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高超的猎手:猫科动物
7853200000008

第8章 庞大的族群——猫科动物分类(7)

3.疾驰如风的非洲猎豹

在四条腿的动物中,非洲猎豹是当之无愧的赛跑冠军。它的速度真的可以用疾驰如风来形容。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豹的速度”来形容速度极快。

在非洲考察的野生动物学家经常发现,当猎豹追逐猎物时,看到的只是猎豹腾起的尘土,却看不见猎豹和它追逐的目标;等驱车赶到时,见到的也只是猎物的残骸,而猎豹却已不知去向。据科学家的精确测定,在非洲草原上,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60千米~70千米,最高时速度高达每小时90千米左右。一般的汽车是难以和它比速度的,更不用说其他动物了。

猎豹外貌凶猛,威风凛凛,其身型是前高后矮,腰特别细长;前腿细高,后腿细长,弯度较大;胸阔,而且肺大;鼻孔粗,呼吸量大;四只蹄子下有厚厚的肉垫,先天就具备狂奔疾跑的条件。

猎豹在扑食猎物时,其先天疾跑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捕食的方式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

它发现猎物时,常抄近路疾走,当与目标相距一定距离时,身体便伏下偷偷接近目标,而后又稍作休息,最后才猛然向猎物扑去。而猎豹只要在50米的距离内发现目标,就穷追不舍,且越跑越快。

非洲猎豹每胎产2~5仔。幼豹成熟很快,但寿命较短。因此,非洲原野上现存的非洲猎豹也仅10000只左右。

4.王猎豹——基因突变的产物

从1926年开始,非洲津巴布韦的土着人就开始看见一种模样不同寻常的猎豹。这种猎豹身上的图案并不是通常的小斑点,它们身上的斑纹面积要更大一些,这和其他的豹有些相似,而且背部还长有黑色的条纹。后来人们称这种动物为王猎豹。

当时,关于王猎豹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种动物是豹和猎豹的跨种交配的产物,也有人觉得它是猎豹的一个新亚种。直到1981年才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它们是猎豹基因突变的产物。当年,一只王猎豹在南非的一家猎豹保护中心诞生。

随后研究人员对此作出了结论,认为王猎豹身上与众不同的斑纹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突变的结果。因此,王猎豹是一种相当稀有的物种。

第四节毛皮珍贵——猞猁亚科

1.猞猁

猞猁和家猫长得很像,但比家猫大,体重18千克~32千克,体长90厘米~130厘米。猞猁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那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长度大约有4厘米,其中还夹杂着几根白毛,很像是人们唱戏的打扮,无形中增添了几分威严和霸气。

它耳朵上的黑色笔毛并不是只为好看,猞猁的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

猞猁前肢短后肢长,短短的尾巴和它的个子很不相称。猞猁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喜欢独居,擅长攀爬及游泳。

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喜欢捕杀狍子等中大型兽类,有时候心血来潮也会捕食鸟类。一般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出来捕食活动,白天躺在岩石上晒太阳,或者为了避风雨,静静地躲在大树下。

虽然因栖息地不同,猞猁的体色也不相同,但是有些部位的色调是比较恒定的,如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胸、腹、鼠鼷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猞猁的冬毛长而密,背部呈红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黄白色;眼周毛色发白,两颊具有2~3条明显的棕黑色纵纹。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隐蔽起来。有趣的是,假如有时候遇到天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逃到树上,这时它们就会在原地躺下,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害。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它也会被紧紧追赶、被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猞猁一般不会主动伤人,只有被逼急了的时候,才会进行反扑。

在我国,猞猁分布在东北、山西、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在国外主要常见于欧洲一带。

在人类发展的慢慢长河中,人类对猞猁长达几千年的迫害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在中世纪以后,猞猁就被当作害兽被欧洲人广泛捕杀。那时候除了认为它们威胁家畜以外,竟然还被很多人认为猞猁是魔鬼的象征,就因为它们耳朵上的那撮丛毛。于是凶险的陷阱、卑劣的下毒等拙劣手段都派上了用场。

到了近代,由于猞猁是珍贵的毛皮兽,被毛细软丰厚,色调柔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猞猁皮黑市售价竟高达每张2000元之多。在钱的诱惑之下,使猞猁种群遭受前所未有的灭种灾难。目前,在野外已经很难再见到猞猁了。

目前在我国,已经把猞猁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生活在北美广阔的森林地带,包括加拿大、阿拉斯加,以及美国北部各州。另外,居住在纽芬兰岛上的加拿大猞猁有时也被划分为它们的亚种。从居住面积上看,它们的家园甚为广阔,可实际上加拿大猞猁的数量仍然不那么让人宽慰,尽管和其他很多种猫科动物比起来,它们的子孙已经算够多的了。

加拿大猞猁的寿命不短,平均是15年。它们75%的食物来源是雪地野兔,其他食物包括鸟、草地田鼠、腐肉,有时也吃一些大的动物,比如鹿和北美驯鹿。因此从这点来说,加拿大猞猁的食物链是相当单一的,这在猫科动物中十分少见。正因为对雪地野兔的依赖性,使得雪地野兔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加拿大猞猁的种群数量。非常有趣的是,雪地野兔的数量每10年会到达一次顶峰,加拿大猞猁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反之亦然。

加拿大猞猁的体形比它们的欧亚亲戚小,90厘米~110厘米。

它们的毛发尖端通常是白色的,宛如披了一层冰霜,身上的斑点隐约可见。加拿大猞猁毛发的颜色常常是红棕色或者灰色,偶尔还能见到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蓝色猞猁”。它们的耳朵较大,耳尖上长有长长的黑色丛毛,面部下方还有一圈突出的胡须一样的颈毛。为了适应雪地生活,加拿大猞猁除了腿长,还生有大大的脚掌,宽大的脚掌上覆盖着绒毛,如同雪地鞋。大的脚掌不但能支撑它的重量,还有助于它在雪地上行走。和短尾猫一样,加拿大猞猁的尾巴也很短,因此有时人们难免将这两种猫科动物搞混。其实区分它们并不难,加拿大猞猁的短尾巴整个都是黑色的,就好像掉进了墨水池,而短尾猫的尾巴只有尾尖是黑色的,尾巴根部则是白色的。猞猁跑得很快,虽然我们懂得如何分辨,但在野外见到了它们,在它们逃走之前,不一定能看清它们的尾巴是什么颜色。

加拿大猞猁的“浪漫”期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份,再经过63~70天的孕期,小猞猁就降生了。母猞猁通常会生下1~8只小猞猁,数量的多少一般取决于食物的充裕程度。小猞猁刚出生时重7盎司~7.5盎司,第10~17天左右睁开眼睛,在第24~30天的时候学会走路。它们在3~5个月后完全断奶,不过在大约1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吃肉了。小猞猁在刚出生的第一年和母亲待在一起,之后独立生活。不过有时刚离开母亲的小猞猁也许会去寻找几个月前同它分开的兄弟姐妹以便再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除了要带孩子的母亲外,成年的加拿大猞猁都是独居动物。

成年猞猁都有自己的地盘,母猞猁的地盘有时和公猞猁相交错,不过公猞猁的地盘之间都是分开的。加拿大猞猁一般在夜晚狩猎(带孩子的母猞猁有时会和孩子一起狩猎),它们会偷偷靠近猎物然后发动突袭。有时为了伏击猎物,它们也会藏在树上伺机而动。

3.西班牙猞猁

西班牙猞猁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主要居住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多山森林地区,在西班牙的克托·多纳纳国家公园里有较多的数量。

西班牙猞猁与欧亚猞猁在外型上非常相似,除了体型较小、体色较浅、斑点较深外,其他几乎没有区别。西班牙猞猁体重一般为10千克~15千克,体型只有欧亚猞猁的一半大。

西班牙猞猁主要捕捉兔类,也吃鹿类、鸭子和鱼。

西班牙猞猁也是独行客,一般在每年的1月繁殖,妊娠期两个月,每次产2~3崽。幼崽5个月大的时候断奶,7~10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但通常在它们的母亲产下下一胎前,一直受到母亲的呵护,时间大概是20个月。

雌性一般每两年生产一次。西班牙猞猁主要在夜间活动。

西班牙猞猁的主要生存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猎物的不足。一种黏液性痘病毒造成欧洲野兔的数量急剧下降,几乎灭绝,这大大影响了西班牙猞猁的食物来源。此外,它们还面临来自人类的威胁,有时在公路上被来往的汽车撞死,或者误入捕兽的陷阱。

这些都对西班牙猞猁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西班牙猞猁是严重濒危动物,一般认为它们的数量不超过1200只,并且只有300~50只是雌性,这对它们种群的恢复非常不利。

4.短尾猫

短尾猫分布在北美洲,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包括大部分的美国本土。短尾猫是有很强适应力的掠食者,栖息在林地、半沙漠、城市及沼泽。它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原有的分布地区,并有一定数量。

短尾猫的毛皮呈灰色至褐色,面上有须,耳朵有黑毛,外表像其他中等身型的猞猁。它们比加拿大猞猁细小,但体型较家猫大两倍。它们的前肢上有明显的黑带,粗短的尾巴呈黑色。

虽然短尾猫喜欢吃兔及野兔,有时也会捕猎昆虫,以及鹿、叉角羚等。它们像大部分的猫科一样是有领域的,多是独自生活,不过仍有一些领域是重叠的。它们使用多种方法来标示疆界,包括爪痕、尿液及粪便等。短尾猫于冬天至春天期间生育,妊娠期为两个月。

由于毛皮价值极高,受其经济利益驱动,短尾猫经常被人类猎杀,但其数量却没有显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