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班级中,总是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他们非常的易怒,与同学之间总会产生冲突,经常导致骂人、打架的行为。他们严重地影响着班级正常的教学与生活,老师都会感到头痛,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学生。
从这些孩子的行为表现来看,他们有着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既影响着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成败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研究中还发现,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分类不同,而且引起攻击的原因也不同,因此教师对于攻击性行为不能一视同仁,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方式。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任何行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需求不满足型、取乐型、迁怒型、模仿型、报复型、病态型、习惯型、义气型等等。一般特征为:隐蔽性、偶然性、复杂性,近几年更表现出组织性、破坏性、效仿性、预谋性和手段成人性的特点,其性质越来越恶劣,对于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矫正这种攻击性行为呢?根据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不同类型,主要从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和矫正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多方面、多方法、多手段的尝试以调控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的建立,首先了解学生个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经过我们个案研究及其调查发现,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攻击性行为与产生类型有着密切关系,既有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及成人社会的外部影响,也有与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内部因素。总而言之,攻击性行为是外在环境与教育等外因素与学生生理、心理行为等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内部因素
经研究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遗传等生理因素有关,但这毕竟还不是主要的因素。从生理角度看,主要是由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种种矛盾状态,特别是生理上的早熟。许多研究资料表明,这个年龄阶段正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转变期。
除了自身生理因素影响,某些心理因素也会引起初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还不稳定、不完善,不定期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由于道德意志薄弱,极易受外界的种种诱惑,于是外部的诱因转而影响内部的心理活动,产生了攻击行为。
(2)出于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渴望对一切都想尝试一下,却不明辨是非,有时甚至明知是不该做的行为也想亲身体验一下,来显示自己的“成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也就变成了一种难以改正的恶习。调查显示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大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3)异常心态的影响
具有异常心态中心胸狭隘、猜疑敏感、情绪变化波动大、缺乏理智感的青少年,就容易在冲动之下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来。而不良的行为习惯日久会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攻击行为。
现在的初中生挫折耐受力低。有些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积极地面对挫折,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同学、师生、家庭关系,均会引起挫折感。于是他们就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处理——采用攻击性的手段,如谩骂、挑衅、滋事。
2.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外部因素
如果从外部因素来分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两组调查数据:150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中大多数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父母教育不当或放弃教育的家庭占60%,父母亲在外地,老人教育不当的占13.7%;父母婚变、子女得不到家庭关心和温暖的占17%;50名没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中,父母90%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85%的学生家庭气氛良好。
(1)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看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结构、经济情况、居住条件、习惯传统、生活作风、家长的表率作用等方面。发展心理学家的众多研究表明,在各种影响孩子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家庭结构与类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态度、家庭感情气氛及他们在家庭互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对他们影响最大、最多的是家庭教育方式,许多其他因素通过家庭教育方式产生影响。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家庭是他们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因此,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导致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攻击性行为。不同的家庭和父母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利用“权威”与“关怀”两种类别,我们可以把家庭教育方式分为:①专制独裁型——包括要求、控制和拒绝、重视服从权威,主要采取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②民主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成熟,有责任感、独立,但保持温暖的态度,允许亲子沟通;③溺爱放纵型——父母将感情无限制地给予,对子女不做行为的约束;④忽视冷漠型——与溺爱和放任性最大的不同,是父母对子女缺乏感情的关注。其中,第一种和第四种是子女取向的,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是父母取向的。
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发现,倾向于拒绝冷漠、专制严罚,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相关。主要是因为高拒绝型的父母通常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是一味拒绝,从而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发生攻击性行为。而且父母的拒绝,给孩子消极强化的作用,因此在以后控制他们的消极情绪、攻击性行为方面,他们管教就很难奏效。
还有些家庭,父母之间、父母及其他照料者(祖父母)之间存在着教育方式上的严重不一致,甚至某个成人采用的教育方式前后也不一致,因为他们难以确立一个标准,最后导致了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家庭结构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离婚率的上升,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因此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对孩子及中学生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与完整家庭的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均较差,自我评价较高,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父母长期的分歧、对敌状态、争吵不休等种种冲突,会使孩子心中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变得悲观多疑、孤僻暴躁、心神不定或神经质,导致其心理变态的社会行为。
(2)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当。如教书不育人、放任自流、姑息迁就;惩处过严、缺乏正确的疏导方法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榜样作用欠佳等,特别是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大,造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蔓延。
其次,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大众媒体中报道的违法、犯罪行为,低级庸俗,给中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效仿的个体形式。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初中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
(3)被攻击对象的影响
经调查发现,高个子的学生主要的攻击对象是文弱胆小的女生,性格懦弱、个子娇小的男生。由于这部分对象既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反击的能力,他们更不敢去告诉教师或家长,因此,也助长了攻击者嚣张的气焰,久而久之,攻击者已把攻击别人当成了乐趣。
因此,懦弱胆小、逆来顺受的性格是导致别人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另一源头。
综上所述,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受到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但是在同样不良环境下却有许多初中生并未受其影响而茁壮成长,这对我们预防、矫治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教育工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启迪。
(二)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治
在分析了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可以对表现各异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矫治的基本原则是“综合治理”原则。
所谓“综合治理”原则,即学校、社会、家庭及青少年本人参与综合治理。
家庭是他们的第一课堂,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家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不容忽视的是父母对子女仍然具有影响力。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家庭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学校是矫治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最重要的力量。学校对于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征兆应严加关注。而一有攻击性行为产生,也应在其产生的初期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扑灭,而不是简单地采用“处罚”的方法一推了之。学校应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耐心帮助教育学生,使他们得以克服、改正。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及掌握一定的矫治方法、技能技巧也行重要。
社会是青少年活动的大课堂,一方面青少年在活动中得到锻炼,逐渐趋于成熟;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各种因素也对青少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我们不能让学生脱离社会,应正确引导他们吸取健康、有用的东西。
总之,在对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时,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应密切合作、协调教育。但同时不能忽视青少年本人的主动性,还应注意通过发挥青少年自身的积极性来控制、调节、矫正自身的行为,使外界保护与青少年自身保护相结合,外界矫正青少年自身矫正相结合,切实保护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总的说来,对于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一般应采用内部矫治与外部矫治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内部矫治,是提高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所谓外部矫治是指学校、社会、家庭采用正当教育、榜样教育,以及以疏导为主,并施以必要的矫正方法。教育和矫正攻击性行为切忌采用简单粗暴、讽刺打骂等负面教育;父母、教师的良好榜样对矫正攻击性行为将起到直接的熏陶作用。应采用积极有效的矫正方法和技术。
具体地说,矫正攻击性行为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创设适宜的环境
惩罚妨碍初中生对正确行为的学习,损伤了初中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使初中生产生对抗情绪,影响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不利于初中生社会化的发展。与其适用惩罚来矫正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如通过创设环境来矫正其侵犯行为。教师应为他们创造适宜环境,提供一些正确的行为模式供他们选择,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满足。可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如家庭环境方面:
(1)给一个生性冲动、倔强的学生布置一个能让他冷静且可以发泄的卧室。将他的房间基本色调布置为淡黄色、配置一张舒适暖和的床,充足的睡眠能让他冷静;还应配置音乐,准备一些钢琴曲和萨克斯曲;也应给他安置一个沙包,当他生气时,可以在沙包上发泄他的不满;还应让他的窗外有无限的生机,当他一推开窗门,就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接触到绿色的有生命的花花草草,培养他的爱心。
(2)给一个生性懦弱胆小的学生准备一台录音机,当他受委屈时,学会用语言倾诉,宣泄心中的不满;准备一些书,让他从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为他购置一幅他崇拜的名人画像,鼓舞他的信心;还可在他的书桌上,放一盆极具生命力的文竹。
教室环境的布置:可以通过贴标语来确定班级的目标;通过书报栏为学生提供调节情绪方面的书籍;通过宣传栏为学生刊出近阶段班级的不良行为表现,提供抑制行为的方法,还可通过宣传栏来表扬进步明显的学生;通过“悄悄话”信箱,让他们说出心中的不快,教师及时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疑团。教师还应为他们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动,鼓励他们与别人合作,通过模仿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新社会行为,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新社会模式。特别是教育者本人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言行一致。
2.教会他们释放侵犯性情感
烦恼、攻击、挫折、愤怒等等侵犯性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初中生来说,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侵犯性情感相聚越多,其表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教会那些受到挫折、攻击干扰的初中生以宣泄的方法,就可以减弱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相反,过分压抑他们侵犯性情感而使其获得暂时的安宁,其被压抑的侵犯性情感不但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会爆发出突然的、猛烈的攻击性行为。
释放侵犯性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1)教他们学会向他信任、崇拜、尊敬的人倾诉心中的不快,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可教他们把心中的不快向着花花草草倾诉;
(2)教他们学会宣泄,当碰到心烦或偶发事件无法处理时,可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大喊大笑,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3)转移法,当心中的烦恼与愤怒无法排遣时,教会他们迁怒那些毫无生命价值的“替罪羊”,如用手敲打沙包、枕头、皮球,用脚拼命地踩地板。
3.干预他们的侵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