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人醉
7922600000008

第8章 髻——万缕千丝总关情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唐·温庭筠《菩萨蛮》

看古装剧,读诗词,总有那么一刻,会搁下书,愣一下神儿,想,那些发髻,如此轻盈飘逸,却只留在了历史深处,深闺尽头,和现代人,无限遥远了。

作为《花间词》领军人物,温庭筠的词香艳明丽,每一个句子都缠绵唯美,让人眼前一亮。

杏花含露团香雪,唯美,动人,香和雪,形容杏花的气色,也暗指梦醒后少妇的气色,脂粉暗香,肌肤如雪。含露,指少妇年轻娇嫩,正是清新、饱满的像露珠一样的年纪,却遭遇了离别。两句加在一起读,像冰火两重,一沉一静,一暖一冷,遗憾顿生。

这首词,描述一个刚刚睡醒的少妇,她气质清新,肌肤雪白,因为睡了一觉,妆淡了,眉色也浅了,鬓也松了。女子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镜子,急急忙忙跑到镜子跟前看一眼,修饰一下妆容,也是欣赏自己这片刻的慵懒娇嗔——虽然,绿杨陌上离别多。只好自己怜惜自己了。

杏花纷繁,灯光朦胧,翠绿色的帐子,镜中淡然的妆容,无不焕发着慵懒又悠长的味道,镜中云鬓轻,无疑最生动,最好,也最贴切。那时女子的头发都是随着年龄增长的,一辈子也不许剪头发,于是,成年之后的秀发可以梳起各种各样的云鬓和高髻,从而簪钗插花,装饰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发髻是需要紧紧固定才能顺滑、挺立的,因为发根被揪的紧,压在头上,沉甸甸的。睡了一觉之后,发髻松动了,发根得到稍微的解放,主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头上的发髻变轻了。

同为花间词人的欧阳炯也有一阕《菩萨蛮》:

晓来中酒和春睡,四支无力云鬟坠。斜卧脸波春,玉郎休恼人。

写喝醉后急于睡觉的女子,随便倒在床上,酒精的作用使她脸含春色,四肢软绵绵的,头上的发髻也歪了,好像要坠下来,这模样也像酒一样醉人。男人忍不住去逗她,她翻个身,佯装生气又厌烦的样子说:别讨厌,让我先睡一会儿。

有些人最会捕捉女性的另一种美态,就是慵懒、随意的那一刻,没有刻意的整齐,或是脂粉淡了,或是云鬓松了,或是醉酒了,双目含情,眼风如媚。

局外人,骨头都酥了。

《花间词》全部写闺阁,对女性状态的刻化和捕捉十分到位,所以,生动感人,读来唯美亲切。

还是李清照好,新婚之后,无忧无虑,保持着清新和妩媚,因爱情完满,心也丰满,此时的她,没有慵懒清愁之作,所以,她笔下的云鬓,也是含香带露,如春花满枝,如天心月圆。《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听到有卖花的人经过,赶紧跑出去买了一枝回来,插在云鬓边,斜斜的,微微颤动,因娇嫩,也因清新,花心还含着露,花瓣格外娇艳。然后跑到男人面前,娇俏着问:你看看,是我好看呢,还是鬓边这枝花好看?

一个可爱、俏丽的女子,欣然纸面,爱着和被爱着的女子,比花娇,比花艳。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形容贵族女子们的蝉鬓,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盈飘逸,再点上嫩黄色的额饰,真是娇媚如花,风情万种。

纳兰性德《浣溪沙》中也提了蝉鬓:睡起惺忪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曾经是女子们集体的美梦,发如云,貌如花,青春如窗外翠绿的柳枝,摇曳在明媚的春光里,金步摇,光闪闪,通身的富贵风流,艳丽无双,因此,获得芙蓉帐暖君王侧的荣耀和恩宠,富贵到头,权利登峰。所以,一朝出了个杨贵妃,百姓们都开始念叨着:不重生男重生女。

但幻想是一回事儿,生活往往是另外一回事儿,多少青春少女是念着白居易的名句进宫的,却独居一隅,吟着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因离愁,因冷落,致使花颜憔悴,云鬓失美。最后,不但云鬓花颜没有换来想要的东西,连窗外的月光,都和心一样寒了起来。

《古今注》载:魏宫人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故日蝉鬓。也是温庭筠所说的“镜中蝉鬓轻”的蝉鬓。

蝉鬓流行甚久,以轻盈飘逸著称,晋代崔豹《古今注》:魏文帝宫人绝所宠者,有莫琼树、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日夕在侧,琼树乃制蝉鬓。缥缈如蝉翼,故曰蝉鬓。

可见,蝉鬓是三国时代的魏宫首先流行出来,发明者是一位叫莫琼树的宫人。只是,蝉鬓到底是怎样一个造型?怎么会缥缈如蝉翼的?大概是取蝉翼之型,将头发紧紧梳向头顶,双翅展开,欲飞,发鬓越高而薄,就越轻盈,也类似现在神话电视里,仙女的发鬓造型,像两个环一样,交叉在头顶,只不过,蝉翼是实心的,不做环,不交叉。

白居易写过:蝉鬓鬅鬙云满衣;温庭筠另一首《咏春幡》也有写蝉鬓: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

蝉鬓起源与三国,流行于盛唐,逐渐式微于宋。唐代以梳髻为主,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

其中最具代表的又最高贵为惊鹄髻,《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雍容高贵,巍峨如小山堆于头顶,许多当代诗人作诗描绘。

元稹:髻鬟峨峨高一尺;王建:翠髻高耸绿鬃虚;刘禹锡:高髻云鬟宫牧样……

最可爱双髻:小姑娘发式,简单可爱,在头顶两边分别梳一个小髻,或缀彩带流苏,愈发显得小姑娘灵动可爱。

最风情倭堕髻:传说是杨贵妃坠马不小心弄歪了发鬓,摇摇欲坠间反而更添一份艳丽,于是,她就经常梳这样的髻,将发髻略微像头部一侧垂坠,却又不至于真的散坠开来,取惊险之美。其实,《后汉书》早已对倭堕髻有过记载: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说是孙寿发明的。倭堕髻在民间亦有流行,《陌上桑》形容美女秦罗敷即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一个将自己打扮得无限风情的采桑女,走在路上,遭遇了调戏的故事。隋朝江总一曲《梅花落》也有描述坠马髻:

缥色动风香。罗生枝已长。

妖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转袖花纷落。春衣共有芳。

羞作秋胡妇。独采城南桑。

最高雅云鬟雾鬓:云鬟雾鬓具体是什么样的发髻,貌似来自于曹植的《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云鬟雾鬓,应该是很仙的一种发式,高而美,像云一样盘在头顶,也像雾一样飘逸。云鬟雾鬓,也有可能只是泛指女子发之美,陆游有:风鬟雾鬓归来晚,忘却荷花记得愁;元代白朴有: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莲凤,玉肤花貌,云鬟雾鬓,真曲中尤物……

宋代礼教定型,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力大大加强,闺中女子们,再也不能像盛唐那些张扬风流的女子们一样,打扮得花枝招展,披了面纱就出门去,衣服也是竭尽性感。宋朝的女子,别胸穿低胸装了,连脖子都得包裹起来。赵匡胤崇尚节俭,屡次禁止女性穿华贵的衣服和贵重的首饰,一切衣冠都按照份身份统一定制,十分无趣。于是,女人的性感和风情,自头上发挥出来,宋代流行的发髻非常多。

包髻:《东京梦华录》记载媒人有戴巾黄包髻的。晋祠侍女中有用橙黄色或蓝色、红色布帛的包髻,在包髻前缀以金宝花钿。如一位年轻的侍女,头上用红帛包裹的包髻就似一只蝴蝶展开双翅,正中还插着花钿。

盘福龙髻:北宋年间流行,发髻扁而大,也叫卧髻,因为发髻扁,睡觉很方便,《女孝经图》有此发髻,插小白角梳。

朝天髻:将头发堆在头顶,梳成两个圆柱髻,微微向前倾,用抹额勒住,再饰以发钗花钿,发髻高耸,气场强大,山西太原晋祠中四十多尊宋代雕塑侍女像中就有这种发型。

双蟠髻:比鬟髻扁小,利落,简单,配饰流苏,风姿飘逸。苏轼有: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之句。《宋人半闲秋兴图》有这种髻。

流苏髻:名字就很美,挽发髻之后,头发还很长,于是纷垂在双肩,像流苏一样飘逸漂亮。《谢氏诗源》记载:轻云鬓发甚长,每熟透,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因为垂下的头发,被巧手女子打成了同心结,这种发髻,也叫同心髻,寄托着女子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向往。

陆游《入蜀记》记载南宋之时,四川的未嫁女子梳同心髻,高可达二尺。晏几道《采桑子》也有描述: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沈从文考证,其实宋代流行的一种飞鬓,竟然高达三尺,后来宫廷不得不下令规定了发髻尺寸。

鸾髻:《宣和遗事》记载宋代名女李师师的清雅美丽:亸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

芭蕉髻:宋人《瑶台步月图》中一位女子所梳似是此髻……晓镜新梳十二鬟,无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都阻止不了女性内心里对美的追求和狂热,古代对女性的容貌要求属于道德范畴,而拥有一头乌云华发,是给容貌提分的重要要素。

秀发论直接关系到女性发髻的发展,除唐宋这些发式之外,流传下来的古代发髻还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回鹘髻、乌蛮髻、双环望仙髻……或风情万种或慵懒随意或飘逸华美。

在古代,一头美发对女子是太重要的资本,唐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生活上非常奢华不说,光美容美发师就有数十人,这些人不但负责她的梳妆,还负责给公主设计新发型,于是,公主几天变换一个发型,并根据当天的发型搭配衣服,拥有了自己的时尚帝国。

汉武帝第一次见卫子夫时,便是被她一头秀发吸引,张衡《西京赋》写:卫(子夫)后兴于鬒发,飞燕宠于体轻;唐人陈鸿《长恨歌传》中写杨玉环:鬒发腻理,纤浓中度,举止闲冶——光彩焕发,光彩照人,上甚悦;据说慈禧的头发就乌黑光亮,如缎子一般,一直到老还保持着乌黑垂顺;张丽华的头发也好,发长七尺,光可鉴人;赵飞燕进宫后,便常将头发梳成高髻,也就是云鬟雾鬓,后来果然将成帝弄的五迷三道,为了她,连亲生儿子都杀。

容貌是争宠的砝码,头发是容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围绕一把青丝的故事也绘声绘色。

甄宓是历史上比较传奇而神秘的女子,因为她的美貌,也因为三曹对她不同程度的迷恋,更因为曹植一曲《洛神赋》,让疑似洛神原型的她流芳千古,成为美人的代表。

曹丕初娶甄宓之后,传说她居住的宫门口,每天早上会出现一条通体碧绿的小蛇,口中衔有赤珠,不伤人,每日甄宓对窗梳妆,蛇便变幻身体,盘成一髻型,甄宓对此梳头,别致美艳,发髻如仙,果然得曹丕宠爱,后宫许多嫔妃都羡慕甄宓发型,多有效仿,不得其髓。但是这个被命名为灵蛇髻的发型,到底流传下来。

《采兰杂志》记下了这件传奇: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青丝即情丝,苏武在离汉时,不知何时复命归来,给妻子写下《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结发夫妻,恩情深重,到底,也抵不过似水流年里那些离别和空茫,他一走无期,回汉时,妻子另嫁。

苏轼和爱妻阴阳相隔十载,忽然梦见她,便是坐在小轩窗边梳头的情景。青丝缠绕青丝长,男人的情思,女子的青丝,三千烦恼青丝在,满腔心事亦三千。青丝不绝,情思不绝。

女子一成年便吟着: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青丝和心思,一步一倾城,一寸一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