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校园心理教育案例集锦
7824500000039

第39章 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有一位同学徐某,学习成绩不好,自由散漫,不遵守校规校纪,甚至时常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有一次,学校办公室一位老师代收的学生早餐钱不见了,有老师发现徐某曾经在中午来过,遇到老师时神色慌张。班主任于是找他谈话,他步步为营,百般抵赖。直到老师拿出证据他才不语。还有一次,这位同学邻居家放在柜子里的六十多元钱不翼而飞。经调查后,发现这钱仍是徐某所偷。当天下午,该生没有到校上课。经家访了解,后来得知原来该生又偷了他爸爸的钱到外地玩去了。该生的这种不良行为,也让他的家人伤透了脑筋。可是,任该生的爸爸怎样毒打,任凭教师怎样费口舌,该生就是我行我素。

徐某的表现让人感到意外,同时也让人非常的担心。该学生的表现主要是一种人格障碍,他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很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及学校的教育不当,家长早期的过于溺爱,使他思想狭隘和情绪抑郁,不能承受任何刺激,稍不顺心就闷闷不乐,产生逆反心理。而后期的过分批评和过于严格的限制约束,使他不会发展亲密的友谊,视他人为敌,把他人善意的帮助看成是轻视他、伤害他。因此,他的敏感性很强,一个脸色、一个手势、一句话都可能引起他强烈的反应。他的报复心理严重,他在可能情况下往往会以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偷东西”这种行为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有不一样的含义。3岁以前拿人家的东西是正常的反应;五六岁时虽可谅解,但需要引起重视;七八岁以后若常拿别人的东西,就不可能等闲视之了。低龄儿童拿别人的东西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偷”,因为低龄儿童尚未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其道德发展尚处于道德无意识阶段,不了解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认为都是自己可以拿的。如果这种行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受到抑制,就会随着行为的累积和年龄的增长转为道德意义上的偷盗,即以不正当手段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拿同伴好看的、有新意的小玩具,越是自己没有的,越想拿到手;当从别人那里得不到时,就会从家里拿父母的钱去买或是去和同伴交换。随着孩子心智和欲望的发展,没有受到抑制的偷盗行为也会扩展。

俗语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难怪很多父母一旦发现子女偷窃,便非常担心。其实,等到父母发现孩子有明显的偷窃行为时,孩子的此种表现已非一日了。惊慌失措或是声色俱厉均无益于事情的解决。防微杜渐,对症下药才是良策。要认真分析孩子拿别人的东西起因是什么:无知?好奇?模仿或是虚荣?

对于无知的孩子,要反复强调一个观念:别人的东西不要。这主要是针对低龄儿童,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回来,家长切忌笑脸相迎,孩子以为他这种行为做得对,反而不恰当地强化了这种错误行为。家长应该严肃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陪同孩子把东西退给物主,并要求孩子道歉。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直到孩子牢记“别人的东西不要”这一训条,并在行为上得到根除。

对于好奇心强的孩子,家长除了持之以恒地灌输不拿别人的东西外,应尽量平心静气地面对子女偷窃问题。这样的孩子,如果得到及时引导,并承受适度的后果,会及时收手。家长的爱心和理解,对他们是最有益的帮助。同时,家长要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方面上,以免孩子重回旧路。

有些孩子偷东西纯属是模仿他人的行为。没有得到抑制的孩子的偷窃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在同辈群体中扩散,从而给其他孩子带来消极影响。有些孩子因羡慕而模仿他们,有些则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对这些孩子,家长要鼓励他们坦白,耐心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切实的帮助,尤其要慎重处理他们的同辈交往关系,让孩子脱离原有的小团体,建立新的朋友关系。父母的真诚和体谅是孩子改过自新的坚实基础。

对于因虚荣而偷窃的孩子,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家长平日应向孩子灌输注重精神而非注重物质享受,教导他们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此外,家长应引导子女发掘个人潜能及长处,建立自信,使其不与别人比较来追求同辈的认可。满足孩子的正当的物质上和情感上的需求,与孩子协议零花钱的数目,并教导孩子正确使用金钱。

在这里针对该生的行为表现,可采用以下几种心理辅导方法。

1.动之以情,消除情感障碍

情感是行为的调节器,如果有了情感上的障碍,再正确的教育也不容易被接受。一般的人格障碍主要就是对立情绪和疑惧心理。为此,我们可以一方面真诚地、善意地、耐心地帮助他、关心他,使他对周围的人慢慢地产生好感,同时要求班集体要热情地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从切身利益上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从而消除情感上的障碍。

2.创设情境,增强自信心,促使品德转化

针对徐某的不良品德,一方面创造能促使其行动取得成功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对他行为上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地肯定和鼓励,使他的进步行为在正强化中得到巩固,并加强进步的动机,使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的自信心。当然,有时他也会重犯错误。

对此,不要急躁、气馁,而是分析情况,找到原因,针对特点因势利导,促使其品德的转化。

3.培养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的道德动机

由于徐某任性、放荡,置学校制度于不顾。因此,长期处于被批评的地位,这样,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与集体处于对立状态,集体荣誉感比较差,造成他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随意破坏学校的公共财物。因此,只有把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结合起来同步发展,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积极的道德动机。为此,对他的不良行为的教育,可以采用以“柔”克“刚”,用商讨的语调,平心静气地与他商讨,使他从“软中带硬”的批评中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4.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针对徐某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缺陷,应该重视提高该生的道德认识,使他真正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意义,分清什么行为是好的,可行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不许可的;而且还使他知道行为的后果如何。如,指导他看一些有关法制教育的书,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等。

如何对待学生的隐私问题

某天一位老师正上数学课,突然发现一个女生低着头,正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根本没有听讲。看了她多次后,她竟然毫无察觉,依然写着,班里其他同学也随着老师的眼神朝那个方向瞅去,顿时教室异常安静,但她依然如故。老师悄悄走下讲台,来到她的课桌前,她猛地一抬头发现了老师后,慌忙将那张纸揉成一团,紧紧地攥在手里,脸顿时涨得通红,低着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该怎么做呢?要不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呢?

学生有隐私吗?当然有!

所谓隐私,是不让别人或让个别人知道的私事,也是藏在内心世界的欲望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动的反映。隐私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孩童时期的幼稚阶段——心里有个小秘密;少年时期的完善阶段——根据活跃的心理而发展变化;成年以后的稳定阶段——随着世界观的确定,成熟练达。隐私的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人际关系、技能技巧等方面。隐私的时间有长有短,时间长的可达几十年或终生,时间短的也许几分几秒。对于隐私问题,应该辩证分析。不为私心所动的隐私是正确的。如:做了好事隐姓埋名;包藏私心的隐私是不对的或者是错误的。如:损坏公共财产不承认不赔偿。因此,不能把隐私一概而论。

青少年进入生理成熟期、心理活跃期和世界观朦胧期。他们的隐私观念正处于完善阶段。受年龄和经历限制,隐私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反映在生理、学习、思想进步和同学交往等方面。在生理上,几乎所有学生都心怀一种对自己走向成熟的怕羞感,隐匿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学习上,至少有8%的学生不愿意帮助他人,害怕别人成绩超过自己;在思想进步上至少有10%的学生不愿别人先入团或担任班级和学校的干部,嫉妒之心隐于言行;在同学间的交往中,普遍有戒备之心,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正常往来也会怕别人说为不正常。此外,随着生活自立能力的增强,对社会新鲜事物接受较快;随着知识面的加宽,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大约有30%的同学容易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健康思想所污染。如:在校看似安分守己,出校门常有偷窃行为。由于隐私内容较少,隐私的表现形式也相对简单。有的记在日记里,有的用特定的语言掩饰,有的限于极小范围内的言与行。由于他们心理处于活跃期,隐私持续时间较短,除特殊的心灵烙印终生难忘外,一般都会逐渐暴露出来。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便于树立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不健康的隐私一经泛滥,能量很大,会造成班风和校风的不效引导。保护隐私可以保证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生活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氛围;第二,便于学生对人生道路的正确的选择。因为他们处于世界观的朦胧期,犹如站在三岔路口不知往哪走,需要外力的指点,迈出关键的一步,培育美好的心灵,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奠定扎实基础;第三,便于提高学习质量,因为中学时代是学生攀登科学知识高峰的基础期,不正当的隐私分散精力,易影响学习成绩,导致荒废学业,及时正确引导,则可以变隐私为动力,化解内心矛盾,为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创造先决条件。

抓住隐私进行引导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层次工作,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教师处理学生隐私应注意的是:

一是必须与学生心灵相通,才能发现其隐私和问题。当代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溺爱过多会产生脆弱心理,受督促学习的责怪过多会产生报怨情绪,心里没有培育的温床,只好自我珍藏。作为教师,要有一把打开他们隐私库房的钥匙,以知道隐私内容和进行引导教育。这把钥匙就是教师的心理回归之术,即把自己也置于学生之中,让自己的心理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这样,就容易从语言上行动上探知学生的隐私心理。

二是分清共性隐私和个性隐私,以利于针对性地引导。所谓共性隐私,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所谓个性隐私,是少数或个别学生存在的。共性隐私,需要统一引导。如:生理性隐私,可以通过讲解生理知识,提高学生自我护理能力来解决。这样,既加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不会因为隐私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个性隐私,需要个别引导。如:学习方面的隐私,应个别做思想转化工作。有个女孩子,考试总得第一,可同学求她帮忙解题时,她总是甩出一句硬邦邦的话:“我不会,你找老师去。”老师和她谈心,给她讲自己在中学读书时,常有一种“谁比自己学好就恨谁”的心理,她的脸红了。接着老师开导她,相互关心是每个同学都应该做的,要有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你的学习好,帮助同学解一些习题可以把大家的学习兴趣都调动起来。此后这个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告诉了全班同学,被学生选为班委,并入了团。

三是讲究引导方法,以利收到实效。区别不同的隐私情况,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正确隐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早恋的隐私是多方面的,引导方式也各有区别。有个男同学帮助女同学解数学题,女孩则给男同学辅导英语,两个学生学习都进步很快,成为班里前五名,但女孩却向男孩提出要交朋友。男孩问老师怎么办?作为老师,应该告诉他,同学之间都是朋友,你们已经是学习上相互帮助的好朋友。之后,再作了那个女孩的思想工作。从早恋危害、长知识时期不能谈恋爱等方面启发诱导,使她能够正确对待。这两个同学保持了正常的同学关系,毕业后均升入高中。

总之,初中同学的隐私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抓好学生隐私的引导教育,以净化学校精神风貌,培育学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