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
7762900000009

第9章 受伤害最深的是幼小心灵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好比是一张白纸,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白纸上既然可以“泼墨”,那么当然也可以“泼粪”。网络聊天,就是最容易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方式。

“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2001年2月,春节后开学的前一天,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就有一位15岁的初三女生孙某,拿了250元学费后离家出走,径直走进网吧,继而连续3天泡在那里,根本没有去学校上课。

10日晚上,一直没有找到孩子的孙母,回家后发现孩子在大门口留下的短信:“学校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并且透露出她的一位网友答应给她去找工作。

母亲一看吓坏了,连忙动员所有的亲戚朋友在全市各车站寻找女儿,同时向警方报案。

11日下午,孙某钱用光了,饥寒交迫、无法脱身之时,只好拨打110报警。派出所民警赶忙前往把她搭救回家。然而令家长伤心的是,当她见到父亲的第一句话却是:“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据家长介绍,孙某已经有将近一年的网上聊天史。平时她经常不吃早饭、饿着肚子进网吧,把早饭钱扔在网吧里。上网聊天、收集整理网友通讯录成了她的最大乐趣,而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时,成绩原本名列前茅的她却只有一门数学及格。

网络聊天,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他在网吧过春节,22天不回家

2001年1月13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一位小学6年级学生小龙(化名),在爷爷家拿了3900元后坐出租车去35公里外的昌吉市玩游戏机。玩到当晚20时后,又独自到一家网吧玩电脑游戏至次日凌晨4时。

网吧老板曾问小龙名字和家住哪里,孩子不肯回答,老板便顺水推舟,干脆让小龙睡在网吧的沙发上。

从此以后,小龙就“住”在了这家网吧里。渴了,买网吧里的饮料;饿了,到周围的小饭馆买东西吃;困了,就在沙发上睡,整整22天,其中包括中国人最热闹的春节也没有回家。直到2月4日,小龙的钱全部挥霍完毕,一名好心青年才把小龙送回乌鲁木齐市家中。

小龙的父亲气愤地说:“孩子迷恋上网吧游戏以后,曾经多次偷盗家中的金首饰、集邮册等去变卖。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但是网吧老板看到带了那么多钱又不回家的孩子,为啥不报警?他们也是做父母的,能不理解家长22天找不到孩子的焦急心情吗?”

刚来月经的小女孩,敢对大姐姐进行性教育

有谁会相信,诸如“多情公子”、“等爱的狐狸”、“白痴”、“恶鬼”、“饿鬼”、“赌棍”、“绝‘色’体”、“好泡姐姐”、“迷幻娇娃”、“国际美男”……这些让成年人都羞于出口的词语,竟然就是一些少年网民聊天的自称!

又有谁会相信,刚来月经的小女孩就会坦然自若地跟网友大谈性经验、对比她大十几岁的大姐姐进行性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1998年经常上网的孩子不到10%,只有3%以上的孩子选择去网吧,而现在这个比例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已经上升到了15%,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这一方面与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网吧见利忘义,采取各种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优惠”措施,诱使孩子上瘾而不能自拔。

寒暑假成了学生聊天的黄金季节

每当寒暑假期间,中小学生都有大量的时间可以供自己支配。这时候,也是大小网吧招揽学生网上聊天的黄金季节。

上面已经讲到,一些家长对孩子进网吧打游戏深恶痛绝,有的干脆就说“只要你不打游戏、干什么都行。”这下好了,得到了这把“尚方宝剑”,一些学生将计就计,以打游戏取代上网聊天。

不明就里的家长,一看自己的孩子以前在游戏厅里一玩就是一整天,而现在斯斯文文地摆弄起了键盘,就觉得“转危为安”了。

殊不知,很可能是刚出“虎口”又进了“狼窝”。

聊天女孩不乏小男友

2000年7月18日中午,在辽宁省沈阳市一所中学附近的网吧里。10来台电脑前面坐了六七个中学生,他们全都聚精会神地在网上聊天。一个女孩一边开心地聊着,一边抽着一根香烟,背对着她同样在上网的,显然是她的“小男友”。

上网聊天对这几个孩子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大多数人打字速度都不错,只是聊天的内容很让人大吃一惊。他们给自己起的名字都很有特点:“潇洒哥”、“小甜甜”、“寂寞”、“死灰复燃”、“战神”……只有少数人给自己起了“大海”、“小关”这类比较中性的名字。

聊天的内容则不时可以看到“亲我一下”、“我还没嫁你呢”、“你是不是青春期到了”、“把他踢出去”……尽管看不到极其下流的话,但是在这间网吧两个多小时之间,根本看不到积极向上和有意义的健康话题。

“网上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胡闹呗”

2000年7月19日中午,在一家大学附近的网吧里出现的是同样一种情形,上网聊天的网民清一色是中学生模样。

一位经常到网吧聊天的中学生说:“反正网上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胡闹呗。一小时才3元,比打电子游戏便宜。”

针对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电脑的美好愿望,遗憾的是,其中有不少学生上电脑就是为了打游戏和聊天。除此以外,连电脑的一些基本操作都不懂。而即使是聊天,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错别字也是满眼皆是。

寒暑假本来是学生调整身心、接触社会的大好时机,如果把它白白地扔在网络聊天上,假期结束时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的上网过程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周运清教授认为,网络本身并无罪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接触它,国外流行的“亲职教育”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亲职教育”强调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的上网过程;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学生上网不能采取单纯的粗暴禁止,而应当正确引导;网吧老板和社会上的成年人都应尽量给孩子创造尽量健康的的成长环境。

三方面积极配合,再辅以政策调控,就有可能把网络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防爆警察传授“网络防身术”

为了帮助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在网上聊天、与网友见面时更好地保护自己,2002年1月10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暴支队在与该市第17中学举行的警民共建签约仪式上,公安民警向该校中学生传授了网络安全知识,激发了中学生的极大兴趣。

该支队一大队二中队队长李建涛介绍说,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低龄网民越来越多,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大肆传播色情信息和聊天活动。一些中学生出于好奇,也会热衷于与网友见面,从而屡屡引发违法犯罪。

在细致剖析发生在哈尔滨市的几个典型案例后,他建议中学生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聊天时,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及所在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码等信息;

二、尽量避免与网友见面,如果非去不可,请一定不要一人单独前往;

三、不下载网上黄色游戏、图片、小说,不与网友谈论不健康内容;

四、请成年人帮助加装保护软件,以便过滤出黄色、暴力信息。