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19

第19章 德育的方法(6)

其实对于那两个没有被评为三好生的孩子来说打击无疑是很大的。在他们心中怀着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那种失望与挫败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他们从未体验过的。也许就此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老师的信任度降低。一直以来所坚信的只要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就可以被评为三好生的信念,突然之间崩塌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自信心的缺乏和学习兴趣的减淡。他们努力了,尽力了,只是因为班上还有比他们更强的学生,所以他们被淘汰了。

作为老师希望凡是达到三好生标准的孩子都能评上,从而让他们能够充满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战。可现行的评价体系并不能满足大家的愿望。三好生评比在我国已经沿用了40多年,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没有不熟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条件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具有多样性,三好生的评比是否就一定能激发起所有孩子最强大的潜力并导之以最优的方向?是不是在成就了一小部分人的同时也伤害了大多数人?是否需要淡出校园?

一些专家、校长、家长对三好生评比持积极态度。他们觉得三好生的概念是对一个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由此有了追求进步的参照物,参照三好标准找出自身的缺点和弱项。也有一些人认为三好生评比不科学、太死板,其实就是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个性、特长各异的学生,不利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由此而来的评价体系的改革也引起了各界教育人士的关注。看似左右相悖的评价方式,其实最终目的还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得到适当的激励,从而能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老师和家长试图寻找各种评价方式希望能够精心呵护孩子的心灵,使之不受丝毫的创伤。可是温室里开出的花朵永远都比不上自然界里自由生长的花旺盛,充满活力。站在教育改革的交叉路口,我们对传统的三好生评价方式产生了质疑,并试图寻找一条集人文性、民主性、公正性、激励性为一体的评价方式。无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常听到这样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哪一种评价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作为老师和家长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初衷,在尝试各种评价方式的同时因人因事的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孩子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会给人为的教育注入一股自然的活力。这与评价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关心孩子的需求、特性和期望也是相吻合的。

(三)让学生在满足中获得自我教育

体验过程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这是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从满足他们的需求入手进行德育教育,即“满足中的教育”。有数据表明7至14岁的学生,一方面承担着为延续人类生命和文化基础的任务,他们要在不长的时间内集中学习人类千百年集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又具有独特的需求,如游戏、表现、交往等。

在教育中满足学生的需求,或在满足学生需求中进行教育,使德育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当前的需求;同时又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长远发展去规范和要求少年儿童。不仅如此,学校德育教育在追求两者有机统一的同时,还把满足少年儿童的需求作为实施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要通过对学生自身需求的满足,来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因此从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教育前提的意义上说,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满足中的教育”。

(四)合作中获得一种成功的自我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决定了学生在其间的群体生活特点,以德育活动的开展为主要形式的教育使学生生活在集体中,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合作的教育”。

团队本身就可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又给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既解决个人成员怎样服务团队、怎样用团队的行为去约束和规范自己,又学会在团队中怎样发挥个人多方面的才能,使个人的个性得到丰富的发展。快乐和温暖的团队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学校团队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于,学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学生在团队之中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团队及其成员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又在现实中影响了团队。针对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现实,协调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中的教育,以实现合作中获得成功的教育。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受社会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目前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均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此,德育教育就要求将德育活动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把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中,并通过营造和优化社会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开展德育教育。

四、道德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不断的丰富,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却与不断进步的物质文明不相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下,加强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一项工程。

有这样一个故事,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获奖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明了道德实践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特殊意义,更说明了要提高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水平,应当从小学抓起。

学校德育是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学生思想素质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衡量德育效果的一个标准便是:道德生成。一般而言,一个人道德的生成,就是人们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的连续转化过程。知,即指道德认知,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开始,也是道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根据,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基于道德认识对周围人和事物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情绪体验,是知、信、意的催化剂,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信,即道德信念,是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心确认和坚定信仰,是道德形成的关键,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行,即道德行为,是基于以上诸因素而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行成过程的目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呈阶梯递进,并构成了一个内在的循环系统。

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生成上如何使学校德育行之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提升呢?

走向灵性,面向生活体验公共道德。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一般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重知轻行。如:理想信念教育过于笼统,不切合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历程,也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正如有人作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小学生学习共产主义,中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大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德育总是本着理想的热情,给学生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人人争做“活雷锋”,我们都忽略了,对这些英雄人物,对雷锋的精神,作为目前新时代下的学生能理解多少,领悟多少?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说蕴含的深意及情操的。

因此,现今的学校德育应当基于当前现实,以公民素养的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小学生道德的生成,即需要“知”的系统教育,同时更需要给他们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去领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会从小事做起,使他们在活动中磨练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转化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如:学校让学生担任“旗手、护旗手”,让学生走上街头纠查不规范用字,开展“少年交警”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时时刻刻实践爱国、遵纪、守法以及关心他人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去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道德需求并使其成为引导自己行动的信念。

走向主体,在反思中引领自我教育。在多年的学校德育中,渐渐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对于很多道德要求学生都只会说,不会做,言行脱节。根据这一状况,现今的有效德育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实施的过程中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德育的具体要求、内容、方法上与其相适应。

学校教育最终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校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上采用“校园小民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让学生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去了解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领悟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采用这种形式使学生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我约束,通过定期的改选“校园小民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类似的管理形式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产生评价道德行为的标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正确的行为标准,并在评价他们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产生争做文明少年的强烈情感,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行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学校德育行之有效。

走向理解,在对话中实现人格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五彩缤纷的世界给孩子的带来了科学,文化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了许许多多困惑和不解。这些困惑和不解来自于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不良风气之间的矛盾;有来自老师对学生行为习惯正面的教导和家长错误的行为习惯的误导;还有来自于学生单纯的思想和家长,社会中成人化思想间的矛盾,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幼儿园被打,问妈妈怎么办。妈妈答:告诉老师。结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惩罚,不再继续;二是老师不当一回事,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误。孩子再问妈妈:怎么办?有的妈妈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学生面对这些矛盾,在心灵上无法实现认同基础上的平衡,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厌倦情绪和对抗心理。

针对这些矛盾,学校德育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的活动方式,如,在学校建立“舒心园”,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打消他们的敌对念头,在深入的对话中触动学生的灵魂,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思想,主动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

有效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最关键的就是道德的生成,道德生成的过程主要是学生行为形成的过程,学校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都是为道德生成为服务的,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先以公民的道德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