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女性心理学
7824100000010

第10章 青年期女性

青年期又称为成年初期,是女性开始步入成年期的开始,一般把进入青年期的时间界定为18岁到35岁。这一时期女性的生理发展已经基本稳定,情绪情感稳定性增强,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职业和婚姻成为青年期女性的首要发展任务。

一、生理特征

这一时期,女性的身体发育已经基本稳定,由于性激素对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她们的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基本稳定下来。这一时期的性成熟,是生物学意义上人的真正成熟,它标志着成年生活的开始,具体表现为,皮下脂肪分泌增加、乳房突起、臀部变大等,在体态上表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

青年期女性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已全部完成,这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意志力、控制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基本平衡,第二信号系统在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神经联系的复杂化和大脑活动机能已日趋完善。

二、心理特征

(一)智力特征

处于青年期的女性,其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她人生中的高峰阶段,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智力范围扩大。作为独立成人的青年期女性,由于她们大量接触客观事物,从而扩大了智力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范围来看,她们不仅能对目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分析、判断,而且能对她们陌生的、发生在记忆中的久远的事情认真考虑;从空间范围来看,她们不仅能对当前所受到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能对她们听到或想象到的事物加以认识和理解。

第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明显优势。青年期女性不仅能用形象思维认识事物的表象,而且能经常利用抽象思维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她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这种转化是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青年期女性不再像青春期女性一样轻信别人,或轻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她们喜欢“三思而后行”,在听取别人意见时希望对方的说明要有论证性,能以理服人。

(二)情绪情感特征

青年期女性的情绪逐渐显现出平衡、和谐和稳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强烈、粗暴的情绪减少,温和、细腻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她们的情绪更容易转化为心境,持续的时间较长,对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变大,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她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直接的、冲动的情绪外露,尽可能以间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青年期女性的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并且趋于稳定。

(三)个性特征

青年期女性个性特征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自我意识上。这一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于主动认识自己,把原来主要朝向外界的目光转向了自己,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使得自我意识出现了分化,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矛盾出现,表现为现实自我落后于理想自我。所以此时期的女性常常感到人生的矛盾太多,内心痛苦而茫然,她们苦苦思索,力求摆脱这种痛苦和不安。但总的来说,青年期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达到成熟程度。她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剖析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是青年期女性面临的发展问题。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承担爱、情感及道德承诺的能力。亲密感可能出现在朋友关系和恋爱关系中。它要求坦率、勇气、伦理感,并且往往要牺牲一些个人偏好。青年期是建立家庭生活、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就可能陷入孤独寂寞的境地中。这一阶段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的矛盾。这一时期的矛盾如果得到解决,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够建立起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个性;如果得不到解决,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失败,就会陷入孤独的境地,导致情绪障碍的出现和不健康个性的产生。

三、心理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求职

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90年到2000年十年间女性受教育状况有很大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女性文化程度大大提高。与1990年相比,在18岁至64岁的女性中,2000年文盲比例已从30.1%下降到11.1%,特别是青壮年妇女的文盲率已降至4.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37.0%上升到50.7%,其中,城镇女性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4.3%,比1990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1.4%上升到3.5%。

其次,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女性平均上学年数1990年为4.7年,2000年为6年。1990年城镇女性上学年数的均值为8.7年,比男性少1年,随着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青年男女享有教育资源的差距明显缩小,2000年30岁以下女性的平均上学年数,城镇为10.4年,仅比男性少0.3年,农村为7.0年,与男性的差距从农村总体的1.7年降到了0.9年。

再次,女性享有的继续教育机会增多。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中,有26.8%的人最高学历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比男性高2.2个百分点。13.5%的女性近3年来参加了某类培训或进修,40岁以下城镇女性参加培训的比例达26.1%。城镇女性参加的培训以进修和专业职业培训为主,共占72.2%,农村女性参加的培训以实用技术为主,占61.5%。

与此同时,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与男性相比差距较大。农村女性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的比例是42.3%,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

影响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值偏低。数据表明,未能继续升学的女性中,父母阻止上学的占36.8%,比男性高8.9个百分点。虽然家境困难也是父母不让子女继续上学的主要原因(男性占69.8%,女性占68.1%),但父母认为女孩上学没有用的达9.1%,比男孩的同一比例高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对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十年来我国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女性教育状况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与男性相比差距较大。

对妇女而言,教育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工作的世界也得到彻底的改变。今天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份额远远大于过去,获得了比以前多得多的比例。然而,在职场中妇女并未获得平等。两性在所从事的工作和收入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别。虽然所有的职业群体中都有女性,但她们在某些职业种类中出现了比例失调。她们始终集中在工业、书记人员和服务性行业领域中,许多妇女从事的是“粉领”工作,即低收入“白领”工作。

(二)恋爱与婚姻

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和性意识的成熟,青年期女性的择偶需求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择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归属。从择偶标准来看,近年来的调查表明,青年期女性择偶时考虑的标准侧重于对方的品德人格、健康状况、忠诚度、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也有调查表明,女性在择偶时也很注意学历、职业、身高和家庭背景等,尤其突出的是对身高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她们会考虑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结婚是爱情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它标志着青年女性在心理上、经济上基本摆脱了父母,并且改变了对社会的依赖状态,也意味着作为稳定的成人生活的开始。

与青春期相比,青年期女性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处于相对缓和、平稳的状态。这一时期,她们逐渐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求得独立生存和发展,心理发展必然会遇到许多未曾遇到过的矛盾以及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动荡。

1.职业与婚姻的矛盾

美国学者曾经对进入青年期的大学青年的自我评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自我评定与女大学生有所不同,男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事业选择更严肃认真,不大受干扰,可以更专心。同样情况下,女大学生却面临心理上的困扰。不会有人向男大学生提出在事业和做父亲之间如何选择,因为对于男人来说,他的职业与他的家庭角色并不矛盾。但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却感觉要在学业、事业、家庭之间做一定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使她们产生矛盾心理。

建立家庭后,她们在职业和婚姻方面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一方面要为丈夫事业的发展承担大量的家务,孩子出生后,要表现出贤妻良母形象;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事业、个人前途的发展。琐碎的家务和对丈夫无私的支持,使其难以实现婚前对事业、个人前途的憧憬,从而导致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又想事业有成,而二者却又难以兼得的矛盾心理。

如何帮助女性消除职业和婚姻的矛盾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达到心理层面的支持:

第一,社会支持。为女性提供带薪休假,作为母亲的工作女性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假期,以致她们无法很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如果制定合理的假期政策,将有利于女性调整作为母亲的心态,理解孩子的需要,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第二,他人支持。这里的他人着重指亲人的支持。有研究表明,影响作为母亲的女性协调家庭和工作角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配偶和子女的支持。女性的良好状况同丈夫参与子女照顾和家务以及丈夫的情感支持程度程度呈正相关。

2.求职过程的困惑

(1)求职压力。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一份调查显示,有60%~70%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某项调查显示,中西部省区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到过性别歧视。

据悉,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至2005年我国女大学生已占毕业生总数的44%。2006年高校毕业生激增至413万,比2005年增长75万人,女性比例也将相应增大。而全国对毕业生的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2005年的实际就业率降低了23%。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调,为女性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障碍。

(2)疏导。

由于生理特征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比男性更多的困难,有时候甚至是歧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女性应该从自身着手,克服错误的就业观念,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在求职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克服知难而退的心理。许多女性在求职前都容易产生浪漫的幻想,但一遇到现实中的困难就心理失衡,并且一部分女性性格相对柔弱,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所以,女性在求职前应该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做好充分的准备。

克服盲目求高的心理。一部分女性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往往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拿身边的同学作比较,以超过别人为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当女性与适合自己的工作擦肩而过时,往往后悔不迭。

克服不平衡的心理。部分女性把求职不利归因于关系太少或受人排挤而产生怨天尤人的不平衡心理。诚然,走关系之风在社会上是不争的事实,但求职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对时机的正确把握。只有纠正错误的归因,才能拥有平衡的心态,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

注意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般来说,女性的法律意识比男性淡薄,而在求职过程中女性往往会遇到更多的陷阱或就业歧视,所以在遇到求职陷阱或歧视时,女性应学会拿起法律这一最有效的武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