势”,这也代表了当时许多美国人的看法。

不过尽管上市融资风光一时,但其后股价的暴跌也让这四家上市网站不得不面对一番跌宕起伏。科技股泡沫破裂后,中华网退出了门户网站第一集团的竞争,改名为CDC,逐渐将业务由互联网转变为软件开发;网易的股价一度跌破一美元,同时因为涉嫌财务欺诈,甚至无奈地在2001年7月27日到2002年1月2日被纳斯达克股市停牌;新浪的股价从每股40美元跌至1.6美元,直至2002年才开始反弹,在此期间,新浪则发生了巨大的人事变化。2001年6月3日,新浪网宣布王志东因个人原因辞职,COO茅道林转任CEO,中国总经理汪延被提升为新浪网总裁。最终,王志东与新浪矛盾激化,离开新浪成立了点击科技。上市圈钱的努力遭遇挫折,仍然在互联网打拼的三大网站痛定思痛,开始更加专注于门户网站业务的开拓。最终,由新浪开创的“互联网新闻网络广告+无线增值业务”作为核心盈利模式得到了推广,门户网站也因此逐渐走上了正轨。

不过“三大”鼎立的局面并未维持多久便迎来了新的挑战。就在新浪、搜狐、网易在华尔街享受上市后的风光时,一家只有18人的互联网公司正在悄悄地迅速成长,其后来的发展令其出人意料地成为当之无愧的第四大门户网站。

这家公司的领导者正是丁磊的同龄人马化腾。马化腾是研发寻呼软件出身,凭着潮汕人特有的商业嗅觉,在一个以色列人开发的ICQ英文软件(最早成功商用的即时通讯工具)中找到了灵感,歪打正着地创建了中国人PC之间的寻呼机——OICQ,也就是后来的QQ,当然,那时的QQ仅仅是个通讯工具,跟门户网站完全不沾边。

事实上,2000年中国互联网的寒冬曾险些将腾讯击倒。坊间称,当时腾讯某位高层先后找过中华网和新浪,声称只要对方开价100万元人民币即可出让QQ,不想却无人搭理。那时谁都没料到,贱卖未果的QQ却在几年后柳暗花明。2004年6月16日,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股票代号700)。一年以后,马化腾夸下海口:“未来三年内腾讯网站将进入门户三强!”

当然这番豪言并非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马化腾在吃过网络江湖恶战的暗亏后总结出的经验。2006年5月,一些猛烈攻击腾讯和马化腾本人的文章接连出现在知名的IT网站上,不论最后采取何种方式补救,对腾讯的负面印象不可避免地开始在网民中蔓延。或许正是这个结果让马化腾深深感受到门户网站的力量:拥有门户就意味着拥有一份话语权。

2007年,马化腾终于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在网站流量上一度超越搜狐成为第二大门户网站。虽然后来名次有所反复,但腾讯网置身门户前四的地位已无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