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33

第33章 德育评价(8)

小学生毕竟还小,在评价中,难免无所适从,故教师要加强反思性策略指导:怎样写学习日记,在评价中怎样欣赏别人、悦纳自己,怎样选择试题,怎样给档案袋编写目录等。每次指导的时间不宜过长,指导的内容不宜过多,指导的学生也要有所侧重,关注“边缘人”,消解“偏爱中心”。

(二)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

反思性评价施行以来,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属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比如,如何控制评价中反思的“质”与“量”以及“度”呢,如何使程序更加简约化、系统化呢?

第七节中小学德育评价

一、学生品德评价的艺术

德育是一项科学的艺术的系统工程。在德育教育各个要素中,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是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的大整体。德育规律在德育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寻找并揭示德育诸因素之间或德育同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以便在德育实践中遵循德育规律展开工作,赢得德育的主动权,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规律具有具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德育规律的各要素中,品德评价最具有发展性,它是德育内化、外化规律之中的调节系统;品德评价最具有动态性和可控制性的特点。进行品德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品德评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遵循品德评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对教育的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在当今德育工作中对品德评价的科学性的把握和艺术性的运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以此激发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

但是,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教师们或多或少有悖于教育规律性的行为,不大注意因人施教,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品德教育枯燥无味。一些教师说,无论你怎么教育,学生就是学不进,一些班主任花了很大气力,良好的班风仍然难以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工作方式简单,搞一刀切,不注意因人施教,不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理、年龄变化规律。

其二,教师热衷于表面说教,对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行信念、品德行为缺少必要评价。如只注意活动的训练内容、形式,而忽视必要的评价。学生好的思想,好的品德行为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强化,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得不到否定,从而造成品德教育实效低。良好的班风难以形成。

其三,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常常受到长辈的宠爱,在家好话听得多。而教育者在进行品德行为评价时缺乏品德评价艺术性,方法欠妥,或评价不全面,不公正,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正确的品行规范难以在学生心中内化,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其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品行评价的标准、要求、方法不一致,学生难以适从,品德信念,品行认识,品德行为难以形成。

下面说一说学生品德评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善于把握品德评价时机,恰到好处地做到及时、准时、适时及时:每次活动以后,或做完某件事后,发现有好的思想,好的现象,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使好的思想,好的风气得到肯定和强化。失去了这个时间,当学生离开了这个环境,事过境迁,再来作评价,就会失去人候,难以形成气候,效果自然不会好。

准时:针对某个情景,偶然出现的某个现象,果断、正确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注意评价的环境效应对弘扬正气、抑制不良的倾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即教育者提出的规范要求集体的力量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评定以准确,尽可能不出误差为前提,如果没有洞查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能贸然下结论,否则品德内化受阻。由于社会品德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存在差异,受到主客观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品德基础不一定符合社会的品德要求。教育者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行为作出评价。

适时:由于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的感情脆弱,当学生的品德基础(思想言行)不能符合社会品德要求时,老师的评价就应讲究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受教师的批评(评价)时,学生涨红着脸,瞪眼咬牙,握拳。这反映老师的评价有失准确。评价应讲究艺术,要讲究时间、场合。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否定态度时,更应讲究评价的艺术。当学生的品德基础和社会品德要求内化时,老师应以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肯定、强化。

(二)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规范班纪,形成良好的班风1.交谈。交谈是德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品德评价的一种好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亲切的交谈,能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特别对感情脆弱和性格内向者、性格固执者,对其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还能促使其原有的品德基础和社会品德要求得到融合、顺应、内化。采用交谈应选择在班上较为典型的人物,用老师的品德评价、促使其自身的品德评价,并能进行微调,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

2.讨论、总结。

讨论和总结,是利用学生集体的品德评价,使德育进行内化的方式。学生集体的品德评价。其实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的集体舆论。讨论——在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行为发生变化过程中,德育的信息或被接纳或被拒斥,或被理解或被存疑,德育的内化运行或被阻碍或为顺应的种种困惑之中,需要运用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舆论力量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通过讨论辨是非,将学生的思想认识调节到学校德育内化目标的方向上来。运用“讨论”这一品德评价形式,须明确两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判断能力,适宜在高年级进行;讨论的内容,主题须明确,教师应交给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依据,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总结——是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品德评价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总结,既有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的品德评价,又有在集体舆论力量引导下,对集体内部的某种思想、行为,某种现象进行带有倾向性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两种形式是同时进行,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

3.评比、奖励。

这两项措施是品德评价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评比,是调动集体舆论对学生品德基础与学校品德要求同化的肯定和强化,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评比褒扬先进,激励后进;通过评比强化班内正气,使后进学生找思想差距。

(三)巧用评价艺术,提高评价效果

1.评价角度应多变。

依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呈结构性跃进规律,我们在评价其品德状况时应注意品德结构中的各个要素,而不能只注意学生的品德行为,置品德认识、品德意志、品行情感而不顾。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只重视评价学生行为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较为普遍,这样,往往效果欠佳。我们从学生的品德结构中,全程地了解、分析,学会寻找、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情感的热点,不要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比如,学生动机、愿望是好的,而事情的效果却是糟糕的。我们在品德评价时,就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寻求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弄清前因后果。注意其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行意志、品德信念所具有的方面,加以肯定表扬中有更高的要求,批评中有更热切的关心和期待。定有激励,否定是有适当的宽容。

2.巧用多种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姿态语言。总的要求是语言生动、感人、有吸引力、态度诚恳。有声语言更具有魅力。天生活泼好动的儿童需要教育者生动形象的语言。姿态语言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示肯定的眼色,一个期待的目光。恰当运用这些手段都是品德评价生动艺术的体现。比如,运用交谈和眼色、目光以及一个拍拍对方肩膀的动作,都可能对品德评价作肯定和强化。在交谈中,一个肯定的动作,就是对学生品德评价的内化的催化。

二、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师生课堂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在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原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已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重师轻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的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

2.重教轻学。

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中,考虑得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却关注很少,偏重教法轻视学法,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亦关注不够。

3.重知轻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用一张评价表评价各学科课堂教学,没有本学科特色,因此不能真正促进学科教学的提高。另外,评价项目中,教学内容一项的权重在2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如知识的讲解符合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教学内容容量恰当等,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则没有具体的要求。

4.重“静”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对静态的教学要素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尤其是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环节缺乏评价。

5.重“灌”轻“悟”。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要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教材分析透彻,教学环节完美就是一节好课,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书本上讲的道理都知道,但是不能付诸实践,很难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教学实效性较差。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缺陷,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课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评价体系已远远不能符合“构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的二期课改基本要求。因此构建符合二期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定,首先必须明确以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作为评定的指导思想。确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应包含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目标从强化应试转变为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目标是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的首要问题,也是一节课的方向或灵魂,它直接关系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行为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编排和评定方式的运用。教学目标是从知识走向能力,走向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标志。因此,教师课堂表现的考评重点应由原来单纯地教“关于什么的知识”,转变为不仅教“关于什么的知识”,还需要教“关于做怎样的人”,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2.教学的依据从本本(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教师教学的依据不应是书上有什么,而应是学生需要什么。最好的书本若不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也是不适用的。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过去上课要不折不扣忠实于教材,现在教材只是一种教学材料,只是许多媒体中的一种信息载体,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同样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教学,以目标来管理或评定整个教学的每一段过程,不断注意学生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避免那种只追求“理想”结果不顾过程的做法。

4.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原来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机会或渠道给教师发送信息,学生之间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效、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信息交流过程。

(三)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架

1.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对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与调控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系统的一部分,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与归宿。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四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