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17

第17章 德育的方法(4)

(三)仅有尊重的对话远没有真诚的对话来得实在在德育对话中,仅有尊重是远远不够的,师生之间的态度要真诚。真诚是对话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真诚,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思想上的真正交流。教师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交往,给他们以帮助,并指导他们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学生也因此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教师言说,增加输送信息的正确性,教师也因此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独特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态度来调整自己的对话策略。否则,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诚,他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排斥的态度,不把自己的真实思想传送给教师,教师将会误解学生内心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另一方面要有善于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别这些虚假的信息,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总之,德育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上的交流,通过达成德育共识,实现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促进双方的道德观念发生更高层次的变化。但它仅仅是观念上的变化,而德育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理解、获得德育知识,更要把这些德育知识应用于实际,只有这样,学生的生命才会散发出熠熠的光彩。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案例: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

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以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如:面对学习中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不安,忧虑重重;在家长“望子成龙”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收到挫伤;班级中的中后进生,由于学习、行为等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往往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等等。这些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使学生从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孤独感过强中解放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片阳光。

1.保护自尊,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前提。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如果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你真笨”,“你太没用”,“蠢猪”等等,这种“标签效应”,会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同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人格扭曲。因此,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今年,某老师刚接手二年级一个班,在开学的第二周,就陆续出现有同学的笔、橡皮擦,零花钱等被盗的事件。当老师在班上公开调查此事时,大家的矛头一下子指向以前有过此类行为的一个小男孩的身上。老师当时并没有采取指责小男孩的做法,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助他提高认识,但经过调查了解,此事确实不是这位男孩所为,而是另有其人。事后,老师向全班同学澄清事实真相,并帮这个男孩找回自尊。同时,对另一位同学的行为进行严肃的不点名的批评,既给了他自尊,又给了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2.注重个别差异,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称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心理特点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每个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只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某老师曾带过一个班,班中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男孩。老师发现,这个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总是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如课间故意在老师办公室门前大喊大叫,直到老师出来批评他;考试前一天,带十多张游戏碟来学校;看金庸武打小说;下午放学不回家,与学校保安“捉迷藏”,直到晚上十点多钟家长和保安才找到他。在人们看来,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作为老师也忽略了他的这些行为问题的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他的心理需求。其实,他的这些行为,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当老师了解到这一点后,迅速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他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他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告诉他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很快,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的教育,它不仅要面向后进生,还要面向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从某种意义讲,“好”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今年九月,某教师新接手一个班,开学初,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大家的努力下,办起了图书角。但就在开学的第三周,班上图书管理员告诉老师,书少了两本。经过大量地、认真地调查核实,让老师吃惊的是,班上被大家推举并担任班长的一个女生居然有小偷行为,而且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怎么办?这是一个学习成绩好,办事能力强,在同学中很有威信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这些光环,掩盖了她的错误,导致有的同学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敢说。对待这个学生,老师没有姑息迁就,而是用大量的事实真相,对这个女生进行了个别教育。告诉她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怎样勇敢地去改正错误。这个学生当时没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在第二天给老师的信中最后写到:“×老师,当我把我以前和现在所做的一些错事告诉你之后,我觉得轻松多了,请你相信,我不会再让你失望了,请你相信我”。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心,老师仍让她继续担任班上的工作,并让她把所偷的书和同学的零花钱通过老师间接地还给了同学。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每个学生的教育,每个不同的学生都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阳光。

3.用欣赏扬起成功的风帆。

“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这是赏识教育中的几句名言,赏识教育认为,对学生要以激励为主。把学生看成一座急待开采的金矿,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提炼成闪闪发光的金子从而使学生被发现、被认为、被重视的感觉,促进其不断进步,这一点通过某班的某同学得到了很大的验证。

九月份刚开学,孩子各个方面都很好,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开始写字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便呈现出来了。某同学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课堂上思维敏捷,他的发言总是与众不同,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对于他的写字,老师真是一筹莫展。他的写字速度不仅慢,而且写的差,面对我的一次一次的批评他总是照旧最后一个写完。这真是一个让老师又爱又恨的学生。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学生是训斥出来的吗?为什么有时教育的力量那么苍白?

一天,还是语文课,布置完作业后,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写着,一段时间后,同学陆续把本交到前面,这时候老师发现他也把作业本交到前面,虽然字的进步不大,但这也是破天荒,头一次不是最后一个交本子。看到此景,老师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责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学生,而是去唤醒他们沉睡的良知和潜在的能力。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扇窗户,为何不能用真诚和信任打开这扇窗户?于是,老师对他今天的表现及时表扬,并利用晨会让他介绍他的读书情况,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并委以小组长。从此以后,他的作业再也不是最后一名,而是前几名,有时竟是第一名。为此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老师能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老师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小朋友都是最出色、最棒的!短短的几句话,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的、不抓紧时间的,而且字也一天天地进步。

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信任与欣赏带来的成功与魅力,就如一剂催化剂引导着学生走向成功、走向自信,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点滴入手,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为有效的教学服务。

(四)平等对话中,重新认识学生,重新理解在尊重学生前提下的教育管理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适用,研究表明,孩子从6周岁以后都有着叛逆性,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不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案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前不久的一天午休时间,某老师刚到校,就有学生来报告,说班上有人吵闹。老师立即进班了解情况,是赵××和徐××二人。事情的经过是:赵××把饮水用的塑料瓶在手中抛接,一下子没接住,落在了后一排徐××的课桌上,徐北宸立刻拿起塑料瓶扔在了地上,并用脚猛踩,直至变形。赵××生气了,和徐××发生了争执。

老师让二人表明一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赵××显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是无意的,徐××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徐××认为赵××一直很讨嫌,自己这样对待他没有什么不对。于是老师让全班学生作个换位思考:“如果赵××将塑料瓶扔在了你的课桌上,你会怎样做?”先有针对性地让几位学习成绩优秀、性格谦和的学生回答。他们说:“还给他。”“不当一回事,让他自己再拿回去。”“扔就扔了呗,他又不是故意的。”……老师又让两个平时在谦让、宽容别人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的学生回答。他们一个说“我恐怕会采取和徐××一样的做法。”一个说:“我把它扔到楼下去。”引得全班学生一阵哄笑。

于是老师说:“我曾经对你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个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刚想说‘对不起’,对方已抢着向他道歉:‘对不起,害得您连搁脚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位中国留学生深受周围良好氛围的感染,自己也变得十分随和、谦让。回国后,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无意踩了一个人的脚,还没来得及道歉。对方已破口大骂:‘瞎眼了你,往别人脚上乱踩。’于是他把到嘴边的‘对不起’三个字又咽了下去。时间久了,他也不再像在日本时那样容易谦让别人了。从今天午休发生的这件事和刚才部分同学的发言,我认为我们班级还有待于进一步倡导美德、净化心灵。今天布置给大家一个德育作业:查明成语‘塞翁失马’的意思,并仿照我刚才所举事例,列举你身边或你了解的与成语喻义相近的例子,发表你的感悟。本周四班的活动时间交流讨论。”

到了周四班的活动时间,组织委员早早在黑板上写好了活动主题——“塞翁失马”的启示。各小队选派代表相继发言,摘录如下:刘××同学:自从得知了“塞翁失马”这个成语之后,我立即查阅了相关资料,懂得了它的意义:“古时候边塞上有个老头,丢了一匹马,有人去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不久,这匹马还带了一匹良马回来了。比喻虽然暂时受到了损失,却可能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我想到:拿破仑时代,路易十三迫于拿破仑的压力,宣布退位。拿破仑称帝,攻打其他国家,屡战屡胜,风光无限。路易十三则沦为平民。两年后,拿破仑失利滑铁卢,被囚禁在海岛,路易十三却得到一纸调令,重新登基为王。我得到一个启示: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成为坏事,坏事也可以成为好事。一切因人而定,千万不可灰心丧气或大发雷霆,应该学会宽容、体谅别人,拥有海一般的胸怀、拥有众多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