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完美阴谋
7855300000033

第33章 肯尼迪家族的尾声

美国著名作家费茨杰拉德曾说:“你说出一个英雄的名字,我就可以给你讲一个悲剧的故事。”肯尼迪家族就是这句话的一个真实写照,在这个拥有200年历史的家族中,自从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美国第一家族后,由于他们背离了美国盎格鲁-萨克逊集团的根本利益,他们也就开始走进了悲剧。

老肯尼迪——肯尼迪家族的鼻祖,约瑟夫·肯尼迪一共养育了4个男孩和5个女孩,这些孩子都是那么出类拔萃,尤其在政治方面,他们似乎具有特殊天分,但这个家族也因此遭到了无情的杀戮——自20世纪40年代起,这个家族可谓命运多诘:

1944年,二战期间在海军服役的海军飞行员小约瑟夫·肯尼迪死于一起飞机坠毁事件;

1948年,约瑟夫的女儿凯瑟琳·肯尼迪在法国一起飞机坠毁事件中罹难;

1963年,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

1963年,派屈克·肯尼迪意外死亡,报告说是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1968年,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在参加总统竞选时在洛杉矶遭枪杀身亡;

1969年,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在马萨诸塞州死于车祸;

1984年,罗伯特·肯尼迪之子戴维·肯尼迪因过量吸服海洛因致死;

1997年,罗伯特·肯尼迪的另一个儿子迈克尔·肯尼迪在科罗拉多滑雪时受伤,翌日在医院不治身亡;

1999年,约翰·肯尼迪之子小约翰·肯尼迪驾驶的飞机在长岛外海域失事坠毁。

其中,罗伯特·肯尼迪在参加总统竞选时在洛杉矶遭枪杀身亡在当时一样轰动全国,当然杀死他的原因已经不需要赘言了,那就是阻止他成为美国总统。当然,还有爱德华·肯尼迪,他也是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至此,肯尼迪三兄弟全部死于非命。但肯尼迪家族的威望和政治前途好像还没有完全终结,因此,直到1999年,针对这个家族的阴谋仍然在继续。

至于,罗伯特·肯尼迪、爱德华·肯尼迪被杀死的详细情况以及案件的种种疑点已经不需要多说,倒是应该回味一下这个近乎神圣的家族,他们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对世界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个家族与美国幕后统治集团格格不入,以及为什么这个家族倾向于共产主义和黑人运动。

肯尼迪家族是美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大家族之一,与亚当斯、布什家族一样具有一种王室一般的地位。1848年,当时由于马铃薯大面积歉收,因而导致了席卷爱尔兰的一场大饥荒,这迫使一个名叫帕特里克·肯尼迪的爱尔兰人卷起铺盖登上一条驶往美洲的货船,他就是肯尼迪家族的第一代。帕特里克来到美洲后娶了一个名叫玻丽戴的女人,这个女人为他生了3个女孩,1858年8月,这个女人终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但帕特里克不久就染上霍乱而死。肯尼迪家族的第二代就是那个最晚出生的孩子,他叫帕特里克·约瑟夫·肯尼迪,这位先祖此时只能在一个码头上当工人,这之后,他终于买下了一家酒吧,但他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他与嗜酒文明的爱尔兰人不同,他滴酒不沾。到了1886年,涌入美洲的爱尔兰人已经有6万多人,这已经形成了一股力量,因而他们也掌握着不少选举人票。富有政治嗅觉的帕特里克·约瑟夫于是大力支持当时爱尔兰人在波士顿的政治领袖约翰·弗兰西斯·弗茨拉尔德,帮助他成为马萨诸塞州议员,他由此获得了“议员帮手”的称号。当然,帕特里克·约瑟夫也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回报,此后他几年间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1887年,他娶了玛丽·依克盖,这个女人为他生下了约瑟夫·帕特里克,靠着那笔财富,他得以进入波士顿拉丁学校,然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毕业后,他的父亲又帮助他成为马萨诸塞州地区政府的银行监察官。而父子二人有通过非法交易一次就获得75,000美元的暴利,这之后,这个家族又买下了一家银行,25岁的帕特立克担任了银行总经理——当时这是唯一一家由爱尔兰人控制的银行。

1914年10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首先爆发时,约瑟夫·帕特里克和罗丝·弗茨拉尔德结婚。此时博立钢铁公司在昆西开设了一家造船厂,帕特里克接受了邀请,担任厂长。这家造船厂在一战期间生产了36艘驱逐舰,而同时帕特里克又结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1926年,帕特里克又看到了新兴的电影业,转而向这个行业进行了大笔投资,他与KCA合股买下了百代公司和一些电影院,并亲任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的顾问,由此他一年的收益就是150,000美元。肯尼迪家族此时已经成长为一个标准的家族帝国,他当时也在华尔街成为风流一时人物。当然,他这种帝国的建立与他在另一个行业的投资息息相关,那就是对政治的投资,正是他支持了罗斯福的当选,而罗斯福也反过来请他担任安全和交易委员会的主席,他们这种肮脏的权钱交易在当时得到了一片嘲讽,罗斯福对此的解释是:“只有肯尼迪了解交易的内情。”

1936年,肯尼迪再次支持罗斯福当选,这一次罗斯福让他担任了体面、富有的驻英大使,但在这个差事上也让他名誉扫地,因为他当时极力反对美国对德国宣战,因而引起英国的不满,这最后让他连外交手续都没有完成就离开了英国。这之后,他开始注重培养他的孩子们,那些小肯尼迪们一个个正在茁壮成长。他说:“我有4个像教堂圆柱那样结实英俊的儿子。”而儿子们也非常感谢老肯尼迪的教育,约翰说:“他为我们设定了一些标准,如果我们未能达到这些标准,他就会对我们很严厉,严厉是必要的。”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为了积累政治资本,肯尼迪家族的四个儿子中有三个都参加了美国海军,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其中一个儿子没能回来。二战结束后不久,老肯尼迪就对约翰说:“现在该你去竞选总统了。”1958年,约翰·肯尼迪成为参议员,1960年11月,他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而从他成为总统那一天人们就知道他将竞选连任,尤其是美国幕后统治集团们对此特别留意,而约翰·肯尼迪的一句话更让他们铭刻在心:“由于约瑟夫之死,我才投身于政治;要是我遇不幸,鲍伯可以继我而上。”

但肯尼迪家族这种前赴后继式的政治攻势终于招来了可怕的报复。和许多美国家庭一样,这个肯尼迪家族是来自爱尔兰,一个令人关注的是,他们信奉天主教而并非新教——这就出现了两个基本矛盾,即这个家族实际上融合了美国两大潜在基本矛盾:爱尔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英国信教与爱尔兰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应该明白这后者矛盾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欧洲殖民时代的基本矛盾,前者也是爱尔兰与英国持续至今的矛盾,英国可以征服世界,但却始终无法统一英伦三岛。当这个家族来到美国后,他们就曾长期被排除于美国盎格鲁-萨克逊富有的新教徒俱乐部之外。因此,这个家族长期以来可以说是美国两大族群——爱尔兰族群和盎格鲁-萨克逊族群矛盾的焦点,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其正统族群却是来自英国的盎格鲁-新教族群,但在数量上仅次于这个族群的就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这是美国最大的两个族群,当然还有来自法国的、拉丁美洲的、德国的、非洲的,但这两大势力才是美国的基本。

盎格鲁-新教自美国建国后就一直是美国政治的核心,他们主导着一切,但肯尼迪家族的异军突起获得了爱尔兰后裔的普遍支持,另外这个家族还赢得其它族群的选票,因此,这个家族突然冲进了美国权力核心,这就导致了矛盾的激化。肯尼迪家族看起来就像是美国的王室家族,地位堪比英国王室,但实际上,这个家族并没有英国王室那样悠久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这个家族只是美国众多庞大家族之一,而且,他们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并不算深刻,与洛克菲勒、福特这样的家族并不能相提并论,他们只是政治家族,并非经济家族,而且,爱尔兰族裔也并没有盎格鲁-新教族群那样庞大的经济-政治网,肯尼迪家族可以说是孤军奋战,他们没有得多多少来自爱尔兰族群的实际支持,更缺乏其他大家族的鼎力相助,因此,他们实际上在政治上是孤立的。

长期以来,爱尔兰与英格兰、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也使得肯尼迪家族与盎格鲁-新教势力之间在思想上、国家政策上存在矛盾。尽管冷战出现后,美国与苏联出现了新的意识形态对峙,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矛盾由此淡化,甚至欧洲天主教和新教国家出现了团结一致对抗苏联的形势,但矛盾并没有消失,而且,最主要的是,肯尼迪家族的冷战政策倾向于弱化美国的实质性变化,这导致美国对外不断向苏联妥协,对内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因此显得危机重重,这迫使盎格鲁-新教这个美国真正的幕后统治集团出手干涉。

1963年,在肯尼迪来到德克萨斯州的两周前,军方的一位将军就直言不讳地说肯尼迪是“自由世界的一个障碍”。就在肯尼迪被枪杀的当天,《达拉斯晨报》就刊出了一个整版的广告——这个广告策划的就如同一则卜告,大字号的标题是“欢迎光临达拉斯,总统先生!”,而内容是向肯尼迪提出了12个问题。这些问题颇具冷战色彩,如质问肯尼迪为什么要监视在美国的古巴自由战士;为什么向苏联提供粮食支援,而他们正在越南屠杀美国士兵。在广告的结尾,文章几乎是在用广告语一样的话明白无误地传达这样的一个信息:肯尼迪是美国的叛徒,他出卖了美国,与共产主义苏联达成了秘密协议。肯尼迪当然也清楚德克萨斯以及遍布美国的这种敌意,但他不得不去,他因此说:“今天,我们将去一个满是疯子的地方。但是杰姬(杰奎琳的昵称),如果有人要从高处的窗户里朝我开枪,谁都无法阻止他那样做。那还焦虑什么呢?”

1993年,杰拉尔德·波斯纳出版了《了结的事》一书。他出版此书的目的是为说谎:他极力要证实的确只有一名杀手,但他说的这句话却是不掺假:“大部分美国人不愿意相信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能够以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想到一个24岁、无法适应社会的失败者用一把廉价步枪结束了肯尼迪传奇,这实在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