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耿直爱吃亏
明代才子冯梦龙在《广笑府》“尚气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串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让,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见对面那人又大怒:你算老几,竟敢在我父子面前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一般而言,性格刚直的老实人在处世中不易吃亏,受人钦佩;但太刚直了则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己见,严守自我的做人准则,不退让,不变通,就容易成为众人的笑柄。
所谓物极必反。遇事若能先低头,然后以退为进,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你可以像那对性格刚直的父子一样“执著”,也可以选择自己退让,懂得“退一步”的艺术。有的时候,一念之差就会带来天壤之别的结局。处世的智慧就在于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去做无谓的坚持。
指责他人常常会伤害自己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挖苦和指责别人,并不能够抬高自己,反而会显得自己没品位,甚至会伤害到自己。俗话说: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小刚是一个十分热衷于评价和指责别人的人。当别人的观点与他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他就认为对方做错了,甚至是一个坏人。比如他喜欢玫瑰,别人喜欢月季,他可能会说对方:“你怎么会喜欢月季,不喜欢玫瑰,太没有品位了!”
一次,朋友来找他说:“帮我看一看这一幅底片,上面的人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于是小刚仔细端详起来:“这个人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穿着背心裤衩,跷着二郎腿,叼着烟卷,不像是个好人。他是谁呀?”“这人就是你呀,你忘了,你在躺椅上乘凉的时候,你让我给你拍张生活照的。”
有的人认为,不指责他人便无法显示出自己的高明和权威。其实指责别人对自己是种损失。当你在指点、指示或者指出别人不足的时候,你已经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本来你为别人指出了对方的状况和出路,是应该得到对方的感激的。可是当你抱着责难的态度时,就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引起了对方在感情上的抵触。这使得本来是与人为善的你却成了别人眼中的恶人,遭人讨厌,使人与你对抗。结果,不仅浪费了你的智慧,还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一味地指责别人是不明智的行为,有时候甚至可能让对方与你为敌,让你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年轻时的林肯,曾以指责别人为乐。他还写信给他人来讽刺挖苦对方,甚至写文章寄给报社,公开攻击他人。1842年秋,林肯在《春田时报》发表文章,讽刺詹姆斯·史尔兹。在镇上人们的嘲笑中,一向自负的史尔兹怒火中烧,拿着长剑要与林肯决斗。史尔兹体格健壮,林肯身体瘦弱,显然林肯的处境十分危险。幸好就在这时他们共同的朋友及时出现阻止了这场决斗。这件事震撼了林肯。从此他再也没有写过一封侮辱他人的信件,再也不以取笑指责他人为乐了。
任何人都不要轻易去指责别人,除非你想和他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也许他的行为举止让你忍无可忍,但是你完全可以使用更加委婉的方式与他沟通,而不是以指责来激怒他,导致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不给他人留面子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朋友讲了一个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朋友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但卡耐基知道这位朋友错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忍不住纠正他。对方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朋友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他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他是对的,这句话的确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在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朋友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错误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对方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老实人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法兰克·葛孟对戴尔·卡耐基的人生告诫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也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朋友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朋友和在场的人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这无疑有利于自身人气的提高。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人都有一张脸,是脸都会要面子。所以,老实人与人交往,必须时刻顾及到他人的面子。挽回了他人的脸面,他会衷心感激你、亲近你。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等。
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在社交中,有时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娱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绝对能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会使对方败得很惨,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后,往往会有意地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大家都心知肚明,你给他留了面子,他自然心存感激。
委婉规劝,走迂回路线
有一年,秦始皇打算把打猎游乐的园林东延至函谷关,西扩至雍、陈仓一带。这样一来,几千亩农田将成为牧场。
很多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上书劝谏,说这劳民伤财,是万万不可为的事情。惹得秦始皇非常不爽,心想:天下都是老子的,老子想建个游乐场,你们这些老东西就唧唧歪歪。谁敢劝谏,拉出去砍了。
优旃听说后,就趁秦始皇兴致勃勃时探听虚实:“听说皇上要扩大园林?”
“噢,有这么回事。”秦始皇得意地说。
“好得很!”优旃说:“园林扩大了,可以多养禽兽,要是有敌人从东方来进攻,咱们可以用大大小小的鹿去撞死他们!”
秦始皇笑了,仔细想想,为了国家的安危,还是不玩了吧。于是,扩建园林的事情就被伟大的秦始皇否决了。
这就是委婉规劝的功效。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认为自己的决定和想法是正确的,不希望别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和余地就直接驳斥。
很多时候,不讲场合,不讲方式,仅仅只是怀着一颗“我是为你好”的心,去劝说对方,反而会让对方产生反感,“怎么我想做的事,你就反对啊,你故意跟我过不去是吧”、“我知道我不对,但是你也用不着这么不给我面子吧”,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我就这样做了,你能咋地”。
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自我反省(自省)能力。都会对自己的言行和判断进行反思。因此,我们在劝说他人时,不仅要站在理(道理)的角度上,也要站在他的角度上。委婉地劝说,只要能达到让他心里明白,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的目的就可以了。
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可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心里又犯起了愁。因为功臣有数,但亲朋也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
军师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
他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
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
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
“画”中有话,柔中有刚,也算是待人处世高明的方法。“说话会拐弯儿”,就会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一位妻子聪明能干,丈夫却没有一点儿上进心,但是在家里还要摆架子,以家长自居,直接批评会激化夫妻之间的矛盾。有一天,妻子讲了这样一段寓言故事。
在飞机上,一位乘客向空姐要饮料,要了半天,无人理睬,乘客只好作罢。过了一会儿,忽然那边也有人向空姐要饮料,并且满口骂骂咧咧,大家一看原来是一只鹦鹉,也奇怪,只见空姐竟乖乖地将饮料给鹦鹉送上。这鹦鹉还不罢休,继续骂骂咧咧要这要那,每次骂过,空姐都赶紧把东西送上。
乘客茅塞顿开,原来这飞机上的空姐吃硬不吃软,得骂。乘客学着鹦鹉的样子骂骂咧咧,果然,他要的饮料,空姐给送来了。这下,乘客乐了,嘴里不停地骂着,跟空姐要这要那。
乘客骂得正起劲,机长从驾驶舱走出来,一把抓住他开门扔下飞机了。倒霉的乘客从空中往下跌落,很是想不通。可是很快,飞机门又一次打开,鹦鹉也被扔了出来。
鹦鹉飞到乘客身边,绕着他转了几圈,很惊讶地说:“原来你不会飞啊?那你在飞机上牛什么?”
一段寓言讲得让丈夫笑了,就在这轻松幽默的氛围里,让丈夫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正确认识了自己,改变自己,改变习惯,发奋努力,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活也更加甜美和睦。
我们在规劝他人时,如果直言批评,一味地好心严语,只讲利害关系,不讲说话方法,只会激得他铁定了心,一条道走到底,谁说也没用,甚至还会怨恨你,讨厌你。
如果采用委婉的路线,智慧的语言,巧妙的方式,被规劝者就会自己幡然醒悟,比较容易接受。
战国时,齐景公的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去,齐景公非常伤心,一定要杀掉马夫以解心头之恨。
众位大臣一起劝阻齐景公不可为一匹马而滥用刑罚,而齐景公却已铁定了心,众人的劝告一概充耳不闻。心想:这帮靠我发工资的臣子,连我的爱马死了都不上心,还顶撞我,真是岂有此理。越想越恼火,这该死的马夫,非杀了他不可。
这时,相国晏子走了出来,众臣都以为晏子也有劝诫齐景公的意思,谁也没有料到,晏子却明确地表态说:“这个可恶的马夫,该杀。”
齐景公十分高兴,就把那个心含冤屈的马夫喊来,听晏子解释他的罪过。
晏子历数马夫的三大罪状:“你不认真饲马,让马突然死去,这是第一条死罪;你让马突然死去,却又惹恼君主使君主不得不处死你,这是第二条死罪。”
听晏子痛说马夫的前两条死罪,齐景公心中真是乐滋滋的。
可晏子话锋一转,说出了马夫的第三条罪状:“你触怒国君因一匹马杀死你,使天下人知道我们的国君爱马胜于爱人。因此天下人都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不可赦。”
此刻,齐景公笑呵呵张开的嘴却定在那里。这才如梦初醒,心里明白,为了爱马而杀人既寒了全国人民的心,失去人民的爱戴,又会被天下人瞧不起,说自己是个昏君,说不定会引起虎狼之国的进攻。
于是赶紧下令,免除了马夫的死罪。
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幽默的语言,在欢笑的气氛中,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要比怒目相向的争执,收效好得多。
有一位技术员在新婚之夜,仍然久坐看书。新娘希望能同他交流感情,共享欢乐,就不满地说道:“但愿我也能变成一本书。”
新郎大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
新娘答道:“那样你就会整日整夜地把我捧在手上了。”
看到妻子的满脸怨气,新郎打趣道:“那可不行,我每看完一本书就要换的……”
新娘忙紧接着说:“那我就变成你书桌上的大词典!”说完,她也禁不住笑了起来。
新娘虽受委屈,但并未失去理智,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期盼和不满,这比争吵和流泪要好得多。新郎能悬崖勒马,随机应变,巧妙地消解妻子的怨气,也算明智之士。由于双方头脑冷静,处理得当,因而结果是皆大欢喜。
人人都认为自己的决定和想法是正确的,不希望别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和余地就直接驳斥。我们在规劝他人时,如果直言批评,只讲利害关系,不讲说话方法,只会激得他铁定了心,一条道走到底,谁说也没用,甚至还会怨恨你,讨厌你。如果采用委婉的路线,智慧的语言,巧妙的方式,被劝者就会幡然醒悟,比较容易接受。
反对的话绕个弯说
直言快语反映出一个人的真诚,是颇受欢迎的。但若处处直言快语,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各种不必要的麻烦,违背语言交际的初衷。因此,说话时有时不妨先兜个圈子,不必一味地直言快语。须知,曲径也可以通幽。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激烈的摩擦,使人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恶劣情绪所左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本能的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有人会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作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对他人的恶语立即作出过激的反应。而且,不少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他们心中的不快却很难自控,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也会出现愤怒情绪。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人自尊心受损,大失颜面。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针锋相对起来,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同时,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对方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对方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对方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别无选择,只有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
至于问题的合理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时间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古人主张以迂为直。事实上,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对方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会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因此,有时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也都有自尊心。有些问题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而用间接的方法,相信效果反而会更好。
学会和别人商量
聪明的人要人家遵照他的意思做事,会用商量的口气。譬如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假使要秘书写一封信,把大意讲了以后,要再问一下:“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当?”看了要修改的地方,又说道:“如果这样写,你看怎样?”虽然你站在发号施令的角度,也应懂得别人是不爱听命令的,不应当用纯命令的口气。
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群工人在休息。一位监工走上去,把大家臭骂一顿。工人们害怕监工,立刻站起来去工作了。可当监工一走,他们便又停手了。如果那位监工上前和颜悦色地说道:“朋友,现在这些工作很要紧,我们忍耐一下来赶一赶好吗?我们早早赶完了,早早回去洗一个澡休息,怎么样?”这样,人们可能会一声不响地忍着暑热去工作。
另外一种情况是:听了对方说话之后,发现其中有一点自己不大同意,立刻就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就会以为自己的意见全被否定了,当然不高兴。在这种场合,我们一定要预先说明,哪一点或者哪几方面,自己是完全同意的,然后指出自己与对方意见不同的只限于某一点。这样,对方很容易就接受了你的批评或修正,因为他知道双方对于主要部分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使你所不同意的地方是对方意见的主要方面,你最好仍能预先表达对方意见中你所同意的各点,即使它们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意见的距离多么远,冲突得多么厉害,都要强调一切都可以商量,并且相信,无论怎样艰难,大家都可以得到比较接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