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23

第23章 德育的实施途径(4)

在当代,礼貌待人在密切文明交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人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踩人者若无其事,无动于衷,被踩者愤怒异常,骂骂咧咧,于是开始了一场舌战:“你瞎眼了?干什么踩人?”“你才瞎眼呢?没看见车挤!怕人踩,坐小汽车去!”你来我往,吵得好不热闹。也有一些同志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就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并说一声:“对不起!”被踩的虽疼痛未消,却也会表示谅解。这样的内疚和歉意往往能换来宽容和谅解,使一触即发的冲突烟消云散。这说明,文明待人的行为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讲不讲礼貌大相径庭。谁不讲文明礼貌,谁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中学生必将走向社会,必须在中学生阶段就加强文明礼貌的教育和训练,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怎样培养中学生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呢?

(一)言谈、举止和态度要有礼貌

礼貌待人,使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礼貌用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谈吐文雅、和气、谦逊,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猜疑、纠纷和摩擦,有利于人们心情舒畅,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学们无论在家庭中,在学校里,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都是集体的一员,每天都要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相处,在社交的场合里,还要同更多的陌生人相处。如果能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待人和蔼谦逊,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亲密团结的大家庭。

(二)要教育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做起

弄清楚讲礼貌的意义之后,最要紧的是在实践上下功夫,就是说要身体力行,见诸行动。这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养成习惯。培养文明礼貌行为,首先要抓住文明礼貌的思想核心:尊重别人。“诚于中阳形于外”,只有诚诚恳恳地待人,时时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方便,才能养成表现文明礼貌行为。文明礼貌修养要以提高认识开始,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最终养成礼貌文明的行为。一个人的礼貌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三国时的刘备曾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是大的开始,“小”抓不好则“大”不能成。讲礼貌也要提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精神。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大,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也要在此时培养。只要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从点点滴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会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使之成为个人生活素质重要的一部分。

三、培养勤奋刻苦的品德

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中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就取决于这一代人的科学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要珍惜青春岁月,刻苦学习,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有的同学却抱着学好学不好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我国现在的条件,高中毕业能升大学的只占毕业生的百分之几。我不想上大学,将来有个工作就行,何必费那么大劲去学习。”应当看到,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业、农业、企业管理、铁路交通、国民经济计划等部门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工业发达的国家逐渐实现工业管理的全盘自动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也将在各个领域广泛采用先进技术。现代化生产需要具有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者。谁看不到这一历史趋势,谁就会被时代淘汰。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必须珍惜中学时代,勤奋学习。勤奋,指不懈的努力学习,肯在学习上付出艰巨的劳动。勤奋努力反映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做任何事情,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都需要付出辛勤劳动。“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句都体现了我国人民勤奋学习的优良传统。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是中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基本条件。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养成的。怎样培养中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呢?

(一)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奋

有的同学认为取得成就的人都是具有“天才”的人,自己再怎么也赶不上。可是,德国大作家歌德曾说:“天才就是勤奋。”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二的灵感,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可见勤奋是造就天才的重要条件。若相信自己有超人的天才和命运,便会守株待兔,在盲目乐观中贻误自己;若相信自己愚笨和霉运,觉得再拼搏奋斗也无济于事,就会在虚无悲观中毁掉自己。勤奋,只有勤奋才是世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任何的机遇都是勤奋劳动获得的,只有拼搏奋斗,才是通往成才的桥梁。秋天的硕果从来不属于春天的赏花人,而属于春天的辛勤耕耘者。

(二)要让学生明白成才,非学不成

我们不否认天赋的差异,有的同学也因为“小聪明”而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勤奋学习是不可能的。宋朝有个神童叫方仲永,五岁时就会作诗,在这以前从来没有读过书,一时被乡里传颂。于是许多大官请方仲永为他们作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带着儿子周游于官府之间,好不得意。可是,好景不长,到十二三岁时,方仲永作诗不那么好了;等到二十岁时,竟“泯然众人矣”。这就说明方仲永虽然天资很好,却没有勤奋学习,更好地利用天资,结果糟蹋了一生。相反,奥地利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钢琴弹得好,小提琴也拉得棒,六岁就开过演奏会。他的父亲就着意培养,遍访名师,同时莫扎特也是勤学不辍,结果成为伟大的作曲家。

(三)要明白勤奋学习需坚持到底

有的同学新学期开始时制定计划,可以做到学习勤奋刻苦,若是短时间见不到效果,便又认为自己确实“笨”,再勤奋也无用。勤奋刻苦的学习应养成习惯,而不能一曝十寒。要知道成功也许就需要你再坚持一段时间,“只差一步到罗马”是什么遗憾呀!

(四)要经常表扬坚持勤奋学习的学生

中学生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教师的表扬对学习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若学生勤奋学习就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自觉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卫填海”的故事也许大家都知道,一只小鸟每次只能衔来一块小石头,但它勤奋不移,相信终有一天,大海是可以被填平的。

四、培养勤俭朴素的品德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学生生活相当优裕,根本不知“俭朴”为何物,若是一提“勤俭朴素”,他们就会说:“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其实不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都是必要的,值得大讲特讲。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13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不少经济指标居于世界前列,取得世界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但是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很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在世界12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排在倒数23位。我国仍然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还必须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我们勤俭朴素地过日子。勤俭朴素是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移享受,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和行为。“勤以立志,俭可养德”这是做人之美德。《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就是说,俭是道德要求,是道德根本,侈是万恶之首,是万恶之源。勤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学生有义务,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

古今中外,一切名人志士大都具有勤俭朴素的美德。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生就是艰苦朴素的一生。他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他身上穿的是半旧的布长衫,脚下是双胶底帆布鞋,坐的是普通的藤椅。鲁迅先生一生写了五千多封信,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信封是他自己做的。平时接到朋友来信,若信封大点,纸质厚一点,鲁迅总是轻轻地拆看,把它翻过来重做成信封。他还把些零碎无用的纸张收集起来,糊成信封,以备使用。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雷锋同志也是节俭的好榜样,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把节省下来的军装给国家。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中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应该从小就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如何培养学生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呢?

(一)教育学生懂得“节俭是美德之母”

节俭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不养成勤俭朴素的美德,其他任何高尚美德的树立和养成也就无从谈起。提高学生自觉进行勤俭节约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

(二)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管家庭生活状况如何,都要教育学生具有勤俭朴素的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缕半丝,恒念物之艰难”。披衣,思纺织工人之劳;用餐,念农业劳动者之功。吃剩下的饭不要倒掉,掉在桌子上的米,还可以捡起来再吃。

(三)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勤俭朴素,力戒奢侈浪费许多中学生的花钱比父母阔绰,他们把零用钱用在买化妆品,吃零食和同学之间娱乐交往上。有的男生染上吸烟喝酒毛病,有的则去营业性舞厅跳舞。这些讲吃穿、比阔气、图享乐的思想倾向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中学生一旦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不仅使家庭难以负担,还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一定要坚决、及时地纠正挥霍奢侈等不良风气。

(四)要教育学生以生活的强者为榜样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认为:“每一件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他的一生是勤俭朴素的一生。有个朋友见爱因斯坦总是穿着旧大衣,就劝他添件新的,爱因斯坦说:“这有什么关系?反正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成名后,仍穿那件旧大衣,那位朋友又劝他添件新大衣,爱因斯坦又说:“何必呢?反正这儿谁都认识我了。”正是爱因斯坦这种一心扑在科学上、从不讲究吃穿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阶段,更需要把吃穿放在很轻的位置上,像爱因斯坦那样,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一心扑在学习上,才能够掌握好建设祖国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把自己献给伟大而美丽的祖国,使祖国更繁荣富强。

五、培养遵规守纪的品德

纪律是指在生活中,某一阶级、集体、团体要求其成员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军有军纪,厂有厂规,校有校纪,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必须有它的“规矩”可循,这个“规矩”就是纪律。《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各校自己制订的校规、班规都是学生应遵守的纪律。规章制度是纪律的具体化。

国家和人民要求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理想、道德、纪律都是思想品德的基本内容,而守纪律又是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纪律是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学校基本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即几十名学生组成一个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班就成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客观环境。实践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而有规律的生活秩序,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学生在一个有良好的校风、班风的环境中,必然受到良好学风的熏陶。一个纪律涣散的集体,不可能有好的学风。老师上课时,几十个学生各行其是,想听就听,想闹就闹,人人都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就像乌合之众,就会使正常教学无法进行,大家的学习得不到保证。而好的环境,好的秩序,是靠健全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来维持的。校规校纪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每个人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集体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没有一定的约束,常常破坏纪律,影响别人,那他必定要脱离集体,进而影响自己的进步成长。

纪律和道德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守纪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一个人对组织纪律、社会纪律遵守的情况如何,是衡量他社会公德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人,一定会成为遵守纪律的人;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也往往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培养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