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河南先锋诗歌论
7805100000043

第43章 走进诗歌的内部(代后记)

河南先锋派诗人既有我多年的朋友,也有诗歌意义上的至交。所以,作为一个亲历过的诗歌同仁,写他们义不容辞———我也有义务把我看到和思考的写出来;或许这也是对于当代诗歌史的一份责任。河南优秀诗人很多,但又是有差异的:有整体意义上的,也有某个侧面的;因而作为一个文本系统,就有挖掘、发现与聚焦的工作在里面;而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吸收的过程,写作之中,便也整合了本人的诗学资源与理论架构。

我无意于成为诗学理论家,也不想写文学博士般的论文,我只想写出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观赏性阅读”的真切感受———或曰对于一个诗人“知己”地展示。我期待做一个樵夫钟子期———尽管没有他的伟大,也有他的期许。

我会尊重我自身的阅读逻辑,那便是在全面阅读基础上的阅读碎片,或素材自身的内在逻辑。我期盼着那是花朵绽放在我述说的新嫩的枝条上,而不希望那是分割的肉块挂在批评家观念的铁架子上。一个诗人犹如一条河流,我们阅读就会窥见其沿途的风景。我不想把所阅读的文本视作“猎物”,而仅仅通过它们看透诗人的生平/生命迹象,一同感受其悲苦与欢乐;感受其诗的生发过程;窥视诗人诗写的独有的秘密。

我不想去唠叨每一首诗,因为每位诗人的写作量都很大;我只想在整体的架构下呈现那些曾经“触动过我的”诗篇;我也不耽于无谓的赞赏,那里既有肯定,也会指出其不足———但那是我自己的观感的真实。

现在,我只想写出自己心仪的文字来———那吻合自己心愿的、贴近诗歌文本的“知音”意义上的东西。以随笔的形式———亲切,某种意义上的感性和随意的“自然”。这是一个“非学术”文本,而在语言表达上,力求舒缓、自然地述说,有意规避那种僵直拘谨的叙述。这里面的有些文字,几乎就是与诗人不断交流———往常的和即时的———结果,所以愈加体现了诗人间诗学的交汇与相得益彰,乃至于有了碰撞的火花在文本里璀璨着。

2012.12.16于兰石轩

附记:

感谢刘明柱先生及“李商隐诗歌基金会”,使这本书得以出版。感谢耿占春先生在百忙之中为这个“随意”的文本写了理论思辩精深而厚重的序言!感谢河南大学刘军副教授为本书作跋;感谢刘强教授为本书所提的学理性建议;感谢张桃洲教授、诗人蓝蓝及王东东写的短评;感谢国内、省内的诗人朋友有关的修改建议。另外要说明的是:缘于本书“随笔”的体式,文中所引述的文字,只标明作者,而译者没有一一标出,在此一并感谢并致歉意。

2013.4.16于兰石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