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7852600000001

第1章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与其教育孩子的水平不完全是一回事。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安徽省某重点中学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班干部,在春节之后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竟然离家出走了。她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是机关干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是该市的离休干部。当记者问这位好学生为什么离家出走时,孩子的爸爸赶紧检讨说:“都是我们不好,老让孩子学习,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可他们的孩子却摇头说不对。孩子说,她离家出走,只是想自己好好地活一回,因为父母对她的管束实在太多了。她还说,班里和她有同样想法的学生还有许多。孩子的话,令父母目瞪口呆。

可见,有些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成年人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也不了解成年人的可笑的事情:

朱德曾长期担任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当一位老师举起一张朱德的照片问孩子:“总司令在井冈山时不吃猪肉是为了什么?”

许多孩子说:“减肥。”

在《高玉宝》一书中,作者写下了地主为让雇工们早起干活而学鸡叫的故事。当一位老师给孩子讲半夜鸡叫的故事时,孩子问老师:“地主为什么学鸡叫?”老师说:“为了让长工早点起来干活。”孩子们不解地说:“那为什么不看表?”老师说:“这个地主特别剥削长工,不舍得买表。”孩子们又说:“长工为什么不看自己的表?”孩子的话,同样令老师大跌眼镜。

当然,说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许父母会觉得很委屈:难道我还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孩子是我生的,我对孩子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孩子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我都了如指掌。甚至有的父母会说:孩子是我一手养大的,连他身上哪里有疤我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的确,可以百分之百地相信,父母是爱孩子的。谁都清楚地知道,父母们的文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这些都是帮助父母们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条件。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使人遗憾地发现,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与其教育孩子的水平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父母虽然充满爱心,并且学历很高,也有的父母虽然职位很高,在单位里呼风唤雨,但在教育孩子时却常常是一筹莫展,甚至一败涂地。

有许多父母为孩子费尽了心血,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给他们吃一切可以买到的营养品,给他们穿最好的名牌衣服,然而却谈不上真正了解孩子。

父母不了解孩子,主要因为双方存在一定的差距。首要差距是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外界的感觉和成年人是不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到商场里去,大人觉得商场很热闹,很好玩,而有些孩子却觉得没意思透了,因为他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到大人不断移动的腿。而当父母和孩子去动物园时,孩子玩得津津有味,父母却不觉得动物有什么可看的。另外,两代人在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家庭地位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反差。在生活经历方面,有的父母赶上了“文革”和“上山下乡”,还有的父母正在经历着下岗;在时代背景方面,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而父母们却绝大多数成长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使父母和子女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彼此看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另外,父母们大多生活在一个多子女时代,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绝不像当代独生子女这样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

况且,父母一代大多成长在读写时代,而今天的孩子则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他们可以说是生活在视听时代、网络时代,媒介的巨大影响无疑会给两代人带来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造成代际隔阂的重要原因。

因此,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的父母。当孩子做出大人不能够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训斥或者质问,而是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呢?提出下列建议:

先提高自己的素质。父母朋友可以多听一些教育讲座,多看一些家教书刊,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知识基础,父母才可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也才真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

找到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语言。做朋友是需要许多共同语言的,父母们为了和孩子具有相同的语言,最好能够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电视,一起品足球。当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事,及时帮孩子排忧解难。这样,您才能在生活中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知道您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

做孩子的律师。由于父母和子女的价值观不同,一些父母总想做孩子的法官,总想发现孩子生活中的问题,判孩子一个错。但实际上,只简单地评判孩子的是与非,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们觉得父母总是对自己不放心,总在寻找机会收拾自己。如果孩子存在这样的情绪,您想他们还愿意听父母的话吗?您还能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吗?所以,较好的办法是父母做法官之前先做律师,当您想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先在心里为孩子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