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37

第37章 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及原则(1)

第一节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

学校德育管理是指管理者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有效地达到德育目的的活动。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一、能充分发挥德育的组织作用

实现培养目标学校工作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的德育管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校为国家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应具有什么素质?要达到什么样标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从这个培养目标中,我们看到了德育目标的规格和需求,它既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总之,学校德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富有起来,而且也要在精神生活上富有起来。物质生活的富裕不能自发产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精神上的空虚却能导致丢掉社会主义优势的严重后果。学校的德育管理也是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哨阵地。

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向学校德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将要冲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使人的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发生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在这基础上也必然会产生出新的道德准则和新的价值观念。新的道德准则和新的价值观念要普及到社会,要逐渐完善,在这个较长的过程中,学校德育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看,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当前的变革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革命,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触动是前所未有的,这就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有更高的共产主义觉悟,能适应新的变革了的社会环境。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能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而且能打开局面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说明学校德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对新的历史时期,要培养学生具有新的思想和政治素质。可见,学校德育管理的加强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看,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中小学生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是为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意义,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成长迅速,变化很快,身心各方面都充满了矛盾,容易接受不良影响,这一时期的德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学校德育也必须有科学的管理。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学校德育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德育管理是个薄弱环节,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必须从端正教育思想做起。认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认真纠正轻视德育,忽视体育,放松美育的错误倾向。

第二节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和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历史责任。中小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史,任何阶级培养人的基础素质都以“德”为首。因此必须研究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一、德育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德育在社会进步中起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把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品德,作用于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自社会存在,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思想品德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

(二)德育在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中有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古往今来,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生活秩序方面大体上有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人治,第二种办法是法治,第三种办法是德治。实践证明,德治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遵纪守法的人多,违法犯罪的就少了,社会就能稳定和发展。相反,人们道德水平低,违法的人就多,社会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道德与法律有密切的关系。

(三)德育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为培养青少年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德育制约人的发展方向,是解决一个人为谁服务的问题,最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所以,任何一个社会都十分关心德育的性质和地位,通过控制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德育有决定学校性质的功能。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与资本主义社会学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德育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教育学生,培养无产阶级所需要的革命接班人,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我国学校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中也有导向作用。德育决定各育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通过加强德育,可以促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德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青少年是整个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

二、德育的功能

从我国学校德育的性质和历史来看,德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这是指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指向、选择和调节行为的作用。它既能为个人为集体导向,也能为学校、班级的教育活动导向。在各育中能起导向作用和保证作用的是德育,所以学校领导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中,德育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的政治方向问题,就是走什么道路、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决定学校的性质方面,德育也起定向作用。所以,学校育人应当坚持德育为首。

(二)动力功能

这是指德育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引发、强化、支配的作用。思想道德是人的灵魂,是指导人的行为和影响人的智慧才能的精神力量。一个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目标,就会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奋斗不止。学生有了这方面的思想武装,明确了政治方向,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就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

(三)目标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是由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及其成长发展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构成的。以中小学为例,其教育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里所说的几个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教育目标的完整结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或遭到削弱,都会影响整个结构功能的发挥。

第三节学校德育管理的任务

把教育工作真正地由升学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德育管理在德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方向。为此,研究德育管理的任务是搞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树立正确指导思想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德育管理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工作的面貌和结果。

回顾我党教育发展的进程,就会发现,每一时期的学校德育管理的指导思想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的。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了适应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党中央召开专门会议,将原来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同志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上内容可以说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学校德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培养了二十余万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以后,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是基于社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较战争年代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所以就更需要明确德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个面向,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合乎时代思潮的教育活动。从孩提起,就要求学生把自己融入社会的浪涛中,体验社会的脉搏。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科学地观察,实事求是地评价世界、社会和个人的能力,使之树立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意识。同时做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遵守法纪的公民。

二、加强德育队伍管理,提高德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做好德育管理工作,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专职德育工作教师。他们应当热爱自己的职业,把塑造灵魂的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他们潜心研究学生的状态,绝不敷衍,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用仁爱之心去滋润那含苞待放的蓓蕾,他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教师的精神状态、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甚至言谈举止、穿着打扮都会对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校德育管理除了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专职队伍之外,尚需建立一个从校长、政教团队、班主任、任课教师所形成的稳定的、多层次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德育工作形成一个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格局,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健全各种组织,使各层次的德育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工作井井有条。

党支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书记在从事德育管理的工作中,可以直接掌握学校的政治方向,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动向。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水平,督促他们考取高一级专业职称,接受最先进教育方法的培训。

三、健全学校德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德育工作效益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要根据党的方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

1.建立各教育组织、校领导、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2.建立学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应具有法的性质。要做到人人皆知,个个照办。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规章最好不制定。

四、总结德育管理经验,加强德育科研

德育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立研究的领域。中小学德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实验,总结经验,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五、健全德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学校德育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系统,必须协调好系统内乃至系统外各方面工作的关系,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益,否则就会出现混乱,产生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