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菲律宾华侨曾广阔几番来寒舍,约我同他结伴到河南新郑县考察宋代名宰曾公亮墓。那时,尽管有欲望,无奈俗务缠身,再者看他年纪大了,又扶病在身,不敢贸然相从。想不到他竟在去年作古,甚为叹息。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谥宣靖,祖籍泉州晋江县。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已亥(999),卒于神宗元丰元年戊午(1078),他的政绩载入《宋史》本传。曾奉敕主编《武经总要》四十卷,详细地记载宋代军事组织和作战方略,同时记载了军械创造、制作以及训练、使用方法,其中还有历代用兵故事以及边防地理记载等等。这部著述不但具有珍贵的科学价值,而且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史料,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国防军事权威文献。《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称它记载了世界第一支“火药火箭”,还有“指南鱼”是“世界上关于利用地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最早记载”。英国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作者李约瑟,称它为“军事百科全书”。
据《龙山曾氏族谱》:曾公亮于“元丰元年闰正月十三日薨”,“五月庚寅敕葬开封府新郑县东三十里,诏命韩维(韩绛弟,门下侍郎,太子少傅)、刘挚(尚书右仆射)、韩缜(韩维弟,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等致祭……”
河南新郑县离福建泉州晋江市有数千里之遥,历来未见有人到那里拜谒。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侨、港、台同胞返乡探亲,辄问不休。因为曾氏自开闽一世祖曾延世至九世孙曾公亮时,特别显贵,有“一门三宰相”、“一门十一公”种种殊荣。
今年4月间,我到北京开会,返途之时,特取道郑州,于4月29日中午到河南省文联,找到河南省民间文学家协会的张楚北先生(《故事家》副主编),弄清考察曾公亮墓的一点门径。当天下午,立即乘汽车至新郑县,与新郑县文物保管所薛文灿先生取得联系。
新郑县为文明之邦,文物荟萃,有轩辕丘、新韩故城、苍陵故城、华阳故城、战国墓群、后周皇陵、吕后墓……称得上古代名冢最集中之域。薛文灿先生查到曾公亮墓的记载,马上用电话给我回话。他听说我是从闽南来的,特地向组织说明情况,决定与我一同到离城30余里的梅河东岸实地勘察。这晚,他自己又做了许多勘察前的线索调查,忙到深夜才休息。
4月30日早上,我到薛文灿家,他告诉我:“经查问,曾公亮墓还存在,在县城东30多华里八千乡辛庄村南500米左右的土岗上。据介绍,墓的现状只剩下底周长约300米,高约4.5米。以前土冢有一大石碑,解放初被毁了。墓北大约300米处有一寺,曰曾坟寺,寺内供奉曾公亮神像。原来寺的面貌有大殿,两旁有东西配厢,有高大的大门;在寺的内外,植有古柏树,还有许多石碑……这寺一直到1953年土改后才被毁掉。”薛文灿先生拿来《新郑县志》(乾隆四十一年刊本),在卷十一祀祠志“陵墓”条“宋赠太师中书令曾鲁国宣靖公公亮墓”载:“《宋史》本传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掇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及葬,御篆其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今墓在县东30余里梅河东岸。墓后有寺曰曾坟寺。墓南半里有石赑屃巨甚,疑即承御篆碑者也,其碑则亡。”这些记载及调查材料,与龙山《曾氏族谱》所载完全吻合。
我又到新郑县方志办,希望能多找到一点其他资料,来补充我正在撰著的《宋名宰曾公亮年谱》一书,才知道今日是星期日,明天又是“五一”节,机关都放假,于是一个人先浏览郑韩故城。待下午2时半,薛文灿先生准时来了,说天气太热,怕我受不了车上的颠荡。我说来一趟不容易,薛先生才下定决心,租了一部“的士”向城东出发。
车所过处,是一片大平原。到了八千镇,小车向南拐,后又转向东。小车过了梅河桥,拐了个左弯,右边坡岗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麦园。薛先生叫停住车,指着坡岗麦园说:“大概是在上面,我也没来过,一同上去找吧!”这时,正好来了一个上山作穑的老汉,指出曾公亮坟就是前面不远处那大冢。我一见坟冢静静伏在绿油油的麦浪间,高兴地叫道:“果然被我找到了,莫非公亮泉下有灵!”一时间,手带相机忙碌不停,并在被垦为农地的麦园里拣了几块曾坟寺被毁后遗留的碎瓦残砖。
我们边勘察边讨论,一致认为:根据《新郑县志》“墓南半里有石赑屃甚巨”的记载,估计古墓从石赑屃到曾坟寺,南北两端距离可达一里许(中间是坟岗),而东西两端距离也应如此,以成四面八方配搭呼应,看得出曾公亮墓陵规模之大,非同小可。
——原载《泉州晚报》1994年7月15日及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