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完美阴谋
7855300000018

第18章 谎言的背后

1965年9月19日,前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W·尼米兹在给海军军事学院院长查尔斯·梅尔森海军中将(Charles L。Melson)的一封信中谈到他1923年在军事学院学习时的情况,那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学生,他说:

“我们模拟战的敌人总是日本,而我们的课程无所不及,以至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后,我们对于太平洋上的所发生的一切,并未感到陌生或出乎意料。……我们每个学员都被要求对跨越太平洋的一次进军提供后勤支援作出计划……,同时,我们在支援作战需要的极大的后勤努力方面受到充分的训练……进行海上机动补给的需要得到了预见……”

实际上,美国和日本早在对马海战之后就一直互相视为对手——这很显然,在太平洋上,在俄国被击败后,只有日本、美国和英国拥有强大的实力,而英国在一战后大为衰落,而且忙于欧洲事务,在亚洲和太平洋已经并不能有效对付日本,那么也就是美国和日本争夺太平洋的霸权,因此,美国和日本互相之间一直就在为早晚要到来的战争作准备。

美国和日本彼此都很清楚,他们之间的决战决定与彼此的海军实力,因此,他们在扩张海军方面都在进行不遗余力的准备,彼此的作战计划也都颇为周详,同时也根据具体情况不时加以调整。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参谋和主要将领都在对美日即将到来的海战做出种种设想和猜测,并且据此发展海军。在初期双方不谋而合的是,美国和日本海军参谋部都认为在美国和日本的海战中,决定胜负的将会是一场日德兰大海战式的主力战舰间的决战——但后来山本五十六这位卓越的海军统帅彻底改变了这种海军决战概念,他用航母作战模式改写了大吨位战舰互相轰击的海上作战传统。

在美国方面,由于美国同时面对两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因此,困扰美国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分配在两大洋的海军力量,并在战时如何互相协调支援?那时,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因为当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通,而正是这个问题自美国领土扩张到北美太平洋沿岸起就一直存在,才让美国下决心开凿巴拿马运河。

美国海军在美国独立之初,实际上也就是一支海岸警卫队,而且,由于约翰·保罗·琼斯一直对美国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美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思想是破交战,也就是主要用来打击对方的海上贸易和航线,实际上这种思想主要是来源大航海时代的海盗式的作战方式,是一种分散、海盗劫掠模式的作战,这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在战争中被当作陆地战争的附属部分,而不是通过海上大决战来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力量。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国内问题得到解决,美国开始把目光投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直到这时美国才开始转变海军思想,这以后美国海军才被称为“新海军”。

1886年,美国海军军事理论家鲁斯将军调任北大西洋联合舰队司令,在他离开海军军事学院院长办公室前,他替美国作了一个选择,他选择了马汉这位今天世界闻名的海权论战略家,在当时,马汉的理论就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引起强烈震动。而在美国,深受他的理论影响的还有一些重要人物,那就是西奥多·罗斯福、亨利·卡伯特·洛奇等,罗斯福后来成为美国总统,洛奇后来成为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而正是他们这些人后来把马汉的理论转变为切切实实的美国海军力量。1898年,美国海军借助美西战争一举成为世界海军中最强大的海军之一,当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35艘战列舰,以至当美西战争结束后,《爱丁堡杂志》这样评价道:“美利坚合众国已经离开了它的老锚地,驶向海洋,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1901年,当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美国海军又曾得到一个大发展时期,那时美国海军舰队被称为“大白舰队”,而这支舰队一度成为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它那时成了美国强盛的象征之一。

在一战后,美日矛盾渐渐成为太平洋的主要矛盾,美国参谋人员一直在制定对日作战的预案。20年代初,美国有一项著名的“彩色计划”,这是一个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潜在敌国而制定的假想敌作战计划,其中的“橙色计划”就是针对日本的作战计划。

美国针对日本的作战计划实际上早在对马海战之后就出现,那是因为日本是第一个在欧洲列强全球扩张对一个欧洲强国当头棒喝的非欧美国家,对马海战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当西奥多·罗斯福听到对马海战的消息后,不禁感叹地说道:“我仿佛自己成了日本人,兴奋异常而无法正常履行公务,整天和来访者谈论这次海战。”日本海军是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是一支被惹恼后能从我们手上立即夺取菲律宾和夏威夷的力量。”

1904年4月,在日俄战争仅仅进行了2个月后,美国陆军参谋长老阿多纳·查菲中将就向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建议制定一系列在非常事件发生时需要陆军、海军协调行动的统一计划,这就是彩色计划。

美国也因此意识到在太平洋美国和日本必定早晚要有一战。因此,美国在取得夏威夷之后,按照马汉的理论——美国舰队“不能分散舰队”的理论,同时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联系远远大于美国和亚洲的联系,因此,美国舰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危险:如果美国和日本爆发战争,那么美国舰队根本无法及时调往太平洋,这样日本就有可能长驱直入,首先会轻易地打下夏威夷,然后是阿拉斯加,甚至有可能封锁西雅图海湾!——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

在“橙色计划”中,尽管美国参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也在随时修改作战计划,但其中一个原则性观点始终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日本一定会以一场先发制人的突袭揭开战争的序幕,因此,美国对此的反应是首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防御,然后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海战和一系列的登陆作战。在“橙色计划”中,美国的作战计划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制定的,分为日本进攻、美国反攻、对日封锁三个阶段。从老阿多纳·查菲提出制定“彩色计划”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在近40年中美国始终知道日本肯定会发动突然袭击,但结果却是让日本得逞——如果这不是一场阴谋的话,那简直简直就是对美国最大的讽刺。

二战之前的几年,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扩军备战,美国也是如此,并且,美国在海军发展上主要就是依照“橙色计划”来规划海军的发展,“橙色计划”后来发展到一系列的“彩虹计划”。美国二战前的海军发展在传统上主要就是按照“橙色计划”的要求进行各种主力战舰的建造,这主要是“三年造舰计划”;另一方面,美国在华盛顿会议后意识到海军航空部队的重要性,因此,美国也在大力发展大型航母,实际上这是这点使得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能够最终掌握战争主动权。

而“三年造舰计划”却是实现美国舰队整体扩张的有效计划之一,因为这个计划为美国增添了很多大型主力战舰,这使得美国在传统舰队的发展上超越了日本,这能够为航母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同时也能够为长期的海上征战提供充足的主力战舰保障。

按照1922年的“橙色计划”,美国计划建设一支总数为784艘各种舰船的庞大舰队,其中包括3艘航母、18艘战列舰、132艘运输舰、143艘补给船,并且,计划中还要求一旦开战应该能动员美国商船至少要达到1700万吨,也就是要征用美国商船总量的35%。

1931年,日本在9·18事变后获得了中国东北资源,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并且退出了国联,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了文森法案,这是一项为期五年的造舰计划,需要耗资10亿美元,计划建造102艘各种舰船。

1935年,日本希望退出海军裁军协定,这意味着日本不想再受海军裁军协定的制约,这也就是日本走向对美战争的征兆之一。同时,美国也修改了“橙色计划”,因为美国认为随着日本不断扩张,它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样美国的对日作战将很可能转变为一场持久战,“大概只有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才能最终击败日本。而在战争初期菲律宾将丢失,美国的反攻作战将来应该采取逐渐反击的形式:即以马绍尔和加罗林群岛为起点,渐次攻占日本占领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国的海上交通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并且将会进一步向南、向西扩大占领区,这意味着日本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中国的资源,“橙色计划”因此再一次修改。其实这次修改也主要是协调美国陆海军之间的争执,美国各军种之间历来存在彼此争执。1938年2月,美国海军部长批准了新的“橙色计划”,同时,陆海军之间也达成协议,即陆军如果要把部队撤回中途岛以西,那就必选首先得到总统的批准;而海军则不在坚持首先进入太平洋对日本采取攻势战略。然而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也就是美国的重要战略前沿菲律宾的陆地防御和马尼拉湾的防守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那也就意味着美国在战争初期肯定要失去菲律宾。另外,最重要的一个情况是,以前,“橙色计划”仅仅是针对日本一个假想敌对国,而现在的情况变成了日本和德国、意大利成为轴心同盟,美国此前设想的是与日本一对一的作战,而现在几乎肯定要同时与德国、意大利、日本作战,因此,“橙色计划”不得不做出重大修改和调整,于是,“橙色计划”转变为能够应付更复杂局势的“彩虹计划”。

“彩虹计划”共包括5套方案:

彩虹1号方案针对德国,即如果与德国交战,那么美国单独实施的在南纬10度以北美洲大陆防御计划;

彩虹2号方案是在与英法结盟后,但应在欧洲采取守势,以求先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方面击败日本然后再攻击德国;

彩虹3号方案是美国单独对日作战计划;

彩虹4号方案是在彩虹1号的基础上同时展开对日作战;

彩虹5号方案与彩虹2号相对,以重点是欧洲,然后才是日本。

1941年5月,美国联合委员会最终采纳了彩虹5号方案。但无论采取的是哪一套方案,美国的对日作战仍然还是按照“橙色计划”实施的,也就是说,美国仍然很清楚,日本会首先发动袭击——而且目标就是珍珠港,因为太平洋舰队集结在这里,在愚蠢的海军将领也会明白,如果发动战争首先打击的敌对国的军事基地而不是像菲律宾这样的资源供应地——美国对日本的作战研究了40年,同样,日本对美国也研究了半个世纪,双方可谓互相非常熟悉,如果美国仍然坚持说他们没有预测到日本会袭击珍珠港的话,那么这个谎言就显得幼稚可笑了,只能欺骗小学生罢了,任何一个了解美国政治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