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高超的猎手:猫科动物
7853200000007

第7章 庞大的族群——猫科动物分类(6)

一般以大型有蹄哺乳动物为食,比如鹿、母牛等。捕猎方式采取近距离的突袭,在扑向猎物之前会尽量接近猎物。它一般咬断猎物的颈椎骨和头骨使猎物迅速致死。这时候它们一般先将捕获的食物拖到比较隐蔽的地方,然后悠闲地进食,一般从猎物的臀部开始。饱餐一顿之后它们会走向溪流或者其他水源,躺在水中或站在水中喝水,“肉足水饱”之后便是睡觉。里海虎一般3~4岁即发育到性成熟。雌虎一次产崽3~4只,一般情况下存活下来的不超过两只,死掉的和瘦弱的虎崽会被雌虎吃掉。

1979年,在印度召开的保护老虎国际会议宣布,作为里海虎分支的新疆虎已于1916年灭绝。但直到今天,新疆虎的身份、灭绝原因,以及灭绝时间仍然悬而未解,加之最近几年不断有新疆虎重现的传闻,人们更是对新疆虎是否灭绝产生了疑问。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公认,里海虎已灭绝。

4.百兽之王——狮子

(1)非洲狮

狮子是猫科中最大的动物,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非洲狮被人们誉为“兽中之王”,这不是因为它的凶猛和巨大,而是因为它那洪亮的吼声和威武的雄姿。可以说,非洲狮气压群雄,处处都有王者风范。

雄狮长着满头满颈黄褐色的鬣(liè)毛,使得本来就大而阔的头脸更加阔大了。再加上它长5厘米~6厘米的犬齿及一套像剪刀似的白齿,长有角质倒刺的舌头,锋利的爪子,有震撼大地的狮子吼,足以使百兽敬而远之。狮子力气很大,一口能咬断角马的脖子,一掌能劈断斑马的颈椎,一耳光能打碎豪猪的头骨。但碰到雄壮的野牛,则要花一番力气,除非两只以上的狮子合作,才能将野牛制伏。雌狮没有鬣毛,没有雄狮英俊,但性情残忍,负责90%的猎食工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雄狮很懒,一般时间它们不会出去捕食猎物。所以为了生存,雌狮就担负起了捕猎的艰巨任务。

狮子的“组织纪律性”很强,它们经常十余只甚至二三十只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家族。最有战斗力的雄狮被推为“首领”,其余的狮子都会听它指挥。它们这种“家族制”对于猎食很有利。一只有经验的雄狮,从上风处向一群猎物接近,并不停地吼叫,驱赶猎物。猎物吓得赶紧向相反的方向逃跑,然而,它们所逃向的平安之地正是雌狮和其他雄狮埋伏好的地方。于是,斑马、羚羊这些可怜的动物就成了狮子家族的美餐。这便是非洲狮独特的捕食技术。

小狮子生下来,只有1千克~1.5千克重,身上还有斑点,靠吃母亲的奶长大。它们从小在一起生活、成长,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母狮允许其他母狮新生的幼狮吃自己的奶,这在哺乳动物中是很少见的。幼小的狮子并不是天生会捕猎,而是从小跟随父母不断学习。等到10个月后犬齿长成,小狮子会横冲直闯,自由活动,它的父母在一旁观看,必要时才帮一手。到了两岁,这小家伙就可以单独捕获一匹小斑马了。

(2)美洲狮

美洲狮是一种大型猫科动物,非常凶猛,对于猎物也相当残暴。

但是令人很奇怪的是,如此凶猛的美洲狮竟然不会伤人,即使受到伤害也极少反扑,所以在美洲民间非洲狮有“人类之友”的称号。

但是,们对人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它们见到人常常会突然从树丛里或山隙间窜出来,尾随在后,像宠物尾随主人一样。但当你转身时,它们会迅速躲起来;而当你继续向前走时,它们又会跟着你,很像和你在玩游戏。

美洲狮体形优美,毛色变化很大,从浅黄到浅红褐色;耳和尾尖深色,臀部和腹部白色。

美洲狮颈部没有像非洲雄狮的鬣毛,看上去很像非洲的母狮,因此也有人把它们叫做“山狮”。但是美洲狮的面部很像猫,因此又被称为“山猫”。美洲狮在自然界可谓多才多艺,它们能上树、下水,也能纵跳和偷袭,并极善攀缘。它们一跃,可以有12米远;往上一跳,可跳到4米高的树枝上;向下一冲,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从6层高的楼房上跳下去,甚至能够从几十米高的树顶上直达地面。这些技能都是美洲狮猎食的有力法宝。

美洲狮可谓是猫科动物中的“杂食家”。

它们的食物包括野生动物的兔、羊、鹿,也吃蚂蚁、鼠类、鸟类、鸟蛋等,在饥饿时也会盗食家畜家禽;甚至连最难对付的犰狳、豪猪和臭鼬,美洲狮也能迫使它们就范。如果美洲狮捕捉到的猎物比较多,它们就把剩余的食物藏在树上,等以后饥饿时再食用。

美洲狮的分布北到加拿大育空河流域,南到南美洲的最南端,纵跨纬度110°。从海平面起到海拔4200米的高原,均有美洲狮的足迹。美洲狮的栖息环境也非常多样化,森林、草原、戈壁、山地、沼泽等都有分布。

(3)亚洲狮

亚洲狮又称印度狮,仅产在印度西部,是唯一生活在非洲以外的一种狮子。

与非洲狮相比,亚洲狮身躯略小,体长1.2米~1.7米,体重100千克~200千克。亚洲狮的雄狮不但脖子长有长长的鬃毛,在它的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长毛,而它的尾端球状毛也较大。

亚洲狮喜欢成群生活,经常会集体捕食,但大多是母狮捕食,公狮坐享其成。

这是狮群中最不公平的“阶级”等级,相当于“男尊女卑”。它们由一头狮子将猎物赶到其他狮子的下风,然后一起扑向猎物。它们吃饱后需要大量喝水。亚洲狮生活的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很少,时常出现干旱,因此捕食后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水源。这种恶劣的环境不但使亚洲狮饮水困难,就连它们的猎物也会很少。幼子成活率低,也是饮水及食物不足所致。

在印度,当地的人把狮子视为“圣物”,从来不会干涉亚洲狮的生活。即使狮子因为食物短缺跑到人类居住区捕食家畜,当地的人也不对它们进行捕杀。但是,这样的生活没有延续多久,狮子就遭受了厄运。印度在1757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后,殖民者对亚洲狮进行大规模的捕杀,以猎杀亚洲狮为娱乐。

到了1900年,在人类100多年的捕杀之下,亚洲狮已经十分稀少。

此时一些动物保护者开始宣布要保护亚洲狮,但仍有不法分子偷偷进行捕杀。到1908年,亚洲狮只剩下最后13只,为了不让它们彻底走向灭绝,人们把它们全部捕捉进行人工饲养,从此亚洲狮在野外消失了。人们为了使亚洲狮更好地生存和繁殖,又把它们放到了印度西部的吉尔森林中,并建立了保护区。目前在野外生活的亚洲狮已于1908年灭绝。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将自己的伙伴迫害致灭亡。

5.混血儿——狮虎兽

狮虎兽是狮子和老虎交配产生的后代,身躯庞大。据动物专家介绍,雄虎与母狮交配,生产下的后代叫虎狮兽;母虎与雄狮交配生产下的后代叫狮虎兽。据了解,目前国内仅有一只名叫“利利”的狮虎兽,来自法国,落户在四川雅安碧峰峡生态动物园。

虎、狮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物种群。狮子是群居动物,老少三代可同在一起生活;老虎是独居的,一般是分笼喂食,否则会因争抢食物而相互撕咬。狮与虎可能会在一起玩耍,但相恋、怀孕的概率极低,即使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虎、狮受孕的机会也仅为1%~2%。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存活的虎狮兽和狮虎兽只有8~10只。

狮子和老虎交配产生的后代身躯庞大,样貌与狮子相似,但身上长有虎纹,拥有两者的各种兽性优点。它们和老虎一样,喜欢游泳。

在自然环境中狮和虎的栖息地很少重叠,狮虎兽主要是人类影响或主使之下的产物。狮虎兽的体型比狮或虎都要大,原因是雌性狮及雄性虎会把控制生长的遗传基因传给后代。狮虎兽因为并非雄虎与雌狮的后代,缺少了这一基因,所以生长不受控制。狮虎兽从出生起会不断生长,直至它的身体不能承受为止。

第三节奔跑如风——猎豹亚科

1.什么是猎豹亚科

猎豹亚科是猫科的一种亚科,是自然界的动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猎豹现存仅一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也见于印度和中东地区,其中印度的亚洲猎豹已经灭绝,其他地区的猎豹也处于濒危状态。

猎豹的爪子虽然不能伸缩,但能起到“跑鞋”的作用,这在现存的猫科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猎豹的奔跑速度虽快,但是耐力不好,不能坚持长时间的奔跑,只能称之为短跑冠军。

因此虽然速度要超过其他所有动物,但它并不是每次都能捕到猎物。

2.灭绝了的亚洲猎豹

亚洲猎豹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中东地区。因为性情温顺的缘故,很早以前就有人到野外大量捕捉小猎豹来喂养,但是存活很难。在当时,拥有训练有素的猎豹是那些达官显贵们的一种富贵象征,许多有钱有权的人家里都养有猎豹,有的甚至养有几十只。但是猎豹在当时人工饲养下根本不会繁殖。因此,人工饲养需要到野外去捕捉。还有的人为了获取亚洲猎豹的皮毛而大量捕杀它们。所以野生的亚洲猎豹越来越少,再加上在当时人类大规模地开垦丛林、草原等,使猎豹赖以生存的地方日益遭到破坏。

栖息地的丧失使它们失去了合适的猎物,这样更造成了亚洲猎豹的快速灭亡。此后的很多年,人们很少能看见野生的亚洲猎豹。据文献记载,最后一次发现亚洲猎豹是在1948年的印度南部。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亚洲猎豹。现在公认亚洲猎豹在1948年灭绝。

亚洲猎豹的皮毛短而粗糙,为棕褐色,并夹杂着小而圆的黑斑。

它的头比一般的猫科动物要小,但腿特别长,躯体较瘦。其最大特点是鼻子两侧从眼角至嘴角各有一道黑色条纹,它们一般体长是1.4米~1.5米,尾长0.6米~0.75米,高约1米,体重一般在50公斤~60公斤。主要栖息在半干旱沙漠或空旷草原和浓密的丛林中,其捕食猎物的本领是猫科动物中最像狗的一种。它捕食猎物就是靠其冲刺的速度快,一般情况下,羚羊、鸵鸟等很难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