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攻击性行为发生了,却没有导致公然对抗。比如一名初中生打了另一学生一拳头,但对方迅速地跑开而没有反抗,诸如此类的事件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忽略这种可能引起公然对抗的攻击性行为,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应进行干涉,具体措施: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再通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它一一细化,制定评定表格及具体措施,对改正不良行为表现良好以加分表扬,同时也对改进效果不明显采取“惩罚”。“惩罚”的手段是: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加以分析,使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强迫自己改正。使他们认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应该帮助受欺负者维护权益。同时,也应该对目睹侵犯行为的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献身说法教育。
4.教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大量研究和事实说明,学会内在控制的学生有可能不使冲动的情感动作化,说理比惩罚更能帮助他们明白承担非理性行为的责任。要培养他们对侵犯行为的自责心理,培养其同情心,具体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受害者所受到的伤害,及其攻击者应负的责任。然后再把攻击者置于受侵犯者的地位,设身处境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教育他们认识到侵犯行为的不良后果,使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有效地抑制攻击性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心理调节法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通过学生个人档案的建立和“悄悄话”信箱的设立,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正面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分析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从而让他们正确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满足自己的正当需要,排除不正当的需要。还需要用特殊的心理训练方法来控制和调节自我。如自我暗示法和放松训练、脱敏训练、音乐疗法、超觉静坐等,以达到健康的心理平衡。
6.自我教育法
通过教育的启发和引导,使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控,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矫治目标。自我教育法的操作方法有:(1)榜样学习法。在自己的周围选择熟悉的榜样来进行学习,最好选择自己班上或校内的好同学为榜样,亲切生动,容易模仿学习,效果较好;也可选择过去有过攻击行为,现已表现良好的进步学生为榜样,学习这样的榜样,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励自己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模仿,而且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自己的表现,逐步提高认识,这样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2)自信心提高法。要正视自己的不良行为、有自责心、有羞耻心、勇于自我解剖,严肃地作自我批评,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时时鞭策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改正错误,一定会成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对社会有用的人。(3)现身说法。教师可通过自身的改变缺点的经历现身说法,让学生明白“谁都有过错,但应学会去改变”。现身说法还有一个很好的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说实话、说真话,有利于教师和家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
7.丰富学校生活
一般来说,在学校里有正式地位并得到普遍承认和肯定的学生通常不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受人关注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机会。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多数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主动性强,可以让他们承担一些有一定难度并且受人关注的工作。如:可以安排他负责班级行为方面检查,每天三次检查戴校徽、首饰、散扣子情况,以严格要求别人改变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安排他负责班级日志登记,记录班级的一些情况,并对偶发事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对他处理好的及时进行表扬,处理得不当的教他正确的处理方法。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如组织国庆联欢会、爬山比赛、拔河比赛,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旺盛精力用于正当的渠道,既可以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还可以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8.开展青春期教育
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如:(1)学习中学生情绪活动的特点;(2)通过行为训练法学会调控不良情绪;(3)教他找人倾诉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教师在学校里能够运用许多方法矫正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但没有家庭的配合,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有家庭的干预,才能真正做到减少或制止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让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纠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1)奖励
对他们正确的行为应及时予以奖励。奖励形式可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口头赞扬。如:帮助管理班级里的偶发事件;当别人攻击他时,他采取的是说理还击;当他影响到别人时,主动向别人道歉。
(2)批评教育
对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但应先了解详细情况,再根据他的行为特点先肯定他的正确之处,再指出他的错误之处,然后帮他找办法改正。如果听之任之,这些行为就会得到蔓延和发展。因此,应客观地指出其错误,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过失带来的后果。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初中生,不宜过多地采用争论的方式,否则就会把他“捶打”成一名“精明的律师”,助长言语的攻击性。
(3)沟通
有攻击性行为的初中生自我认同感较差,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评、自卑抱怨心理较强,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不理解,因而索性破罐子破摔。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要耐心地倾听,尽量不打断他们说话,这样他们才感到是尊重他;对他们讲话的内容要做出正确的评说和指导;用写信的形式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接触、交流;家长现身说法说出近阶段自己所做的错事,要求孩子帮助,分析原因,再让孩子给你指点正确的处理方法。教师与家长之间也要经常沟通,互相交流情况。
除学校与家庭教育外,当地治安管理部门也要充分行使职能。一是广泛开展法制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坚持定期到学校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的法制观念得以强化。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扫黄打非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减少限制社会消极影响源,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要矫正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密切合作,协调教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针对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特点进行预防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不但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也有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对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也应针对不同的类型“对症下药”。
1.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科学的预防。
(1)取乐型攻击性行为的预防
这种行为的目的是获得自己的愉快。这种行为的根据是这些学生共感能力强,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就越少。预防取乐性攻击性行为的根本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共感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假如我被人欺负”等主题班会,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慰问残疾人、援助残疾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共感能力,加强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来预防攻击行为的产生。
(2)习惯性攻击行为的预防
学生有过攻击行为的经验,这种经验如未得到有效的消退,就容易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动力定型”,在新的类似的情境中,这种“动力定型”可能引起攻击行为。预防习惯性攻击行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打破他们的“动力定型”。“厌恶情绪法”效果颇佳,给以不良的情绪体验,暂停他喜好的体育活动,请他到办公室谈话,延缓让他去旅游的时间,以使他把攻击性行为与自己厌恶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进而抑制攻击性行为。
(3)迁怒性攻击性行为的预防
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时并不指向于直接刺激自己的对象,而把脾气、怒气发泄到没有直接关系的另外的对象上。
预防迁怒性攻击行为,一方面要把功夫花在“源头”上。“源头”是老师的批评,教师要注意不要在课堂上公开批评学生;“源头”是“成绩差,爸爸打”,教师应制止父母用惩罚手段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开辟学生情绪的“泄洪道”,提供给他们诉说的机会,且不要打断他们,让他们学会用语言倾诉来发泄心中的不快,以免产生攻击性行为。
(4)报复性行为的预防
实施报复性攻击行为的学生,常常会认为有理为自己辩解,将责任推给别人,认为自己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预防报复性攻击行为,如果指出或批评他的不对,容易造成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在具体地仔细地肯定他人行为不正确的前提下,再对攻击性行为实施者进行教育。若遇到暂时搞不清谁是先攻击者的情况,就需要“冷却”一段时间,通过这段时间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此法可称为“冷却法”。
(5)模仿性攻击行为的预防
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的攻击性行为向他人施以攻击。预防模仿性攻击行为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他们多观察和睦相处、文明礼貌、道德高尚的行为,多体验奖励、表彰这些高尚行为的情绪。具体做法是通过主题班会学习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
(6)义气性攻击行为的预防
受江湖书籍或媒体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为同学两肋插刀的义气较重,朋友、同学被打、被骂,不是千方百计地予以调解,而是帮助朋友谩骂、攻击对方,从而产生义气性攻击行为。预防义气性攻击行为重点是教育“受指令者”,隔断“发令者”与“受令者”的接触。
(7)受诱惑性的攻击行为的预防
由于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外物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容易受诱惑,进而产生攻击行为。
预防受诱惑性攻击行为,排除消极的诱惑固然可能奏效一时,但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培养抗诱惑的能力,如:他不小心碰掉了我的文具盒,你该怎么办?多次反复让他练习。
另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外在因素也都影响着学生品行的形成。因此我们还应预防从未产生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对此类学生的预防可进行问题解决训练和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动机的教育。
2.学生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因此,必须进行问题解决技能训练,着重训练他们的内部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法。训练步骤如下:
(1)掌握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①我要做什么;②我要考虑所有可能性;③我需要做出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使他较牢固地记住这些步骤。随后,训练他应用这些步骤解决各种人际互动中的问题。如你与同学打雪仗,一位同学击中你的脸,你该怎么办?一位同学碰掉你的文具盒,你心爱的钢笔摔坏了,你该如何?你与同学玩耍时,不小心摔坏了他的文具盒,他开口骂你,要你赔偿,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之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自然而然和不需要专门注意地应用它们。
(2)问题情境训练
在学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创设问题情境,以检测其能否运用到的技能解决突发问题。如安排一位学生讽刺挖苦被试者,引逼他产生攻击行为。教师根据被试者的行为反应,或奖励其进步,或指出其不足。创设的问题按照与前一步训练中学生训练过的问题相同、相似、完全不同的顺序展现。
3.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情绪决定我们的学习意义的价值判断;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心志的努力方向。在课堂上,情绪体验的性质和程度直接制约着学习动机的趋向和动机水平。如:
(1)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能完成作业,缺乏成功的体验,加之经常受到批评,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为矫正他不写作业的行为,可与学生相约:不定期地检查作业,每写一次作业,即可获得教师的表扬及全班的掌声鼓励,甚至可以给他适当的加分。随后,我们进一步要求,只有完成作业,才能获得奖赏。
(2)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如对一个体育爱好者,让他去记录自己每次好成绩的心得,再让他学习别人是如何提高体育成绩的;如对一个音乐爱好者,让他去体验别人的鲜花、掌声来激发他的荣誉感,培养他学习的兴趣;对待一个美术爱好者,可以让他去临摹别人的作品,欣赏画家的作品来激发他对创作的激情。
由于中学生的个性和行为正处于被塑造而尚未定型的阶段,可塑性大。因此,为了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为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重视预防、矫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以上的三个方面,主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考虑,针对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类型,选择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和矫正,而且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调控,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