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高超的猎手:猫科动物
7853200000004

第4章 庞大的族群——猫科动物分类(3)

非洲野猫以捕捉鼠和其他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有时也会吃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和昆虫。

野猫的捕猎方法是慢慢地接近猎物,到达距离猎物约1米时,展开突然袭击。在面对敌人时,非洲野猫会竖起毛发,使自己看起来身型较大,以恐吓对手。

(4)沙漠中的冠军——沙猫

沙猫是最小的猫科动物之一,体重一般只有2.3千克左右。腿短,头部比例大,耳大。皮毛柔软浓密,体色接近于沙的颜色,腿部有黑色的带状条纹。沙猫脚底的肉垫很厚,而且有浓密的毛,适合它们阻隔热得发烫的地表高温。当地表最高温度达到摄氏124℃,远高于水的沸点,它们也不害怕。除了有一对大耳朵外,沙猫的内耳也非常发达,它们能听到沙漠中细小的声音。

沙猫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带。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干旱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和巴基斯坦。沙猫不擅长攀爬跳跃,不过它们挖洞的本领十分高超。沙猫是独居动物。沙猫的叫声类似于家猫的咪咪声。

尽管沙猫的天敌有带毒的蛇、猛禽、野狗等,但是沙猫被誉为猫科中的捕蛇冠军。

(5)英俊潇洒——丛林猫

丛林猫是长相英俊的中小型猫科动物。丛林猫又叫麻狸、狸猫。

体形比家猫大,全身的毛色较为一致,缺乏明显的斑纹;背部呈棕灰色或沙黄色,背部的中线处为深棕色,腹面为淡沙黄色。四肢较背部的毛色浅,后肢和臀部具有2~4条模糊的横纹。尾巴的末端为棕黑色,有3~4条不显着的黑色半环。眼睛的周围有黄白色的纹,耳朵的背面为粉红棕色;耳尖,为褐色,上面也有一簇稀疏的短毛,但没有猞猁那样长而显着。

丛林猫的分布比较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等地,在国外见于亚洲中西部地区。

(6)“勇猛的猎人”——黑足猫

黑足猫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的足底有黑色的标记。

它是最小的猫科动物之一,最大的雄性体重也只有2千克~3千克,雄性比雌性大31%。

可别小看黑足猫的个头小,捕起猎来的那个勇猛劲头是其他类型的猫没法比的。有人看到这些独来独往的小东西攻击比自身体型大4倍的小羊。进攻的时候它们会跳起一口咬住小羊的喉管,直到小羊的静脉被它的利牙穿透才会松口,享受美食。这与猎豹的捕食方式相似。在黑足猫生活地方的人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这些小东西能吃掉一头长颈鹿!虽说传闻一定有夸大的成分,不过由此可窥见它们的勇猛顽强的兽性。

黑足猫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鼠类、鸟类、爬行动物以及它们的卵。它们的食谱中50%是各种蜘蛛,雄性能捕捉野兔。

黑足猫一个晚上能吃掉相当于它们体重1/5的食物,有时也会将食物保存起来。

黑足猫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戈壁、半沙漠等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等国。

黑足猫的皮毛呈淡棕黄色,不同的个体从肩部、尾部到腿部都有黑色的条纹。

(7)和SARS有关的猫——果子狸

果子狸也叫花面狸、白鼻狗、花面棕榈猫等,体长48厘米~50厘米。属于猫科一族。身体的颜色主要是黄灰褐色,头部色较黑,眼下及耳下长有白斑,背部体毛灰棕色。尾巴较长,大约是体长的2/3。

果子狸野外分布在中国华北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近年来也有很多人工饲养果子狸。

果子狸为夜行性动物。主要栖息在森林、灌木丛、岩洞、树洞或土穴中,偶尔也会在开垦地出现。在黄昏、夜间和日出前活动,善于攀援。食物比较杂,除了鼠类、昆虫、蛙、鸟、蜗牛外,颇喜食多汁的果类;以野果和谷物为主食,也食树枝叶,还到果园中吃水果,偶尔也会吃自己的粪便。

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常被人们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正是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即“非典”)。现在,因为有不利的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与果子狸关系密切,致使果子狸在中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宰杀。

但是也有人认为,有关证据不足以证明它是“非典”的传染源。

(8)拥有色彩斑斓的外衣——金猫

金猫也叫亚洲金猫。金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体长90厘米,尾长50厘米,体重12千克~16千克之间。

金猫的体色多样,主要有三类色型:红色金猫,背毛红棕色,所以商品名称叫“红春豹”;灰色金猫,毛色是以灰棕色为主,故称“芝麻豹”;灰棕色色型背部有斑纹者,俗称“狸豹”。另外在几种金猫的体型毛色间还有很多过渡类型。此外,还有近黑色的黑金猫。

金猫除了在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余时间都是独居,行踪比较诡秘。属夜行性动物,一般在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居多,白天栖息在树上洞穴内,夜间下地活动。但在冬季常有白天活动的现象。

金猫能捕食黄麂、毛冠鹿、麝等偶蹄类,但主要以各种体型较大的啮齿动物为食,也捕食地面较大的雉科鸟类、野兔等动物。喜欢在地面上捕食,但也能攀爬到高处。金猫还会成对地捕捉比较大的动物。这属于金猫的一种生活习惯。

(9)能吃牛的猫——亚洲金猫

亚洲金猫和非洲金猫是亲戚,尽管它们之间相隔很远但仍具有相当多的相似性。亚洲金猫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里。

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及东南亚一带,包括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苏门达腊群岛等地。在国内主要集中在陕西及长江以南各省区,包括西藏。

成年的亚洲金猫长75厘米~85厘米,包括长40厘米~48厘米的尾巴,四肢较长。以捕捉鸟类和小的哺乳动物为生。据传也可以捕捉相当大的动物,曾有吃掉小牛的记录。雌猫一次生产2~3只小猫,窝一般安放在树洞或隐蔽的洞穴里。

亚洲金猫的背部皮毛是红褐色,但比非洲金猫的颜色更深一些。腹部颜色较淡,脸上有白色和黑色的斑纹。亚洲金猫的色彩变化较大,有些是褐色或灰色。例如,中国产的亚洲金猫就有黑色斑纹。

(10)数量稀少的婆罗洲金猫

一直以来,婆罗洲金猫对人类来说都是颇为神秘的猫科动物。

因为有关它们的情况只是来源于人们种种说法,而没有人真正在野外见过它们。因为其种类相当稀少,且濒临灭绝。

直到1992年,婆罗洲的猎人偶然捕获到了一只成年雌性婆罗洲金猫。被送到当地的博物馆时,它已濒临死亡。尽管这只罕有的婆罗洲金猫最终也没能坚强地活过来,不过这为生物学家第一次提供了近距离观察这种动物的机会,同时也为生物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实物。

在1998年12月,BBC野生动植物杂志首次公布了婆罗洲金猫的活体照片。这张公布的照片乍一看去和亚洲金猫非常相似,就是要比亚洲金猫稍微小了一些,于是有人怀疑这张照片就是亚洲金猫在这个海岛上体型较小的亚种。但科学界对1992年的样本血液做了基因分析后,可以确定它们属于新的种类。

婆罗洲金猫的个头和家猫差不多大,体长53厘米~67厘米,尾巴较长。它们的毛色分两种,大部分的婆罗洲金猫毛色是栗红色,上面隐约点缀着黑色斑纹。它腹部和四肢内侧的毛色是较浅的黄棕色,毛皮上还有些黑色的小斑点。还有一种是灰色,数量应该较少。

近来由于森林被砍伐和人类居住地持续扩充等原因,使这些本来数量稀少且神秘的小动物栖息场所日渐缩小,直接破坏了它们的家园。现在有很多人质疑:长此下去,我们以后还会看到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吗?

(11)薮(sǒu)猫——像鹿一样的“狼”

薮猫在西班牙语中被叫做“像鹿一样的狼”,可见薮猫的长相确实是“超凡脱俗”:纤细的身体,修长的四肢,颀长美丽的脖子,外加一对紧密相靠的超大耳朵。

薮猫的个头和狞猫差不多,体长67厘米~100厘米。它们的四肢将近1米,这在它们猫科成员当中可谓是相当长了。但是薮猫的尾巴较短,竟然还不到身长的1/3,尾巴上有黑色的环纹装饰。薮猫全身上下最有特点的当属它的耳朵了。薮猫的耳朵长的位置比较高,而且两耳距离也很近;耳背毛色黑白相间,看上去很不像猫,而像一只狼。

大部分的薮猫浑身沙黄或红棕色,身上布满黑色的斑纹或斑点,腹部的颜色偏白。在西非的薮猫身上的斑点比较小,斑点也不那么明显。归纳说来,来自湿润地区的薮猫斑点更为精巧,而较为干旱地区的薮猫斑点则比较大。

(12)和猞猁相像的狞猫

狞猫因为和猞猁长相很相似,所以有时被人称作沙漠猞猁或非洲猞猁。它们都长着又大又尖的耳朵,大耳朵上都有长长的黑色丛毛。

但狞猫和猞猁并不是物种相近的动物。从体形上比较,狞猫的个头要小于猞猁,狞猫体长60厘米~95厘米,且身形瘦长,四肢纤细,它们的尾巴也比猞猁长,大约有身长的1/3。狞猫的毛色一般是浅黄棕或深红棕色,腹部、眼睛四周以及下巴的毛发则是白色的。同时,眼角还有一条细细的黑线,一直延伸到鼻子的上方。

狞猫的大耳朵背面是黑色。

狞猫身手矫健而且跳跃能力极强,能捕捉降落或起飞时的鸟类。

栖息在干燥的旷野,也有在山区、树丛和沙漠活动的踪迹。白天躺在洞穴中,半夜外出觅食,主要食物如跳鼠、沙兔、地松鼠、岩狸等动物。狞猫有时会像豹子一样,把比较大的猎物拖到低矮的树枝上慢慢享用。这样的食物通常能够它们吃几天的。不仅如此,狞猫有时候发出的叫声如同豹子,这样在遇到天敌的时候依靠其特殊的叫声很容易吓退敌人。

(13)拥有科学家名字的乔氏猫

乔氏猫的名字来源于19世纪初到南美旅行的法国人乔弗里·西莱尔先生,是他首先发现了这种猫,并以此来命名。乔氏猫分布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巴西南部和巴拉圭等国家的森林和丛林地带。

乔氏猫体形和家猫差不多大。身体的颜色是金黄色,全身布满黑色斑点。它们耳朵的位置较其他猫比起来更靠后,由此推断它们可能更具有进攻性。它们眼睛的比例较大,并且处在脸部较低的位置,所以眼鼻基本是“V”字形排列,而不是其他大多数猫类的“U”字形,这使它们的头部看起来很宽。

乔氏猫属于夜行性动物,也是典型的树栖动物。主要食物是小鸟、蜥蜴、昆虫等。

(14)最小的猫科动物——锈斑豹猫

锈斑豹猫是猫科动物家族个头儿最小的,体长只有35厘米~48厘米,体重只有1千克~1.5千克,和一只普通家猫差不多。

锈斑豹猫主要生活在印度半岛南部和斯里兰卡一带。一般会在海拔2100米左右的高山森林里栖息。

锈斑豹猫身材修长,四肢较短,脚趾的肉垫是黑色。尾巴较长,大约是身长的一半,也没有明显的斑纹。

它们身体的颜色以灰色为主,身上纵向会有几道红褐色的斑纹或斑点,四肢外侧和胸部也有几条水平的条纹。它们的下巴、四肢内侧和胸腹部都是白色的。它们长有一对明亮的大眼睛,眼睛四周还绘有一圈白色的眼线。

锈斑豹猫属于夜行性动物,喜欢在树上生活,一般以鼠类和鸟类为主要食物。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森林严重破坏,导致锈斑豹猫栖息地的丧失,从而使它们的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15)草原斑猫不只是生活在草原

草原斑猫也叫野猫、沙漠斑猫、土狸子,体形比家猫大,体长50厘米~70厘米;尾长25厘米~35厘米,几乎正好是体长的一半;体重约8千克,看上去显得比较粗壮。

草原斑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省区。主要栖息在由柽柳、拐枣、麻黄、甘草、野麻等组成的灌木和半灌木荒漠,由芦苇和拂子茅等组成的芦苇草甸和林间生长有柽柳灌丛的胡杨林,以及草原、沼泽地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盆地或低地山区森林地带。所以说草原斑猫不仅栖息在草原上,在沙漠中也有分布。斑猫身体的颜色主要是淡沙黄色或沙灰色,腹部为淡黄灰色。全身都具有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棕黑色斑块或横纹,耳尖略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上面有5~6条棕黑色横纹,尾巴的下面是白色。

草原斑猫喜欢独居,一般在夜间、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隐匿于树穴或灌丛中。主要食物是鸟类、蜥蜴和蛙等,也食鱼类和昆虫等。

行动敏捷,善于攀爬,潜行隐蔽接近猎物,突然捕食。

(16)与虎同“形”——虎猫

虎猫分布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到阿根廷北部的美洲地区。成年的虎猫身长90厘米~130厘米,不包括30厘米~40厘米长的尾巴;体重11千克~16千克。

雌虎猫体型比雄虎猫要小。虎猫背上的颜色有白色、茶色、黄色和灰色多种。头上有小黑点。脸颊上有两条黑带。背上有4~5条黑色条纹。身上有像链条一样的黑色图案。腹部呈白色,上面有黑点。尾巴上也有黑色的条纹和斑点。从外形上来看,像一个微型的老虎。

虎猫栖息在森林、草原和丛林之中,善于爬树。它们一般是晚上出来捕食,吃一些小到中等大小的哺乳动物,如鸟、鱼和爬行动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

小虎猫生下来的时候虽然很黑,但身上已经有像大虎猫一样的条纹。

虎猫较易接受人的饲养,但成年的虎猫脾气暴躁,很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