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在教育上使用这种推论未必合适。
哪一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当孩子对您的“志向”感到痛苦的时候,您该怎样做呢?
先给读者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涉及两位优秀的父亲。
一位父亲是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他任教的高中是北京市重点高中。自然,李金海也特别希望女儿读重点高中,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可是,他发现女儿性格外向,爱唱歌跳舞,爱打架子鼓,有些坐不住,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刚开始,他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生气、着急、上火,也和大家一样逼着女儿学习,不许她看电视,不许她弹琴,不许她玩。他还拉下脸来请了家教给孩子补课,当然也陪读过。但是,他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孩子的成绩顶多也是及格。而且,更令他感到痛苦的是,全家都因此生活得很难受。他描述那时的生活说:“由于学习不好,孩子自己很压抑,不爱唱了,不爱跳了,也不敢唱了,笑容也少了。我也很压抑,整天都生活得很疲惫,本来工作就忙,还要盯着孩子的学习,还要去求人给孩子补课。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全家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爱发脾气,烦躁,矛盾也比以前多了。”
在痛苦的压力之下,李金海终于和女儿达成了一致的选择:放弃上重点高中,进入职业高中。这样选择是存在很大压力的。《少年儿童研究》的记者孙宏艳前来采访时,问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否很不容易,他说:“是的。很有压力,这份压力到现在还有。许多人都说我,对我的行为不理解。有人说,您是重点学校的校长,让孩子留在本校是名正言顺的。”
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把女儿留在重点高中呢?李金海分析了女儿的具体情况。他发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智力上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为规范或性格决定的。如果再让她整天熬夜,星期天也不许出去玩,非要她考大学,对她来说可能很痛苦。而且,对做父母的来说也是件痛苦不堪的事情。所以,他们毅然选择了职业高中,读会计专业。
李金海欣慰地谈起了后来的情况:
她后来到了计划统计学校。在那里,学校的课程和她的能力很匹配,她的学习也因此轻松了不少,那时她真的很快乐,天天都是唱着歌走,又唱着歌回家。而且,她活泼的性格也得到了“松绑”,她还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更重要的是她的自信心也开始恢复。以前,她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在职高,她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入了团,那时我真的觉得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孩子上了职高以后,我觉得我们家的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当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指精神上的。我们家也因为退了一步而整天充满了快乐。
李金海的女儿从职高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做小职员,每天都很快乐,还在北京银行系统技能竞赛中荣获第6名的好成绩,并荣获银行技术能手称号。为了参加银行系统的比赛,她参加了一些集训,很累也很苦,但她一点也不觉得,打算盘、数钞票、用计算机,手指都磨出了泡,但这种苦不是一种无奈的苦,她觉得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一个重点高中的校长,竟然让女儿上了职业高中,李校长是怎样想的呢?他是否把自己的女儿和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比过呢?他说:
将来她的发展、前途也许不如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赚钱多、地位高,但我觉得中国有十几亿人呢,真正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才有多少?所以我们必须现实一些。每个人只要在社会这部大机器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正常地运转,只要孩子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就足够了。如果真是一块金子,也很难被掩盖。可以坦率地说,我在中学时期也是一个很平庸的学生,我所从事的职业也非常平凡,从学校毕业以后我就一直做中学教师。
过去我们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我认为教育上使用这种理论是不太合适的。尤其在培养孩子、塑造孩子方面,并非只要功夫深,就什么目标都能达到。人的智力、能力、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心灵手巧,这样的孩子适合做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工作;也有的孩子抽象思维比较好,这样的孩子考试成绩就比较好;还有的孩子想象力比较丰富,更适合做一些研究工作。父母或教师不能刻意地按照自己规定的目标去要求他,不能您想让他成为什么人他就成为什么人。用俗话说,他就不是这块材料,这样的孩子您即使把他磨成了针,他也还是当不了科学家。
第二位父亲是一个主任医师,名叫陈福坤。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曾经是浙江省理科高考“状元”,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工程专业毕业生,后来去了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女儿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又攻读硕士研究生,如今留校任教。陈医生谈到,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都很喜欢读书,而且心很静,确实是读书和做学问的料。因此,他们夫妻俩也常常鼓励她们多学习。尤其是大女儿十分偏爱做学问。1994年她身患重病,在国内治病休养两年后,仍要去读博士学位,做父亲的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因为在女儿看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陈医生也谈到了他的儿子。他说儿子与两个姐姐不一样,到读高中时,贪玩静不下心来的情况日益暴露。陈福坤也试图引导和教育,但收效不大。儿子在高考时,仅10多分之差没有上线。开始,陈福坤决定让儿子补习一年再考。但补习了三个月之后,他发现儿子实在没有兴趣,于是便决定尊重儿子的选择,让儿子参加工作,在市人民医院搞医疗器械维修。这份工作儿子很喜欢,工作起来踏踏实实,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现在,每当谈起当时的情况,儿子都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觉得父母当初非常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说起自己的家庭教育,陈医生说:“对孩子未来发展上,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鼓励和引导其成长。孩子确实是块读书的料,作为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读上去。孩子不具备升学的条件,千万不能逼,我们只能鼓励孩子上进,尊重孩子选择。另外,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失败,面对困难。记得儿子当时考不上大学也很丧气,认为两个姐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而自己连普通大学都没有考上。我们就与儿子沟通,千方百计减轻儿子的精神负担,讲明一个人成才不只是上大学一座‘独木桥’,只要努力,脚下有路千万条,应以平常心来看待成才。”
两位父亲可以说都是智者。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尊重了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和谐的家庭,幸福的孩子。因此我说,教育应该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有的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当成孩子的理想,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很有可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怎样尊重孩子,让教育真正解放孩子?提出下列建议:
把孩子从重点学校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点学校固然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未必每个孩子都适合去重点学校。如果孩子在重点学校读书有困难的话,父母不必非要出大把的钞票让孩子去受罪。考试是重要的,学历也是重要的,但比考试和学历更重要的是人格,是使人能够获得真正幸福的健康人格。
把孩子从分数和名次中解放出来。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还存在,因此彻底摆脱分数与名次的压力还是有些难度。所以父母要端正观念,并与孩子逐步形成共识:只要努力了,即使没有考好也不必太在意。奋斗者的脚下总是有路可走的。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实质是人格教育,人格的重要内容是情感教育。父母要尽可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使生活丰富多彩,而绝不要整天谈论学习成绩与升学。生活经验证明,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前途的选择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真正解放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只有彻底尊重了他们,才能使他们远离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