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完美阴谋
7855300000025

第25章 印巴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看到,曾经屹立于世界顶峰300年的大英帝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强大的英国没能经受住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英国、法国和德国这欧洲传统三驾马车因彼此的混战而导致集体衰落,相反,美国与苏联却得渔翁之利,取代英国、法国和德国成为世界新的主宰。

伴随大英帝国的衰落,它在300年里所建立起来的庞大殖民帝国也随之轰然倒塌——在大英帝国的巨大殖民地图上,美国和印度是最重要的两根支柱。失去北美使得英国几乎失去了整个美洲;而当印度水兵也开始发出愤怒的吼声的时候,英国权贵们明白,好时光过去了,发生于南亚的独立浪潮已经无法阻挡。1946年3月15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英国议会中明白无误地对英国议员老爷们说,印度的民族运动是一个全民性质的拍岸巨浪,其力量无法遏制,是到了该作出让步的时候了。于是巴·劳伦斯被任命为一个赴印度使团的团长,这个使团的使命就是与印度各阶层进行接触和谈判,看看英国该作出多大程度的让步。

1946年3月至1947年初,劳伦斯内阁使团与印度国大党及穆斯林联盟的领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1946年7月,劳伦斯内阁使团建议的印度各党派制宪会议举行,结果国大党获192席,穆斯林联盟获70席;同年8月成立了在总督控制下的临时政府,总督担任政府总理,尼赫鲁担任副总理。但穆斯林联盟则拒绝参加临时政府,他们的目的是要使巴勒斯坦独立。同年8月11日,穆斯林联盟发动了争取建立巴基斯坦直接行动日,准备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建立巴基斯坦共和国。

而刚刚成立的所谓印度临时政府实际上不过是个摆设,英国没有这么轻易就让印度独立,几乎所有英国殖民统治机构依然保持完整,并继续良好地运行,而临时政府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总督的咨询机构或者执行委员会——英国此时却在巧妙的把印度各阶层人民同英国殖民主义的矛盾转化为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显然,这种刻意的安排出自一个重大的阴谋:英国希望在撤退前在南亚种下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种。

而对于印度来说,悲哀的是,英国人如果想这样做并不难,因为南亚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纷争之地。当英国的殖民压力减轻时,穆斯林教派自治主义在英国的默许下得到很好的发展,穆斯林联盟因此强烈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英国殖民者实际上并没有费多大事就制造了印度的分裂——其实英国人只是在临走前松开了使巴基斯坦和印度拧固在一起的螺栓而已。实际上,这种离间政策英国在遍及世界的殖民地中广泛使用,甚至这种政策就是一种针对欧洲大陆均衡政治的地方应用,老道的英国人对这种手段再熟悉不过了。

只是在南亚施行这种伎俩更加简便——仅仅需要一根火柴就行,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一点就然。结果,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矛盾很快激化,这也就为英国殖民者下一步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创造了适合的温度,从而正式分裂印度。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发表声明说,英国力图为印度实行自治作好准备,同时表示最迟在1948年6月就将政权移交给印度。艾德礼发表声明不久,蒙巴顿勋爵就启程赶赴印度继任总督一职,当然,他并不在意自己是最后一任总督,实际上与其说他是去履行总督职责不如直截了当地说他是在去为分裂印度草拟方案。蒙巴顿勋爵一到了印度随即开始分别与同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导人举行谈判,很快,同年6月,这位勋爵就公布了蒙巴顿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英国将于1947年8月退出印度,而政权则分别移交给印度斯坦的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联盟,也就是说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是两个国家,他们同时获得了自治领权利——然而,这个看起来颇为印度和穆斯林考虑的方案实际上还隐藏着另一个恶毒的阴谋,那就是在区域划分上,巴基斯坦竟然被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而克什米尔的实际归属则故意被模糊,倒霉的印度则正好处在三者中间——这简直就像是用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一举将古老的印度一分为四:东、西巴基斯坦依靠一条狭窄的走廊连接,十字架顶端的克什米尔懦弱而身份不明,印度最具实力,但三面楚歌。看看蒙巴顿方案中的地图就一目了然:印度斯坦包括阿萨姆、孟加拉西部、旁遮普东部、比哈尔、联合省以及印度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巴基斯坦包括西巴基斯坦(旁遮普西部、信德省、俾路支、西北边省)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的东部和阿萨姆的西尔赫特区);各小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大的土邦如克什米尔、海德拉巴留待以后解决——这显然是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熊熊大火上又添上了更多的炸药。

蒙巴顿方案提出后,急于寻求独立和彼此争权夺利的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导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个邪恶的方案,双方达成协议并立即实施。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规定英国在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结束对印巴的统治,分别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这两天分别为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独立日”。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制宪议会,他们的议会被赋予全权制定自治领法律的权利,同时英国议会的法案对它们不再生效。

但根据独立法案,每个自治领仍保留总督一职,总督的人选由英国国王按照自治领政府的建议予以任命。印度斯坦的国大党领袖贾·尼赫鲁成为印度政府的首脑,巴基斯坦则以穆斯林联盟领袖列·阿里汗为首,真纳为巴基斯坦总督。

自治领看起来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无论英国人还是巴基斯坦、印度都是这样认为,英国也并没有坚持自治领不可动摇,印度和巴基斯坦强烈要求废除自治领而建立独立自主的共和国,于是,印度制宪议会于1949年11月26日通过了印度宪法,该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这一天因而被定为印度共和国成立日,但根据1949年4月英联邦总理会议决定,印度共和国仍然是英联邦一员;巴基斯坦制宪会议于1956年2月通过了巴基斯坦第一部宪法,并于同年3月23日生效,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定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巴基斯坦把这一天定为国庆日。1972年1月巴基斯坦正式退出英联邦。

看起来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除了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印度和巴基斯坦应该是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这两个国家的独立意味着大英帝国近200年的殖民时代正式落下了帷幕——1947年,印度共有4亿多人口,这占大英帝国人口总数的3/4,占大英帝国殖民地人口的9/10;印度是大英帝国主义在亚洲扩张最主要基地,是大英帝国最主要的财源之一,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使之失去了一块最大、最老、最温顺的殖民地。

更重要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实际上是拆除了大英帝国殖民大厦的最后一根主要支柱,印巴的独立也大大加速了整个殖民体系的瓦解,不仅仅是英国殖民体系瓦解,而是意味着整个欧洲的殖民体系行将崩溃。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大的独立事件之一,它说明整个东方都会随之摆脱英国和其他欧洲殖民统治,这种反殖民巨浪很快来临,其后英国在非洲、东南亚、美洲开始全面退潮,尼赫鲁慷慨激昂的演讲就像是一个牧师一样在大英帝国的葬礼上宣读悼词:“很多年以前,我们曾发誓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今天,是到了我们实现诺言的时候了,虽不是完全实现,也是基本上实现。在夜半钟声敲响之际,当世界还在酣睡中,印度就将醒着迎接生活和自由。一代不幸今日宣告结束,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

然而,尼赫鲁似乎漏掉了一条,那就是英国人撤走了,也意味着压在南亚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矛盾上的巨石也被挪开了,就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忙于独立的时候,印巴分治的恶果也几乎同时显现——印度教和穆斯林两大教派的对立情绪达到了顶点,进而演化为南亚次大陆历史上最严重的宗教冲突。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南亚次大陆许多城市变成了恐怖之城,共计约有50多万人被杀害,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腐烂的尸体,1200万人无家可归,这迫使1400万人开始了迁徙,两排长长的难民队伍沿着两个方向默默地行走着:位于印度领土上的伊斯兰教信徒在往巴基斯坦迁徙,而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教徒们则在往印度方向逃亡。

这种宗教冲突使得独立的喜悦很快演变为惨痛的记忆——印巴分治导致原本完整的次大陆经济体系在短时间内人为分裂,由于政治板块的分离导致整个次大陆工业和原材料、产品和市场、工人和雇主骤然之间失去平衡,如分治前全部黄麻纺织厂和棉纺厂几乎都是在印度,而黄麻和棉花主要产地却留在巴基斯坦,由此导致在分治后巴基斯坦的原料失去了买主,印度的工厂则突然之间断了原料供应。诸如此类的经济不平衡使得两国经济更加危机,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另外,与其说印巴分治是为了隔绝宗教矛盾的话,那么英国人刻意留下的克什米尔问题则是在用战火制造边界,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发生了两次印巴战争,后来又因孟加拉独立问题发生第三次印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