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学点管理学
7844300000014

第14章 凡勃伦效应:商品的高价策略是一种艺术

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利润实现的最终手段,在市场同质化极强的产品竞争中,营销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企业经营的成败。凡勃伦效应的高价策略正是一种科学的营销艺术。

从前,有一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既无田可种,也没钱经商,他十分迷惘和彷徨,四处流浪。一天,他去拜见一位高僧,向他求教:“我既无一技之长,又身无分文,我该如何生活啊?”

高僧说:“你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事情呢?”

“我能做什么呢,我什么都做不了啊!”他无奈地说。

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但要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肯花钱买呢?但是,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石头。

可是,那毕竟是一块石头啊,根本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又过去了,依然无人问津;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第四天,真的有人要买这块石头了;第五天,那块石头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孤儿回到寺庙里,兴奋地向高僧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

高僧笑笑说:“明天你再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一天、两天过去了,第三天,又有人围过来问;几天以后,问价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而孤儿依然不卖。但越是这样,人们的好奇心就越大,石头的价格被抬得就越高。

孤儿又去找高僧,高僧说:“你再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

拿到珠宝市场上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到了最后,石头的价格已被炒得比珠宝的价格还要高了。由于孤儿无论如何都不卖,更是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去请教高僧。

高僧说:“世上人与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的宝石。”

在这个故事中,高僧要告诉孤儿是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但是从那个孤儿出售石头的过程中,却反映出一个经济规律:凡勃伦效应。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几十元,而在大商场的柜台里却标价好几百元,但却总有人愿意在大商场买;同样款式的手表,标价几万元的比标价几百元的好卖……

这类事少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购买者当做“冤大头”,但当冤大头前赴后继、比比皆是时,我们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其中必有我们不了解的秘密。

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人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凡勃伦,他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便探讨研究过这个问题。在书中,凡勃伦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炫耀性商品;一类是炫耀性商品,非炫耀性商品仅仅发挥了其物质效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炫耀性商品不仅具有物质效用,而且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使消费者通过拥有该商品而获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比如人们对拥有豪华轿车的欲望,表面上看是对一种交通工具的需求,其实不然,若一个人只是为了满足出行方便的需要,他只要坐公交车或者买一辆便宜实用的车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花上百倍的价钱去购买豪华名车呢,可见,人们购买名车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其交通用途,而是为了获得其他效用,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鉴于此,消费者都会不遗余力、毫不犹豫地购买那些能够引起别人尊敬和羡慕的昂贵的商品。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在服装店里,标价太低或许会挂很久,但若在价钱上的数字后面加个零,或许转眼就卖掉。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这种价值的转换在消费者从数量、质量购买阶段过渡到感性购买阶段时,就成为可能。实际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的营销策略。

学习要点:

凡勃伦效应的核心理念:商品越贵越有人买。

凡勃伦效应给企业经营者的启示:抓住消费者心理,注重感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