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尤其在成年人评价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表示“撒谎不是好孩子”。撒谎是一种有意的劣迹而让家长们很反感。
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不一定是这样。孩子撒谎的原因很多,年幼的孩子因为还不能把真实的和想像的区分清楚,常常会有一些类似“撒谎”的行为,如“我和7个小矮人是好朋友”、“我去过月球”等;也有一些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完善或者时空概念的不成熟,会在表达上和实际发生矛盾,比如把好多天前发生的事情说成“昨天怎样怎样”。这些表面看来是“撒谎”,其实不然,不是孩子有意要混淆是非。学生的“撒谎”现象有时也是这样。
但是当孩子长大,已经进入青春期,还在“撒谎”,这就和前面讲的情况有所不同了,这是一种带有主观意志的行为。孩子故意撒谎一般来讲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摆脱压力、逃避责罚。孩子做错了事情之后心里常常会有些害怕,尤其是在严厉的家长和老师面前。孩子因担心说出犯错误的真相而不被人谅解或者害怕承担一定的责罚(比如挨批评、被父母打骂、被同伴取笑等),于是就编造一些谎言为自己开脱,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压力,逃避责罚;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的虚荣心在作怪。有的孩子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或同伴的羡慕故意说谎,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比如有的孩子明明在班级里什么干部都没当过,却会在去外地探访亲友时和新结识的朋友说“我是班长”,或者和同学吹牛说“我爸爸怎样怎样”(其实没有这样的事)。另外,也有一些孩子说谎是在模仿别人说谎的行为,如果家庭的成员或者同伴中有人爱撒谎,使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认同而进行仿效。
孩子偶尔说一次谎,家长们不要上纲上线,不能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给孩子扣上“爱撒谎”的帽子,只要问清楚具体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就可以了。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的习惯,就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引导和帮助撒谎的孩子,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清原因。发现孩子撒谎,重要的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先仔细地了解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说真话,孩子心中的想法到底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注意不要轻易地发火,也暂时不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先尽可能地让孩子把事情讲得详细些,尽量多地了解一些问题。当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了解了孩子心中的真实想法后,再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正面教育。有的家长在发现孩子撒谎之后,常常忍不住火冒三丈,不假思索地把孩子教训一顿,甚至采取“暴风骤雨”般的责罚,但却忽略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这样虽然有可能使孩子因为怕承担谎言被拆穿的后果而有所收敛,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如果时间长了,孩子觉得“反正是要挨打挨骂的,说什么都一样”,那就更加谈不上什么效果了。所以,当家长们在批评孩子“撒谎不对”的同时,更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给孩子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和改正的方法。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孩子感觉到“不可以撒谎”,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撒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从什么地方做起”。对撒谎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明确告诉他们撒谎的害处和所要付出的代价,使孩子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适度责罚。孩子故意撒谎,是一定要受到谴责和惩罚的,但是责罚的形式、内容、程度都要实事求是。责罚可以是舆论的批评、自我的谴责、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重新完成自己的任务、兑现以往的约定等等。责罚也是“结果教育”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帮助孩子进行体验和感悟,学会承担责任。如果孩子撒谎了而没有承担任何的后果,那等于是在默许孩子撒谎,纵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助长撒谎的习惯;如果责罚得过了头,孩子心中觉得委屈、不公或者更多的恐惧,就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和教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要站在就事论事的立场上面对孩子的撒谎问题,不纵容包庇,也不把问题扩大,既不要让孩子觉得“撒谎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要因为责罚过重而引起其他的负面影响。
4.进行家庭教育的反思。造成孩子撒谎的原因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不当。家庭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当孩子不能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就会选择撒谎来逃避矛盾冲突。家长在孩子撒谎的时候,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反思一下:有时候自己的要求是否苛刻?有没有对孩子施加过压力?对孩子问题的处理是不是合乎孩子的年龄特点?平时注意关心孩子的日常表现了吗?遇到问题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谈吗?经常结合具体问题跟孩子讲道理吗?家里的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致吗?等等。如果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家长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减少诱发孩子撒谎的因素,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5.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父母和家庭中的成员都应该注意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教育孩子不撒谎,家长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尤其是不要鼓励孩子撒谎,心胸坦荡、诚实做人,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诚信的观念,懂得分辨是非,并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