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完美阴谋
7855300000034

第34章 约翰逊:“我决不做让东南亚走中国道路的总统!”

肯尼迪的继任者林登·约翰逊是个精明、狂妄、但又是个志大才疏的家伙,他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相反,他的脾气、诡诈和粗野的右倾政策却声名远播。

约翰逊在美国对外政策上一向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美国作为世界最强盛的国家,理应负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对全人类的一种使命,美国外交的最高使命就是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模式,他的这个观点和美国幕后统治集团是一致的,约翰逊在表述美国外交政策时这样说道:“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鉴定而明确地反复表明和传递”美国的利益和理想。当约翰逊成为总统后,他立即鲜明地指责他的众多前任,认为他们畏首畏尾,他指责杜鲁门没有在朝鲜战场上全力以赴,仅仅派出一个第八集团军远远不够,以至最后没能击败中国人;他也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因为正是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导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导弹差距。1961年,当他还是美国副总统得时候,他就对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感到不满,他在访问当时南越政府的时候说,如果美国不坚决有力地在东南亚与共产主义战斗,并且一定要取得胜利,否则,菲律宾、冲绳和台湾等海岛就没有安全可言,太平洋将成为“红色的海洋”。而当时肯尼迪则并不希望过分卷入越战,甚至有从越南脱身的打算。因此,约翰逊总统上任伊始,就开始大刀阔斧改变美国对外政策,他强硬地对世界说:“我决不做让东南亚走中国道路的总统!”

在肯尼迪-约翰逊时期,世界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这是因为美国在朝鲜战争后就谋求建立一条“第一岛链”的大战略安全计划,也就是说,美国要把苏联和中国的红色浪潮阻止在日本-冲绳-台湾-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一条宏伟的“大堤”前,而越南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当时美国认为,如果丢失越南,那么必然要在东南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接下来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将受到苏联和中国红色浪潮的冲击,很可能会相继建立共产主义政府,那么美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将大大后退,恐怕一直要后退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这一重要地区的失去显然会让美国在全球遭受重大损失,也将引起欧洲对美国保护能力的怀疑,欧洲会因担心苏联的扩张而对这个邪恶帝国做出妥协。因此,约翰逊决不让这种事发生,美国的大利益集团也不会允许美国这样大踏步的撤退,无疑,对他们来说,那种损失将会导致一大批企业的破产。

约翰逊为此强调美国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扩张,竭尽全力把苏联和中国势力阻止在第一岛链前。他希望用强烈的军事打击把北越军队和中国势力赶出越南;用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和大规模开发把东南亚稳定在美国经济体系内,如,他把肯尼迪那种热情的“国家建设”转为对外经济扩张——因为这一举两得,既可以达到大财团的扩张需求,也能把东南亚划入民主阵营,他经常在美国以外搞类似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这类的东西,照他的话说,就是“把湄公河变成田纳西流域”。

肯尼迪在1961年离开波士顿进入白宫前发表演讲时引用了温斯洛普(John Winthrop)的一句名言:“我们必须经常意识到我们自己是一座山巅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们。”而对约翰逊和美国幕后统治集团来说,肯尼迪的演讲不仅华美,而且的确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但他在入主白宫后所奉行的政策却是与此大相径庭,对他们来说这要么是一种欺骗,要么是一种背叛,要么是肯尼迪这个花花公子根本不适于做总统,因为他天生胆小。肯尼迪在成为美国总统后,尽管他也批评艾森豪威尔政府把第三世界丢给了苏联,但实际上,肯尼迪制定的冷战政策是一种相对稳定、甚至有点妥协的政策,肯尼迪在1960年1月1日的就职演说中就把他的遏制战略定位为“和平战略”——遏制战略是自杜鲁门时代就开始的对苏冷战政策,是美国直到冷战终结的历届政府所一贯遵循的政策,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解放战略”到肯尼迪政府的“和平战略”实际上都是贯彻杜勒斯的冷战思维,不同是依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而有时表现为进攻性,有时则表现为防守性。而约翰逊则一手颠覆了肯尼迪的“和平战略”,也就是把肯尼迪的防御性战略变为大张旗鼓的扩展战略。

对约翰逊来说,肯尼迪是个聪明人,他看清了美国的在冷战中的优势所在:肯尼迪认为美国遏制战略是建立在美国所有的两个明显优势上,即拥有强大的核力量和雄厚的资本、技术输出能力。但是,美国幕后统治集团却不满意肯尼迪对这些优势的运用,而约翰逊在成为白宫主人之后,美国的和平遏制政策已经根本不能称之为“和平”战略,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进攻性战略——在约翰逊时期,美国从支援法国在越南的作战变为直接大规模参战,完全取代了法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