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我国政府、非政府民间组织、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中国女性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了很大好转,女性生理健康保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女性的生育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的身心健康问题仍存在各种隐患,特别是现代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在各种压力下衍生出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女性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现代女性应增强身心健康意识,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加强自我心理养护,促进身心健康。
一、女性生理健康概况与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生育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中国女性的健康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随着人们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社会压力的增加,在女性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现代生理疾病,女性整体的生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一)女性生理健康的概况
1.健全法律制度,确保女性权益,提高健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多部法律和各种政策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利和健康维护权利。各地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妇联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女性的生育健康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国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国际社会对健康的倡导,遵从以人为本、公正公平、优质服务的国际准则,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02)、《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提高妇女地位与保障妇女健康有机结合起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2004)的颁行,使流动妇女享有了越来越多的健康福祉。”
2.政府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妇女保健
首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的资金投入,开展各种妇女保健项目。如2000—2001年,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投资2亿元对西部12个边远贫困省份的378个国家级贫困县实施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在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关爱女童”、“婚育新风进万家”、“母亲安全”、“生殖健康优质服务试点”、“计划生育男性参与”等项目;积极与国际机构在生殖健康和性别平等领域开展合作,如中国商务部将1/3以上的援华资金用于支持妇幼卫生事业。其次,动员社会各种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参与各种男女性别平等和健康研究工作,挖掘社会资源和各种力量共同关注妇女健康事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性别平等与健康项目,举办各种妇女健康论坛,开展行动研究,对政府进行健康宣传和倡导,推动了政府妇女健康政策的改进。”
3.国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女性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组织的促进,随着我国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开展,女性的生育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几年来,中国妇女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孕产妇死亡率由1996年的63.9/10万下降到2002年的43.2/10万,婴儿死亡率由1996年的36.0‰下降到2002年的29.2‰;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逐年上升,2002年全国住院分娩率为78.7%,其中城市89.4%,农村71.6%;2002年新法接生率全国达到96.8%,农村95.4%;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进一步普及;妇女预期寿命增长,由1990年的70岁提高到2000年的73.8岁。”
4.女性对自己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湖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的幸福人家网站2007年曾做过一项网上调查,据该项网上调查数据显示,35岁以下女性生第一胎时做过产前检查的比例,城镇为94.8%,比35岁以上女性高14.8个百分点;农村为75.9%,比35岁以上女性高28.8个百分点。35岁以下女性生第一胎的住院分娩率,城镇为87.6%,比35岁以上女性高14.2个百分点;农村为47.1%,比35岁以上女性高22.7个百分点。同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最近3年中,86.4%的男性和79.7%女性没有得了病不去看的情况。有妇科病症状的妇女中,能够去医院诊治或自己买药治疗的,城镇为74.7%,农村为70.2%,其中32.5%的城镇妇女和27.7%的农村妇女能够马上到医院治疗,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健康意识的增强。
5.社会对女性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与需求更为关注
随着新的生育健康理念影响的扩大,人们在更广泛的视野下关注妇女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与需求。生殖健康服务更加人性化;妇女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权增加;青少年女性和更年期、老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性别的暴力对妇女健康的影响也被纳入公共卫生视野;男性参与不仅成为生殖健康研究的重点,更成为一个新的行动趋向;女性性病感染者比男性增长更快的势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性别与性病关系的研究,为政府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健康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妇女的生殖健康权利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基于性别平等的生殖健康项目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妇女的保健能力。
(二)女性生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白领女性生理健康问题甚多
据2006年一项对“白领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在主动去医疗机构进行体检的人群当中,女性人群中蕴涵最高发的五种器质性疾病为: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41%的人有高血脂、心动过缓或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20~39岁女人的发病率甚至高于40~49岁的女性。口腔方面的健康护理问题。39%的人有口腔问题,如龋齿、牙齿缺失、牙周病等。妇科疾病问题。38%的女性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妇科疾病和健康维护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内权威机构最近一次关于“女性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发展中国家已婚女性感染妇科炎症的比例高达85%,中国已婚女性的感染率维持在75%左右。肝脏、消化系统方面的健康问题。33%的女性会遇到肝脏疾病、慢性胃炎、胆结石和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生殖系统方面的健康问题。14%的女性有乳腺增生,这与越来越多的白领主动选择不育或推迟生育年龄直接相关。
2.白领女性的亚健康状态呈上升趋势
亚健康是一种界于有病与无病之间的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免疫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表现为:经常感受身体不舒适,容易疲劳,睡眠不好,食欲不振,或常感觉头疼。以上这项关于“女性健康状况调查”的研究还显示,只有12%的女性没有出现亚健康症状,身体状况良好。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女性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43%的女性虽然没有生病,但是经常感到疲劳,身体状态不好;35%的女性只是闹过几次小病,大部分时间身体感觉都不错;4%的被调查者差不多每次流感都会被传染,处于健康阵营的边缘。高校知识女性是高层次的白领女性群体,她们比一般女性承受更多的体力脑力的负荷。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压力透支了她们的体能,她们身体里隐藏着各种隐性生理疾病,她们中许多人的身体呈亚健康状况。她们的生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3.社会各年龄段不同阶层的女性患有各种妇科疾病和存在各种亚健康问题
除了白领阶层女性的身体状况存在潜在的健康威胁之外,社会各年龄不同职业阶层的女性同样存在妇科疾病和各种生理健康问题。全国各地区所开展的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例如,2005年,福建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曾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一项“福建省妇女健康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他们用随机抽样及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法,抽取18~60岁女性居民共1005名,调查结果表明:
(1)33%的女性居民患有妇科病。调查数据显示,在知道什么是妇科病的被访问者中,有33%的人患有或曾经患过妇科病。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各种妇科病中,阴道炎发病率最高,患者比重高达36.3%。其次是痛经和宫颈糜烂,比重分别是27.3%和19.8%。
(2)近三成女性对妇科病治疗意识淡薄。有28.1%的被访问者对妇科病知识一无所知。2005年6月10日《假日100》杂志与天津万宁保健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天津女性健康有奖调查问卷活动”,他们对天津女性(25~45岁)的健康生活与健康认识的状态作了初步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女性健康方面的主要有三大项:健康状态的调查、影响健康因素的调查、对健康问题处理方法的调查。调查采用读者自填邮寄问卷的方式。此次调查人群女性年龄在23~30岁的占45%;30~35岁的占13%;35~40岁的占7%;40~45岁的占23%;45岁以上的占22%。调查对象包含了社会各种职业类别:体力劳动者占13%;脑力劳动者占66%;体力与脑力兼有者占21%。其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的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73%;中专及技校的占24%;硕士以上的占3%。这些数据说明参与问卷调查、关注健康的天津女性具有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
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半数女性的身体状况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数据反映,有50%的23~30岁的女性认为她们的身体状况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运动、无法有效地宣泄自己的情绪、饮食不合理等因素,都是时常感觉体力透支的主要原因。57%的女性对自己健康状况表示“一般”,23%的女性对自己健康状况表示“满意”,12%的女性对自己健康状况表示“非常满意”,8%的女性对自己健康状况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多数女性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准确判断,往往忽略了保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女性健康研究都表明,由于上班族女性从事的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与压力,头疼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睡眠质量差、精神时常紧张等是致使女性头疼的主要原因。在受调查的女性中,超过一半的女性认为头疼是目前影响她们工作与生活的最大困扰。此外,慢性胃病在这几年呈年轻态势,数据表明年轻人患慢性胃病者占33%。饮食不规律,吃油炸食品,借助咖啡、可乐、浓茶或辛辣食物提神、刺激以减缓压力是导致此类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雀斑、皱纹对女性的困扰在数据显示中是以递进形态出现的,环境污染的加重、紫外线指数的增强和女性内分泌失调等都是影响因素。办公设施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电脑与高科技产品的运用,户外运动时紫外线的照射、电脑的辐射与睡眠质量的下降都可导致雀斑与其他疾病的发生。
4.女性的性病和艾滋病呈上升趋势
(1)男女性病的比率逐渐缩小。根据2005年11月25日“普生健康网”的报告:8年前的数据统计,性病的发病率以男性为主,男女性的比例为8:1.但近年来,女性性病患者的数量上升较快,现在男女性病患者的比例已经达到1.4:1.而且,很多在男性身上症状明显的性病,在女性患者中常常没有特殊表现,以致耽误治疗时机。女性性病不及时治疗,可以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引起性交困难和下腹及背部疼痛;可以扩散至输卵管导致输卵管炎,导致不孕症和异位妊娠;一些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和人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外阴癌等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有关。孕妇感染性病,还可能导致流产、胎死宫内、早产或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
(2)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急剧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一年一度要发表《艾滋病调查报告》,估计2004年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约为3940万人,其中490万人是本年度新增病毒感染者,2004年全球已有310万人死于此症。这三项数字均为历年新高。报告警告说,亚洲和东欧是艾滋病蔓延最迅速的地区,女性越来越受到此病威胁。迄今,全世界3720万成人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1760万,几乎占到了一半。妇女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2004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Woman,Girls and HIV/AIDS”,我国卫生部确定为“关注妇女,抗击艾滋”。2004年,中国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发布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该联合评估报告显示,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呈现出六大特点,其中女性的感染比例上升是六大特点之一。根据报告,1998年,中国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的比例为15.3%,而2004年1月至9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比例已增至41%。报告还说,根据目前的流行模式和趋势,未来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是保持快速增长还是逐步趋于平衡,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开展有效的艾滋病预防和提供治疗与关怀。
由此可见,当代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女性的消化系统、口腔科、妇科疾病及性病艾滋病是女性健康中的弱项。几个容易出问题的项目都有赖于女性平时生活习惯的调整和自我健康检查习惯的养成,维护女性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影响女性生理健康的性别分析
1.男女在对待生理健康的意识与态度行为上存在差异
以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曾于2003年8月合作进行了一项关于全面了解上海高校女教授身心健康的课题调查为例。他们对高校男女教师在身体健康的意识与态度行为方面作了调查研究,不难看出男女在对待生理健康的意识与态度行为方面存在两性差异:
(1)从健康的意识和医治角度看,对于一般常见疾病,男性更多地选择了不看病而自行服药,而女性则更多地选择没时间看病,自行服药的比重亦低于男性。男女教授对于一般疾病的态度,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授对自身的健康保护重视不足或关注程度不够,同时也存在忙于工作以至于拖延病情的情况。
(2)从门诊诊治偏好看,女教授与男教授相比,在选择看病门诊上有着显著的爱好偏向,50%的男性表示仅仅看普通门诊就可以了,而女性则愿意看专家门诊。女性的平均患病率和日常不良症状数量高于男性,经常出现不适,这也造成女性在治疗时更愿意相信专家。
(3)对待疾病态度的性别差异。男女教授能够及时就医的比重都较少,只占30%左右;男女教授都有近33%的人要到疾病比较严重了才会去医治,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尤其是女教授,回答没有时间者占被调查女性总数的20%。
(4)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延误了部分女性对身体健康的定时检查。当代职业女性因各种生存压力和工作压力,忙于工作而无暇关注自己的身体。另外,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变化,也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出现或呈现亚健康状态。
2.男女在脑力和体能付出方面存在差异
阳刚阴柔,男女有别,男女在体能智能方面各有优势。现代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着职业女性和家庭妻子母亲的双重角色。她们一直受到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困扰,她们既要在社会中拼搏,又必须担当家庭主妇、扮演“贤妻良母”的家庭妇女角色,双重的压力使职业女性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两种角色转化的矛盾冲突往往造成女性既要照顾家庭,相夫教子,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充当贤妻良母的“家庭妇女”角色,又要在外打拼,努力工作,促进职业发展,争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较稳定的生存状态。以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为例,被调查的女教授自己承担家务的占22.3%,比男性高11.6%。现代女性在扮演双重角色的同时,也必然承受着双重的期望和压力,而且还要掌握两种角色的互换,和谐处理好两种角色的矛盾冲突,做到有机融合与统一。因此,她们必须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汗水,更多的精力,更艰辛的努力,更大的代价。长期的身心疲劳和身体透支,必然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
3.男女在身体素质与结构机能方面存在差异
男女不同性别在身体结构和机能方面、面对刺激压力的应对方式方面等存在较大差异。男性在身体的强壮性、精力的充沛性、力量的爆发性等方面强于女性;女性在激素的分泌方式、力量耐受性、细胞器官活动的兴奋性、精确性等方面又不同于男性。男女两性生理构造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健康方面也存在差异。由于女性的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方式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有别于男性激素持续性分泌的特征,因此,女性的许多疾病都与她们的“四期”特殊生理变化有关,如许多女性在月经期、怀孕期、哺乳期、更年期都会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甚至产生疾病。此外,女性还要面临生殖系统的各种妇科疾病和卫生保健问题。环境的污染、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转基因食品和食物中激素含量的增加、药物的滥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可能诱发女性各种恶性疾病的产生,影响现代女性的身体健康。
4.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女性在健康资源的占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国家的GDP水平以总量第七的排名进入世界前十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女性的地位和经济收入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出现了诸如年收入超亿的中高收入阶层。但是,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女白领阶层和下岗女职工、女性农民工和农村女性群体的分层,不同的社会阶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她们的社会生活态势存在巨大的差异。
当今社会既有住院生孩子动辄花费十万元以上巨额费用、享受一流医疗服务的女性富豪,也更有连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都缺乏的社会弱势群体。她们中的个别人甚至连住院生孩子的费用都交不起,只能在家中生产,由此而落下各种妇科疾病,她们更谈不上所谓的健康保健和健康管理。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女性在健康资源的占有、医疗服务的享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也使得那些社会弱势女性群体的各种生理疾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控制。
三、增进女性身体健康的对策行动
1.增强女性健康意识,扩大健康普及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为了增强女性的健康意识,防治各种女性疾病,提高女性的生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健康观念,树立新型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更应该是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态。我们必须做到从城市到乡镇、农村,借助报刊、墙报、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通讯和媒体宣传工具,开展各种普及性的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各种防治女性疾病的常识,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针对女性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其次,重视女性“四期”卫生保健,养成良好的性生活习惯和健康的性行为:注意女性月经期卫生保健,禁止月经期进行性交生活;注意妊娠期卫生保健,防治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和性病。再次,树立正确的性生活、性伴侣观,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淫秽的性生活,减少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最后,重视体育锻炼,提高免疫防病功能。
2.实施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建构全民医疗保健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强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情况却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差异明显:东南沿海地区的卫生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西部地区的婴儿和儿童死亡率比东部沿海地区高出三四倍,而且很多人死于容易治疗和预防的疾病,如妇产科病、婴儿破伤风、肺炎和腹泻等。农村女性的许多妇科疾病还无法及时得到医治,因此也就形成了由于经济原因导致的“贫与病”的恶性循环。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研究和管理体系与国际水平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全国农村合作医疗与城乡防病体制还处于滞后状态。
因此,提高全民女性的身体健康水平,各级政府要重视公共卫生建设,要加强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要重视对妇女卫生事业的管理,建立并推广危机应对机制。公共财政要支持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政府要有一套成熟的公共关系体制,建立一套高效、低成本的卫生体制,主要体现为:一是具有着眼于个体的医疗系统;二是具有着眼于群体的公共卫生系统;三是具有卫生筹资系统;四是具有卫生信息系统;五是具有着眼于医学进步的健康、科学的研究系统。这些系统都围绕着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的目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和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发展。
另一方面,要建构完善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农村女性人口在全体女性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决不能忽视农村妇女这个弱势群体。政府应下大力制定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妇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其一,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以半强制性的规定来要求农民参保,确保参保面广。其二,建立医疗风险金制度。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小部分作为医疗风险金,用于特困户、老年人、特种疾病家庭的风险保障,从而提高农村妇女就医率,使这些家庭享有真正的医疗保障。其三,重视家庭、村组扶助、商业保险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我们必须强调传统文化的重建,强化公民素质和道德教育,通过文化重建形成家庭、村组尊老敬老、扶幼助弱的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其四,全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农村妇女看病织起一道最后保护屏障。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或民间机构通过一定方式对没有能力参加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弱势群体及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障后仍无力支付大病医疗费用的农民,给予无偿援助和经济支持的制度,在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它发挥着最后防护线的作用。其五,降低医疗费用,确保女性妇科疾病得到及时防治。政府要加强卫生扶贫工作,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由于销售环节过多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
3.完善三级妇女卫生保健机构,确保女性定期检查身体
为了尽早预防女性各种妇科疾病和常见病,防止职业女性过早呈现亚健康状态,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我们呼吁政府必须在城市、农村地区建立较完善的三级卫生保健机构,以保证广大女性能够定期检查身体,防治疾病。其一,在城市地区,建立地、市、社区三级卫生保健机构,确保女性的重大疑难病在地、市医院得到诊治。一般性常见疾病能够在她们所居住的社区得到最便利的医疗。建立健全女性定期定点体检制度,控制女性妇科恶性疾病于萌芽之中,减少女性恶性疾病的发病率。其次,在农村地区,建立镇、乡、村三级卫生保健机构。我们要以多种渠道融集资金,解决广大农村妇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实问题,养成她们正确的生殖观、疾病观、健康观、维护广大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其三,在农村基层,培养大批安心服务、扎根于农村的医疗队伍。我们要改善农村基层医护人员的生活条件,吸引优秀的医疗专业人才到偏远的山区,服务于广大农村妇女,解决农村妇女缺医少药的问题,确保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女性也能够与城镇女性一样,得到专业医疗人员的治疗、咨询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