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财务管理精华读本
7849700000002

第2章 现代财务管理概述

经营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业经营者所必备的知识。你的企业盈利吗?盈利的企业一定是由谙熟现代财务管理奥秘的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

——[台湾]邱永汉

核心理念、

1.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的内核

1.1财务与财务管理

1.财务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前者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涉及资金的活动,表明财务的形式特征;后者指财务活动中企业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财务的内容本质。因此,概括说来,企业财务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体现着企业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2.财务活动

财务活动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即筹集、运用和分配资金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它们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与此相适应,企业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又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因此,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不仅要通过实物数量和劳动时间组织核算和管理,而且还必须借助价值形式进行核算和管理。由于对价值形式的利用,在组织生产和进行分配与交换中,就必须存在着筹集、运用和分配资金的活动,它们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部分,从而构成企业的财务活动。

(1)资金筹集

企业资金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用于生产周转和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企业进行生产经济活动,首先必须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来源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所有者投资,形成企业的自有资金;二是通过不同筹资渠道所形成的借入资金。资金的筹集方式具有多样性,企业既可以发行股票、债券,也可以吸收直接投资或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无论何种形式获得的资金,企业都需要为筹资付出代价,如需定期支付股息、红利以及借入资金的还本付息等。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通过不同渠道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这时,资金进入企业,形成了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2)资金运用

资金运用是指企业通过各种资金渠道及具体筹资方式获得必要的生产经营资金后,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资产,分布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体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等。

流动资产是指在生产经营中,价值转移与实体运动并行的资产,按其属性又可分为货币资产、债权资产和存货资产三类。在供应过程中,现金转化为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货币资产即转化为存货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等经过加工转化为在产品直至产成品,则存货资产逐渐增值;在销售过程中,产成品实现销售,存货资产则转化为货币资产,或者通过债权资产的过渡再转化为货币资产。由此形成了从现金到现金的一次循环。由于循环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往复进行,从而形成了流动资金的周转。流动资金的循环期(即流动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依赖于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供应过程和销售回款所需的时间。这里既存在客观上的制约,又取决于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除特殊行业外,大多数工业企业均可在较短的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以内)实现一次循环。因此,这种资金循环被称为短期循环。

固定资产是指在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劳动资料以及为生产经营所提供的场所等,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车辆、仪器仪表及其他设施。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按会计期间所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可以脱离其实物形态,以折旧的形式部分地计入当期费用,并从当期收益中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经过若干个会计期间,随着这种价值补偿的逐渐积累和原固定资产的陈旧以及效率降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用积累起来的固定资产更新准备金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整体更新或改造,以恢复或增加其效能,保证企业简单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固定资产由投资购建开始,按着价值转移、价值补偿、实物更新的顺序所进行的循环,就是固定资金的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构成了固定资金的周转。由于固定资金的循环期不依赖于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是基本上取决于固定资产本身的经济使用年限,所以,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越长,固定资金的循环周期就越长,从固定资金循环周期长这个特点出发,一般将这种资金循环称为资金的长期循环。

无形资产是指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长期发挥作用的权利、技术等特殊性资产,通常可分为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两种类型。知识产权是指经过国家专利机关批准,受国家专利法保护的专利权、商标权、版权、服务标记等权利资产;专有技术是指企业所运用的先进的、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技术及诀窍。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一样,可以长期地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其价值转移方式和价值补偿与固定资产基本相同,因此,无形资产的价值循环也属于资金的长期循环。

以上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同时也是资金的耗费和补偿过程。因为在再生产过程中,资产价值的转移和各项费用的支付,既是资金的循环过程,也是资金的耗费过程,它们集中反映在产品成本中,并在销售产品取得收入后得到补偿。

(3)资金分配

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的货币收入,在支付各项费用和扣除销售税金后,即为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应按规定缴纳所得税,此后对税后利润进行合理分配。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再生产过程还必须借助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形式进行。企业的财务活动就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方面,它是因筹集、运用和分配资金而产生的,它既以货币形态综合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又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

3.财务关系

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体现着企业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称为财务关系,主要是:

(1)企业和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金,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企业的所有者应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履行出资义务,同时在企业实现利润后,则应定期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2)企业和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即企业和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和其他单位之间由于相互购销商品、提供劳务等形成的资金结算关系;企业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借款、还款,以及企业利用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和其他企业、个人之间的借款、还款的资金借贷关系。作为债权人,企业有权要求对方到期支付货款,定期偿还本息;作为债务人,企业则对其债权人承担相同内容的义务。

(3)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通常是以投资者身份将其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单位的股票、债券或与其联营,形成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投资和受资关系。这种关系属所有权性质,企业有权按在受资单位的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参与受资单位的利润分配或经营管理。

①企业和税务机关及行政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按照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具有向国家相应征税机关缴纳各种税金的义务,包括流转税和所得税两部分。另外,企业还应向政府行政部门按规定缴纳相关的税费。

②企业各部门和各级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是企业根据职工劳动的数量、质量和业绩,支付工资、津贴和奖金等发生的资金结算关系。

(4)财务管理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可定义如下: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①财务管理和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a。它是一种价值管理。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侧重使用价值和劳动的管理。例如,产销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消耗等管理;财务管理则侧重价值管理,通过资金、成本、利润等管理,对资金筹集和价值的形成、实现、分配进行管理。

b。它既是组织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前提,又反映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成果。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则集中表现为企业利润,并且通过利润分配实现经营成果的分配。

c。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资金、成本、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指标,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条件、生产经营中的耗费和收回,生产经营的成果及其分配等情况,通过财务指标的综合反映,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再生产活动的进展情况和资金利用情况、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从而加强财务监督,促进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

②财务管理的内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

a。资金筹集和运用的管理,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以及流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管理。

b。资金耗费的管理,即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

c。资金收回的管理,主要是商品销售收入的管理,含产品价格的管理。

d。资金分配的管理,包括企业利润形成和收益分配的管理。

1.2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

财务即与财产物资有关的事物,它有实物财产形式和货币财产形式,对前者的管理称为“物资管理”,对后者的管理称为“财务管理”。货币形式财产的业务就是指用价值量来表示的物资运动,即资金运动(财务活动),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

1.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

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就是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谓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企业中资金从货币形态转到其他资金形态,最终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运动过程。它分为资金筹集、运用、分配三个阶段。

(1)资金筹集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筹集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

所谓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筹措所需资金的过程。企业筹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即企业的资本金和资本公积金;第二种是通过生产经营而形成的积累,即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第三种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即企业的负债。在筹资过程中,既要合理确定筹资总量和时间,选择好筹资渠道和方式,还要降低资金成本,合理确定资金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降低财务风险。

(2)资金运用

资金运用是把筹集到的资金合理地投放到生产经营的各项资产上。资金的运用也就是对各种资产的投放和营运过程。

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兴建房屋、建筑物,购置设备等固定资产;另一方面要使用货币资金购进材料、商品等流动资产。此外,企业还可以进行无形资产的购买或创立,形成无形资产投资;也可以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资产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进行长期投资。

(3)资金分配

资金分配就是将企业取得的经营收益进行分配。企业通过投资过程必然取得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取得的收入首先要用以补偿生产经营耗费,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继续进行;其次要缴纳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税后利润在弥补亏损,提取一般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才能向投资者分配。

资金分配既关系到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又与企业资金运动密切相关。通过资金分配,一部分资金将留在企业,而另一部分资金将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资金规模,还影响到资金的结构,从而又反过来影响到企业的筹资和投资。

资金筹集、运用、分配构成了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

2.财务关系

财务关系就是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与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财务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与投资者、被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利润应按出资比例向投资者进行分配。同样,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也应按其在被投资单位中所占的出资比例分得收益。企业与投资者、被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在性质上属于所有权关系,它是各种财务关系中最基本的财务关系。处理这种财务关系,必须明确划分产权关系,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资金不足时,要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而当资金闲置或出于其他原因,企业会购买其他单位发行的债券,进行债券投资。在销售产品、购买材料时,由于赊销、赊购等原因,也会与购销单位发生应收应付账款。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在性质上属于债权债务关系。处理这种财务关系,必须按合同或协议的要求按期还款、收款,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得以实现。

(3)企业与财税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主要是向税务机关交纳各种税款。税收是国家财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种形式。因此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处理这种财务关系,要求企业按税法规定的税种、税率,及时足额交纳税款。

(4)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实行厂内经济核算制和内部经营责任制的条件下,企业内部各单位相互之间提供产品和劳务也要计价核算,这样既能调动内部各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保证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这种财务关系体现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分工合作的资金结算关系。处理这种财务关系,就是要严格分清各单位的责权利,制订合理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奖惩制度。

(5)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企业要根据职工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向职工支付工资、津贴和资金。这种财务关系体现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按劳分配关系。处理这种财务关系,就是要制订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合理的工资、资金分配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中,一方面企业要处理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各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向企业提出各种要求。

1.3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目标取决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及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要求。因此,确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为实现企业这一目标,人们在不断探索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的提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及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是以产值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下财务活动规律。后来又提出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因未能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以及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因而不能成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最能体现企业经营目的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特点和要求的。

企业价值即指企业本身的价值,是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市场评价。企业价值不同于利润,利润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中所创造价值中的一部分,企业价值也不是指企业账面资产的总价值,由于企业商誉的存在,通常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远远超过账面资产的价值。

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企业的总价值可以用股票市场价值总额来代表,因股票的市场价格体现着投资大众(包括股东本身)对公司价值所作的客观评价。因此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财富最大化也可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其他非股份制企业和非股票上市企业中,企业的资产一般不会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只能靠理论上的公式来进行计量:

V0=n

t=1Pt

(1+i)t≈P1

i

式中,V0为企业价值;Pt为企业t年获得的预期报酬,可用企业的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表示;i为贴现率;t为取得报酬的具体时间;n为取得报酬的持续期间。

根据会计假设,企业是持续经营的,公式中的n可确定为无限大。若企业在持续期间内每年获得的预期报酬均为P,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总价值V0与P成正比,与i成反比。i的高低主要由企业的风险大小来决定,当企业风险大时i随之升高,当企业风险小时i随之降低。

投资者是通过预期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来确定投资方向的。对未来的潜在的获利能力预期是以进行市场评价的时间为起点的,因而潜在获利能力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投资者的市场评价就是一个综合了企业潜在获利能力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分析判断过程。根据上述企业价值的理论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企业的价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成反比。要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克服短期行为。因预期未来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很大,企业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威胁企业的生存。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权衡报酬和风险的一个过程。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以未来报酬为依据计算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则充分体现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由于对企业价值衡量操作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在确定企业价值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显然,上市公司股价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特别是在即期市场上的股价不一定能直接揭示企业的获利能力。而法人股东对股票市价变动的敏感程度又远不及个人股东,法人股东并不把当前的股价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因此,只有对股价长期趋势进行分析才能较为科学地揭示企业的实际价值,对于非股份制企业和非股票上市企业,只有对企业作出专门评价才能确定其价值。这一评价又受资产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尽管如此,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只要价值衡量技术比较合理就能揭示企业的市场认可价值。追求这一目标的最大化对企业理财行为的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最高原则性目标。企业在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活动中都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衡量的标准。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必须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即企业要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有合理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有健全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和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率;要有不断扩大财务成果、提高资产报酬率的运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要协调好企业各相关方利益关系,并处理好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1.4财务管理的演进

过去的100年,正好是财务管理学从独立走向不断完善的100年。财务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事件以及特殊的经济时期都是密不可分的。其中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起到了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财务是这样,中国财务也是如此。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著名财务学者G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尔后,西方财务理论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学科发展、理论成果上可谓精彩纷呈,至今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在中国,近百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较为曲折,但就其成果来看,也还是可以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世纪里,中国财务学科和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由于“门户开放”受到西方财务、金融的影响,另一方面深深打下我国传统理财思想的烙印并且有所创新。据载,上海、江浙一带的不少大中型企业不仅设立专门的财务主任,有的还设立财务总管,在企业管理结构中居于高层地位。一些大学开设了专门的财务管理课程,上海交通大学还设立了财务管理学系。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促使证券交易日益活跃和旧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形成。1918~1920年,北京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三家规模最大的交易所相继开业,随后,上海、天津、汉口、哈尔滨等地规模较小的证券交易所也纷纷成立。1939年至1940年众业公所上市股票达160种之多。这些股票和上市公司虽然具有较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特色,但是旧中国的公司财务同样具有“资本市场”意义。

其次,值得特别关注的还包括:一是以“理企业之财”的概念形成。从历史分析,我国传统的“理财”要义是“为国理财”。著名理财家王安石、沈括等人的主张属于此类。而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概念的“理财”是从100多年前郑观应、盛宣怀开始的(参见叶世昌主编《十大理财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二是一批民族资本家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富有极强操作性的财务管理思想。比如郑观应提出的重视经营规划、成本核算和利润分成的见解;我国近代最早民族资本企业集团创始人张謇“规定预算、以专责成、事有权限”的思想;“棉纱巨子”穆藕初论“事前无预算,临事无研究,事后无觉察,谓之无管理”,抨击国内实业界管理的混乱;抗战期间的卢作孚“无计划勿行动,无预算无开支”和“预算本为事业中的财务问题之一,但涉及事业的全部财务问题”的主张等等。这些“财务控制”思想和观点对现在重视财务管理同样具有价值,并与当时西方财务主要研究“财务筹资”理论相区别。遗憾的是,对我国解放前形成的财务思想进行系统化总结和理论性提炼至今仍是不够的。

在西方,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工厂化的机器生产方式代替了作坊、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原有的独资、合伙等企业组织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开始迅速发展。长期以来,由于财权的重要性和早期财务活动的单纯性,企业的理财活动往往由业主直接进行,股份公司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使理财活动变得复杂起来,许多公司开始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独立于其他管理活动的企业理财活动应运而生。随着企业财务活动的独立,研究其规律和理论的企业财务学也开始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理财论”阶段,“综合理财论”阶段,“现代理财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财务管理理论的日益丰富,财务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理财环境的变化,使财务管理的对象一方面在现金流转方面的分析更加具体化,另一方面也突破了现金流转的范围,已经涉及到许多“非”财务领域的问题。

其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企业不断涌现,财务管理不仅注重现金流转问题,而且也重视企业产权的变换与流动。许多企业已开始专题研究产权交换与流动,内容包括企业合并、整顿、控股公司等问题。

其二,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注销尤其是破产就像企业设立一样司空见惯,清算财务随着清算业务的频繁而产生,专题研究企业清算的法律问题、运作程序、财产界定、债权债务的确认、清算费用的管制、剩余财产的处置等情况也越来越多。

其三,公司税收和个人税收对企业财务决策的不同作用已成为财务研究的新课题,尤其是世界普遍性的通货膨胀现象对公司财务管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物价上涨造成信贷资金利率不断上升,提高了企业资金成本进而导致企业利润虚增,也加剧了公司的不确定性,增大了投资和融资风险。为此,通货膨胀财务的提出已经成为必需的课题。它研究通货膨胀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和在投资、营运资金运作等方面的反通货膨胀的财务策略,以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

其四,企业经营与财务的国际化趋势,推进了国际财务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国际企业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现象,国际财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国际财务探讨的问题主要是:国际惯例与各国法律对国际财务运作的影响与对策、外汇风险防范、国际投资与筹资、跨国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国际纳税与避税。

其五,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商务模式,更拓展了企业财务管理范围与管理方式。尤其是在新的世纪里,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INTERNET、新兴E族已经渗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经济贸易活动的最主要方式。相应地,新世纪的财务管理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不得不尽快掌握电子货币系统、数字签章、数字凭证、电子账单呈递支付(EB)等大量正在迅速涌现的新技术,研究电子商务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及相应的财务策略。

总之,从财务学科和财务实践的演进来看,财务管理已经从财务的单项研究发展到财务的系统考察;从满足于外部分析,到注重财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这些转变的产生和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展决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至少表明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都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2.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2.1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财务活动为对象,对企业资金实行的决策、计划和控制。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以及成本费用管理。管理的基本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引起的财务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以财务决策为管理的核心。

1.资金筹集管理

企业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企业是遵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要求,从不同渠道,用不同方式,按照经济核算的原则筹集资金,从数量上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要考虑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财务风险,提高筹资效益,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资金筹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管理内容,而筹资决策又是筹资管理的核心,因为筹资预测是为筹资决策服务的,而筹资计划则是筹资决策的具体化。

筹资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等问题,要求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选择最合适的筹资方式,并在风险和成本之间权衡得失。

筹资决策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预测企业资金的需要量,估计筹资额度。

②规划企业的筹资渠道和资本结构,合理筹集和节约使用资金。

③规划企业的筹资方式,使筹集的资金符合实际的需要。

④确定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资金风险,使企业获得最佳收益,并防止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⑤保持一定的举债余地和偿债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条件。

2.投资管理

企业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其他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严密的投资管理程序,充分论证投资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力求做好预测和决策,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

企业筹集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便形成对内投资;用于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或直接投资,形成对外投资。无论是对内投资或者对外投资,在作出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投资对象、投资时期、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力求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投资方案。

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预测企业的投资规模,使之符合企业需求和偿债能力。

②确定企业的投资结构,分散资金投向,提高资产流动性。

③分析企业的投资环境,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和投资对象。

④研究企业的投资风险,把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⑤评价投资方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

⑥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服务。

3.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是指企业对全部流动资产的投资,净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因此营运资金的管理既包括流动资产的管理,又包括流动负债的管理。

营运资金在企业资金中占的比重很大,其特点是周转快、容易变现。它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具体内容将在有关章节中作重点介绍。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既要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保证资金的供给,又要挖掘资金潜力,节约使用资金。

②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③合理配置资金,妥善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既要防止流动资产的闲置,又要保证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4.利润及其分配管理

它包括企业销售收入管理、利润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其基本管理要求是认真做好销售预测和销售决策,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确保货款回笼;认真做好利润预测和利润计划,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并合理分配利润,确保各方面的利益。

企业利润的分配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股东的收益。企业应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扩大企业内部的积累,保留更多的盈余进行各种新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股东的近期利益,发放一定的股利,以调动股东的积极性。

利润分配决策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分析企业盈利情况和资金变现能力,协调好企业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二是研究市场环境和股东意见,使利润分配贯彻利益兼顾的原则。

三是确定股利分配政策和股利支付方式,使利润分配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

四是筹集股利资金,按期进行利润分配。

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三个内容是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有了较好的筹资决策,就会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投资成本,以及有较多的收益提供分配;有较好的投资决策,就会实现较多的利润,提供较多的资金;而有了较好的利润分配决策,就能调动投资各方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筹资途径和投资机会。所以,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把几个内容联系起来,加以统筹安排。

五是做好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反映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合理降低成本费用,对节约资金、扩大利润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的管理内容包括成本费用的目标管理、成本费用的计划管理和成本费用的控制。

成本费用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一项同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相并列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所以,在财务管理中仅作为一个方面加以阐述。

产品成本的管理内容主要着重于下列几个方面:

①加强产品成本的预测,作为降低成本决策的前提,并为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提供数据。

②编制产品成本计划,反映单位产品成本结构及其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成本水平,并提出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

③按照企业的成本计划或目标成本进行控制和考核,纠正实际与计划、目标的偏离,或作为必要的调整,从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调节和监督。

④严抓质量,把质量指标和成本指标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工,努力实现产销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2.2现代财务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人们从企业财务活动实践中总结出的、体现财务规律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理财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并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社会各项经济资源才可能得到最有效、最充分地运用,社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没有或缺乏必要的经济运行法规,势必引发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出现不正当竞争的局面,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企业为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总体目标的各项努力必须是以遵守国家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制度为前提的。企业的任何违反国家上述经济法规的行为,都不为法制社会所接受,轻则要受到批评或处罚,重则危及企业生存。为此,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以国家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依法合理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依法计算和交纳各项税金,依法处理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财务关系,依法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依法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当全社会所有的企业都能自觉做到依法理财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有无限的创造力。

2.系统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由筹资管理、投资及营运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为此,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从财务管理系统的内部与外部联系出发,从其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和统一出发,运用各种理财方法,在动态中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3.计划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要贯彻计划原则,即实行计划管理,是指企业要立足市场,主动对影响企业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各种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预测财务前景,妥善编制各种财务计划,并及时控制和调节计划的执行,以提高预见性,防止盲目性,增强应变性,避免或化解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性是贯彻计划原则的客观基础。在资金运动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的资金占用与生产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手段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资金占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或相关关系,从而使企业编制筹资计划、投资计划成为可能。资金运动规律还使企业收入与利润之间、成本费用与利润之间、资金耗费与材料物资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或相关关系,从而使企业编制收入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成为可能。

4.协调平衡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由各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只有各环节协调平衡,动作一致,才能实现其财务目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为此,企业必须对财务活动中造成不平衡、不一致的因素加以影响或调节,以求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在协调平衡中进行,这就是协调平衡原则。企业财务管理协调平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资金数量在动态上保持协调平衡

我们知道,企业全部资产的价值等于企业全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这是一个必然的衡等关系,反映了资金的静态平衡关系。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保持资金的这种平衡,更重要的是努力保持资金收支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动态协调平衡,即资金收支在每一时点上的协调平衡。因为这种动态的协调平衡是企业资金循环周转的首要条件。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在动态上保持平衡的重点是保持货币资金的动态平衡。因为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货币资金流入与流出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达到动态平衡是企业资金运动顺畅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货币资金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所以,维护货币资金收支相对平稳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成为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状况的晴雨表。企业维护货币资金收支平衡的方法主要是货币资金的预算控制。货币资金预算的平衡公式如下:

目前货币资金余额+预计货币资金收入-预计货币资金支出预计货币资金余额如果预计的货币资金余额远远低于实际需要的余额,则应积极筹措资金,以弥补货币资金的不足;如果预计货币资金余额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余额,则应积极还债或进行投资,以保持货币资金收支的动态协调平衡。

(2)收益与风险协调平衡

获取收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但是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及未来情况的难预测性导致了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在获取经营收益过程中承担着各种风险。稍有不慎,企业就可能在市场竞争的海洋中触礁沉船。这里讲的风险是指企业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地讲,企业承担的风险大,则收益也大,企业承担的风险小,则收益也小。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都不可能避免风险。企业的任何一项财务活动都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预测与分析各种方案的收益与风险,选择最佳的风险与收益配合的方案。这就是收益与风险协调平衡原则。

收益与风险协调平衡原则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尽可能地对产生风险的各种因素加以充分估计,预先找出分散风险、化解风险的措施。如在筹资时,可以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取资金;在投资时,认真分析影响投资决策的各种因素,科学地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既要考虑投资项目报酬的高低,更要考虑投资项目风险的大小。总之,收益与风险协调平衡原则的核心是企业不能承担超过收益限度的风险,在收益既定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分散风险;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争取较多的收益。

(3)利益关系协调平衡

企业在进行筹资、投资、分配等项财务活动时,必然要涉及与各有关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即财务关系。企业只有善于协调和平衡这些财务关系,各项财务活动才能有序地连续进行。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是一种投资关系,企业应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并使其最大化,严格按其出资比例或企业有关章程的规定进行利润分配;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是一种借贷关系,企业应遵守合同,按时还本付息;企业与债务人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结算关系,企业应与债务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及时回收债权;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一种劳动关系,企业应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及时支付职工工资,并提供适当的劳保福利;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依法理财和按时纳税上;企业与内部各部门的关系是一种权、责、利关系,企业应建立经济责任制,并以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这种关系,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是一种社会责任关系,企业应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如环保、公益慈善事业等;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产权关系,企业作为投资者应履行承诺的义务,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与各方面的联系将日益广泛,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协调平衡好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兼顾到各利益主体,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理论精华

1.现代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1.1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1.企业财务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财务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公平竞争,而我国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制度是按照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分别在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等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各类企业实行的财务政策宽严不一,有较大的差别,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发展。如在折旧政策上,国营企业机器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为14年,房屋建筑物平均折旧年限为40年;外商投资企业机器设备最短的折旧年限为10年,房屋建筑物最短折旧年限为20年;股份制企业折旧年限可在国营企业法定折旧年限基础上加速30%;集体乡镇企业折旧年限虽然规定比照国营企业实行,但由于权限下放到地方财税部门,实际执行的折旧年限也比国营企业要短得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实行不同的财务制度,从其历史的原因,有的有其合理的方面,但这种做法明显违背市场经济平等竞争法则。这从客观上要求统一各类企业的财务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其次,市场经济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而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差距很大。

我国现行企业财务制度是依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虽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较大变革,但与当今国际惯例相比,在财务核算体系、存货计价、坏账损失的处理、成本核算方法、折旧方法、投资管理、财务报表等许多方面均不尽一致。例如,在成本核算方法上,我国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而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是制造成本法;在折旧方法上,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直线法,而国际上允许企业实行快速折旧方法;在财务报表上,我国按资金、成本、利润三大类编制报表,多达32张,而国际上通常只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若干附表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吸引外商投资,对外开放市场,又要推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改革现行企业的财务制度体系。

最后,市场经济要求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而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没有很好体现资本保全原则。

按照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等,完全属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但按规定要增减资金,由投资者承担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责任;企业库存物资由于国家统一调整价格,本应直接体现企业当期损益,但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也要调整有关资金,没有体现资本保全的原则。这从客观上要求我国改革现行的财务制度,确保投资者的权益。

2.企业财务改革的目标

从总体上讲,企业财务改革应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总目标,根据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法规体系,切实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达到发展经济、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地说,主要包括:

(1)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适应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企业财务改革应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现行一些不合理规定和做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法规体系。

(2)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发展

企业财务改革应改变现行的企业所有制性质、经营方式和财务管理和制定财务制度的办法,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统一企业财务制度,规范各类企业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财务制度上为各类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条件。

(3)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企业财务改革要体现企业作为微观财务管理主体的地位,赋予企业充分的理财自主权,增强企业的财务意识和效益观念,并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使企业真正成为既有充分理财自主权,又有健全约束机制的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

(4)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确保宏观管住管好

在财务管理体制上,要统一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实行宏观财务管理的主体;在财务管理的内容上,该放的一定要放给企业,该管的要坚决管住管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在财务管理的范围上,要面对全社会企业,把所有企业纳入财务管理的范围,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完整性;在财务管理的方法上,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由行政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利用经济手段去管理企业财务,从而适应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5)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遵循国际惯例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大体一致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体系,促进对外开放,有效吸引外商投资,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1.2“三论”是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

1.“三论”的基本概念

(1)系统论

简单地说,系统,是指一组有规律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依存的事物形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系统”概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集合性。又称整体性,是指作为一个系统至少要由两个以上的子系统组成。其整体大于各部分之总和,整体高于局部。

②相关性。又称普遍联系性,是指在一个系统里,各个系统(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各系统(部分)之间及子系统(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有着丰富的信息联系,发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环境适应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要求系统要具有很强的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保持最佳的平衡状态。

④最优性、有序性。通过系统的结构保证系统的有序。有助于运用系统论分析和指导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优化,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控制论

简单地说,为保证各种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工作就是控制。具体地说,它是指接受企业内外的有关信息,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的计划进行,或适当地调整计划,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对控制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①建立财务控制系统。财务控制系统是一个经济控制系统,要保证经济活动顺利进行,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被控制系统、控制组织系统和财务信息反馈系统,从而建立和健全财务控制系统。

②建立财务控制制度。为保证财务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应建立相应的资金控制、成本控制和利润控制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账、证、表控制制度和财务人员岗位责任控制制度等。

③采用最佳控制方式。根据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防护性控制的要求,按照控制内容不同,选用恰当的控制形式,如定额控制、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责任控制、内部牵制控制、账证表控制、程序控制等,以保证系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3)信息论

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贯穿着两种流:一是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以及财力组成的物流;二是在管理活动中,伴随物流产生的信息运行过程,即信息流。物流与信息流是同一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两种运动过程。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物流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程,最基本的运动过程,是信息流的基础。信息流是物流的向导,信息流的畅通是物流畅通的前提条件。物流只有在信息流的引导下,才能畅通流动而不发生阻塞,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信息流对物流又存在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流畅通与否,决定着物流是否畅通。

为了有效地发挥信息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应结合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从控制论的观点看,管理过程即是信息的接收、变换和传输的过程。管理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进行信息传输的子系统,称管理信息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向管理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及企业外部传输信息,有效地完成提供各类管理决策信息的任务。

2.财务管理应用“三论”的必要性

“三论”应用科学的、定量的方法研究系统、控制和信息,为现代财务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应用“三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财务管理对象看,财务管理对象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在企业内外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财务管理同时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形成有机的组织系统。对如此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管理,必须运用系统方法去分析、组织和实施,达到财务管理的目标。运用“三论”对财务管理系统调查研究,预测决策,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并对财务管理各种基本要素,如人员、资金、成本、利润、价格等的变动和利用,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协调和控制,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保持财务收支平衡,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

其次,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经验为依据,凭个人的经验和判断所进行的管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财务管理也应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发展。现代财务管理在继承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企业财务发展战略的预测和决策,重视系统理论在财务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采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使现代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最后,财务管理是一种信息运动,财务管理过程是一个财务信息过程。信息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对财务信息的获取、输送、处理和存贮,如何进行财务信息管理,怎样使财务信息处理手段现代化,是现代财务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财务管理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等都离不开信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反馈的关于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不能及时发出调整计划的指令信息,就不能完成财务计划目标。因此,财务管理需要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接受、贮存、处理等方式,来研究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实现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2.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2.1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

在西方,财务管理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财务管理已迅速发展成为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融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并在经济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一门科学。西方财务管理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这一时期是西方财务管理的产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化浪潮纷至沓来,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尽快地筹措资金以满足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尽管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却由于企业提供给投资大众的有关盈余和资产价值等方面的资料多不确实,无法取信于投资大众;再加上企业内线人员和股市操纵者参与市场股票交易,经常导致股价的大起大落,使社会的资金很难实现从个别储蓄者手中转移到资金需要者手中。因而此间的财务管理重点只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研究与分析公司的成立、证券发行以及公司合并等有关法律性事务,为企业筹资服务。

(2)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财务管理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发生时,史无前例的企业倒闭浪潮风起云涌,迫使企业不仅需将财务管理的重点由研究资金的筹措开始转向研究资金的运用,而且还必须探讨有关企业的破产、重组以及政府对证券的管制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压迫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不再是公司的扩展,而是公司的生存。

直至进入20世纪40年代末与50年代初,财务管理仍然主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进行叙述性的研究,但同时也有一些可被用来协助管理当局提高公司利润和股价的财务分析技术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3)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财务管理迅速朝着“严谨的数量分析”方向发展,其研究的重点已完全由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分析转移到资产的分析。此后,由于电脑应用的日益普及,各种复杂的处理财务问题的数学模式也应运而生,以协助管理者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放和运用进行规划和控制,达到创造最大的利润和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的目的。只有在这一时期,大家才认识到,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应当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要探讨的主题;作为企业的财务经理人员,应当站在企业管理当局而非外来人士的立场来研究财务管理。于是,以提高企业资金利润率,提高股票价格为目标,以时间价值及风险价值为基础,以预算管理、资产分析和财务决策等为内容的一整套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已初露端倪。也正因为如此,财务管理才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

(4)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历经上述几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分析又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此间财务管理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①研究公司最佳资本结构的形成——亦即探讨公司在筹措资金时,应如何搭配负债与普通股票、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才能形成可使企业资金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②研究投资组合理论及其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它探讨的是投资者应该如何制定投资政策,才能形成一个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可使投资报酬率达到最大的投资组合。

(5)20世纪80年代至今

自20世纪80年代后,一方面,由于美元大幅度贬值、国际游资十分充裕,利率水平偏低而汇率变幻莫测,国际过剩资金纷纷追求获取汇兑损益,使得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热门话题;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中电脑辅助决策系统的出现,使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电脑使管理当局可迅速地储存、传递以及取出大量的资料,并且毫不费劲地代替人脑去进行各种复杂的数量分析。如此一来,管理当局就可以相当准确地估计出各种可行方案的结果,使其在进行决策时有较客观的数据可循,而不必像过去一样,大部分需依赖投资者个人的主观判断来决策。正因如此,使用电脑辅助决策系统也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区别于传统财务管理的根本特征之一。

2.2计算机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财务管理产生的原因如下:

(1)信息时代的要求

在信息时代,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国家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许多西方先进国家的计算机财务管理已经相当普及,并在企业和公司财务管理中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美国Coors Brewing公司的财务主管阿尔·皮普金(Al Pipkin)早在1989年的Management Accounting杂志上发表文章就指出:“信息技术正在造就财务主管工作的完全转变,并重新定义着整个财务系统。如同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一样,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财务主管这一职业。到21世纪,财务管理工作将以全新的和令人激动的方式进行”。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财务主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者深深地意识到,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成效,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企业多变的经济环境,建立各种分析和决策模型。这样,财务管理人员才能有效地利用企业核算信息与外部信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教育,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从事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企业规模化经营。随着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新型的集团公司不断建立,跨国跨洲的投资、贸易、金融、保险、商业等成为可能,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进程。例如,一些著名公司纷纷扩大营业范围和规模,组织跨地区、跨国界的商业经营活动,以降低成本和抢占市场,导致了一些跨国集团公司、大型连锁商店的诞生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于银行业务的自动银行系统、基于商贸往来资金汇兑业务的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基于商业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纷纷诞生了,随着各地电子数据处理、环球网络数据交换和资金汇兑技术的不断完善,集订货、发货、运输、报关、保险、商检和银行结算为一体的全球电子贸易受到世界各国商贸组织的欢迎和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管理现代化,要求财务管理者加强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即推动集管理、预测、分析工具为一体的管理软件的广泛使用并使得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型(如最优经济订货批量模型、量本利分析模型等)发挥实际效用,同时要求财务管理者在计算机环境中不断开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分析、新预测、新决策方法。

(3)财务管理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财务管理本身含有大量的定量分析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财务管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实现经济指标量化处理,促进管理科学化的现象都到处可见。然而,由于我国环境的制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即使许多学者和理论家苦心研究的财务管理方法,如最优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股票投资分析模型等,也因计算机的复杂,实施的艰难,而令众多的会计方法使用者可望不可及。

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财务管理的外延进一步拓展。由于企业的跨国经营面临着有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新课题,财务管理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向。国际财务管理日臻健全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借助于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分析,管理者的决策有了较客观的依据可循,减少了决策者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

从财务管理学科的研究发展趋势来看,财务理论更趋于科学化与系统化,实证研究方法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则主要致力于开展推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