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之间互相猜忌,互相防范,本来很好的朋友,往往因为一方告发了另一方而双双心灵受伤。
《北京青年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怪事:为了严肃班级纪律,哈尔滨市某党校的老师竟然想出了一个刺激学生举报的“高招”:重金奖励举报者,凡举报一名违反班级纪律的同学,被举报者罚款5元,举报者提成3元,留下2元做班费。在金钱的刺激下,该班举报者骤然增多,很多同学因为举报而发了一笔小财。
该校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自学校宣布这一政策后,学生可乐坏了,举报一个就可以得到3元钱啊!”但是,也有的同学心里感到很不安,他们说:“现在我们上课都提心吊胆的,唯恐自己一不小心说话了被举报,即使同学向我借一支笔,我都不敢说话,怕被人告诉老师。”“要是被罚了钱,我们也不敢直接跟父母要,只好撒谎!”“现在说话的人比以前少了,因为打‘小报告’的人多了!很多举报别人的同学拿到钱以后就买了好吃的。”
据报道,被举报的同学对举报者不满,便在课后报复,因此同学之间矛盾较多。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有的老师找班干部监视班里的同学,虽然他们很少深入班级,却对班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有的父母也对孩子说,有情况及时告诉老师,老师才会喜欢你。成年人常常觉得让孩子这样做是有好处的,要么获得老师的信任,要么获得一些别的利益,比如入队、入团、评上三好等等。事实上,孩子在面临这些事情的时候感觉并不好。
四川成都的李镇西老师曾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他的学校里有位从外校转来的女生曾经深感告密之苦。那位女生对他说:
我在原来的学校里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但我却不喜欢我的班主任。因为她总喜欢在班上安插“间谍”――这些“间谍”其实就是我们班上的同学。
本来嘛,大家都是同学,可一旦接受了老师的“重托”当上“间谍”,就俨然成了“地下党员”:谁上课说小话了?谁在课余说老师的坏话了?谁在自习课上偷偷下“五子棋”了?等等,都得暗中细细观察,然后向老师汇报。最初担任“间谍”的大都是班干部,后来同学们渐渐知道了他们的“特殊任务”,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于是,班主任便在普通同学中发展“间谍”。这样一来,同学之间都互相猜忌,互相防范,本来很好的朋友,往往因为一方告发了另一方而中断了友谊。
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在班上很不起眼,所以也曾被老师“信任”。有一次,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对我说了一大堆“关心集体”、“主持正义”的道理,然后就说:“你负责自习课暗中记违纪同学的名字,然后,将这些名字写成字条,悄悄塞在我这本书里面。”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她办公桌上的一本厚厚的词典。
师命不可违啊!但一想到我将充当告密者,就感到恶心,我实在不愿做这样的小人!怎么办?当天晚上,我在作业本上给老师写了一封短信,大意就是说我眼睛近视,课堂上看不清远处的同学,所以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结果第二天,我再被老师叫进办公室时,她把我狠狠批评了一顿,第一句就是“你说你眼睛近视看不清,可你的学习为什么那么好?我没见你戴眼镜啊!”她又说我毫无起码的正义感,最后她说:“你实在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请千万别对任何同学说这件事。”我后来真的做到了没对班上任何人说这件事,但对我爸爸说了,爸爸说我做得对。然而,我却得罪了班主任。她对我明显冷淡,还常常在班上说什么“一个人不能只管自己的学习,而不管班上的事”、“有才无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的”之类的话。我申请入团已经很久了,可每次都被她以“没有正义感”而卡下来。
李镇西老师讲起这件事的时候说:“在我的教育中,我从来就反对学生给我打小报告。对每一届班委干部,我都当着全班同学说:‘我不许任何班委干部给我打小报告!因为班干部是同学们的公仆,也是同学们的朋友!’我这样对班干部说:‘班上出现了什么纪律问题,你们按《班规》办就是了。只要你们解决了问题,不必向我汇报。动辄给我汇报同学的不良表现,这既说明你们无能,又影响你们在同学们中的形象,反而不利于你们工作。’但是我同时在班级里说:‘如果出现了重大的违纪现象,或其他严重的偶发事件,当学校下来调查的时候,任何知道情况的同学都应如实反映情况。――但这已经不是小报告了,而是大报告。所以,我班的班干部从没有给我‘汇报’的习惯,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自然就十分真诚和谐。”
可以说,李镇西老师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教师或父母学习、思考的。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为什么不允许学生给他打小报告?我想并不是老师不想了解情况,而是老师能够为学生的心灵健康着想。
一些老师鼓励学生打小报告,从其内心分析,我相信老师并没有什么恶意,他们也是希望更详尽地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们的真实心理状况。但是,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让学生打小报告,触犯了学生的尊严,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尊重。而且,教师这样做,还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比如,这样做会使学生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会对周围的环境草木皆兵,总觉得自己的行为处于被严密监视的状态。试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感受到快乐、自由吗?如果时间久了,也许还会在学生中形成心理阴影,使学生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处处设防。我想这绝对不是教师所想要的结果。而且,这样做,教师很难培养一个真正团结的、进步的班集体。
怎样让孩子少“告密”,维护幼小心灵的纯真?提出下列建议:
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父母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很重要,不要在家里、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唠叨同事、邻居的“不是”,也不要对同事和邻居表面一个样儿、背后一个样儿。这样做,等于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榜样,让他们知道对人可以两面三刀。
分析告状原因。孩子告状大多是有原因的。比如,有的孩子是想表现自己,因为平时没有表现的机会,便会找老师汇报一些情况,以引起老师的注意;也有的孩子是想做某件事情,但他又不敢,当他看到别人做了就去汇报,想看看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如果老师允许,他也会去做,如果老师批评了别人,他就会庆幸自己明智;也有的孩子的确是受了委屈,或者因为他是班干部,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这时他们都会向老师告状的。所以,老师要具体分析告状学生的情况,具体对待,引导学生学会处理问题。
耐心倾听孩子讲话。如果父母或教师能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信他们会减少告状的机会。因此,减少告状的好办法是老师、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有机会讲心里话,这样他们就会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从而减少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