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24

第24章 德育的实施途径(5)

(一)要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前辈自觉遵守纪律的优秀品质在延安时,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同志,两人愉快地在病房里交谈起来。这时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需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地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告别了关向应同志。列宁有一次去开会,在门口被卫兵拦住要检查证件,后面的人告诉卫兵,这是列宁。卫兵说:“我没见过列宁同志。再说,不管是谁,都要检查,这是纪律。”列宁出示了证件,卫兵马上敬礼说:“对不起,列宁同志,耽误您的时间了。”列宁握着卫兵的手说:“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革命的法规纪律。卫兵同志,你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得很对。”革命领袖自觉遵守纪律的榜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要加强自我训练,时刻不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很多,课堂常规、校园纪律、图书馆规则、食堂纪律、开会纪律、教室自习纪律。要了解这些规则,严格按规则行事,特别是在没有老师和同学监督的情况下,要自我监督,自觉执行纪律,经常这样反复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就会逐渐养成按校规校纪办事的习惯。其次,要自我检查,要经常按照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检查自己的行动,经常反省自己并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抱着“有错改之,无错加勉”的态度,尽可能从各种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及时知错,坚决改错。言行一致,就能纠正不良行为,防止坏习惯养成。最后,要持之以恒。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不为外界诱因所干扰,自觉地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逐渐培养起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要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纪律既然是根据集体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必然是保障集体成员的利益和自由的。任何自由的获得,都必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秩序和纪律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稳定的课堂纪律,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专心致志地学习知识。如果每个人的行动不受任何约束,各行其是,就会使一切正常活动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谈不上实现个人自由。另一方面,纪律也是限制自由的。

六、培养自尊的品德

自尊自爱是健全人格必须具有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懂得尊重自己,就不可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善自己,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不可能做到尊重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自尊自爱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形成这一良好的人格需要长期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适当地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他们养成自尊自爱的美德。自尊自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个人名誉

人格和名誉是一个人尊严的象征,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古训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尊自爱的传统体现。自尊自爱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上。

(二)自尊还表现在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一个人应该自尊,一个国家、民族更应该自尊。个人自尊同国家、民族的自尊紧密相关,血肉相连。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注意时时事事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绝不做有损国格的行为。

(三)珍爱生命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学生自尊自爱的表现。青少年应该懂得,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人民。每个公民接受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又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珍爱生命,是对自己、国家、社会怀有责任感的表现。珍爱生命必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概念,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包括精神上的健康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只有这几方面都处于良好状况的人,才能驾驭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体魄是工作、学习的基础和保证,充实、健康的精神生活能够扩展生命的价值,属于人的一种更深层次的需要。

(四)自尊还表现在尊重自己的身份

中学生的言谈、举止、装束打扮应处处体现文明教养,野蛮、粗俗、肮脏、不讲社会公德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谦逊礼让、尊重师长和有知识、有经验的品质是青少年自尊自爱的表现。我们反对目中无人、狂妄自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尊重知识,致力学业,崇尚勤俭,不讲排场比阔气,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五)注重仪表

一个人的良好仪表状态,反映了这个人的自尊自爱和良好的文化教养,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也表现了其接受生活的心态和对别人的尊重。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格首先应该是内心世界之美和仪表美的统一。那么,怎样在日常生活中,用行为规范来塑造学生自尊自爱的人格呢?

1.善于用科学的道理进行教育,要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中有关服装仪表、卫生习惯、禁止不良嗜好和封建迷信等要求,都是符合青少年发育规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2.增强学生的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禁止淫秽物品和非法书刊,禁止赌博、封建迷信,限制中学生涉足营业性舞厅、酒吧等有关法律规定和纪律,使他们认识到抵制腐朽文化是一种守法行为,也是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需要。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是非观念,要使学生懂得,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国家、民族的尊严,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应尽的道德义务,并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和材料,帮助他们分清是与非、黑与白、荣与辱、高尚与庸俗的界限,促使他们自我完善,加强自我修养。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对于格调不高、不健康的歌曲、书刊、娱乐活动等,不能简单地消极限制。通过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课外活动要丰富多彩。针对学生中的阅读倾向,可以适当组织讨论、辩论等活动,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5.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坐、立、走的正确姿势,整洁的仪表,讲卫生的习惯,文明的举止,只有在坚持不懈的严格要求与训练中才能养成。正面的教育示范,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和自我矫正,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七、培养真诚友爱的品德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真诚友爱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人际交往真正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会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它能使每个正常人的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并使整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融洽的秩序。反之,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缺乏友爱,会造成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气氛,使人感到压抑、孤寂、苦闷,并最终导致人的心理变态,对生活、对人生、对工作抱有一种消极态度。

一位教育家说过:“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他对共同事业的忠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对中学生加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即真诚友爱与人相处的教育,并将其落实在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是一项重要而又崇高的任务。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正确处理亲人、朋友和同志小范围之内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每个青少年必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第一课。让孩子从童年和少年时起就对别人多尽一些义务,是十分重要的。

2.让“爱”的感情充溢于师生之间,我们不仅应教育学生在彼此之间要真诚友爱,而且也应教育与培养学生把“爱”的感情充溢于师生之间。“尊师重道”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向来把尊师视为美德。尊敬师长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有的最起码的礼貌。当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了缺点和错误时,应让他们明白是老师的循循善诱把他们引向正确的道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无不渗透着广大教师的心血,所以我们要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尊敬师长。

3.睦邻友好,让生活充满爱,加强爱的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应做到与邻里友好相处,让生活充满爱。邻居相邻而居,朝夕照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家属外,相处最近、接触最频繁的也许就是邻居了。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就会使人生活安定,情绪愉快;邻里关系处得不好,轻者造成生活上的不愉快,情绪上受到影响,重者吵骂殴打,闹出事情来。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确是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件事。真诚友爱是一种美好的社会风尚,它不仅存在于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应当存在于广大的素不相识的人们之间。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每年都受到一些自然灾害的侵袭,由于地震或水灾,人们一夜之间往往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募捐,人们都积极响应,拿出自己的积蓄和衣物无偿地支援灾区人民;都可以说是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真诚友爱的表现。这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于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有重大意义。

八、培养文明礼貌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